殖民话语论文_李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殖民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殖民主义,话语,赫伯特,劳伦斯,矛盾性,伪满,民族性。

殖民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明[1](2019)在《殖民话语与性别政治——《黑暗的心》与《瓦解》中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平行比较法,将《黑暗的心》与《瓦解》置于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中,将文本中呈现的叁类人物形象——黑人形象、白人形象和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和分析,最终得出两部小说的异同:相同点是,两部小说都内化了男权社会中的性别政治,对女性进行了贬抑和他者化。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康拉德将黑人形象动物化、妖魔化,体现了其潜在的种族主义意识,而阿契贝却实现了对黑人野蛮形象的解构;第二,对于白人,康拉德更注重反思库尔茨身上所承载的殖民罪恶和人性黑暗,而阿契贝则重点揭示白人如何将黑人部落分崩离析,以及黑人帮凶对白人殖民政策的推波助澜。(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清河[2](2019)在《文化殖民反思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话语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殖民现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一跃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股潮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传媒技术与新闻文化的主导地位,无意识、下意识或有意识地推销其新闻文化制品和新闻价值观念,推行新闻文化殖民主义。面对此境,中国新闻界应旗帜鲜明地提高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意识,蠲涤新闻殖民主义的影响,最根本的是要构建起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话语体系。(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赵瑾怡[3](2019)在《论《祝福》差序格局同构与启蒙殖民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祝福》中,鲁镇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着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构成。我与祥林嫂都是有别于"鲁镇"的外乡人。"祝福"的习俗发掘了我与祥林嫂外乡人身份,见证了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构成。因祥林嫂外乡人的身份,她的悲哀无法唤起鲁镇民众的同情心,反而成为鲁镇民众把玩、鉴赏的对象。鲁镇本是我的故乡,我作为新知识分子,早已成为"文化"外乡人。祥林嫂试图借"祝福"重新介入生活的失败,向我提出"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发问。我无法应答,无法行驶启蒙民众的职责,更是彰显着半殖民地语境下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困境。(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海英[4](2018)在《“鲜系”文学:建构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理论话语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语:"鲜系"意指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由此,"鲜系"文学狭义而言即指伪满洲国朝鲜作家的文学创作,广义而言也包括曾在中国东北地区做短暂停留的朝鲜作家书写的满洲体验文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在朝鲜强化推行"内鲜一体"政策。为躲避压制,许多朝鲜作家纷纷移居中国东北,成为伪满洲国"鲜系"作家。伪满洲国虽是日本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但表面上标榜"独立国家",宣扬"五族协和"为建国理念。尤为重要的是,在当时的伪满洲国首都"新京"发行着朝鲜文报纸——(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雷礼[5](2018)在《后殖民视域下严歌苓《寄居者》中的两套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严歌苓小说《寄居者》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多民族共存的状态。小说文本中存在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它将各民族形象定型化,并基于此在各民族间形成森严的等级;另一套是混杂性话语,它通过杰克布形象的混杂性解构了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贴在犹太人身上的"标签",还原各民族特征本身暧昧,模糊,冲突的真实状态。同时,揭穿建立在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之上的所谓迫害正义的骗局。(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8年10期)

王玉括[6](2018)在《对话麦尔维尔研究 反思后殖民主义话语——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杨金才教授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注重与中美麦尔维尔研究学术史的对话,不仅关注文本,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塑造等进行了分析,也特别重视文本的意识形态特征,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话语,对不同文类进行新的解读,比较全面地阐释了麦尔维尔的多部作品,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文化立场。(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3期)

张春晓[7](2018)在《《盛京时报·教育周刊》的殖民话语考察(1934-1942)》一文中研究指出《盛京时报》作为日伪重要的舆论阵地,承担着教育民众、宣传殖民思想的重要任务,而《教育周刊》作为《盛京时报》的专刊,不可避免地沦为日伪殖民教育宣传的工具。《教育周刊》从1934创刊到1942年停刊,经历了伪满殖民教育由盛转衰的过程,它不仅见证了报刊宣传策略、宣传内容的变迁,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侵略战争战局的变化和殖民教育政策的变化。论文主要对《盛京时报·教育周刊》的殖民话语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展示《教育周刊》如何通过报刊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宣传殖民思想,实现奴化教育的目标。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教育周刊》的创办背景及宗旨、殖民话语的表现、殖民话语的书写者、殖民话语的目标对象,希望通过多角度的考察较为全面地展现《教育周刊》的宣传策略和内容,客观公正地展现伪满教育的实质。伪满时期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教育机构的沿革决定着伪满教育的本质,《教育周刊》的内容和宣传策略是其编辑方针的具体体现,它的作者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编辑、记者决定着它的舆论导向,而它的目标受众则是其想通过宣传实现教化的对象。论文希望通过多维度、多主体的考察展现《教育周刊》殖民教育工具的本质及其想通过何种方式对哪些主体实现何种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也希望可以为日伪在伪满洲国实行殖民教育的史实提供一点佐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吴凡[8](2018)在《《羽蛇》中殖民话语与反殖民话语的矛盾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地之灵”概念的基础上,本论文探讨了《羽蛇》中反映出的劳伦斯不可改变的欧洲人身份与他的反殖民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挖掘了劳伦斯复兴墨西哥的尝试以及他作为一个欧洲人所能做的局限。本篇论文包含了叁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劳伦斯的作品及成就,还包括了其作品特别是《羽蛇》的文学评论以及本文论点。第二个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叁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介绍劳伦斯的“地之灵”作为后殖民主义概念引入劳伦斯受其影响在《羽蛇》中展现出的矛盾性;第二章聚焦《羽蛇》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间的关系,暴露劳伦斯在《羽蛇》中透露出的殖民话语;第叁章探讨了劳伦斯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后殖民话语,解析小说中的宗教改革和劳伦斯对理想政治制度的探索。在劳伦斯看来,“地之灵”所代表的种族和地理差异理应被珍惜而不是被西方文明所摧毁。这也验证了他反殖民思想的前提。最后一个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在概括了本篇论文的基本内容后,得出结论:劳伦斯没有能力用与殖民地当地居民相同的方式看待殖民世界,但他所倡导的“地之灵”表明了他去殖民化的思想以及为现代西方文明寻求出路的努力。《羽蛇》也许充满了局限性与矛盾思想,但劳伦斯“去殖民化”的努力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尝试应该被肯定。(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徐梅[9](2017)在《殖民话语中多样的性世界——考琳·麦卡洛小说中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见证了昔日的殖民活动给当代人的身体、心灵造成的双重伤害,经受创伤的她对后殖民时代的性话语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她的笔下,性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有时它是获取利益的权谋,有时它是施虐者泄欲的工具,有时它又是促使性爱双方寻觅到自我的最佳途径。在这多样化的性世界里,考琳·麦卡洛赞赏的是能够涤荡灵魂的、灵肉和谐的、原色状态的性。(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王明湖[10](2017)在《殖民话语权的颠覆:《野草在歌唱》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具有丰富的内涵寓意,小说描写了种族和阶级的不平等关系。自小说问世以来倍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评论家分别从女权主义,生态主义,女性生态主义等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小说中所揭示的白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压榨和剥削以及来自被殖民者的反抗进行深入的剖析,旨在揭露殖民统治的本性以及其建构的殖民话语权的最终消解。(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3期)

殖民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殖民现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一跃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股潮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传媒技术与新闻文化的主导地位,无意识、下意识或有意识地推销其新闻文化制品和新闻价值观念,推行新闻文化殖民主义。面对此境,中国新闻界应旗帜鲜明地提高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意识,蠲涤新闻殖民主义的影响,最根本的是要构建起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话语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殖民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明.殖民话语与性别政治——《黑暗的心》与《瓦解》中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9

[2].朱清河.文化殖民反思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话语构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赵瑾怡.论《祝福》差序格局同构与启蒙殖民话语[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

[4].李海英.“鲜系”文学:建构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理论话语的核心关键词之一[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雷礼.后殖民视域下严歌苓《寄居者》中的两套话语[J].文学教育(下).2018

[6].王玉括.对话麦尔维尔研究反思后殖民主义话语——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J].外语教学.2018

[7].张春晓.《盛京时报·教育周刊》的殖民话语考察(1934-1942)[D].吉林大学.2018

[8].吴凡.《羽蛇》中殖民话语与反殖民话语的矛盾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9].徐梅.殖民话语中多样的性世界——考琳·麦卡洛小说中的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

[10].王明湖.殖民话语权的颠覆:《野草在歌唱》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7

论文知识图

有关专家对广东美术馆历年重要学术活动相关...部分广告图片作品“与后殖民说再见”【参考文献】2000—2009年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的理...丁丁早时期版面古代匾额

标签:;  ;  ;  ;  ;  ;  ;  

殖民话语论文_李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