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

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

冯诗婉[1]2003年在《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文中认为针灸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针灸医学传播到美国约有200年的历史,但随其在美国逐步合法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根发芽、且有所发展,还是近叁十年来的事。新世纪的两大特征:“崇尚自然”和“强调融合”为符合世界医学模式发展趋势的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全面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加快针灸医学在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普及、推广和发展,将成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口,从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本文从研究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和现状着手,提出了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医针灸专业人士的智能,更广泛地联系医学界、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针灸从业人员的知识机构和临床水平,开展高质量的规范化的针灸研究协作,加强和主流医学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公众和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的有关针灸疗法信息的传播,争取针灸疗法的保险覆盖范围和保险金返付,促进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发展,充分展示针灸医学的临床价值,使针灸医学跻身于世界医学之林。

冯诗婉(GRACE, FUNG)[2]2003年在《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文中指出针灸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针灸医学传播到美国约有200年的历史,但随其在美国逐步合法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根发芽、且有所发展,还是近叁十年来的事。新世纪的两大特征:“崇尚自然”和“强调融合”为符合世界医学模式发展趋势的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全面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加快针灸医学在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普及、推广和发展,将成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口,从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本文从研究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和现状着手,提出了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医针灸专业人士的智能,更广泛地联系医学界、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针灸从业人员的知识机构和临床水平,开展高质量的规范化的针灸研究协作,加强和主流医学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公众和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的有关针灸疗法信息的传播,争取针灸疗法的保险覆盖范围和保险金返付,促进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发展,充分展示针灸医学的临床价值,使针灸医学跻身于世界医学之林。

金达洙[3]2011年在《针灸在美国的历史现状研究及其前景展望》文中认为本文就针灸在美国的起源、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挖掘和整理,通过理清针灸在美国的历史脉络,结合时代特征,展望针灸未来发展的前景,为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以及在世界医学舞台上发挥更好作用理清思路,找对方法,促进针灸的进步。文中第一部分介绍了针灸进入美国的过程,明晰了针灸在美国的历史起源;介绍了针灸在美国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文章第二部分分别从针灸在美国的临床、科研、教育、学术组织和学术交流等几方面介绍了针灸在美国的现状,明确目前的优势,同时也在分析中发现发展中的不足,为以后的进步做好准备。文章第叁部分介绍了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前景,重点分析了针灸在美国欲长足进步,快速发展,应该面对的困难和应解决的问题,为针灸在美国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通过历史资料的展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综合,为针灸在美国的发展献计献策,以期促进针灸在美国更快更好地发展,以满足美国乃至于全世界民众的广泛需求。

郑欣[4]2012年在《美国当代主要针灸流派的诊疗特点及现状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紧密相关,是在多元民族及全球文化相互交融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催化剂和推进器,而医学流派的形成,百家争鸣,亦促进了中医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充实和丰富了中医学宝库。尽管与欧亚各国相比,针灸传入美国较晚,但美国多元文化的背景孕育了美国针灸流派的多样性,不同流派的学术争鸣不仅对针灸及中医在海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带着移民国家特色的不同流派针灸在本土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诊疗风格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补充。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整理、调查研究的方式,通过分析梳理美国各针灸流派的诊疗特点,调查其存在现状,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探讨美国各针灸流派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中医、针灸开拓自身发展、扩大对外交流提供借鉴和启示。本论文共分为7部分:第一部分针灸在美国的传入及发展本部分将针灸在美国的传入与发展历史进程概括为叁个阶段:①针灸在美国的早期传入;②纽约时报着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有关针灸的报道掀起的第一次针灸热潮;③美国针灸在立法、保险、教育、科研多系统推进的第二次针灸热潮。40年来,针灸在美国由初始的边缘化、局限化、非正规化逐渐朝着普遍化、合法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为美国针灸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美国主要针灸流派的形成及分类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孕育了美国针灸流派的多样性。美国针灸多渠道的传入特点是美国针灸流派形成的基础。在给各针灸流派定义的基础上,通过追溯美国各针灸流派的形成、发展源流,特别是传入美国的历程,勾画出美国针灸流派的分布概况。本文以理论基础的来源为基准,将当代美国针灸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以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导的学派;另一类则是以解剖、生理、病理等西医理论为主导的学派。又根据传入途径及诊疗特点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导的学派分为:①由中国传入的中医针灸流派。以传统中医针灸(Tradit ional C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TCM针灸)为主体,附派生出的民间家族式针灸----董氏奇穴针灸及谭氏平衡针灸;②由欧洲传入的五行体质针灸流派;③由日本传入的日本针灸流派;④由韩国传入的韩国针灸流派;⑤美国的针灸物理医学。而以西医理论为主导的针灸流派主要为医学针灸,包括扳机点针灸。第叁部分综述有关美国当代主要针灸流派的研究概况通过主要替代医学搜寻系统EBSCO的Alt Health Watch搜寻1990年至2011年4月有关针灸的全文文献,在搜寻所得的5528篇文献中,有关TcM针灸及医学针灸两大类别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比重在针灸文献中不容置疑地占有绝对优势。其余各流派经逐一搜寻仅得171篇,再经逐篇手检剔出无关及重复文献,得出除TCM及医学针灸以外的美国其他针灸流派的相关报道及研究共125篇;再经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搜寻得到近30年中文文献中涉及有关各国针灸流派的文献有62篇,其中仅4篇涉及美国针灸流派的研究。由此得出有关美国针灸流派的整体研究尚属空白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美国针灸流派提供了依据。第四部分美国主要针灸流派的诊疗特点本部分研究以迄今出版的美国各针灸流派的主要参考书及美国各有关院校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从诊法、诊断、治则、治法四方面系统梳理美国各针灸流派的诊疗特点,比较其诊疗特点的共性及个性。探讨美国各针灸流派在本土化进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的自我整合变化,概括出美国针灸在临床上形神兼顾、以人为本的总体诊疗特点。具体而言:美国针灸诊疗的主要特点表现为①在诊法上各流派均重视按诊;②在诊断上,流派间各有偏重,以中医理论体系为主导的各针灸流派多重视辨证,其中又以最能体现针灸特点的经络辨证及以经典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的体质辨识作为重点;③在治疗·上,大都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进行身心并治的全面调理,重视经络治疗;④在针法上,以轻浅刺激为主,常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疗效。第五部分美国当代主要针灸流派现状的调查研究本部分的调查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的内容:1、美国针灸及东方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本研究以普查的形式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咨询及查阅各院校教学大纲,调查美国针灸及东方医学院校理事会(CCAOM)属下的54所院校有关针灸流派的课程设置状况,比较各针灸流派在针灸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以了解各针灸流派在美国针灸中所处的地位。调查结果表明:从收到反馈的51所院校有关美国主要针灸流派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TCM针灸为大多数针灸院校教学中的主体,除个别院校以非TCM针灸为主体教学外,大多数院校将各非TCM针灸流派列为主体教学之外的必修或选修课,加上课外及继续教育课程中有关各针灸流派的讲座,使得美国本土毕业的针灸师具有了兼容多种不同文化背景针灸流派的知识结构。2、美国主要针灸流派应用现状的调查本调查以CCAOM属下的54所针灸及东方医学院校校友会及美东,美西主要针灸学会的不同族裔、不同教育背景的针灸师为对象,通过网络调查及书面调查结合的形式,调查美国不同针灸流派诊疗方法的临床应用状况。以了解不同族裔及教育背景对针灸流派选择的倾向性、各针灸流派在针灸临床应用中所占的比重及与常见病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调查中共收回来自24所美国针灸院校的校友及3个主要针灸团体会员的297份问卷。结果显示:①参与此次调查的人员大多(80%以上)为接受过硕士以上专业培训的、富有临床经验的针灸师。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针灸专业的培训除中国外大多是在美国完成的(76%)。对TCM针灸认知的普及度最高,但其中80%以上的问卷填写者同时亦对美国的其他针灸流派有所了解,其中来自欧洲及美国本土的问卷填写者对美国各针灸流派的了解明显高于来自亚洲的中国及韩国的问卷填写者;②99%以上的问卷填写者接受过TCM针灸教育外,他们中的半数以上亦接受过五行体质针灸流派及董氏、谭氏针灸的培训,其次为日本针灸、扳机点针灸及韩国针灸;③临床上大多数人选择多种针灸流派的诊疗方法并用,其中以TCM针灸、董氏、谭氏针灸、扳机点针灸、五行体质针灸及日本针灸最为多见,但TCM针灸常常为首选;④本研究的临床常见病调查显示,痛症为最常见病症,其次为情志病及妇科病。这与美国针灸市场的常见病分布相符。痛症在美国各针灸流派的临床实践中均占重要地位,其中以扳机点针灸及医学针灸更为显着。而在以五行体制针灸及针灸物理医学为主的针灸诊所中情志病于业务量中所占比重较高;⑤大部分问卷填写者对进一步学习来自中国的TCM针灸(87%有兴趣)及董氏奇穴,谭氏平衡针灸(91%有兴趣)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总之,美国的多元文化孕育了美国针灸流派的多样性,以上两个调查显示美国的针灸自70年代针灸热之后经过40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个适合本国特点的从教学到临床以TCM针灸为主体、兼容不同针灸流派的初级体系第六部分美国针灸流派形成发展历程对海内外针灸发展的启示在回顾以上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美国本土针灸的特点,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影响美国针灸流派形成发展的因素。提出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躯体与精神的碰撞与结合,形成了美国本土化针灸躯体、精神、心灵并治,以人为本的诊疗特色。其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为海内外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第七部分美国针灸流派前景展望从技术、社会、文化多个层面分析影响美国针灸流派发展的因素。指出对于今后美国针灸的发展来说,①从技术层面,需找寻传统与科学之间的平衡点,摒弃门户之争,才能共同发展;②从社会文化层面,需提高素质、缩短差异,争取权益,才能融入主流社会。结语1.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和结果,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美国的多元文化孕育了美国针灸流派的多样性,经过40年的发展,美国针灸已形成一个从教学到临床适合本国特点的、以TCM针灸为主体,兼容不同针灸流派的初级体系。2.美国针灸在本土化整合过程中,经过中为西用、古为今用的变通,形成了一套形神兼顾、以人为本的诊疗模式。美国针灸流派形成发展过程中所摸索出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3.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美国针灸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只有通过提高素质、争取权益,才能融入主流社会,为中医针灸在海外的发展作贡献4.本论文的创新点:通过文献整理结合数据调查,首次对美国的针灸流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1)首次多层次地按理论来源及传入途径将美国针灸流派进行分类,并对TCM的概念提出广义及狭义之分;(2)首次系统比较及整理美国针灸流派的诊疗特点,概括出美国针灸形神兼顾、以人为本的诊疗模式;(3)对美国针灸流派现状的调查补充了迄今类似研究的不足,将美国针灸流派与文化背景挂钩,初次进行了流派与常见病相关性的研究。

蒋继彪[5]2017年在《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关系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纵观近代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中医是我国真正对西方社会和科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推动中医走向世界,对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在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面临的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影响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影响了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及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相关主要内容如下:(1)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从已开展的中国际化工作、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以及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中医国际化的实践,从中医教育、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科研,以及中医立法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外中医发展概况;总结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的四大特点:①中医教育蓬勃发展,形成叁种主要范式;②中医临床广泛开展,但以针灸临床为主;③中医科研逐步开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④中医立法缓慢推进,但前景呈乐观趋势。(2)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态资源优势,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文化、行政、地理和经济距离。基于意义建构理论,通过对中医药的卫生、科技、以及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减少或消除中医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制度距离、管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地理距离等六个方面,对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东西方医学的文化差异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②中医的核心诊疗方法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③中医疗效的心理信任度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④东道国的卫生制度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⑤东道国的政策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⑥中医药规范化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⑦国际中医机构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⑧中医诊疗费用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则不显着。(4)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的问题主要涉及标准化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翻译问题、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国际化人才问题等五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外的问题则主要涉及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高、中医的话语权问题,以及针灸的西化问题等六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5)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基于政府主管部门、中医行业组织和中医机构,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国外政府间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医行业组织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以及中医国际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中医机构则需要发挥其在中医国际化过程中的角色主体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深入开展高水平中医科研合作,以及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等,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进程。

刘国伟[6]2013年在《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中医海外传播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源文化、目标文化以及传播媒介要素,清晰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现状,查找中医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并设计中医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跨文化传播的方案。方法:搜索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探寻中医海外传播的兴盛与衰落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查询有关中医海外传播的当代文献资料,查找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所在,总结中医跨文化传播现状。结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医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共性特征,又呈现出其独有的特色,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总结目前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传播现状可见:中医跨文化传播困难与机遇并存,前景倾向乐观,因此需要从宏观层面制定长效策略,从微观角度明确切实可行的中医跨文化传播方案。结论:中医作为源文化,其科学性与包容性使得中医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西方社会的目标文化对中医的渴望使中医传播成为需求,传播媒介的拓宽可以提升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效率;中医跨文化传播需要巩固国内的“根据地”,明确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目标,同时要借鉴中国功夫成功传播的经验,借力传播与自力传播相结合,通过结合中医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传播现状与特点制定可行的中医跨文化传播方案,以切实推进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传播。

赵璟[7]2017年在《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我国针灸教育转型的重要阶段,此时众多的针灸教育家为传承和传播针灸学术,创办针灸学校,撰写针灸教材,对建国后针灸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教育进行了考察,虽或多或少涉及到对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的讨论,但是全面系统研究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的成果尚缺如。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的分析,对民国时期针灸学校、办学形式、针灸教材的考察,探讨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中经络腧穴学、刺灸法及治疗学的演变,分析针灸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建国后针灸教育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背景作了简要回顾,考察了民国时期针灸教育从传统的师承模式向学校教育转型的过程,同时列举了影响近代中医教育的相关历史事件。其后,借针灸教育形式的转型,分析学历教育、函授班、短期班等办学形式的特征。总体而言,学校教育以正规学历教育为主,其学制较长,学历层次划分不统一;中医学校针灸课程地位不凸显,针灸学校针灸课程分化,均参照了西医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有了明确的进度安排,渐趋规范化、实用化;注重针灸临床实习。函授班,多数由学校附设,亦有学生创办;教材与面授班相同,不过相对局限,较少涉猎他科知识;学制短,毕业考核简单。短期班有专修班、讲习班及训练班等形式,专修班及讲习班仅为更简便地速成针灸,训练班则是在战时缺医少药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48所针灸学校的相关资料,并从其办学模式、招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该时期针灸学校特点。民国时期针灸学校均为民间办学,并开辟了函授教育模式;主要依靠广告招生,亦有获得政府机构支持,由各县选送学生者,招生对象良莠不齐;构建针灸课程体系框架的同时,注重临床实习;除少数学校教授传统针灸理论之外,多数学校吸纳了西学内容。民国时期针灸学校教育模式在建国后基本得以延用,特别是为针灸系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探析学校针灸教育办学形式、分析民国时期针灸学校特点的基础上,发现在不同学校、不同办学形式下针灸教材体例和内容有较大差异。笔者回顾历代针灸教材,梳理民国时期医学教材编修过程,收集当时67种针灸教材,并据其体例,划分为早(1912-1927)、中(1928-1939)、晚(1940-1949)叁期。早期教材以传统类针灸教材为主,多数体例单一,内容侧重于经络腧穴,初步引入了近代科学理论;中期教材体例以"西医版块+针灸学版块"和"总论→经穴→手术(刺灸法)→治疗"两大模式为主,内容上融入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知识,注重临床实用性,仍有部分教材依旧沿用传统针灸理论;晚期教材体例以"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治疗学"为主,或在原有"总论→经穴→刺灸术→治疗学"的体例中加入诊断学内容,或为"总论→孔穴学→治疗学"体例,内容上延续和完善了中期教材中西汇通特点,更具科学性,同时重穴轻脉,融入诊断学内容,初步构建了针法、灸法、腧穴、治疗等为核心内涵的针灸学科体系框架。在对教材内容和体例的分析之后,本文阐述了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中经络腧穴学、刺灸术、治疗学的理论演变。经络腧穴方面,早期尤为重视,但其选用传统经络腧穴内容,局限于十二经脉的论述。民初"神经"的引入,并未使针灸教材内容产生多大的变化,依旧遵循古法,仅是少数教材粗浅地阐发经络实质,套用西医的骨骼图与脏腑解剖生理,其本身内容并未过多西化。腧穴则在归经、数目方面按传统路径详细考正。中晚期对经脉实质的认识不断更新,由中期单一神经或血管至晚期发展为多种组织;原先不受重视的"奇经八脉",在中期凸显,并结合中西医生理病理内容,将其与淋巴、神经等组织比附。刺灸术在早期不受重视,中期教材中内容上强调针具的革新、温灸器具的引入,列入异于传统的针刺手法、针灸补泻、禁忌理论内容,针灸消毒也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教材。各部分描述顺序紧紧围绕"针灸操作流程",简明易懂,实用性强。治疗学,早期大多以腧穴主治形式,附列于腧穴的归经、定位之后,侧面反映"腧穴"本身的重要性,强调单穴的临床作用,或以针灸歌赋直接呈现。中晚期体现在采用西医病名,从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学角度来阐释针灸治疗机理、针灸选穴,认识病因、解释病理机制,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效仿中药处方模式逐渐形成了 "理、法、方、穴"的针灸处方模式。该部分以"心悸亢进症(心悸怔忡)""脚气病"为例,阐述各教材对其疾病分类的归属划分、病因病理的解释及针灸治疗的方法。综合以上对民国时期针灸学校、针灸教材、针灸理论的研究,本文继而从中医医事制度革新、日本针灸医学的拥趸、中医科学化的彷徨及针灸教育家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民国时期针灸教育蜕变的原因,进而结合建国后针灸教育的背景,论述民国时期针灸教育在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方面对建国后针灸教育产生的影响。

金观源, 巩昌镇[8]2018年在《现代与传统的整合:反映点针灸学的崛起》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访谈金观源教授,明确了反映点的概念,反映点揽括了所有针灸刺激部位(穴位)的特征,可以用于"收编"(解释与归纳)在传统针灸与现代针灸中应用的所有新、老穴位、有效点或刺激点(包括西方近年来流行的干针采用的激痛点);介绍了针灸反射区的来源及发展,阐述了经典针灸学、现代针灸学的关系。

黄圣源[9]2009年在《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文中指出中医药在当今世界蓬勃发展,形成了全球性的“中医热”。这一现况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学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与竞争力,也暴露了其内在的不足。为此,从中西医学起源与发展过程的异同点着手,弄清中西医对中医药学认识差异的产生原因,有利于在遵循存异求同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措施,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并弥补不足,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奠基,并借此推动中医药的全球化发展。然而,对于中西医学差异本身的过分关注已使人们忽略了其出发点——寻求共性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因此,对中西医学差异与由此产生的二者对中医药学认知评价迥异的再次关注不是为了扩大分歧,导致相互遏制,而是为了探索共同,推进双赢。中西医结合发展以实践论证了此命题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将该命题用作为寻求中西医结合发展新突破的指导原则也具有启发性意义。中西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单纯结合已不能满足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需求,暴露了一定量的不足,而遵循该指导原则,从与二者之间均有交差点的边缘学科如系统生物学方面入手则可以拓展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领域,弥补不足,更全面地发挥该学科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学以针灸为先遣获得了全球化发展,也获得了快速借用西医学领域先进科技大补后天以养先天的绝佳机遇。然而此现况中所暴露的一系列取长而未能补短的事实也引发了我们全新的思考,即应当在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施以外部推力,在需要借取外力时也当全面分析且以适用为要,切忌拔苗助长,盲目套用。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成为中医药全球化发展领域最醒目的趋势,也必将成为继针灸之后促使中医药更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中药目前无法取得等同于西药的药品地位,一直以保健品的身份被使用是其面临的最大无奈,然而这样的现状未必对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完全不利。亚健康的普遍存在为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药可以全方位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以肯定的功效赢取更雄厚的资金投入与广泛先进的科研关注,再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主流医学领域迈进。

张镐圣[10]201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中医针灸临床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中医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针灸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医针灸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追寻针灸在加拿大的发展轨迹,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了解针灸在加拿大的发展现状,为中医针灸在加拿大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世界医学舞台上发挥更好作用寻找新方向和新方法,为针灸的国际化献计献策。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刊、报纸、会议记录等资料,用于对加拿大中医针灸发展、立法、教育、从业人员等的研究,该方法为研究温哥华中医针灸临床的发展奠定基础。2调查研究法对温哥华市中医针灸诊所临床发展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个体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和本人自己按事先设计的《温哥华市针灸临床现状患者调查问卷》和《温哥华市针灸临床现状医生调查问卷》分别对患者和医生进行调查。3深度访谈法按照目的抽样法要求对选取的温哥华着名中医/针灸师进行深度访谈,以期发现针灸在温哥华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根据访谈结果提出建设性建议及意见。结果:温哥华针灸临床发展优势:加拿大人普遍对中医针灸认可并接受,患者对针灸临床服务、对针灸疗效满意。从业人员积极性高。针灸对现代医学难治性疾病有较好疗效。温哥华针灸临床发展存在的问题:①政府方面:政府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没有设立中医针灸的公立医院,诊疗费报销比例偏低。②医生方面:医生对患者群定位不清;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治疗手段单一。③诊所方面:诊所规模小,没有针灸病房的设立;收费问题不统一。④公众方面:公众对针灸的认知不足。⑤其他方面:语言障碍;宣传不到位;针灸疗效不统一等等。结论和建议:结论:根据以上相关研究,可以得出结论针灸在加拿大的繁荣发展仍然有很多阻碍。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跟国家政府政策、管理和针灸技术自身方面的原因有关。建议:政府应该认可并接受针灸,最好能建立中医或针灸公立医院,也是顺应民意。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扩大针灸报销比例。用科学的语言加强针灸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针灸的认知。寻找针灸发展的突破口,将疑难杂症和治未病作为突破口。加强与加国中医/针灸师和现代医学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规范私人诊所的管理,存良去莠。要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扩大诊疗手段。大力发展针灸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对其机理和疗效反复探索。

参考文献:

[1]. 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D]. 冯诗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D]. 冯诗婉(GRACE, FUNG).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3]. 针灸在美国的历史现状研究及其前景展望[D]. 金达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4]. 美国当代主要针灸流派的诊疗特点及现状的研究[D]. 郑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5]. 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D].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6]. 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 刘国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7]. 民国时期针灸教育研究[D]. 赵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8]. 现代与传统的整合:反映点针灸学的崛起[J]. 金观源, 巩昌镇. 中医药导报. 2018

[9]. 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D]. 黄圣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10]. 加拿大温哥华中医针灸临床现状研究[D]. 张镐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