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奉献精神

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奉献精神

一、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入的致力点(论文文献综述)

任军,张惠芳[1](2019)在《高职教育中体育教育改革与构建学生次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在培养学生的次竞争力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但是高职体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学价值偏移、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学方法陈旧、评价体系不合理等不利因素。高职体育要进行教育改革摆脱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开发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次竞争能力。

徐健[2](2019)在《辨识素质教育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致力点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直击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的艺术。而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被要求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也是成为了各类教育中的主导,在这种以贯彻素质教学为核心的新编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这种教育思想可以同时让学生具备身体和素质上的多种体育文化内涵,而且具备了更系统的高校体育的实践能力。

何惠[3](2018)在《青少年体育养成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身体质量和健康水平低下是最使国人堪忧的问题之一。体育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的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包含关系。它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亿万家庭幸福生活,目的不仅在于有效改善体质和增强健康,提高生命活力,提升幸福感,而是青少年良好体育习惯培养。然而当前体育教育把学生身体当做生物机体,按照某项运动技术的动作程序严格要求学生反复操练,感受不到身体在运动中的欣快感、自由感,并以刚性测试标准度量生物人的机械行为效果,为“达标”而练习,失去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随着外力的消失体育行为也随之消淡,体育习惯的培养难以显现效果。本文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寻求教化和内化青少年体育道德、态度和行为的有效途径,以期实现培养良好体育习惯的目标。全文以“问题提出—基本内容—内化途径”的思路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内化体现在仿效和信奉。以建立模式、行为强化、仿效家长和仿效偶像等途径实现对行为的仿效,以认知—理论武装、引导—教者介入、实践—行为奉行、反思—信仰深化等途径实现对行为的信奉,由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由仿效升华为信奉,实现对体育行为的内化。(2)青少年体育态度养成经历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的过程。服从阶段以理论教育、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的学校体育教化和以言传、身教教育的家庭体育教化途径;同化阶段以团队同化和同伴同化的途径;内化阶段以创设运动情境和正面情感渲染的内化途径,试图内化青少年良好的、正面的、肯定的、积极的体育态度,预测、选择并确定符合青少年身体与心理发展及道德规范的体育行为。(3)青少年体育道德的内化途径有示范、实践、熏陶和自我教育。以教师、父母、明星和同学为榜样的体育道德示范教育;以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为主的体育行为实践教育;以环境熏陶和教化为主的体育道德渲染;以反省和反思、自制和自律为主育道德自我教育等的内化途径,将“真、善、美”的评价标准内化为人们自身的人格素养、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王建涛[4](2018)在《“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改革是以系统技战术知识架构课程内容来培养大学生掌握1项运动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能力基础的。技战术知识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方法性和策略性知识。技战术知识既具有程序性知识的操作性特征,也具有陈述性知识的理论性特征。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示范动作做法和讲解动作要领来向学生传授操作性知识的,对动作做法或动作要领深层的技术原理、战术原理以及体能发展的原理等知识虽然有所涉及但不充分。本文将动作做法或动作要领深层的技术原理、战术原理以及体能发展的原理等知识概括为“运动原理性知识”。“运动原理性知识”是指与操作性知识密切相关的反映科学运动的规律性知识,具有非物质性、科学性、理论性和运动专指性特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学实验等方法对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和检验,目的是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改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专项体育课程分科设置的缺陷、专项理论课与专项实践课分离的缺陷、高校体育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是否存在知识干预广度和深度不够的看法以及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认为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有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必要性。在分析现有教学策略的特点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认为采用“认知发展”教学策略有助于将运动原理性知识融入到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为检验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有效性,以上海大学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为例进行实验。实验旨在确保不改变体育课程性质的前提下,验证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锻炼态度的影响。教学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体育知识对照组体育知识前后测成绩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而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并且从提高幅度来看,实验组前后测成绩之差与对照组前后测成绩之差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2)运动技能技术方面,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技术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成绩,但在提高幅度方面与对照组没有区别。战术方面,实验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并且在提高幅度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战术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战术成绩,实验组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效果与对照组存在区别。(3)锻炼态度实验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和行为意向维度的前测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和行为意向。实验组锻炼态度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认知维度的前测后测之差与对照组锻炼态度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认知维度的前测后测之差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因而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对改善大学生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认知与对照有区别。总之,在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中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改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研究建议如下:应进一步完善专项体育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应选择合适的专项体育课教学策略;应提高专项体育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应改善专项体育课教学的办学条件。

王晨晨[5](2017)在《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心理环境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德育一直居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统摄着其他各种教育活动。德育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灵魂、归宿与价值取向,它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任务,却是其最高的追求。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等生理方面,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充分挖掘体育课堂的德育因素也成了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心理环境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教育行动研究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小学体育课堂德育的教学心理环境现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作用德育的规律,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独特德育功能;分析影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成效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因素,为德育的教学心理环境调控提供对策。本研究的结论为:1.影响小学生德育渗透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特质主要包括生态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等。2.构成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对小学生德育渗透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教学目标是促进小学生德育渗透的有效条件、教学内容是小学生德育渗透的载体、教学活动是小学生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小学生德育渗透的良好氛围、教学评价是小学生德育渗透效果的反馈。3.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认同度较高,认为体育课堂的德育渗透的内容主要包括竞争精神、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等。4.与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对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挖掘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给予了更高的认同。大部分教师认为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的创建对于提升课堂德育渗透效果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认知度却较为有限。5.通过教育行动研究可以得出,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对于提升德育渗透效果是可行的,主要的策略包括构建清晰的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互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德育内涵的挖掘等。

孙宇祥[6](2016)在《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素质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体育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当今社会中,个人体育素质提高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地位,这是对人们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人类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此背景下,笔者希望根据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实际,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研究对策,以期为中学生体育素质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郑州市市辖区18所中学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通过对郑州市市辖区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郑州市中学无论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实施体育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仅仅是认识的程度不同而已。2、郑州市区中学生对于实施体育素质教育需求十分迫切。3、郑州市区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管理缺失。4、郑州市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并不能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师过于强调技术动作的学习以及细化。5、郑州市区中学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较差,不仅表现在学历水平一般,还表现在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欠缺。6、郑州市区中学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场地条件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要求。根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1、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让体育教师通过培训获取更多的关于体育课程改革方面新的理念,各学校还要督促各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新的理念,让所教学生真正感受体育的快乐。2、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身体素质练习的意识,更要在课堂上学会自己感兴趣的一项体育技能,为自身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3、各级学校将体育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按照体育素质的要求进行对照完善,并派专门的人员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并评价,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对体育教师进行考核,以更好的促进学校的体育素质教育。4、各学校在现有场地的基础上尽力争取资金进一步完善场地、设施的不足,并能够结合周边的条件开发地区特色的体育资源充实到体育教学之中,以满足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5、教师在对学生考核时摒弃以前的单一的考核,向综合性的考核转变,考核不仅要有身体素质方面的,还要有心理、文化、团队、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学生评价的方式上,可以从以前的教师评价学生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董晓青[7](2009)在《素质教育下体育教育的改革走向》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分析了当前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不足的现状,认为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体育目标、提高教师素质、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努力,不断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曙光[8](2007)在《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的拓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猛,但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却停留滞后,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素质问题,尤其是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的拓展已迫在眉睫,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对此领域的探讨还仅是刚刚起步,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的拓展进行研究,旨在为体育教师的培养以及自身课程技术的拓展提供借鉴。本文从体育教师教育兴起的背景与内涵入手,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技术领域的变化、发展特征,以及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拓展的动因、意义,进行较为系统研究,对目前体育教师职前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及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术科类课程设置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没有及时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拓展面狭窄;对竞技运动项目缺乏教材化处理和改造。对以上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重点探讨了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拓展的途径与方法: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开发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挖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教师教育终身化应在术科领域得到体现。

朱慧芳[9](2007)在《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中青年教师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着力培养一支道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精良、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中青年体育师资队伍,是实现体育与教育、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并为提升中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专业素养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思维。本论文除前言外,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中直接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命题的文献还为数不多。因此,这个部分主要是对于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首先,分析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趋势,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提出体育教师专业化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地位。其次,分析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一般性规律和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并指出体育教师教育培训或继续教育要符合体育教师的主体需要,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适应的帮助与支持,才能更有利于中青年体育教师的发展与成长。第二部分,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情况,着重分析了中青年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态度、专业能力及继续教育的现状。与第一部分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相对比,找出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该差距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对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从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两大方面进行研究,着重论述了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策略——学会反思,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以及外部策略——继续教育。本文旨在摆脱过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以“运动技能”为主体的单一价值取向形成的误区,以期望建立一种着眼于教学智慧的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化主张,进而对现在的中青年体育教师提供某种参考。

朱文[10](2006)在《主体参与与体育教学》文中认为我们要丢弃以前体育课的严格、死板的“规则”教学,放下课程标准指令性的约束,放下教师的随欲、随意、自主所附带的威严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把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作为体育课的基础性因子和达到目标的基本途径。国家和社会需要学生身健体强,学生希望兴趣得到满足,体育学科要实现运动技术的传承,因此,健身强体、兴趣培养、技术学练是并协要求的,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主动性参与是实现三者并协进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途径。抓住了主体性的活动参与就是抓住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缺乏了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就注定不会有生命力。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生态性的过程,更是学生伦理的、情感的注入过程,没有主体参与,任何教学将会失去意义,并且是无效的,反而会负面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论文为了探索主体参与型的体育教学基本内涵,通过主体参与性教育的回顾和考察,探讨了主体参与的理论价值,分析了在体育学习中主体参与的意义,从主体参与的学习和活动的内外机制分析中,揭示了主体参与型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本论文把在体育教学中实践操作主体参与的要素分析作为可控制点,把握主体参与的心理调控因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主体参与型体育教学的确切含义。本论文对主体参与的研究有利于本人和参考者从理论走向实践,但是尚在初始阶段,笔者将不断努力学习,深入实践,继续前进。

二、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入的致力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入的致力点(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教育中体育教育改革与构建学生次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2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对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价值认识的偏离
    2.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2.3 教学方法陈旧
    2.4 教学评价的游移
    2.5 教学创新思维不够突出
        2.5.1 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缺乏创新
        2.5.2 体育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创新
3 次竞争力在体育教育中的致力点
    3.1 课程目标的明确
    3.2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3.3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3.4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2)辨识素质教育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致力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教育向来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三、制定优化的体育教学目标
四、抓住体育教育的重点, 全面开展体育教育
五、致力培养, 注重落实

(3)青少年体育养成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2.3 个人评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比较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体育养成教育的表现——体育行为
        3.1.1 青少年体育行为问题及原因
        3.1.2 青少年体育行为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3.1.3 青少年体育行为内化的途径
    3.2 青少年体育养成教育的平台——体育态度
        3.2.1 青少年体育态度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3.2.2 青少年体育态度的内化途径
    3.3 青少年体育养成教育的核心——体育道德
        3.3.1 青少年体育道德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3.3.2 青少年体育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3.3.3 青少年体育道德内化的途径
4 结论
    4.1 结论
    4.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运动原理性知识”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健康教育研究的争论
    2.2 “健康教育”思路的提出
    2.3 “健康教育”思路的理论基础
    2.4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争论
    2.5 体育课程最值得教与学的内容
    2.6 运动技能研究的文献回顾
    2.7 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研究的文献回顾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构安排
4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必要性论证
    4.1 体育知识教学现状的调查
    4.2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缘起
    4.3 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归属与划分
    4.4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课例
5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可行性分析
    5.1 教学策略分析
    5.2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策略
    5.3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策略的理论基础
    5.4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案例
6 增加运动原理性知识的有效性检验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实验方法
    6.4 实验I结果
    6.5 实验I结论
    6.6 实验II结果
    6.7 实验II结论
7 研究结论、创新、局限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收集手册
    附录2 评分方法
学习工作经历和科研成果

(5)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心理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了解小学体育课堂德育的教学心理环境现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2 探索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作用德育的规律,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独特德育功能
        1.2.3 分析影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成效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因素,为德育的心理环境调控提供对策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德育
        2.1.2 德育渗透
        2.1.3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德育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现状研究
        2.2.3 关于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及途径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教学心理环境方面的研究
        2.2.5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研究
    2.3 国外现状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育行动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德育渗透影响的理论建构
    4.1 影响小学生德育渗透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特质认知
        4.1.1 生态性
        4.1.2 实践性
        4.1.3 主体性
        4.1.4 动态性
    4.2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德育渗透影响的理论分析
        4.2.1 体育教学目标是促进小学生德育渗透的有效条件
        4.2.2 体育教学内容是小学生德育渗透的载体
        4.2.3 体育教学活动过程是小学生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4.2.4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利于形成小学生德育渗透的良好氛围
        4.2.5 体育教学评价是小学生德育渗透效果的反馈
5 教师对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相关认知的调查分析
    5.1 教师对体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的认知分析
    5.2 教师对体育课堂德育渗透内容的认知分析
    5.3 不同职称段的教师对德育渗透实施途径的认知分析
    5.4 教师对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认知及其对德育渗透影响的重要程度分析
        5.4.1 教师对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认知分析
        5.4.2 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对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程度的认知分析
        5.4.3 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对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程度的认知分析
        5.4.4 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对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程度的认知分析
        5.4.5 教师认为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对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程度的认知分析
        5.4.6 教师认为教学评价对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程度的认知分析
    5.5 教师认为良好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对提升德育渗透效果的必要性认知分析
6.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心理环境的教育行动研究
    6.1 行动研究的背景资料
        6.1.1 参与学校
        6.1.2 参与团队
        6.1.3 参与学生
    6.2 行动研究方案
    6.3 教育行动研究的课程实施过程
        6.3.1 竞争精神的教育行动研究
        6.3.2 团队精神的教育行动研究
        6.3.3 意志品质的教育行动研究
    6.4 构建促进德育渗透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策略分析
        6.4.1 构建清晰的体育教学德育目标
        6.4.2 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
        6.4.3 选用灵活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策略
        6.4.4 创设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心理环境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二小学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
    附录3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二小学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
    附录4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二小学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
    附录5 30 米快速跑的教学过程
    附录6 后滚翻的教学过程
    附录7 600 米走跑交替的教学过程
致谢

(6)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有关体育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
        1.2.3 有关体育素质教育在各学段体育教学的研究
        1.2.4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素质教育
    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任务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现状
        3.1.1 郑州市区中学体育教育人群对体育素质教育的认识现状
        3.1.2 郑州市区中学生对体育素质教育需求的现状
        3.1.3 郑州市区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管理现状
        3.1.4 郑州市区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1.5 郑州市区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师资现状
        3.1.6 郑州市区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场地设施现状
    3.2 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3.2.1 中学生体育认知对中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
        3.2.2 师资对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
        3.2.3 场地器材对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3.2.4 学校体育管理对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
        3.2.5 体育课评价体系对中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
    3.3 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改善策略
        3.3.1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体育教师
        3.3.2 转变学生的观念,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3.3 完善学校的各项体育制度管理,确保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3.3.4 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以及合理的配置
        3.3.5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素质教育下体育教育的改革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体育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现状及不足
    1. 教育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
    2. 体育教育的改革力度不足。
    3. 教育工作者的教法和目标未能与时俱进。
三、高校体育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几个改革要点
    1.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创新思想认识。
    2. 明确体育目标,重视素质教育。
    3. 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师资队伍。
    4. 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教育方式。

(8)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 体育教师教育兴起的背景与内涵
    2.1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
    2.2 新课改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2.3 体育教师教育的内涵
3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技术领域变化的三个时期及其发展的特点
    3.1 体育课程技术领域变化的三个时期
    3.2 体育课程技术领域变化的发展特点
4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拓展的动因与意义
    4.1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拓展的动因
    4.2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拓展的意义
5 体育教师教育术科类课程问题探究
    5.1 术科课程的现代价值审视
    5.2 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术科课程设置的弊端与改革的新理路
    5.3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术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6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拓展的途径与方法
    6.1 对传统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
    6.2 开发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6.3 挖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 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说明
2 文献综述
    2.1 专业与专业化
    2.2 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样本结构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师资基本情况与分析
        4.1.1 年龄结构
        4.1.2 职称结构
        4.1.3 学历结构
    4.2 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
        4.2.1 中青年体育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知识结构及自身现状的认识
        4.2.2 中青年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投向情况:
    4.3 中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状况
        4.3.1 运动技术技能示范能力
        4.3.2 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能力
        4.3.3 体育科研及理论教学能力
        4.3.4 组织体育活动及裁判能力
        4.3.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4. 4 上海市普遍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4.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原因分析
5 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5.1 内部策略
        5.1.1 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专业发展意识
        5.1.2 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专业发展规划
        5.1.3 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学会反思
        5.1.4 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学会学习
        5.1.5 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致力点——学会教学
    5.2 外部策略
        5.2.1 激活经验: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和导师的队伍建设,提高上海市中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5.2.2 激活资源: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5.2.3 激活目标: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5.2.4 激活时间:将多目标分解化整为零,变“工学矛盾”为“工学互动”
        5.2.5 激活创造:创设合作学习氛围,培养中青年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6 结论
7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11 附录
附录一:《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问卷调查
附录二:《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访谈提纲

(10)主体参与与体育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立论依据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近现代教学主体参与的现状与理论研究状况
    第一节 主体参与的现状
    第二节 主体参与理论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主体参与的必要性
第三章 主体参与本体论的考察
    第一节 参与的含义
    第二节 主体参与的含义
第四章 主体参与的国内外考察
    第一节 国外主体参与研究的考察
    第二节 我国主体参与研究的概述
第五章 学生主体参与体育学习的机制
    第一节 主体参与的内在机制是学生体育学习的本质问题
    第二节 主体参与的外在机制是学生行为发生 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六章 体育教学与主体参与关系的要义分析
    第一节 主体参与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起点
    第二节 体育学习主体参与意识的缺失
第七章 在体育教学中实践操作主体参与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学生中心论
    第二节 论学生的体育兴趣
    第三节 论学生的学习自由
    第四节 论教师的教学态度
第八章 主体参与型体育教学的特点
    第一节 参与活动中的心里调控性
    第二节 参与活动中的广泛性和层次性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入的致力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教育中体育教育改革与构建学生次竞争力研究[J]. 任军,张惠芳. 武术研究, 2019(06)
  • [2]辨识素质教育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致力点研究[J]. 徐健. 中华少年, 2019(13)
  • [3]青少年体育养成教育的研究[D]. 何惠.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运动原理性知识”对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建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5]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的教学心理环境研究[D]. 王晨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6]郑州市区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发展及对策研究[D]. 孙宇祥. 河南师范大学, 2016(05)
  • [7]素质教育下体育教育的改革走向[J]. 董晓青. 教育与职业, 2009(27)
  • [8]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技术领域的拓展[D]. 李曙光.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3)
  • [9]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D]. 朱慧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10]主体参与与体育教学[D]. 朱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标签:;  ;  ;  

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奉献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