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发展及产业化政策研究

绿色食品发展及产业化政策研究

靳明[1]2006年在《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农业作为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体系,是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的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探索、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扩展、提升与系统化,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绿色农业提出的背景和发展的动因为切入点,以促进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成长为目的,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明确界定绿色农业(包括绿色农产品)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与机理:阶段性特征、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等,分析了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成长发展历程(包括产业政策演变过程)和问题,并针对绿色农业产业在特定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促进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建议。论文的内容除第一章导论、第七章结论外,从逻辑上分为两部分,形式上分为五章。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第叁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绿色农业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动因,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内涵、特征和竞争力,绿色农业产业成长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规律性、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为实证研究及提出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分析绿色农业的内涵、特征和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动因。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农业的内涵,提出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和竞争力,即绿色农业具有持续性、集约性、高效性、标准化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协调的多重特性;绿色农产品具有生态、安全、优质等质量特征和品牌优势,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和正外部性,需求的价格弹性从短期来看相对较高,从长期来看相对较低,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较大,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质量、品牌等差异性上。绿色农业直接源自农业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是农业转型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所迫切要求的,它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适应农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第叁章分析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通过借鉴一般产业成长过程的规律性,对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与机理:阶段性特征、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等进行分析。认为产业成长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成长轨迹、阶段性和规律性,可以采用定性与

王全慧[2]2015年在《绿色食品的发展及产业化政策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人,农村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正在积极朝着现代化的农业方向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不仅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还有很好的经济环保效益,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发挥地区环境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群众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

李国珍[3]2005年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推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济行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人们绿色消费认知程度的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环境友好技术成为该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环境友好技术在企业中的扩散程度与扩散速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是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龙头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的现实意义,提出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同时,通过借鉴有关技术扩散与技术采用相关理论和模型,在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现状的描述与比较的基础之上,分析目前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用影响因素,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最后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用的相应政策创新及对策建议。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但整体技术实力还不强,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也不够 自主创新是大部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样本龙头企业创新技术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企业拥有的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数量还远远没有达到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的资产规模和生产规模不大,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投资的力度也不够。 2、现行环境政策和农业产业化政策还不能有效地激励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采用以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为代表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除了对产品中有害化学物质残留进行抽查对于龙头企业采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在10%的水平上显着之外,排污罚款、赔偿等现行环境政策对于企业是否采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没有明显的作用。此外,现行农业产业化政策也不能有效地促进改善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创新,例如在评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时候,企业是否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而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关系对企业采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促进作用也并不十分明显,这说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难以成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关系的重要内容。但龙头企业与农户如果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协调关系会有利于龙头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式。 3、较大资产规模的龙头企业更有可能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同时新闻媒体对于促进龙头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也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固定资产原值对于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作用超过了5%的显着性水平,这说明资产规模大的企业更有能力抗御市场和技术风险,因而就更有可能采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而新闻媒体能够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企业家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绿色消费的市场变化趋势,从而有利于企业家形成清洁、环保的生产经营理念,因而是推动龙头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式的重要力量。 4、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未将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用于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同时

张平[4]2003年在《绿色食品发展及产业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0年,我国拉开了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序幕,目的是通过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增进城乡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产生发展是人类在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是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简称IFOAM)”基础上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这点上它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绿色食品的产业发展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走产业化道路。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绿色食品作为一项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产业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组织化程度不高;(2)管理服务网络不健全;(3)缺乏政策项目扶持;(4)产业化优势不够明显;(5)农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绿色食品产业化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四种组织模式,即“公司+农产”、“公司+基地+农产”、“公司+合作社+农产”、“公司+中介组织+农产”;(2)组织机制:松散联结方式、较紧密联结方式、紧密联结方式;(3)决策机制:对应于不同的联结方式有相关的决策机制,一般来说有分散决策、协调决策和集中决策叁种类型;(3)利益机制是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动力机制,也是最重要的运行机制。总体来讲,绿色食品产业化通过利益的创造和利益的分配,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发挥协同效应和整合效应,产生经济增量,从而为绿色食品一体化组织存在与发展奠定经济基础。(4)风险机制,风险机制实质上是利益机制的延伸。风险基金的提取和使用,要视农民的承受能力和企业赢余状况情况不同而有所侧重,进而达到规避产业市场风险的总目标。通过对绿色食品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分析,并着重通过对运行机制中几个关键控制点的分析,例如强化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作用、整体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及合理配置绿色食品产业资源等方面,系统地阐述绿色食品产业运行机制牛最主要的利益连结机制、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等问题。 构建绿色食品现代市场营销体系是绿色食品产业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对绿色食品现代营销体系的构建等,进一步确立绿色食品产业化项目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市场需求的导向原则。市场的需求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市场的培育则是产业扩张的重要前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发展对策:(1)增加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总量,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提高创造条件;(2)多手段并用,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还利于农、服务于民;(3)强化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4)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对接,强化纤色食品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纽带;(5)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绿色食品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发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对产业化组织的利益调节力度;()加强立法监督,切实保护农民和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的合法权益:u)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引导和推动产业化组织逐步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

刘桂峰[5]2010年在《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探讨》文中指出绿色革命不亚于发端于上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能够推动21世纪人、自然、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被确切提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之于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影响日益明显,剧烈天气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开始备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绿色发展在当今国际社会得到日益广泛认同。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不得已”的国家战略。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叁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不约而同地将“绿色经济”视作未来经济的主引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科学发展的水平较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将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财政政策作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支点作用。因此,对财政政策如何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这一问题系统地进行探讨,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对绿色产业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列举了绿色产业的分类,分析了绿色产业的特征,进而探讨了财政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理论考察,我国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在促进绿色产业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绿色产业投资、绿色产品购买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在工业化后期形成了值得借鉴的许多经验,如DSD系统(废物处理产业化)、生态税政策、废物押金抵押返还政策、预算政策、绿色能源补贴政策等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效果比较明显。最好,提出了一些财政政策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思路。全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束语叁部分,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内容。前言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目的,说明研究方法,并概述全文的结构框架、主要观点和创新点。第一章重点探讨绿色产业定义、分类、特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考察绿色产业的历史、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绿色经济的战略地位。第二章重点探讨财政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理论考察。分析财政政策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理论以及功能作用。第叁章重点论述了我国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考察。第四章重点论述国外财政政策促进绿色产业的借鉴。主要考查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第五章对财政政策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1、界定了绿色产业的内涵。指出绿色产业就是以绿色资源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事绿色产品生产、经营,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2、系统分析了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如补贴政策、支出政策、税收政策等。但是,由于尚未形成公认的绿色产业核算体系,增加了深入研究的难度,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政策成本方面研究欠缺,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因此,笔者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包金运[6]2017年在《西藏自治区保护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立法研究》文中认为“国之以民为本,民之以食为天”,在物质生活资料极具贫乏的封建时代,解决食物问题固然被奉到至高无上的位置。然而,即便是在物质生活资料高度发达的现当代,食物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供于人类享用的食品品种琳琅满目。然而,相对于旧时代而言,如今涉及到食品的问题更是不计其数,甚至关乎民生国计,之中涉及到食品卫生与食品健康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绿色食品这一食物领域的新鲜事物便于上世纪叁四十年代应运而生。绿色食品的出现,不仅顺应了时代呼声,符合大众的生活需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以及生态与环境污染的整治等。如让该新生食物市场得以健康有序发展,必然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本文顺应时代潮流,秉持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理念,旨在构建一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并有利于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绿色食品法律制度。整篇文章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该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由来,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关于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写方法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及其保护的现状,主要阐释了绿色食品名称的由来,绿色食品的的界定、特征与分类。用简单概括的语言,介绍国内外关于该名词的不同称谓,外延内涵等,旨在为本文确立一个研究核心对象,防止读者对研究内容产生偏差。第叁部分重点介绍了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立法现状。目前我国及我区绿色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绿色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办法》等,并指出西藏绿色食品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西藏地区缺乏一部统一指导绿色食品产业的法律以及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规范等。第四部分介绍国外绿色食品立法经验与借鉴。大致从欧盟绿色食品立法原则、审批制度、绿色食品标识、绿色食品溯源等角度,对欧盟绿色食品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介绍和评议,尤其重点是欧盟地区的《新绿色农业法》,分析出欧盟绿色食品立法的利弊之处,以致为西藏绿色食品立法提供参考与借鉴。(1)第五部分是建立西藏绿色食品立法的建议,文章从立法思想与原则、许可认证体系、标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互联网共享的安全信息平台、边境贸易口岸准则及价格体系、公众参与制度、责任制度等七个方面着手,具体论述了对西藏自治区建立绿色食品产业立法构想。绿色食品产业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齐心协力,共同献计献策才能完成。本文作者试图以我国当前现行法律法规为出发点,积极大胆吸纳和借鉴他国先进立法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出建立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立法的理论基础与框架结构,期望能为推动西藏绿色食品产业立法做出自己的微小贡献。

李国珍, 李容[7]2010年在《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通过建立probit模型对西部龙头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现行环境政策和农业产业化政策还不能有效地激励企业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2)企业并未将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用于开发该技术,同时现行主流创新技术扩散与推广体系也未能向其提供适宜的技术支持;(3)较大资产规模及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利益协调机制的龙头企业更有利于采用该技术;(4)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能有效地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毕峰[8]2013年在《云南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财政支持研究》文中指出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投入发挥着其他投入主体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政策已逐步走向体系化、规范化,进而推动我省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随着农业内部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的提出,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新的形势,现行财政支持政策已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围绕未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目标,研究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财政政策,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创新,推动云南农业产业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在绪论部分,着重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对财政支农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产业化内涵、模式,财政支持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借鉴。在第叁部分将研究范围锁定为财政支出政策,从政策导向、投入情况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对云南省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并总结了当前政策的效果。第四部分,从云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指出了现行政策在运行机制、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作为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云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提出了优化云南省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划清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按照支出责任分级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同时,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形成符合农业产业化需求的投入保障机制。二、突出对企业集群、高标准基地、农民合作组织、基础设施配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市场网络体系等财政支持重点,以形成符合一体化经营所需的财政支出结构。叁、通过创新并合理组合各种扶持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强化资金监管和绩效考核缓解或避免农业产业化各主体的非合作博弈,进而促进激励相容。

侯莹莹[9]2016年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分析》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而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发展特色农业并使之产业化[1]。实践证明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提升农业产出效率;使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缩小;促进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仅靠市场调节是难以解决的,所以需要地方政府发挥职能。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价值。山亭属于丘陵区,在沂蒙山西南部。山亭区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紧紧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当前山亭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仍比较低,特色农业如何更高质量的发展,龙头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更高效的解决,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农户和企业,完善现有的政策,制定出更高效的扶持政策,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选山亭区全域为研究范围,将区域内的特色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从特色农业产业相关概念,公共政策理论等入手,通过查看文献,资料,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方法,对企业农户进行调查问卷从而收集并掌握了山亭区特色农业产业相关的素材,对现行扶持政策的内容,实施效果等进行系统分析,查找缺陷不足,并针对问题完善政策,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李显军[10]2005年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保证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应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经验,深入探讨绿色食品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索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出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促进措施,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探讨,取得了如下结果: 理论研究结果:1) 提出了国家层面按照自然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制定的原则;利用物质循环生态工程,进行绿色食品产业设计的原则;农户小规模生产走向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公司+农户”“合作社”“集团公司”等发展模式。2) 提出了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将生态环境价值纳入到绿色食品生产体系中,有价使用,制定绿色食品产品的合理价格。3) 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和主导产业带动等形式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充分利用绿色食品产业对环境的修复功能,国家从政策层面应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环境作出的贡献进行补偿。4) 农产品认证一般强调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原则;起着信息对称作用;信誉担保和公平交易作用;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民商品意识的作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制度基础: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满足国内外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体系研究结果:1) 构建了以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产品包装标准和储藏、运输标准、认证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构成的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从土地到餐桌,实施环境监测、投入品控制的全程质量控制措施;构建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食品检测机构、环境监测机构等网络化的组织系统;质量认证和商标管理相结合的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为特征的认证管理体系。2) 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建设经历了“打好基础、稳步推进、加速发展、规范运行”的四个阶段。 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结果:1) 绿色食品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发展绿色食品与农业“叁增”关系更加紧密。2) 首次提出了划分绿色食品优势产品、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区域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划分了绿色食品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以及优势产业区域。3) 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农户模式”和“公司模式”;绿色食品产业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案例研究结果:1) 庆安县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化进程中,政府推动其到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两种基本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税收增加等经济效益的提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2) 草原兴发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一推广“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产业化”模式,通过公司+牧户组织形式,极大地提高了牧户的收益,加快了脱贫致富的速度,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改善并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3) 黑鱼泡子村在翁牛特旗政府支持下,通过制度创新,开创了行政村整建制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加快了农村城市化、农民职工化进程,为解决叁农问题探索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D]. 靳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2]. 绿色食品的发展及产业化政策的研究[J]. 王全慧. 食品安全导刊. 2015

[3].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研究[D]. 李国珍. 西南大学. 2005

[4]. 绿色食品发展及产业化政策研究[D]. 张平. 安徽农业大学. 2003

[5]. 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探讨[D]. 刘桂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6]. 西藏自治区保护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立法研究[D]. 包金运. 西藏大学. 2017

[7]. 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分析[J]. 李国珍, 李容. 南方农业. 2010

[8].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财政支持研究[D]. 毕峰. 云南大学. 2013

[9].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分析[D]. 侯莹莹. 新疆大学. 2016

[10].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D]. 李显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绿色食品发展及产业化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