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人感应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人,感应,董仲舒,楚国,天象,雍正,吉凶祸福。
天人感应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首先[1](2019)在《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传统中国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及历史面相》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中国的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自然与政治的神学想象肇始于五帝时代,成熟于先秦社会,先秦社会的政治祭祀与自然变化相互对应。自从"天"的"自然"意义被发现和确立以后,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家(老、庄)分别以"以人合天"、"以天合人"为根据对自然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逻辑塑造。到了汉代,汉儒董仲舒集"四权"于一体,建构出试图使人君"戒惧"的"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理论。这一理论的神性色彩虽然没有以前浓郁,但一直沉浸在传统中国的历史记忆之中。从"汉诏多惧词"到雍正"假天道以推政事",历史地映照了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的理论价值性与历史局限性,由此展现了传统中国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及其历史面相,为审视和反思现代社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空间。(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金周昌,白立强[2](2018)在《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之意象思维视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就是意象思维的鲜明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包括:人为天代言、立心;重视和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表达了人天一体、大道和合的生命自由之境。(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余治平[3](2018)在《天人感应的发生机理与运行过程——以《春秋繁露》、“天人叁策”为文本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天道类动""阴阳性情""人副天数""因五行而用事"系列的概念、观念,论述了感应的一般性原则,既有诸多命题的逻辑推演,也有"求雨""止雨"的实际应用,因而为天人感应的观念与信仰建构出一套完整的认知系统。在董仲舒这里,感应思想被推向了成熟的形态。文章揭示和呈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发生机理与运行过程,以消除人们长期以来所作的神秘化误读,并克服学界研究对感应、天人感应只流于泛泛而说、停在表皮而不能深入内里的弊端。(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春颖[4](2018)在《张九成基于心学思想的天人感应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九成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成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成基于心学的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的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的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的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舶宇[5](2018)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具有浓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是汉代文化的精髓,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思想文化界的主要功能表现为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思想信仰的融通,是天和人相互感应的体现,该思想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人感应思想与汉代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共同的思维模式和知识基础,以汉代精英阶层为代表的官方文化体系始终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贯穿着天人感应思想并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秦汉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李国斌[6](2018)在《“天人感应”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人重视?天人感应?的初衷,是为了给现有的统治秩序寻求一个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借?天?的至善性,作为人类社会秩序最高的价值支持和最终的目的引导。实际的情况却是,汉代统治者以?天人感应?为基础,建构起一个庞大神学政治秩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观念系统。这套秩序和观念促使汉人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帝国政治的过渡,并在总体上塑造了汉代政治文化的基本性格,即在?政教合一?基础上,以?教化?的方式,在统治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结构严密、层级分明、目标明确的统治秩序。(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臧明[7](2018)在《刘向对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中期之后,外戚王氏擅政,刘氏政权岌岌可危。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向,为了打击王氏,匡正君王的得失,缓和社会矛盾,在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先秦诸家之典籍,并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进而结合西汉时期所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构建起了极具时代特色的"灾异学说"。刘氏的灾异思想虽充满了怪诞色彩,但刘向最终将其运用于现实的政治斗争,体现出了重民与治世二者兼采的思想特质。(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孙迎智[8](2018)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受制于天人感应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天文实践和天象观测记录,由此总结了大量的天文学知识。比如,《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天象的诗句,《左传》中有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历代官修史书中,无不记载着大量的天文现象,当代国内的天文史研究者对其(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3-20)
赵紫娟[9](2017)在《雍正八年京师地震处理理念——“天人感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雍正八年京师突发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动荡和损失。地震前雍正正处于疾病的困扰和丧弟的悲痛中,震后他则运用他惯有的手段巧妙的稳定了这一动荡的政局。除了银钱物资的救济之外,他多次颁布上谕对这次地震进行反思和训诫,其中就以他崇尚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上谕中的指导理念。从而使这次地震不管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得到了稳定和恢复。(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7年12期)
蔡亮[10](2017)在《政治权力绑架下的西汉天人感应灾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汉代以来的天人感应和灾异说都颇为熟悉。一般认为,儒生官员能利用灾异来指陈时弊、规劝天子、进计献策,因而可以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从理论上看,这种观点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从其在现实政治中的操作上来看,灾异说其实根本无法完成这一使命。本文侧重于研究灾异说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并试图揭示西汉官员对灾异解说的热衷,与其说是为限制皇权,不如说是为了争夺政治权力。一方面,儒生用五经取代了卜、史等所掌握的对灾(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7年11期)
天人感应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就是意象思维的鲜明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包括:人为天代言、立心;重视和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表达了人天一体、大道和合的生命自由之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人感应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首先.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传统中国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及历史面相[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金周昌,白立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之意象思维视角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8
[3].余治平.天人感应的发生机理与运行过程——以《春秋繁露》、“天人叁策”为文本依据[J].衡水学院学报.2018
[4].李春颖.张九成基于心学思想的天人感应论[J].周易研究.2018
[5].王舶宇.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研究[J].秦汉研究.2018
[6].李国斌.“天人感应”新解[J].衡水学院学报.2018
[7].臧明.刘向对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衡水学院学报.2018
[8].孙迎智.中国古代天文学受制于天人感应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9].赵紫娟.雍正八年京师地震处理理念——“天人感应”[J].理论观察.2017
[10].蔡亮.政治权力绑架下的西汉天人感应灾异说[J].社会科学文摘.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