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雪梅山东省栖霞市实验小学265300
责任心,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最基本的人格品质。试想,一个孩子如果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责任心,只知道家长要我学、老师要我学,不知道我学习是为什么;对同学没有责任心,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班集体没有责任心,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吗?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不能。因此,我认为责任心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一个人的责任心不是先天遗传的,是靠后天培养和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这个培育过程从婴儿时期直至终身。特别是孩子迈进小学以后,一步步离开父母的庇护,走向自主、自立,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具体操作与形式操作时期。这期间的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在迅猛发展着,他们已开始独立地自觉地去思维,已开始对个人的、性别的、思想意识的义务和责任进行一系列有限的选择。这个阶段是对孩子进行品行培养最重要的阶段,也就是培养责任意识最重要的阶段。既然责任心对孩子的一生如此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就更应重视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应当从孩子看得见、摸得着、做了就能见到效果的日常小事做起,按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能力高低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持之以恒地加以强化,并且不断地督促改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的:
首先,要让孩子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要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念: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小孩子也一样,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就是自己主要的责任。我曾任教的班级,孩子们虽已十一、二岁了,但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抄袭他人作业,甚而有之,为了玩耍,不到校上学——逃学等,长期以来依赖家长的监督学习,在老师的紧箍下学习,我发现孩子们的问题就在于缺少责任心。于是我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的时间、早上朝会课时间、少先队队会课时间,采取讲故事、读报刊上的有关文章、民意测验、交流感想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学习是应该的,是自己份内的责任,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如:凡是语文作业主动、提前完成交上来的,记红五星一个;凡是数学作业连续三次全对的也记上红五星一颗。对于做得好的孩子不但及时给予表扬,而且每月统计红五星个数,在当月操行等级评定时予以加分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和形成,那些从前不完成作业、抄别人作业的孩子,作业一天比一天完成得好、交得早,责任心也一天天增强,后来反而成为拥有红五星最多的人。人人都知道,做人得有责任心,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做不成。
在学习上如此要求,在生活上我也鼓励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入学以后,我就告诉他们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从早晨的穿衣、洗脸、叠被子到晚间的脱衣铺床,以及收拾整理书包、准备所需学习用品、洗小衣小裤、打扫教室环境卫生、清理课桌和抽屉等,都要求孩子自己做,自己服务。同时,可及时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同家长达成共识,请家长不要过分包办、处处代替,孩子不管大小,都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并鼓励孩子在家里循序渐进地担负起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让孩子承担饭前发碗、摆筷子、端饭,饭后收碗筷、倒垃圾以及擦家具、拖地板、洗碗等家务劳动。我们建立了专用的“家庭联系本”,请家长在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后,至少写上一两句评价的话(以表扬为主),然后在队会课上让孩子自己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从学习上、生活上双管齐下,老师和家长一起努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管理好自己,不仅使孩子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对自己能做的事,开始是被迫安排到必须做,到后来都能主动自觉地去做。
其次,要让孩子树立起“集体的事情争着做”的观念。
孩子在校学习期间,班级就是一个集体。要让孩子懂得: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员,集体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集体的事要争着做。因此,我对班级管理实行了定岗、定职、定员化,在班级中设置了各类管理干部,分别负责一方面的事务。如:设置副班主任一名,中队委员七名,小队长八名,数学组长八名、各学科科代表一至二名,还有图书管理员、报刊发放员、小银行储蓄员、盆花管理员、书法员等,这样一来,全班每个孩子都分别负责班集体一方面的工作。我们还设立了监督信箱——悄悄话信箱,让孩子们互相监督工作的进行情况,及时反馈,提醒批评工作负责得不好的,表扬工作认真负责的,并予以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班级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人关心了,班集体的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墙上的挂画掉了一角,马上会有孩子主动贴好;地面出现垃圾,也立即会有孩子主动捡起。
再次,要让孩子树立起“别人的事情帮着做”的观念。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还注意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着手,通过开展“学雷锋,做好孩子”等一系列小活动、小游戏,引导他们逐步养成关心别人、同情弱小、尊重长辈、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如:让孩子回家帮父母择菜、抹桌子、扫地、收叠衣服;在学校帮老师擦黑板、扫卫生、整理桌椅;帮自理能力差的同学整理床铺、扣扣子、系鞋带;教同伴学拼音,把自己的图书借给同伴看,把自己的学习用具借给同伴用;发动孩子为灾区小朋友捐衣物、为“希望工程”捐款等等。同时,我们设立了“学雷锋”小邮箱,建立了“做好事”日记和墙报等,对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方面做得好的孩子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通过这样一些简单有效的小活动、小游戏,教育孩子如何对待别人的事情,让孩子从每一件小事的体验中得到升华,把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乐于助人的责任和美德渗透到了孩子的心灵深处。
最后,要让孩子树立起“社会的事情主动做”的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倡“社会即学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还要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让他们懂得:社会的事情,只要是自己能做到的,就应该主动去做。我利用孩子们热爱大自然这一天性,组织开展了“在公共场所”和“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春游活动,并事先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孩子在点滴小事中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如:让孩子顺手捡起公共场所的一张纸片、一只空瓶、一个塑料袋;不攀折树木,不践踏花草,不大声喧哗;爱护小鸟小动物;注意公共草地旁树立的提示牌……这些内容和要求对孩子们来说,既易于接受,又便于在实践中操作,并能轻松地做到,从而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质,更让他们在参与这些小事中逐渐体会到了自己所能承担起的社会责任。
另外,老师和家长还应身体力行,诱导孩子模仿大人的良好行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总是胜于言教。这样经过由浅入深的、长期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让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日益增强,从而使他们逐步成为了独立自主、对个人和社会富有责任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