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根避雷针保护半径确定的补充

单根避雷针保护半径确定的补充

一、单支避雷针保护半径确定的补充(论文文献综述)

张奇星[1](2021)在《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绝缘配合及灭弧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架空线路的防雷手段以“阻塞型”和“疏导型”为主,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防护效果,但雷击跳闸、断线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能降低雷击跳闸,基于“组合型”防雷方法研制了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采用“冲击疏导,工频阻塞”的思想,利用自身内部通道效应、同时拉长电弧路径的特点,加速熄灭电弧。本文主要对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绝缘配合及其灭弧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比较通道电弧模型的不同求解方法,分别采用了解析法和数值法对通道的熄弧作用进行仿真验证。其中,解析法是通过建立的通道下电弧圆柱模型,结合Mayr-Cassie电弧模型,基于Simulink仿真平台,验证了通道对电弧发展具有抑制作用。数值法则是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进行求解,验证了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可有效灭弧。本文通过灭弧仿真和灭弧试验,对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灭弧效果进行了研究。灭弧仿真基于数值解法,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分别对单元灭弧结构、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灭弧过程进行建模仿真;灭弧试验则分别对单元灭弧结构、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灭弧过程进行试验验证。仿真与试验的结果都说明,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有着良好的灭弧效果。其中,单元灭弧结构可在0.6 ms内熄灭0.28 k A的工频电弧,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可在0.75 ms内熄灭0.55 k A的工频电弧,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可在1.8 ms内熄灭1.9 k A的工频电弧。灭弧仿真和灭弧试验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全方位灭弧性能研究。本文选取柱式绝缘子(R5ET105L)、针式绝缘子(P-10T)复合绝缘子(FXW4)和标准型悬式玻璃绝缘子(LXY-70)作为参考对象。通过对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分别在10 k V、35 k V电压等级的绝缘配合试验研究,得出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绝缘配合范围。相比于给定绝缘配合比的范围,本文根据不同绝缘子型号给出的具体绝缘配合参数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本文通过对安装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前后的建弧率和雷击跳闸率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得知,雷击跳闸率理论上可降低90%以上。实际应用情况反映了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现阶段运行情况良好,取得的防护效果较为有效。

王玉彬,姜涛,王磊,郭丽娟[2](2019)在《变电站防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以110 kV变电站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雷电对变电站的危害,提出了该电压等级变电站防雷接地装置的要求和接地的基本原则。通过将保护间隙的最小放电电压和线路最大操作过电压进行绝缘配合,获得了保护间隙引弧端间的最小距离,以保证间隙在此操作过电压下不放电,为线路的防雷工作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潘欣[3](2019)在《湛江220kV闻涛变电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来说,防雷接地系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电力装置出现问题时,防雷接地系统就会启动,通过接地网将电流导入地层,并且将地电位降低到人体可承受能力以下的安全值,也不会对电力装置再次造成损毁,保障了电力装置和人身安全,所以,在变电站扩建工程中,有必要进行防雷与接地的设计。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变电站的防雷接地系统的常见问题,如设备接地、土壤电阻率、接地电阻等展开阐述;以目前的相关技术和原材料为基础研究了降低接地电阻的方式,并根据工作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对变电站接地网进行了计算和设计;接着,基于人工改善土壤电阻率的接地电阻及其阻值估算,以及水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估算展开分析,并将湛江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与接地网设计及改造结合起来研究,按照实地情况做出方案。最终多项目实施完毕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接地电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都符合标准。

周萍[4](2019)在《地面移动目标雷电效应分析与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雷击产生的雷电效应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而航天系统地面目标通常在野外长时间工作,会不可避免地暴露于雷电环境中,直接或间接雷击极易对其产生严重的后果。由于航天系统内部的电子设备有大量的电子和电磁敏感器件,很容易遭受雷电脉冲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的损伤和破坏。目前,国内外对航天地面固定目标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防护技术。然而,对于地面移动目标雷电效应分析与防护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实际情况下,航天系统特种车辆经常需要在野外环境下长时间工作,这类地面移动目标也很难按照已有的固定目标防雷技术设定避雷装置,尤其是行驶于空旷场地的车辆,更不能直接采用现有的固定地点的雷电防护技术,缺乏有效的地面移动目标雷电防护的设计理论和技术手段。目前防雷学术界也缺少针对地面移动目标雷击概率和雷击落点预测的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在航天技术已成为时代引领科技的形势下,地面移动目标雷电效应分析与防护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航天地面移动目标的雷电效应与防护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十三五”国家重点预研项目《直击雷电防护技术研究》为依托,以航天系统特种车辆为研究对象,开展地面移动目标雷电效应分析与防护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提出了车辆行驶条件下地面移动目标相对环境物体遭受雷击概率的计算方法和雷击落点趋势的预测评估方法。文中建立了基于随机游动和分形生长的长空气间隙放电的雷电先导路径的仿真模型,模拟了雷电先导的发展过程,应用蒙特卡罗法模拟了雷电先导发展过程,并对航天系统特种车辆进行了雷击落点趋势预测分析,得到了不同地面环境下的地面移动目标雷击落点概率分布情况;2、提出了估计车辆行驶环境下,地面移动目标相对环境物体遭受雷击的概率和雷击落点预测的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航天系统特种车辆数值分析模型,应用传输线矩阵法对地面移动目标的雷电效应进行了数值分析,获得了车辆在雷电流作用下产生的雷电感应场、雷电感应电流和电压。与此同时,通过对整车施加小量级雷电模拟试验,测试了车辆在雷电环境下产生的雷电效应,分析了雷电作用对地面移动目标的影响;3、从系统级电磁兼容性评估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地面移动目标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评估的改进型四级筛选模型,可实现从物理层至信号层对地面移动目标车载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评判系统是否电磁兼容。本文通过应用该模型实现对某航天系统地面移动目标车载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4、提出了地面移动目标雷电防护方法。根据雷电危害的不同作用类型,从直击雷防护和雷电间接效应防护两个方面开展了地面移动目标雷电防护方法研究。针对直击雷,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伴随式直击雷防护装置和车载法拉第笼的直击雷防护方法;针对雷电间接效应,从电磁兼容三要素角度提出了航天地面移动目标的雷电间接效应防护方法。本文的理论研究和提出的地面移动目标雷电防护方法可为航天系统的雷电防护工程提供参考。

赵坤[5](2018)在《兴安盟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变电站作为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肩负着与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相互联系的任务,一旦变电站发生故障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生活,因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论文结合兴安盟电网运行方式的特点,对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进行设计。从变电站总体设计、电气一次系统包括短路电流计算、无功补偿、电气设备选择及二次系统设计、系统继电保护设计等几方面对变电站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变电站总体设计论证部分主要对变电站总体结构设计进行论证,阐述了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并对二龙山地区供电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描绘出变电站总体结构轮廓。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部分主要对变电站的主接线方案、主变容量及型号、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论证,通过对主接线设计、主变压器的选择、对一次系统运行数据的电气计算以及无功补偿研究,从而完成了电气一次系统设计。然后对变电站进行了二次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调度系统及通信系统设计等。接下来,根据电气设备按照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电压及使用要求,对相关电气设备进行了选型,并进行了校验。论文最后还从主变压器保护设计、防雷保护设计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继电保护设计。系统设计从电力系统原始资料出发,严格遵从相关设计原则及水平要求,从而使系统设计更加经济、合理、运行可靠。

陈宋[6](2018)在《清远地区220kV回澜变电站雷电暂态EMTP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变电站的防雷设施一般按照工程规范设计,电网公司在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中,很少对变电站的防雷水平进行定期的量化评估,变电站防雷设施管理水平较为传统,至今仍时有雷击损坏变电站设备的情况发生。EMTP(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 Program)是广泛采用的电磁暂态仿真软件,但主要应用于学术、科研、设计仿真领域,在电网公司的变电运行工作实际中较少应用,目前应用EMTP仿真软件构建变电站整体仿真模型量化评估变电站防雷水平的着作和实践并不多。本文以清远市220kV回澜变电站为基础,根据该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应用EMTP仿真软件构建了变电站整体模型,量化评估了变电站的防雷能力和三种防雷措施的改进效果,为电网公司在变电运行实际中应用EMTP仿真软件量化评估、改进变电站防雷能力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解决方案。首先,分析了雷电袭击变电站的三种形式以及产生过电压的危害程度,包括直接击中变电站的雷电波、变电站感应雷产生过电压和沿输电线路侵入的雷电波三种形式,经过对三种形式的过电压计算分析,确定后续需要进行仿真的雷电波侵入形式为:雷电绕击输电线路、雷电反击输电杆塔。然后,根据清远市220kV回澜变电站实际情况,采用EMTP仿真软件建立了输电杆塔、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站内设备等各部件的EMTP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220kV回澜变电站整体EMTP仿真模型,为后续搭建其他变电站EMTP仿真模型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还提出了随时间老化的避雷器EMTP仿真模型和考虑雨水因素的绝缘子闪络EMTP仿真模型两种改进方法。最后,调整不同雷击方式、不同工频相角等仿真参数,量化分析了220kV回澜变电站在正常运行方式和极端情况下的防雷能力,量化比较了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耦合地线、增加避雷器组数三种防雷增强措施的效果,并仿真了220kV回澜变电站采取三种防雷增强措施后的防雷能力。仿真结果表明,采取三种防雷措施后,220kV回澜变电站达到了防御极端情况雷电袭击的预期效果。

武晋涛[7](2017)在《火电厂制氢站局部防直击雷保护分析》文中指出鉴于不同时期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要求,对YG电厂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的防直击雷保护作校核分析,并按照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提出原理性的整改建议,以供制氢站局部防直击雷保护整改参考。

周书念[8](2016)在《柳南客专接触网防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柳南客专所经地区地理、气象、气候条件差别较大,情况复杂,雷害已成为引发接触网故障的主要因素。为保证柳南客专接触网运行的高可靠性,在分析接触网常用防雷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柳南客专柳州至小平阳段目前的防雷现状,提出柳南客专接触网系统防雷的改建建议。

王军平,冯永红,左飞,王海功,李云飞[9](2011)在《避雷针高度设计计算方法》文中提出本文依据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滚球法原理,提出了一种计算避雷针设计高度的方法,在思路和方法上提出了寻找假设接闪器然后反推计算的方法,为能方便准确地确定避雷针的合理高度,用于防雷设计中常见的避雷针高度计算以及防雷检测中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现场确定。计算方法包括:单支独立避雷针的高度计算、单支非独立避雷针的高度计算、双支等高避雷针的高度计算、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的高度计算双支不等高避雷针,提出计算方法与计算步骤。本文提出的避雷针高度计算方法均是在安装位置设计合理的条件下适用,因为避雷针的设计并不是在任何位置只要高度适当就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这些方法也可以在多支避雷针的设计计算时参考使用。

邵程远[10](2011)在《建筑物雷击概率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对建筑物的防雷等级进行划分时,年雷击概率(年预计雷击次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建筑物防雷设计国家标准(GB50057-94)中对建筑物年雷击概率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仅仅考虑了建筑物的长宽高以及建筑物所处地区的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未能反映自然闪电随机特性对计算结果带来的影响。为了弥补现有计算方法的不足,本文在闪电随机击穿法的基础上,考虑地面建筑物对周围空间电场的影响,模拟分析了100次雷击建筑物概率分布特征,具体结果如下:1、单体高大建筑物雷击概率分析(1)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升高,其雷击概率和侧击概率也随之增加,如建筑物长宽均为30m的情况下,60m高建筑的雷击概率和侧击概率分别是10m高建筑的1.3倍和3倍;(2)建筑物檐角等曲率较大部位相比天面具有更高的雷击概率;复杂单体建筑中主体建筑物的雷击概率随着附属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减小(3)处于闪电始发点正下方的建筑比远离闪电始发点的建筑更容易遭受雷击;(4)当建筑物处于高大山体周围时,其雷击概率要比位于平坦处小2、建筑群雷击概率分析(1)建筑群中单体建筑物的雷击概率随着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如建筑物长宽均为20m的情况下,当周围建筑高度为60m时中心建筑的雷击概率比周围建筑高度为10m时减小了33%;(2)随着中心建筑物与周围各建筑物间距的增大,中心建筑物的雷击概率也随之增加,如建筑物长宽均为20m的情况下,楼间距为60m时中心建筑物的雷击概率要比楼间距为10m时大43.75%。3、避雷针保护效率问题分析(1)安装了避雷针的建筑物的雷击概率要小于未安装避雷针的建筑物,安装避雷针可以减小建筑物的雷击概率44%-70%(2)双支避雷针对建筑物的保护效率要优于单支避雷针,避雷针位于建筑物顶端时双针要比单针保护效率高32%,避雷针位于地面时双针的保护效率要比单针高70%;(3)即使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国家标准,但在保护范围之内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仍为16%-38%。

二、单支避雷针保护半径确定的补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支避雷针保护半径确定的补充(论文提纲范文)

(1)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绝缘配合及灭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架空线路防雷研究现状
        1.2.1 “阻塞型”防雷方法
        1.2.2 “疏导型”防雷方法
        1.2.3 “组合型”防雷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弧模型分析
    2.1 基于改进的Mayr-Cassie结合电弧模型分析
        2.1.1 电弧模型简介
        2.1.2 Mayr电弧模型
        2.1.3 Cassie电弧模型
        2.1.4 Mayr-Cassie电弧模型
    2.2 通道电弧模型求解方法
        2.2.1 电弧能量平衡方程
        2.2.2 数值求解法
        2.2.3 近似解析求解法
        2.2.4 Maecker方法
        2.2.5 Steenbeck最小弧压原理求解法
    2.3 通道下电弧模型分析与建立
    2.4 通道电弧圆柱模型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仿真与分析
    3.1 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
    3.2 基于MHD的灭弧控制方程
    3.3 单元灭弧结构灭弧过程的仿真与分析
    3.4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灭弧过程的仿真与分析
    3.5 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灭弧过程的仿真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试验与分析
    4.1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绝缘配合试验
        4.1.1 间隙长度试验
        4.1.2 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试验
        4.1.3 雷电冲击伏秒特性试验
        4.1.4 工频耐压试验
    4.2 工频灭弧试验
        4.2.1 单元灭弧结构灭弧过程的试验与分析
        4.2.2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灭弧过程的试验与分析
        4.2.3 长空气间隙下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灭弧过程的试验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应用与分析
    5.1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下配网线路雷击跳闸率计算
        5.1.1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的建弧率计算
        5.1.2 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下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5.1.3 算例分析
    5.2 挂网运行情况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变电站防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雷电对变电站的危害
    1.1 雷的直击和绕击危害
    1.2 雷电侵入波危害
2 防雷装置
    2.1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2.2 两支参数相同避雷针共同防护的保护范围
3 防雷接地装置的要求及原则
    3.1 接地电阻的要求
    3.2 主接地网均压要求
    3.3 接地的基本原则
4 可调间隙防雷装置的绝缘配合
5 结束语

(3)湛江220kV闻涛变电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接地技术概述
    2.1 接地技术的基础概念
    2.2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优缺点
    2.3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以及优缺点
        2.3.1 模拟法
        2.3.2 文纳四极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的接地装置
    3.1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概况
    3.2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设计的必要性
        3.2.1 雷暴天气情况调研
        3.2.2 台风天气情况调研
        3.2.3 地质及环境污秽情况调研
    3.3 变电站的接地装置
        3.3.1 变电站接地的一般要求
        3.3.2 变电站接地网的形式要求
        3.3.3 变电站设备接地要求
    3.4 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
        3.4.1 现场资料收集
        3.4.2 计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电站接地网的降阻措施
    4.1 进行土壤降阻的原因及常见的降低土壤电阻率措施
    4.2 变电站降阻计算
        4.2.1 水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估算方法
        4.2.2 接地电阻的估算
        4.2.3 人工改善土壤电阻率的接地电阻估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的接地与防雷设计
    5.1 变电站的接地设计
        5.1.1 接地网设计目的与要求
        5.1.2 设计可行性分析
        5.1.3 设计方案
    5.2 变电站的防雷设计
        5.2.1 变电站过电压分析及防护设计
        5.2.2 避雷器的配置设计
        5.2.3 变电站避雷针配置规划保护范围计算
        5.2.4 避雷线选择
        5.2.5 铜镀钢棒接地防雷接地技术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部分的施工及数据验证
    6.1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部分的施工
        6.1.1 施工过程的安全组织措施与技术措施
        6.1.2 施工过程的风险辨识与控制
        6.1.3 防雷部分的施工要求
        6.1.4 接地部分的施工要求
    6.2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部分的数据验证
        6.2.1 防雷部分的数据验证
        6.2.2 接地部分的数据验证
    6.3 经济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地面移动目标雷电效应分析与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雷电危害
        1.1.2 航天系统雷击案例
        1.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雷电效应对航天系统的影响
        1.2.1 雷电直接效应影响
        1.2.2 雷电间接效应的影响
    1.3 国内外航天系统地面目标雷电研究现状
        1.3.1 国外航天系统地面目标雷电研究现状
        1.3.2 国内航天系统地面目标雷电研究现状
    1.4 亟待解决的问题
    1.5 创新点和内容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雷电环境与雷电过程相关理论
    2.1 雷电的类型
    2.2 雷电物理过程
        2.2.1 雷暴云电荷产生
        2.2.2 雷电放电形成条件
        2.2.3 雷电放电物理过程
    2.3 雷电环境相关理论
        2.3.1 雷电环境特征
        2.3.2 雷电流工程波形
        2.3.3 雷电流工程数学模型
    2.4 雷电效应数值分析方法
        2.4.1 雷电效应数值分析建模
        2.4.2 雷电效应数值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面移动目标雷击落点趋势预测研究
    3.1 雷电先导通路发展模型
        3.1.1 雷暴云电荷对空间电场贡献模型
        3.1.2 雷电先导路径发展特征
        3.1.3 电荷模拟法求解静电场分布
    3.2 地面移动目标雷击落点预测
        3.2.1 雷电路径发展理论模型
        3.2.2 雷击落点预测方案设计
        3.2.3 先导发展模拟算法流程
    3.3 雷击落点趋势预测结果分析
    3.4 通过雷云区时雷击地面移动目标的概率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面移动目标雷电效应数值分析
    4.1 地面移动目标雷电效应理论模型
        4.1.1 雷击放电通道模型
        4.1.2 雷电感应电磁场模型
        4.1.3 多导体传输线理论模型
    4.2 地面移动目标结构雷电效应数值分析
        4.2.1 不同结构位置的雷电感应场数值分析
        4.2.2 不同土壤属性的雷电感应场数值分析
    4.3 地面移动目标线缆雷电效应数值分析
        4.3.1 地面移动目标线缆雷电耦合数值模型
        4.3.2 地面移动目标线缆雷电效应数值分析
    4.4 地面移动目标雷电效应试验
        4.4.1 地面移动目标结构雷电效应试验
        4.4.2 地面移动目标线缆雷电效应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移动目标车载通信系统性能评估
    5.1 地面移动目标车载通信系统
        5.1.1 地面移动目标车载通信系统特征
        5.1.2 地面移动车载通信系统的电磁环境
    5.2 地面移动目标车载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方法
    5.3 地面移动目标车载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模型
        5.3.1 第一级:工作条件筛选方法
        5.3.2 第二级:工作频率筛选方法
        5.3.3 第三级:信号功率筛选方法
        5.3.4 第四级:信号质量筛选方法
    5.4 地面移动目标车载通信系统性能评估应用实例
        5.4.1 第一级:工作条件筛选评估
        5.4.2 第二级:工作频率筛选评估
        5.4.3 第三级:信号功率筛选评估
        5.4.4 第四级:信号质量筛选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面移动目标雷电防护方法研究
    6.1 地面移动目标直击雷防护方法研究
        6.1.1 地面移动目标直击雷防护范围分析
        6.1.2 地面移动目标直击雷防护方法研究
    6.2 地面移动目标雷电间接效应防护方法研究
        6.2.1 地面移动目标间接雷击效应防护要素
        6.2.2 地面移动目标雷电间接效应防护方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3 未来研究重点及展望
        7.3.1 未来的研究重点
        7.3.2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兴安盟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兴安盟电网概况
        1.1.2 扎旗地区电网概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新建66kV二龙山变电站的意义
        1.2.1 相关电网储备和规划情况
        1.2.2 新建66kV二龙山变电站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变电站设计的技术要求
        1.4.1 本变电站工程设计范围
        1.4.2 设计要求
        1.4.3 主要设计原则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变电站总体方案设计
    2.1 电网负荷预测
        2.1.1 负荷情况分析
        2.1.2 供电区负荷预测
    2.2 工程建设方案及接入系统方案
        2.2.1 工程供电范围
        2.2.2 站址选择
        2.2.3 接入系统方案及经济技术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3.1.1 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3.1.2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3.2 主变压器的选择
        3.2.1 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选择
        3.2.2 主变相数的选择
        3.2.3 变压器连接方式和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3.3 一次系统运行数据的电气计算
        3.3.1 潮流计算
        3.3.2 短路电流计算
    3.4 无功补偿
        3.4.1 无功补偿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3.4.2 无功补偿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4.1 调度自动化
        4.1.1 调度自动化现状
        4.1.2 存在的问题
        4.1.3 远动系统
    4.2 系统通信
        4.2.1 系统联网概况
        4.2.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3 通道需求分析
        4.2.4 系统通信方案
        4.2.5 通道组织
        4.2.6 通信设备配置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气设备的选择
    5.1 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
    5.2 六氟化硫组合电器的选择
    5.3 母线的选择
    5.4 备用电源的选择
    5.5 其他电气设备的选择
        5.5.1 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选择
        5.5.2 互感器的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6.1 继电保护的意义
    6.2 主变压器的保护
        6.2.1 电力变压器保护概述
        6.2.2 电力变压器纵差保护接线
        6.2.3 变压器瓦斯保护
        6.2.4 过电流保护
        6.2.5 系统保护配置
        6.2.6 对相关单元的技术要求
    6.3 防雷保护
        6.3.1 变电所防雷概述
        6.3.2 避雷针的选择
        6.3.3 避雷器的选择
        6.3.4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6.3.5 防雷接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清远地区220kV回澜变电站雷电暂态EMTP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清远回澜变电站基本情况
    1.3 雷电过电压分析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变电站雷电过电压分析
    2.1 引言
    2.2 直接击中变电站的雷电波
    2.3 变电站感应雷电产生过电压
    2.4 沿输电线路入侵变电站的雷电波
        2.4.1 雷电在输电线路产生感应过电压
        2.4.2 雷电绕击输电线路
        2.4.3 雷电反击输电线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220kV回澜变电站EMTP仿真模型的构建
    3.1 引言
    3.2 部件EMTP仿真模型的构建
        3.2.1 雷电流仿真模型
        3.2.1.1 雷电放电过程
        3.2.1.2 雷电放电特征
        3.2.1.3 雷电流EMTP仿真模型
        3.2.2 输电杆塔仿真模型
        3.2.2.1 输电杆塔建模方法
        3.2.2.2 杆塔接地电阻建模方法
        3.2.2.3 不同类型输电杆塔的EMTP仿真模型
        3.2.3 输电线路模型
        3.2.3.1 输电线路建模方法
        3.2.3.2 冲击电晕建模方法
        3.2.3.3 输电线路建模
        3.2.4 避雷器EMTP仿真模型
        3.2.5 绝缘子串闪络EMTP仿真模型
        3.2.6 变电站站内设备建模方法
    3.3 220 kV回澜变电站EMTP仿真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220kV回澜变电站雷电暂态EMTP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不同雷击情况下的过电压仿真分析
        4.2.1 不同雷击方式
        4.2.2 不同工频相角
        4.2.3 不同雷击点
        4.2.4 不同雷电流幅值
    4.3 220 kV回澜变电站防雷能力仿真分析
        4.3.1 变电站正常运行方式状态
        4.3.2 变电站遭遇极端情况
        4.3.3 变电站防雷增强措施仿真研究
        4.3.3.1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4.3.3.2 架设耦合地线
        4.3.3.3 增加避雷器组数
        4.3.3.4 采取防雷增强措施后的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火电厂制氢站局部防直击雷保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际的问题
2 问题分析
    2.1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的防雷要求
        2.1.1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的爆炸危险环境分区
        2.1.2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的防雷分类
        2.1.3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的防直击雷措施
    2.2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防直击雷保护设计安装情况
        2.2.1 制氢站防直击雷保护原始设计
        2.2.2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防直击雷保护主要参数
    2.3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防直击雷保护范围校核
        2.3.1 单独避雷针保护范围
        2.3.2 两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2.3.3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防直击雷保护范围的校核方法
        2.3.4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防直击雷保护范围校核
    2.4 制氢站2#电解装置氢气放散管防直击雷保护欠缺原因
3 整改建议
4 结语

(8)柳南客专接触网防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柳南客专概况
2接触网防雷存在主要问题
    2.1雷害对行车干扰严重因雷害导致接触网跳闸停电, 将造成铁路客运列车中断, 特别是高速动车组车上从接触网得到电源的照明、空调等设备将停止工作, 影响旅客的情绪, 严重时可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2014年, 柳南客专进德至小平阳段雷害引起的接触网跳闸高达二十多次, 其中“8.13”雷击造成避雷器绝缘击穿及棒式绝缘子靠支柱侧同时被击碎2 片, 来宾北变电所213馈线由于避雷器短路接地而跳闸, 停电3 h 05 min, 构成铁路交通一般D类 (D21) 事故。
    2.3避雷器质量及设置距离存在问题
    2.4雷击造成绝缘子击穿柳南客专进德至小平阳段开通一年来, 因雷击跳闸的同时, 共发生各种形式绝缘子闪络或击碎现象19次, 其中T线类 (如图4) 绝缘子故障1次, AF线类 (如图5) 故障高达16次, 雷击对高铁设备的危害可见一般。
3接触网主要的防雷方式
    3.2.1避雷针在地面上保护半径的计算〔2〕
    3.2.2被保护物高度hp水平面上保护半径的计算
4柳南客专接触网防雷加强建议
5结论

(10)建筑物雷击概率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物的雷击特性
    1.2 建筑物雷击率的研究现状
        1.2.1 IEC经验公式
        1.2.2 利用引雷空间计算
        1.2.3 闪电分形模拟
        1.2.4 随机模拟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雷击率随机模拟法计算模型的建立
    2.1 雷击率影响因子
        2.1.1 建筑物几何结构
        2.1.2 地理环境
        2.1.3 气象环境
    2.2 预测模型的建立
        2.2.1 背景静电场的计算方法
        2.2.2 雷暴云的空间电荷结构
        2.2.3 闪电放电的处理
    2.3 建筑物雷击率预测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物雷击概率计算
    3.1 初始概率的计算
    3.2 单体建筑物的雷击概率计算
        3.2.1 简单单体建筑物的雷击概率
        3.2.2 建筑高度对雷击概率的影响
        3.2.3 建筑结构对雷击概率的影响
        3.2.4 闪电始发位置对雷击概率的影响
        3.2.5 地表起伏对雷击概率的影响
    3.3 建筑群的雷击概率计算
        3.3.1 建筑群雷击概率
        3.3.2 邻近效应对雷击概率的影响
        3.3.3 分形模拟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避雷针的保护效率
    4.1 雷电参量的选取
        4.1.1 雷电流幅值
        4.1.2 雷击距
    4.2 滚球法的保护范围
        4.2.1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4.2.2 双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4.2.3 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4.3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效率
        4.3.1 避雷针位于建筑顶部
        4.3.2 独立单支避雷针
    4.4 双支避雷针的保护失效概率
        4.4.1 避雷针位于建筑物顶部
        4.4.2 独立双支避雷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单支避雷针保护半径确定的补充(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能式灭弧防雷间隙绝缘配合及灭弧特性研究[D]. 张奇星. 广西大学, 2021(12)
  • [2]变电站防雷方法研究[J]. 王玉彬,姜涛,王磊,郭丽娟.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 2019(06)
  • [3]湛江220kV闻涛变电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问题的研究[D]. 潘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地面移动目标雷电效应分析与防护研究[D]. 周萍.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5]兴安盟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D]. 赵坤.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1)
  • [6]清远地区220kV回澜变电站雷电暂态EMTP仿真研究[D]. 陈宋. 吉林大学, 2018(04)
  • [7]火电厂制氢站局部防直击雷保护分析[J]. 武晋涛. 能源与节能, 2017(08)
  • [8]柳南客专接触网防雷研究[J]. 周书念. 铁道运营技术, 2016(02)
  • [9]避雷针高度设计计算方法[A]. 王军平,冯永红,左飞,王海功,李云飞.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 2011
  • [10]建筑物雷击概率特性研究[D]. 邵程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单根避雷针保护半径确定的补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