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公路旧路改建(维修)中的景观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李群[1](2019)在《泡沬轻质土在既有软基道路扩建中的应用及沉降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现有道路改扩建已成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适应交通量增长和社会需求的主要措施。然而对既有软基道路进行扩建,老路基会受到新建路基及车辆荷载等附加荷载作用而产生沉降变形,进而新老路基之间产生差异沉降,严重时甚至导致道路破坏。为确保道路改扩建工程质量,新建道路和既有道路的路基变形特性,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及沉降预测是软基道路改扩建工程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泡沫轻质土在江门区域礼睦路扩建工程中应用为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既有软基道路扩建工程中泡沫轻质土置换软土路基的变形规律、泡沫轻质土换填厚度及软土路基的沉降特性进行研究,为泡沫轻质土在道路扩建工程中应用提供理论上依据。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扩建道路原状土的室内土工试验分析,获得了典型断面新老路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既有道路和新建道路的土体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既有道路软土的天然密度和比重均比新建道路的大,既有道路软土的含水率、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均比新建道路的小。另外基于K-S检验法对物理指标参数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江门区域土体指标参数分布规律主要服从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2)基于江门区域淤泥质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特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区域性压缩指数经验方程,引入排序“距离”(RD)评价指标对新建经验方程和已有经验方程在江门区域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压缩指数的经验方程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对不同区域的土体参数较为敏感,新建经验方程拥有比已有经验方程更好的性能,计算得到的压缩指数值更为合理。(3)基于不同压缩层厚度控制标准对置换泡沫轻质土路基工程的压缩层厚度进行研究,发现在泡沫轻质土换填路基工程中采用“变形比法”确定压缩层厚度更为合理。基于压缩沉降解析计算和FLAC3D数值计算,研究了轻质土置换厚度和软土厚度对扩建路基沉降的影响。基于回归分析建立了软土厚度x与置换泡沫轻质土厚度y的关系式y=0.7174e0.0435x,并结合数值模拟和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分析,证明了软土厚度与泡沫轻质土厚度的关系方程具有较好适用性。(4)对道路扩建中泡沫轻质土换填路基工程进行监测,研究了泡沫轻质土置换软土路基中新建道路和既有道路的沉降与变形特性。监测结果表明,扩建工程对新建道路和既有道路两侧地基浅层土体影响程度大于深层土体,且新建道路侧沉降量大于既有道路侧的沉降,并在新老路基拼接处产生最大沉降量,剖面沉降曲线呈现“勺”形。(5)基于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实现了道路扩建施工全过程动态模拟,揭示了泡沫轻质土在道路扩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开挖卸荷引起土体回弹、既有道路二次沉降等问题。将FLAC3D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剖面沉降、分层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证明了泡沫轻质土应用于既有软基道路扩建工程的合理性。(6)针对Richards模型特征进行分析,得知模型特征能够反映瞬时沉降、满足固结度条件、符合路基沉降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而引入Richards生长模型对软土路基沉降进行预测。提出双向差分最小二乘法求解模型参数以提高Richards生长模型的预测精度,并结合工程实例的监测数据进行了沉降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双向差分最小二乘法的Richards生长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精度更好,更符合实际监测数据。
李健乐[2](2019)在《G60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沥青路面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逐渐达到了使用年限,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将逐步由“以建为主”的发展时期过渡到“养建并重”的发展时期。因此,亟需解决的是如何科学地选择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方案,系统地解决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中质量控制等问题。论文在现场实地调查和查阅工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 G60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存在的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为确定大修方案提供了工程依据;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常用的沥青路面大修方案,初拟了旧路面综合处治后加铺沥青面层、厂拌冷再生后加铺沥青面层、厂拌热再生后加铺沥青面层的三种结构方案;依据现行设计规范对三种路面结构方案的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和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两大设计指标进行验算;同时对三种结构方案的经济性进行评估;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沥青路面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在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考虑到G60高速公路重载车辆较多的情况,分别模拟了标准荷载和极重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变形破坏;通过综合经济技术分析,推荐出一种性价比最优的结构方案为厂拌热再生后加铺沥青面层;运用马歇尔设计方法确定了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及RAP最佳掺量,从设计、设备、施工等方面对潭邵大修工程进行质量控制,最后通过对潭邵大修路面结构的厚度、压实度、平整度、渗水系数的检测,检测表明结构路用性能良好,进一步验证了结构方案的工程可行性。通过论文研究,得出了适合于潭邵高速大修工程的沥青路面结构方案,为我国南方地区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方案设计、施工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有国[3](2018)在《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检测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使用年限及交通流量的增加,高等级公路的病害愈加严重,大批量高等级公路亟需升级改造。因此,需要对其升级改造的检测评价技术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现行高速公路评价体系和检测手段主要为其后期养护工作提供了参考,以此为依据的评价指标是否可以有效地运用于对原有道路的升级改造中尚存争议。并且,目前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不能很好的适用于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评价中。因此,本论文对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检测评价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以及工程价值。本文对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路面检测评价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路面破损、结构强度、行驶质量、路面抗滑以及路面车辙等指标的检测技术特点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了多功能检测车的软硬件系统以及各个设备模块对相应路面评价指标检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检测实际特点,采用多功能检测车为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检测技术,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现行公路评价方法存在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缺乏适合公路升级改造工程的专用评价体系等问题。而特尔菲-理想点法评价模型具有计算过程相对简单、评价结果接近实际路况等优点,可采用该方法建立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评价体系。2、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评价的研究:(1)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的典型病害有裂缝、车辙以及修补等,对典型病害特点,确立了以规范评价体系为基础,结合典型特点对其进行适当改善的研究方案。(2)根据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典型破坏特征补充了裂缝率、车辙面积率、修补面积率三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新的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破损评价指标体系。(3)基于特尔菲-理想点法评价模型的优势,综合各方面因素最终构建了新的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综合评价体系。3、以南北疆地区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的2条公路16个路段的检测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规范中的方法和特尔菲-理想点法对其相应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对研究成果进行实例验证,得出特尔菲-理想点法评价结果与实际路段雷达检测结果较吻合,证明了综合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因此,该方案可以为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路面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蔡滢玉[4](2018)在《S203草原公路景观协调性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我国草原公路景观环境协调性影响评价多为定性分析、评价内容庞杂无序等现状,通过对我国大量草原公路景观环境的研究、调查及分析,从小尺度方向上分析景观协调性格局,提出并选取出反映景观环境协调性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内蒙古S203草原公路景观进行定量评价。草原公路景观协调性研究内容可突出路域地理、民族特色、自然景观节点等特点,并为驾驶员与乘者营造心旷神怡的行驶感受,使其能够给使用者增加旅途乐趣,减少疲劳程度,降低交通事故。根据公路美学、路域生态学、公路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等概念,本文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内蒙古S203草原公路途径乌兰诺尔湿地、甘珠尔喇嘛庙我国知名的宝格德乌拉敖包山呼伦湖等重要节点,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均做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多条草原公路调研以及经过系统的分析和多类评价指标来看,S203草原公路线性优良缓和,动植物种类多样,周边景区优秀,有极高的研究及设计价值。本文借助主成分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景观三元论等原理进行筛选数据,并通过计算分析,为内蒙古自治区S203路阿拉坦额莫勒至阿木古郎段草原公路生态复杂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经过方案设计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的权重比较后在众多方案中选择出适合该景观环境协调性的最优方案;其次在设计方案实施后,再利用同样方法进行S203草原公路景观环境协调性后评估,单项总体得分均有提升,确认本次方法成功有效。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已成功应用于草原公路建设中,为该条公路的景观协调性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嘉伟[5](2017)在《多锤头碎石化技术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水泥混凝土公路里程还在持续飞速上涨,面对公路运输要求的持续增长,急需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修复改善。为处理运用传统方法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大修时产生的众多弊端,例如废弃的混凝土板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国内外相关技术人员经过努力研究和实践,形成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碎石化技术。多锤头碎石化技术是一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处治技术,是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翻修或者改建的重要手段,其凭借着防反射裂缝效果好、施工周期短、对周围环境和交通通行的影响较小等优点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然而,国内外对多锤头碎石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所以,论文通过有限元模拟结合工程实践对多锤头碎石化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论文依托G105国道龙南段,建立了含带圆管涵的ABAQUS有限元路面结构模型,选定板中、板角和路面板纵横接缝4种典型荷载位置分别对不同锤击位置、不同路基模量和不同锤击能量下的路面格结构层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借用Zienkiewicz-Pande(Z-P)准则,定义路面损伤系数。经过研究发现,锤击位置、路基模量和锤击能量三者共同决定了多锤头碎石化设备冲击荷载作用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力学特性和碎石化效果。对圆管涵结构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借用路基工作区概念研究探讨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时的荷载影响区,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圆管涵结构的应力应变进行计算分析。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当圆管涵上部填土高度超过3.4米,多锤头碎石化设备作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圆管涵结构不会受到影响,可以正常进行碎石化施工。随后,通过粒径检测、抗压强度试验以及抗剪强度试验等对G105国道龙南段碎石化后的路面结构层进行物理力学的性质研究。试验后发现,旧路在进行多锤头碎石化后的路面满足相关规范对改建道路底基层的要求和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加铺其他结构层,也从侧面反映出此路段内的碎石化效果良好。最后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和室内试验数据,对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时的落锤间距和落锤高度等施工参数进行确定,对多锤头碎石化施工工艺进行优化,为碎石化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刘丽娜[6](2017)在《城市周边高速公路改扩建若干主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分工在城市空间分部愈来愈趋于精细化,不同地区间的联系日趋紧密,部分既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和技术标准中的部分条款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交通需求,通行能力与交通需求的不适应性日渐凸显,这一矛盾在城市周边的高速公路中尤为突出。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导致主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初期的高速公路周边农村或城郊逐渐转变为城区,公众对高速公路功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高速公路提供快速交通服务,而且要为沿线两侧用地开发提供支持。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城市周边高速公路改扩建中遇到的功能要求多样、技术规范不完善的难题,是公路建设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以沈海高速深圳机场至荷坳高速公路(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设计为依托,从设计控制分析入手,全面剖析了限制工程建设的控制因素,并按其对工程建设限制的严格程度进行了排序,提出了对各种控制条件的解决方案;结合项目特点,分析了机荷高速的功能需求,明确了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论证确定了该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最后,分析了各种改扩建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提出了原位拓宽改建的方案和实施要点。
郝灵恩[7](2017)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路面检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已渐渐趋于饱和,除西部少数地区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高速公路还在持续发展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新建高速公路的数量已逐年减少,总体来看,高速公路的发展重心已由新建渐渐转为改扩建;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既有路面的整治利用是改扩建设计、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既有路面准确、合理的检测评价又是其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既有路面的检测评价还没能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首先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的检测展开研究,全面的总结了路面破损、结构强度、行驶质量、车辙、厚度及完整性的常用检测技术的特点,重点分析了不同测量技术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检测实际需要推荐了适用于改扩建工程的路面检测技术;接着介绍了目前应用前景较广的新型检测设备—道路路况多功能检测车,主要介绍了设备的组成及国内外典型设备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当前检测车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性能的评价,本文确立了以规范评价体系为基础,并结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特点对其进行适当改善的研究方案。首先分析了目前规范中采用的沥青路面破损评价指标PCI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改扩建高速公路路面的典型破坏特征补充了裂缝率、车辙面积率、修补面积率三个指标构成沥青路面破损评价指标新体系;接着分析了规范中路面综合评价指标PQI应用于改扩建路面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选用特尔菲-理想点法,综合各方面因素选取适当评价指标构建了高速改扩建路面综合评价新体系;最后,通过依托项目乌奎高速改扩建工程对研究成果进行实例验证,证明了综合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可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肖冠成[8](2015)在《景区道路“二改一”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公路总里程数的不断增加,我国交通拥挤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但许多已建成公路面临着运输能力不足及病害多发问题,而通过公路改扩建,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的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已相对趋于成熟,相关研究成果亦较多,但对于二级及以下公路改扩建工程研究则较少,而我国早期的景区道路多为二级及以下公路,此类道路改扩建工程设计,除面临常规公路改扩建难点外,环境保护及景观打造要求特别高。因此,有必要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类景区道路改扩建技术展开研究。本文依托国道321阳朔至桂林段扩建工程(No.1标段),对该景区“二改一”(二级公路升等为一级)项目路线设计技术、原有路况评价及利用技术、景观设计技术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该景区道路“二改一”路线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类似工程设计可遵循“注重沿线环境保护,环保选线”、“减小对重点景区的干扰,文明选线”、“选择合理的扩宽方式,精心布线”等六大设计要点;该“二改一”项目制定的路况评价方法是可靠的,即二级及以下公路改扩建工程原路面使用状况评价,在设备资金等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评价方法,在测定路面承载力或结构强度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项目的路面病害特征,选取主要指标对路面使用状况做出评定,评价结果可作为路面改造设计依据;对于提级升等道路路面利用方案设计,如需调整原路平纵,应首先根据路况确定路面理论最小抬高值,再根据平纵调整情况,分段设计每个段落的路面利用方案;创新性地将部分原路行道树保存于扩建后中分带或侧分带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且取得了较好的景观与环保效果,而该项目中分带景观设计方案与观景平台设计方案,均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对依托项目的设计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总结出该景区“二改一”工程的路线设计要点,总结出基于必要性关键指标的改扩建公路路面使用状况评价方法,提出基于理论最小抬高值的纵断面设计方法,提出以“保护和利用”为核心的景区公路改扩建景观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翟佳[9](2013)在《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有着显着的经济、生态环境效益。但是技术性和效益往往是一对矛盾体,在推广使用再生技术前,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效益综合分析,以选择最佳的再生方式。而目前有关再生技术效益方面的研究大多比较笼统,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方法,无法明确各阶段的效益。因此,有必要对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经济成本、能耗以及排放进行量化研究,评价再生技术的经济效益以及节能减排优势。采用文献调查和试验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试验路进行大量调查并分析每一种再生技术的特点及实际应用情况,详细论述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技术可行性,为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效益量化分析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定额法,详细分析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经济成本以及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将四种再生技术分别与常用的普通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得出各自的材料成本节约率以及总成本节约率。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基础,结合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能耗与气体排放调查,提出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采用“定额法”和“排放因子法”,具体分析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各生命周期过程的能耗与排放量,并与常用的普通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得出各自的节能率、减排率。最后,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用性能、经济成本、能耗与排放等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指标权重,建立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综合量化分析方法。同时,以Excel为平台,设计开发简便实用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经济效益量化分析系统。通过以上对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技术经济效益综合分析,为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充分发挥再生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路面使用品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优势。
郭涛[10](2013)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及路面再生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绝大多数位于经济热点城市之间的早期高速公路,由于受建设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普遍偏低,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甚至有许多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已远超其设计通行能力,出现显着的交通拥堵现象。为了保证高速公路高速、畅通、安全的功能,对早期道路进行扩容改造,提升路面等级和道路技术标准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对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时机选择往往存在滞后性,缺乏较为合理的方案选择、质量控制指标与标准和拼接的控制指标等,因此,本文在对全国范围内现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以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段为依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基本形式进行了分析,对比了扩建与新建第二通道方案以及单侧加宽和双侧加宽方案,归纳提出了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原则,结合工程实体的情况,提出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总体方案选择,以及各路段分别的扩建方案选择;(2)研究了新老路基路面合理的拼接措施,以京沪改扩建为实例,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各结构层的合理厚度并应用在实体工程中;以及分析了新旧路面拼接施工要点,并结合基层、面层的施工,提出了拼接施工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京沪改扩建路面再生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3)通过调查全国范围内再生路面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沥青路面混合料再生的分类,提出各自的优缺点,沥青再生混合料选择的标准,以及结合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出京沪高速路面再生的方案;
二、高速公路旧路改建(维修)中的景观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旧路改建(维修)中的景观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1)泡沬轻质土在既有软基道路扩建中的应用及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道路扩建工程研究现状 |
1.3.1 道路扩建必要性 |
1.3.2 道路改扩建方式 |
1.3.3 道路扩建研究现状 |
1.3.4 道路扩建中软基处治措施 |
1.4 泡沫轻质土研究现状 |
1.4.1 泡沫轻质土理论研究现状 |
1.4.2 泡沫轻质土工程应用现状 |
1.4.3 泡沫轻质土在道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5 扩建道路路基沉降变形研究 |
1.5.1 沉降变形机理 |
1.5.2 路基沉降计算方法 |
1.5.3 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泡沫轻质土在既有软基道路扩建中的应用 |
2.1 道路扩建项目概况 |
2.1.1 工程概述 |
2.1.2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分析 |
2.2 轻质土的工程设计指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 |
2.2.1 工程设计指标 |
2.2.2 泡沫轻质土的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江门区域软土变形特性研究 |
3.1 室内土工试验研究 |
3.1.1 物理性质试验 |
3.1.2 力学性质试验 |
3.2 江门软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分析 |
3.2.1 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研究 |
3.2.2 软土土体参数概率分布模型 |
3.3 考虑区域特性的淤泥质土压缩指数确定法研究 |
3.3.1 现有经验方程的比较分析 |
3.3.2 江门区域淤泥质土压缩指数经验方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软基道路扩建工程中泡沫轻质土换填厚度研究 |
4.1 换填轻质土路基的压缩沉降解析计算研究 |
4.1.1 换填轻质土路基的压缩层厚度分析 |
4.1.2 换填厚度与软土厚度的影响关系分析 |
4.2 扩建工程中轻质土换填厚度的数值模拟分析 |
4.2.1 路基沉降的数值计算理论 |
4.2.2 数值模型构建及参数选取 |
4.2.3 软土厚度对扩建路基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 |
4.2.4 轻质土换填厚度对扩建路基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 |
4.3 方程合理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既有软基道路扩建工程路基变形规律研究 |
5.1 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路基变形规律研究 |
5.1.1 扩建工程试验段监测方案 |
5.1.2 仪器埋设概况 |
5.1.3 监测结果分析 |
5.2 基于数值模拟的扩建道路路基变形规律研究 |
5.2.1 道路扩建施工全过程动态模拟分析 |
5.2.2 扩建道路路基变形特性模拟分析 |
5.2.3 监测结果与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改进“S”形生长模型的路基沉降预测研究 |
6.1 “S”形生长模型在软土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
6.1.1 “S”形生长模型在路基沉降预测中发展历程 |
6.1.2 软土路基沉降预测Richards模型的建立 |
6.1.3 “S”形生长模型的比较分析 |
6.2 改进“S”形生长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
6.2.1 传统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
6.2.2 双向差分最小二乘法 |
6.2.3 参数估计方法的比较分析 |
6.3 工程实例分析 |
6.3.1 礼睦路路基沉降分析 |
6.3.2 宁杭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G60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沥青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潭邵高速旧沥青路面情况调查 |
2.1 实体工程基本概况 |
2.2 旧沥青路面情况调查 |
2.2.1 旧沥青路面病害检测 |
2.2.2 原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分析 |
2.3 旧沥青路面处治方案 |
2.3.1 我国常见沥青路面处治方案 |
2.3.2 拟采用沥青路面处治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潭邵大修沥青路面结构方案研究 |
3.1 潭邵大修路面结构方案验算 |
3.1.1 大修工程路面结构验算流程 |
3.1.2 潭邵大修主要路面结构方案 |
3.1.3 潭邵高速交通参数及设计指标 |
3.1.4 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验算 |
3.1.5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验算 |
3.2 潭邵大修路面结构方案经济性评价 |
3.2.1 各沥青路面结构方案工程造价 |
3.2.2 各沥青路面结构经济评价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潭邵大修路面结构荷载应力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可靠性分析 |
4.1.1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设及材料参数 |
4.1.2 原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4.2 行车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4.2.1 标准轴载下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4.2.2 不利状态下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60潭邵高速大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5.1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流程 |
5.1.1 厂拌热再生技术 |
5.2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
5.2.1 配合比设计说明 |
5.2.2 原材料实验 |
5.2.3 AC-20C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
5.2.4 AC-20C型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试验 |
5.3 施工过程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
5.3.1 RAP中再生沥青质量控制 |
5.3.2 热再生生产设备质量控制 |
5.3.3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 |
5.3.4 热再生AC-20C路面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3)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检测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检测技术选择 |
2.1 当前路面检测技术分析 |
2.1.1 路面破损检测 |
2.1.2 路面结构强度检测 |
2.1.3 路面行驶质量检测 |
2.1.4 路面车辙检测 |
2.1.5 路面抗滑性检测 |
2.2 多功能检测车技术分析 |
2.3 公路升级改造路面检测技术优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评价方法 |
3.1 公路升级改造路面评价存在的问题 |
3.1.1 缺乏对历史资料的有效利用 |
3.1.2 评价指标不够全面 |
3.1.3 缺乏材料参数方面信息 |
3.1.4 缺乏适合于公路升级改造工程的总体评价体系 |
3.2 高等级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评价技术研究 |
4.1 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价指标 |
4.2 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 |
4.2.1 公路路面使用性能单项评价指标 |
4.2.2 公路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指标 |
4.3 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的路面评价指标改进 |
4.3.1 基于路面裂缝状况的评价指标 |
4.3.2 基于路面车辙的评价指标 |
4.3.3 基于路面修补的评价指标 |
4.4 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综合评价 |
4.4.1 综合评价方案 |
4.4.2 基于特尔菲-理想点法的公路升级改造路面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评价应用研究 |
5.1 G30乌鲁木齐—奎屯路段路面评价 |
5.2 G3012阿克苏—喀什路段路面评价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S203草原公路景观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公路景观协调性评价研究 |
1.3.2 国内公路景观协调性评价研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基础性研究 |
2.1 草原公路 |
2.1.1 草原公路概念 |
2.1.2 内蒙古草原公路线形特点 |
2.2 公路景观 |
2.2.1 公路景观概念 |
2.2.2 公路景观构成要素 |
2.3 公路景观协调性 |
2.3.1 景观协调性概念 |
2.3.2 道路使用者景观协调性心理表现形式 |
2.3.3 内蒙古草原公路线形与路域景观协调性 |
2.4 公路景观协调性实例 |
2.4.1 国外公路景观协调性实例 |
2.4.2 省外公路景观协调性实例 |
2.4.3 内蒙古公路景观协调性实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S203草原公路景观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
3.1 S203草原公路基本情况 |
3.1.1 整体情况 |
3.1.2 草原自然景观及季相变化 |
3.1.3 建筑和地域文化景观 |
3.1.4 景观协调性分析 |
3.2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2.1 指标体系的选取 |
3.2.2 指标体系计算方法 |
3.3 权重处理及计算 |
3.3.1 单项方案权重得分及选择 |
3.3.2 总体方案权重得分 |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S203草原公路景观协调设计及后评估 |
4.1 整体景观环境协调性设计思路 |
4.2 草原公路景观美学协调性设计 |
4.2.1 观景台与周边景观协调度设计 |
4.2.2 路侧景观协调度设计 |
4.3 草原公路景观环境协调性设计 |
4.3.1 沿线景观特色带划分 |
4.3.2 乌尔逊大桥桥头湿地景观设计 |
4.4 草原公路景观功能协调性设计 |
4.4.1 专项景观特色设计 |
4.4.2 民俗风情景观带设计 |
4.5 S203草原公路实施后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多锤头碎石化技术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碎石化技术简介 |
1.2.1 常用破碎设备简介 |
1.2.2 破碎设备分类 |
1.2.3 破碎设备的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工程简介与旧路调查 |
2.1 旧路设计指标 |
2.2 自然条件 |
2.3 旧路路面结构 |
2.4 桥梁涵洞状况调查 |
2.4.1 桥梁状况调查 |
2.4.2 涵洞调查 |
2.5 路面排水及防护状况调查 |
2.6 旧路路面现状和强度调查 |
2.6.1 路面现状 |
2.6.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 |
2.7 路基和基层状况调查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面结构模拟及受力分析 |
3.1 有限元简介 |
3.1.1 ABAQUS软件介绍 |
3.1.2 软件的特点 |
3.2 模型建立 |
3.2.1 计算模型 |
3.2.2 模型尺寸及约束条件 |
3.2.3 各结构层参数 |
3.2.4 各结构层的假定 |
3.2.5 路面荷载的计算 |
3.3 面层应力、应变及损伤性分析 |
3.3.1 面层位移分析 |
3.3.2 面层应力分析 |
3.3.3 面层损伤分析 |
3.4 基层位移和应力分析 |
3.4.1 基层位移分析 |
3.4.2 基层应力分析 |
3.5 路基位移和应力分析 |
3.5.1 路基位移分析 |
3.5.2 路基应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圆管涵在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时的结构特性研究 |
4.1 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时路基中应力情况 |
4.2 圆管涵的安全性验算 |
4.2.1 路基工作区 |
4.2.2 多锤头碎石化荷载影响范围 |
4.3 圆管涵位移和应力分析 |
4.3.1 有限元模型 |
4.3.2 圆管涵位移分析 |
4.3.3 圆管涵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锤头碎石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
5.1 碎石化施工主要设备 |
5.2 施工参数的确定 |
5.3 多锤头碎石化施工工序 |
5.4 碎石化后的质量检测及分析 |
5.5 多锤头碎石化施工工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城市周边高速公路改扩建若干主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的主要控制因素 |
2.1 项目影响区域内自然地理条件 |
2.2 项目的影响区内经济社会现状及规划 |
2.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2 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2.2.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
2.2.4 经济发展预测 |
2.3 项目交通量分析与预测 |
2.3.1 交通量预测思路 |
2.3.2 交通量调查 |
2.3.3 交通量预测 |
2.4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城镇规划 |
2.4.2 既有道路总体现状 |
2.4.3 老路面病害 |
2.4.4 桥涵现状 |
2.4.5 废弃物处理 |
2.4.6 施工期交通组织 |
2.4.7 环境敏感点 |
2.4.8 与铁路的衔接 |
2.4.9 征地拆迁等因素 |
2.5 控制条件排序及处理方案 |
2.5.1 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采用及分析评价 |
2.5.2 路基防护及排水工程控制 |
2.5.3 路面工程处理方案 |
2.5.4 桥涵工程处理方案 |
2.5.5 互通式立交处理方案 |
2.5.6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
第三章 项目功能定位及主要技术标准论证 |
3.1 项目的功能定位与建设必要性 |
3.1.1 项目功能定位的演变 |
3.1.2 项目的功能定位 |
3.1.3 项目的建设必要性 |
3.2 公路等级的选定 |
3.2.1 项目预测交通量 |
3.2.2 区域路网规划等级 |
3.2.3 项目功能 |
3.3 建设标准分析 |
3.3.1 设计规范 |
3.3.2 设计速度 |
3.3.3 车道数选定 |
3.3.4 扩建标准分析 |
3.4 主要技术指标 |
3.4.1 机荷高速公路原设计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
3.4.2 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采用及分析评价 |
3.4.3 机荷高速改扩建主要技术指标 |
第四章 工程方案分析论证 |
4.1 拓宽改建基本原则 |
4.2 拓宽改建方式的选择 |
4.3 原位拓宽改建方案选择 |
4.3.1 加宽方式 |
4.3.2 加宽方案 |
4.4 拓宽改建研究结论 |
第五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路面检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检测技术选择 |
2.1 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检测技术选择原则 |
2.2 当前路面检测技术分析评价 |
2.2.1 路面破损检测 |
2.2.2 路面结构强度检测 |
2.2.3 路面行驶质量检测 |
2.2.4 路面车辙检测 |
2.2.5 路面抗滑性能检测 |
2.2.6 路面完整性及厚度检测 |
2.3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检测技术优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路路况多功能检测车发展技术研究 |
3.1 道路路况多功能检测车的组成 |
3.2 国内外道路路况多功能检测车现状分析 |
3.2.1 当前国内外常用检测系统汇总 |
3.2.2 国外典型系统技术特点分析 |
3.2.3 国内典型系统技术特点分析 |
3.3 道路路况多功能检测车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3.3.1 存在主要问题 |
3.3.2 多功能检测车发展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研究 |
4.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主要内容 |
4.2 我国规范采用的高速公路路面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路面破损评价指标 |
4.2.2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指标 |
4.2.3 路面车辙评价指标 |
4.2.4 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指标 |
4.2.5 路面承载力评价指标 |
4.2.6 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 |
4.3 基于改扩建工程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损评价指标改进 |
4.3.1 规范PCI指标的特点及改扩建工程路面评价的要点 |
4.3.2 改扩建沥青路面破损评价指标的改进 |
4.4 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综合评价 |
4.4.1 综合评价方案 |
4.4.2 评价方法选择 |
4.4.3 基于特尔菲-理想点法的改扩建沥青路面性能评价 |
4.5 应用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扩建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在G30乌奎高速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2 乌奎高速改扩建路面检测内容及方法 |
5.3 试验段路面性能多方法评价及结果对比分析 |
5.3.1 试验路段的选取 |
5.3.2 试验段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
5.3.3 多方法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4 乌奎高速路面典型病害及形成原因浅析 |
5.5 乌奎高速改扩建工程既有路面改造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8)景区道路“二改一”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项目概况 |
1.4.1 项目区位 |
1.4.2 原路状况 |
1.4.3 项目定位 |
第二章 景区道路“二改一”路线设计研究 |
2.1 路线设计原则 |
2.2 依托工程路线方案设计研究 |
2.2.1 路线平面关键方案比选研究 |
2.2.2 纵断面设计研究 |
2.2.3 横断面设计研究 |
2.3 景区道路“二改一”路线设计六要点 |
2.4 小结 |
第三章 原有路况的评价方法及利用研究 |
3.1 原路面的结构组成及养护历史 |
3.2 原有路面的评价方法研究 |
3.2.1 原路面评价方法制定 |
3.2.2 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与评价 |
3.2.3 原沥青路面检测与评价 |
3.3 原有路面利用研究 |
3.3.1 原路面利用控制因素 |
3.3.2 新建路面方案 |
3.3.3 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利用方案 |
3.3.4 原沥青路面利用方案 |
3.4 小结 |
第四章 景区道路“二改一”景观设计研究 |
4.1 景观设计理念及思路 |
4.2 行道树的保存及设计研究 |
4.2.1 行道树的保存依据 |
4.2.2 行道树的保存难点 |
4.2.3 行道树的保存方案 |
4.2.4 行道树保存注意事项 |
4.3 中分带景观设计研究 |
4.3.1 设计原则 |
4.3.2 周边道路景观调研 |
4.3.3 中分带景观设计方案 |
4.4 观景平台设计研究 |
4.4.1 设计原则 |
4.4.2 设计方案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 |
5.1 路线设计实施效果评析 |
5.2 原路面评价与利用方法评析 |
5.2.1 原路面评价方法评析 |
5.2.2 原路面利用方案评析 |
5.3 景观设计效果评析 |
5.3.1 行道树保存方案评析 |
5.3.2 中分带景观设计方案评析 |
5.3.3 观景平台设计方案评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9)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现状 |
1.2.1 国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现状 |
1.2.2 国内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现状 |
1.3 国内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效益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可靠性分析 |
2.1 厂拌热再生的可靠性 |
2.1.1 国外路用性能情况 |
2.1.2 广佛高速公路 |
2.1.3 厂拌热再生适用性 |
2.2 就地热再生的可靠性 |
2.2.1 国外路用性能情况 |
2.2.2 海南东线高速公路 |
2.2.3 就地热再生适用性 |
2.3 厂拌冷再生的可靠性 |
2.3.1 沪宁高速公路 |
2.3.2 西宝高速公路 |
2.4 就地冷再生的可靠性 |
2.4.1 国外路用性能情况 |
2.4.2 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 |
2.4.3 冷再生适用性 |
2.5 再生技术应用情况分析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经济成本分析 |
3.1 厂拌热再生经济成本 |
3.1.1 材料成本 |
3.1.2 机械使用费 |
3.1.3 人工费 |
3.1.4 经济性分析 |
3.2 就地热再生经济成本 |
3.2.1 经济成本 |
3.2.2 设备的首期投资 |
3.3 冷再生经济成本 |
3.4 四种再生技术经济成本对比分析 |
3.4.1 原材料成本对比 |
3.4.2 综合经济成本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 |
4.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能耗与排放量化清单分析方法 |
4.1.1 厂拌热再生能耗与排放数据收集 |
4.1.2 厂拌热再生能耗与排放数据计算 |
4.1.3 其他再生技术的能耗与排放调查 |
4.1.4 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模型 |
4.2 厂拌热再生能耗与排放量化清单分析 |
4.2.1 旧路处理阶段 |
4.2.2 新料生产阶段 |
4.2.3 再生混合料生产阶段 |
4.2.4 再生沥青路面施工阶段 |
4.2.5 厂拌热再生总能耗与排放 |
4.3 就地热再生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清单 |
4.3.1 新料生产阶段 |
4.3.2 沥青路面施工阶段 |
4.3.3 就地热再生总能耗与排放 |
4.4 冷再生能耗与排放量化清单分析 |
4.4.1 旧路处理阶段 |
4.4.2 新料生产阶段 |
4.4.3 混合料生产阶段 |
4.4.4 沥青路面施工阶段 |
4.4.5 冷再生总能耗与排放 |
4.5 四种再生技术能耗与排放量化分析对比 |
4.5.1 总能耗对比分析 |
4.5.2 总排放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综合量化分析 |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 综合量化分析 |
5.3 基于 Excel 平台的量化分析系统 |
5.3.1 数据计算 |
5.3.2 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及路面再生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路面改扩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客货分离车道应用情况调查 |
1.2.2 国内货车专用道调查 |
1.3 依托工程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对比分析 |
2.1 高速公路改扩建总体建设方案的拟定 |
2.1.1 基本扩建形式研究 |
2.1.2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特点分析 |
2.2 扩建与新建第二通道方案对比分析 |
2.3 单侧加宽与双侧加宽方案对比 |
2.4 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方案选择 |
2.4.1 京沪高速改扩建总体建设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 |
2.4.2 莱芜枢纽至新泰枢纽段扩建方案 |
2.4.3 新泰枢纽至竹园枢纽段扩建方案 |
2.4.4 竹园枢纽至临沂(鲁苏界)段扩建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新旧路面拼接及施工技术 |
3.1 新老路基路面合理拼接及处理措施 |
3.1.1 新老路基拼接处理措施 |
3.1.2 新老路面拼接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 |
3.2 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新旧路面拼接控制指标研究 |
3.2.1 模型建立 |
3.2.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拼接宽度 |
3.2.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拼接宽度 |
3.2.4 LSPM-30 沥青碎石层拼接宽度 |
3.2.5 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拼接宽度 |
3.2.6 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拼接宽度 |
3.2.7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拼接宽度 |
3.3 改扩建工程基层拼接施工 |
3.3.1 沥青混凝土面层拼接工艺 |
3.3.2 注意事项 |
3.4 京沪改扩建路面再生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再生混合料相关性能及方案选择标准 |
4.1 路面再生方式分类 |
4.2 国内应用情况 |
4.3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4 沥青再生混合料方案选择的指标 |
4.4.1 旧路使用性能 |
4.4.2 旧路面材料性能 |
4.4.3 再生设备的选择 |
4.4.4 冷再生中稳定剂的选择 |
4.5 再生方案的技术质量标准及其依据 |
4.6 京沪高速路面沥青再生方案的初步确定 |
4.7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速公路旧路改建(维修)中的景观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 [1]泡沬轻质土在既有软基道路扩建中的应用及沉降预测研究[D]. 李群.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2]G60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 李健乐.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3]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路面检测评价技术研究[D]. 王有国. 新疆大学, 2018(12)
- [4]S203草原公路景观协调性研究[D]. 蔡滢玉.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5]多锤头碎石化技术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中的应用研究[D]. 张嘉伟.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1)
- [6]城市周边高速公路改扩建若干主要问题研究[D]. 刘丽娜. 长安大学, 2017(03)
- [7]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路面检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D]. 郝灵恩.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8]景区道路“二改一”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肖冠成.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9]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研究[D]. 翟佳. 长安大学, 2013(06)
- [10]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及路面再生标准研究[D]. 郭涛. 长安大学, 2013(06)
标签: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再生混凝土论文; 路面基层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