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媛媛山东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每位教育者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要想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激发兴趣是重中之重。课堂上如果恰当地运用欣赏,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欣赏学生打破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一般而言,教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容置疑。教材安排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内容设置到教学进度都具有普遍性、统一性。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妨暂且撇开教材所要求达到的作品质量,从实际生活出发,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给“标新立异”的学生全部评为“优”,并在课堂上公开表扬,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创新。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解放,他们在课堂上、作业中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创新意识、挑战意识和超前意识,出人意料的作品不断涌现。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欣赏学生的问题,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应多采用欣赏性的语言。如“问得好,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给大家讲讲吗?”等欣赏性语言。
如:讲授《外国肖像画赏析》一课时,我在讲到立体主义派画家毕加索的《朵拉·玛尔的肖像》一画,第一个问题是:“看到这幅油画,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谈感受每个人都会说,自然回答的积极性会比较高。学生有的说:“画面很凌乱!”“像小孩子画的,我也能画!”……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师在刚接触他的作品时也有这样的感觉。那么是不是毕加索的画功真的技不如人呢?”随后展示出毕加索早期的写实作品。“毕加索有这么深的绘画功底,却把朵拉·玛尔表现得这么凌乱,他到底想要表现什么呢?”从而把问题引入到立体主义派作品的特点。问题的提出由简到难,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增强学生自信心。
通过欣赏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也才能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三、欣赏学生的“闪光点”,运用竞赛,激发兴趣
学生虽然喜欢受表扬,渴望被欣赏,但他们不需要“不切实际”的表扬和欣赏。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问题或作业只是一般,而老师和家长不是从鼓励进步的角度去评价,而是敷衍式地、不合实际地去表扬:“做得很好”。这样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被看成是讽刺,会疏远双方的情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表扬应有实在的内容才能体现出欣赏者的真诚,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我特意将学生作业随机平均分成A、B两组,在批改A组学生作品时,仅采用空洞的语言“很好”、“画得不错”;批改B组时,我仅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具体地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问题上表现还不错。结果我发现,B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更浓。如下:
四、欣赏学生的创意,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知识型的、刻板式的人才,而是创新式的、开拓型的人才。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教条式地接受知识,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而要培养有创见的、有个性的有用之才,欣赏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获得完美的解决,提高他们的学问积极性,使他们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萌发了解决此问题的欲望。尤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对自己创意的欣赏。对于学生的创意,我只要突破了一般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称为“创意”,而无须要求合乎实际,更不能把学生的“创意”与成人世界的“创新”相提并论。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应大加鼓励,大加赞赏;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积极思维,努力创新的优良品质,逐步成长为开拓型人才。
五、尊重差异,欣赏后进生,让学习兴趣持久
不光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存在后进生,美术学科中也同样存在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相对较低。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欣赏教育,不仅要欣赏优秀学生,也要欣赏后进生。
有关研究表明,在人的本性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的知识粗浅,意志脆弱,但又极力地想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一些想法不可避免地带有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如果此时教师和家长们过分地去求全责备,不支持、不信任,甚至蔑视,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是成大才的料子。反过来,如果我们都以欣赏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则可使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小东是我教过的一位很不起眼的女生,也是一位让老师们发愁的女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成绩非常低下,常常不交作业。即使是美术作业,也通常胡乱涂抹一气便交上来,可谓“硬着头皮完成任务”。一次在教室巡走时,发现她正在画一幅古装美女,线条虽显稚嫩,但形抓得很好。我又翻开她以前画的画,画面整洁,形象优美,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在画面里流动。这次意外的发现我在全班表扬了她。自此,她觉得“脸上很有光”,逐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六、把“欣赏”与“批评”结合起来,实现学习与兴趣“双赢”
“只要表扬不要批评”,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的误区。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要哄、要捧”。如果认为这就是欣赏教育,那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欣赏教育也包含批评。少年儿童,由于知识的不足,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这些,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违心地表扬,这样下去,学生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弱点,失去努力的方向。这样在表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心理素质差,不能经受挫折,一旦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出现失败,就会怨天尤人,强调客观找出若干理由来原谅自己,终究不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因而欣赏教育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批评的方法要巧妙,要在适当的氛围中恰如其分地提出批评,要以帮助提高认识的语气和态度,诚恳地提出批评,要在被批评者能够接受和愿意接受的基础上提出批评,要把批评与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批评中有欣赏,欣赏中有批评。总而言之,欣赏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力的源泉,灵活运用“欣赏”艺术可以使美术课堂焕发青春活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总之,美术课堂中欣赏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只是一种手段、一个方法,我们只有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与学生切身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能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美术课必然会活起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