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叙事论文_陈娟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仿真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身体,德里,亲缘,虚拟现实,新时期,不谈,美学。

仿真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娟[1](2017)在《VR叙事视角下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仿真实验是在众多实验限制因素下保障实验顺利进行的一种实验方式。随着教育部大力倡导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实验的形式也由简单、单一慢慢向复杂、多样化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实验中重复操作的反复执行、实验者被动且没有足够的自主性、实验过程中缺少交互等等问题。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既能结合最新技术又可以解决或者改善上述问题的方法。本文从沉浸性、交互性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自动化方面入手,将VR叙事融入到虚拟仿真实验中,设计了一种基于VR叙事的虚拟仿真实验方案,为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实验应用证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自主性以及促进个性化学习。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两种常见虚拟仿真实验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VR叙事的特征,初步确定VR叙事下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流程、关键技术以及设计方法。2)阐述VR叙事下虚拟仿真实验的关键技术——将实验过程情节化的关键事件的相关技术点确定,包括关键事件的描述以及过渡,交互点的描述和过渡以及关键事件的自动生成和交互生成,确保实验过程完整有效地进行。3)针对VR技术的特征对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给出完整的解决办法。首先采用分区方法对360°场景进行设计,并对场景中的眩晕感设计出改善办法,介绍实验中的交互操作;阐述实验场景中的反馈提示即音效的特性、分类以及使用方法;最后对虚拟仿真实验中增强沉浸感的视角选择和使用进行说明。4)基于上述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和培养”为例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评价验证了本设计方法——将VR叙事融入到虚拟仿真实验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以及促进个性化学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庞好农[2](2017)在《从《亲缘》探析巴特勒笔下的仿真叙事与时空跨越》一文中研究指出巴特勒在《亲缘》里采用时间旅行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奴隶制的黑暗,抨击种族压迫的反人性。她把现实与幻想有机结合起来,消除了外祖母悖论、双向时差悖论和跨时空物品悖论可能引起的逻辑混乱和思维紊乱,继承和发扬了黑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等方面的传统。巴特勒还把意念和时空转换做了能动的结合,在小说中设置了非控制式时空转换、能动式时空转换和意念冲突式时空转换。此外,巴特勒还采用了警方介入、目睹体验和史实呼应的策略,冲破传统现实主义的樊篱,精心建构其时空转换的可信性,从主观内省的角度,展示跨时空的超现实场景。(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赵晓芳[3](2015)在《图像的仿真美学与文学的虚拟叙事——以“上海怀旧”书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文化以失去"原本"的虚幻"类像"带给人"超真实"的体验,这种仿真美学对文学的渗透,导致了以审美幻象营造真实氛围的历史怀旧类虚拟叙事的流行。以程乃珊、陈丹燕为代表的"上海怀旧"书写通过重温、复现叁、四十年代的"老上海"历史风貌制造上海的都市"镜像",以满足新兴中产阶级的文化认同心理和时尚怀旧情绪,从而假借历史怀旧而消费历史。其叙事策略是通过层层筛选和过滤,以亲临现场或以图为证的方式制造"老上海"的审美幻象。(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支宇[4](2009)在《“仿真叙事”: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去现实主义化”——一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关键词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徐肖楠,施军[5](2007)在《身体叙事的仿真假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的市场化和消费文化与有关身体的文学写作结合在一起,制造了身体的过量仿真符号与影像,从而产生了一个有关身体自由的文学叙事仿真神话。身体仿真叙事不断制造着和表现着市场中国的身体意识和身体风格,加剧了一种身体自由和身体主义的现场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趋于现场化的身体自由而远离灵魂自由。(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王世民[6](1998)在《自我 仿真 抑制——论池莉小说的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池莉是近年来中国文坛成绩斐然的女作家.八十年代中期,她以《烦恼人生》登上文坛,十几年来,她以现实主义的笔调创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城市平民平凡琐屑的生活和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求生存的尴尬处境.由于对平民社会生活的熟悉和关心,池莉用文字构筑起她的仿真的想象空间,在叙事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的抑制.本文通过对池莉作品的深入分析,说明自我、仿真、抑制的叙事特点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仿真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巴特勒在《亲缘》里采用时间旅行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奴隶制的黑暗,抨击种族压迫的反人性。她把现实与幻想有机结合起来,消除了外祖母悖论、双向时差悖论和跨时空物品悖论可能引起的逻辑混乱和思维紊乱,继承和发扬了黑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等方面的传统。巴特勒还把意念和时空转换做了能动的结合,在小说中设置了非控制式时空转换、能动式时空转换和意念冲突式时空转换。此外,巴特勒还采用了警方介入、目睹体验和史实呼应的策略,冲破传统现实主义的樊篱,精心建构其时空转换的可信性,从主观内省的角度,展示跨时空的超现实场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仿真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陈娟娟.VR叙事视角下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庞好农.从《亲缘》探析巴特勒笔下的仿真叙事与时空跨越[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赵晓芳.图像的仿真美学与文学的虚拟叙事——以“上海怀旧”书写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

[4].支宇.“仿真叙事”: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去现实主义化”——一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关键词在中国的话语个案[J].社会科学研究.2009

[5].徐肖楠,施军.身体叙事的仿真假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

[6].王世民.自我仿真抑制——论池莉小说的叙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8

论文知识图

高敏登上奥运会赛场的仿真叙事的...刘长春在回国客轮上凭栏深思的仿真叙刘长春比赛中体力不支的仿真叙事...体育比赛历史影像资料的视频截图3-4飞机发动机仿真动画的画面设计一巧3D数字电影《玩具总动员》体现了视...

标签:;  ;  ;  ;  ;  ;  ;  

仿真叙事论文_陈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