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渣形成特性论文_刘海峰,梁钦锋,许建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灰渣形成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化床,特性,颗粒,粒径,水冷,气流,锅炉。

灰渣形成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峰,梁钦锋,许建良[1](2016)在《气化过程熔渣形成机理、流变特性及传热过程研究年度科技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能源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油气资源匮乏,煤炭相对丰富,二是人均占有量不足。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的能源战略需求必须符合国情,为此国家确定的能源战略是"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内,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仍将占主导地位,它是我国战略上最安全和最可靠的能源资源。通过发展大规模煤气化技术,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大规模高效清洁煤气化是支撑相关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大规模高效煤气化技术是发展煤基化学品生产、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油品、甲醇、二甲醚等)、合成天然气(SNG)、IGCC发电、制氢、燃料电池、直接还原炼铁及多联产系统等过程工业的基础,是这些行业的公共技术、关键技术和龙头技术。气流床气化技术是洁净煤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原料适应更广泛、操作更灵活的冷壁式气化炉开发迫切需要研究高温、还原性气氛下熔渣形成机理、流变特性及传热规律。气化反应生成的熔渣大部分沉积在气化炉内壁上形成一流动渣层,沿壁面流出气化室。固态熔渣和流动态熔渣从矿物组成、内部结构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对燃烧过程固态熔渣特性已有广泛研究,而对气化过程还原性气氛下熔渣特性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研究流动态下熔渣形成机理、沉积规律、熔渣分布和传热引起的相变过程,对掌握气流床气化炉特别是冷壁式气化炉工程放大依据、确保气化炉安全长周期运行有重要意义。该课题总体目标是研究高温、高压和还原性气氛下熔渣的形成机理、流动特性与传热过程规律,为冷壁式气化炉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拟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研究水冷壁表面熔渣流动行为和相变规律,建立传热模型;高温还原气氛下灰渣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变化规律;探索灰渣矿物质组成与其流变特性和熔融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研究多原料共气化灰渣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探索含钒、镍等金属氧化物灰渣的熔融特性和粘度变化规律,以确定合理的共气化混合比例和反应温度;研究不同煤种混合气化时,煤灰组成对熔渣特性的影响机理,建立混煤灰熔点预测模型,确定合理的煤混配比例。通过本课题掌握气流床气化炉水冷壁衬里表面的熔渣沉积、流动、相变和传热规律以及掌握熔渣粘温特性和熔融特性等理化性质等,为已开车运行气流床气化装置的长周期稳定高效运行条件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开发和优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气流床气化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6年04期)

王勤辉,徐志,刘彦鹏,骆仲泱,倪明江[2](2012)在《流化床燃烧中煤含灰量对灰渣形成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煤颗粒灰质量分数对煤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灰渣形成特性的影响,在一台小型流化床反应炉上进行煤的灰质量分数对灰渣形成特性的实验.按煤颗粒的灰质量分数,把义马烟煤分为6个颗粒组,并选用各颗粒组的3个粒径范围的煤颗粒进行燃烧实验,研究煤颗粒的灰质量分数对底渣质量分数、底渣与飞灰中的碳量质量分数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煤颗粒灰质量分数的增加,燃烧形成的底渣质量分数增加,而煤颗粒的燃尽率和飞灰中的碳质量分数都降低.在粒径和燃烧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颗粒灰质量分数的增加,底渣中留在本粒径档的颗粒质量分数明显增加,而细颗粒的质量分数明显减少.而颗粒灰质量分数对飞灰的粒径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王勤辉,徐志,刘彦鹏,骆仲泱,倪明江[3](2011)在《流化床锅炉燃烧中煤颗粒粒径对灰渣形成特性影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颗粒特性对煤在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中灰渣的形成特性影响很大。将义马烟煤按煤颗粒的粒径和灰含量分为数个规格,在小型流化床反应炉上进行煤颗粒粒径对灰渣形成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灰含量的增加,煤颗粒粒径对底渣粒径分布的影响逐渐增加;随着煤粒径的增大,底渣份额降低,但降低的幅度随着灰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灰含量低的煤颗粒燃尽率与煤颗粒粒径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灰含量高的煤颗粒燃尽率随着煤颗粒粒径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1年10期)

王勤辉,骆仲泱,刘彦鹏,徐耀兵,岑可法[4](2006)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煤颗粒特性对灰渣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煤颗粒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的灰渣形成特性对锅炉的设计,运行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特性的煤颗粒具有不同的灰渣形成特性,而即使同属一煤种的煤颗粒之间的特性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开展了煤颗粒特性对灰渣形成的影响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刘彦鹏[5](2004)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煤颗粒特性对灰渣形成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煤颗粒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的灰渣形成特性对锅炉的设计,运行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特性的煤颗粒具有不同的灰渣形成特性,而即使同属一煤种的煤颗粒之间的特性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开展了煤颗粒特性对灰渣形成的影响的研究。 本文在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煤颗粒特性对灰渣形成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通过采用ZnCl_2溶液浮选和筛分的方法把义马烟煤煤样按密度和粒径分成具有不同特性各档颗粒,并在所建的小型流化床燃烧实验台上进行了各颗粒档的多工况燃烧实验。通过对燃烧形成的底渣和飞灰的粒度分布、份额及其含碳量等特性的分析,获得不同密度和粒径下的灰渣形成特性,以及燃烧时间的影响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1)同一种煤中,各煤颗粒的性质是不同的,随着密度的增大,煤颗粒的挥发分、碳、氢、氮、氧的含量降低、热值降低,灰分含量增加。(2)对于含灰量较低的低密度颗粒经流化床燃烧后几乎不生成底渣,其燃烧过程主要以单收缩核模式进行;而含灰量较高的密度较高的颗粒则生产大量的底渣,其燃烧过程主要以双收缩核模式进行燃烧。(3)在燃烧时间和入炉粒径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大,底渣份额增加,底渣中细颗粒份额明显减少,底渣的燃尽率下降。(4)随着入炉煤密度的增加,入炉颗粒粒度对底渣粒度分布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加。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以所建的考虑爆裂,破碎及磨损等过程的煤颗粒流化床燃烧模型对燃烧时间为5分钟和20分钟的实验工况下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然后预测了各颗粒档在燃烧时间为30分钟时的灰渣特性,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总体上吻合。 最后,在一台0.5MW大型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进行了义马烟煤的流化床燃烧特性实验研究,重点讨论了该煤种的灰渣形成特性,并给出燃用该煤种的锅炉的设计和运行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2-01)

灰渣形成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煤颗粒灰质量分数对煤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灰渣形成特性的影响,在一台小型流化床反应炉上进行煤的灰质量分数对灰渣形成特性的实验.按煤颗粒的灰质量分数,把义马烟煤分为6个颗粒组,并选用各颗粒组的3个粒径范围的煤颗粒进行燃烧实验,研究煤颗粒的灰质量分数对底渣质量分数、底渣与飞灰中的碳量质量分数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煤颗粒灰质量分数的增加,燃烧形成的底渣质量分数增加,而煤颗粒的燃尽率和飞灰中的碳质量分数都降低.在粒径和燃烧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颗粒灰质量分数的增加,底渣中留在本粒径档的颗粒质量分数明显增加,而细颗粒的质量分数明显减少.而颗粒灰质量分数对飞灰的粒径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灰渣形成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峰,梁钦锋,许建良.气化过程熔渣形成机理、流变特性及传热过程研究年度科技报告[J].科技资讯.2016

[2].王勤辉,徐志,刘彦鹏,骆仲泱,倪明江.流化床燃烧中煤含灰量对灰渣形成特性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

[3].王勤辉,徐志,刘彦鹏,骆仲泱,倪明江.流化床锅炉燃烧中煤颗粒粒径对灰渣形成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热力发电.2011

[4].王勤辉,骆仲泱,刘彦鹏,徐耀兵,岑可法.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煤颗粒特性对灰渣形成的影响[C].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5].刘彦鹏.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煤颗粒特性对灰渣形成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混煤2给煤及其底渣的粒径分布一1单核燃烧、磨损示意图召双缩核燃烧磨损示意图一2双缩核焦炭燃烧示意图实验装置示意图煤颗粒灰质量分数对底渣质量分数的影响

标签:;  ;  ;  ;  ;  ;  ;  

灰渣形成特性论文_刘海峰,梁钦锋,许建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