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4月份入窖条件小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1](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王露[2](2018)在《玉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经济的特色产业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作物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马铃薯产地玉林市为研究区,通过收集该地多年马铃薯产量数据、长时间序列气象资料数据(1961-2016年)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利用SWOT方法对马铃薯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玉林市主要冬种马铃薯种植区域进行适宜性气候区划划分,分析其气候区划分布特点,并为玉林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玉林马铃薯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玉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不仅仅体现在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可观的经济效益、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反季节销售利润高等;同时,玉林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优越的政策环境、在全区遥遥领先的土地流转率、市场需求容量大、发展空间潜力大等机遇。但不容忽视的是玉林市马铃薯产业在种薯繁育、规范栽培、产品加工、高效储运、品牌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面临着周边产区竞争大、生产投入成本高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威胁。(2)玉林市整体适宜马铃薯种植,但适宜性内部差异显着:通过适宜性气候区划划分可知,玉林市全市均基本适宜进行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区呈现以玉林市中心区域向四周的圆环状扩散态势,其中冬种马铃薯气候最适宜区集中于玉林市中部,主要为博白县东北部,陆川县中部大部分区域,福绵区东南部,玉州区的西南小部分区域。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博白县最适宜面积最大,为1201.71km2;基本适宜区主要集中于相对高海拔、坡度陡峭、温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其中以容县面积最大,为1482.2km2。(3)马铃薯产业发展需紧抓政策,创新技术,完善市场:玉林市应该紧紧抓住当前优越的政策环境机遇,构建种薯繁育体系,规范管理体系,支持种植技术创新,构建产品溯源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多方面提高投入保障。明确市场定位,加快构建加工转化体系,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早日将玉林市打造为“南方薯都”。研究对玉林市是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区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产业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但因资料收集困难,空间插值精度有限等限制,论文在产业发展特征分析的深度和气候区划划分的精度上仍需进一步进行分析与研究。
王晓瑜[3](2017)在《20世纪50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将工作的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开始践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战略构想。有幸的是,西安被确定为全国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城市。然而,建国初期的西安,各种医疗卫生设施缺乏,民众卫生意识淡薄且被各种急、慢性病困扰,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西安市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西安市人民政府决定从改善大众的身体健康着手,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本文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为研究对象,以当时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主体,从当时建立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法规,在各领域开展的卫生管理及对市民、学生、卫生行业人员进行的宣传教育等方面深入探究,以期还原当时公共卫生的发展历史,从而加深对建国初期西安市社会变迁和城市现代化的认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兴起的背景,此部分主要从建国前西安市复杂的社会、医疗卫生状况,建国后国家方针政策转变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先进的卫生经验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二部分为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体制机制的建设,包括卫生管理机构、卫生制度法规及卫生宣传教育。第三部分则详细论述了五十年代西安市在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工厂、工地、饮食食品、服务行业及农村卫生等方面的卫生建设与管理,其中以大量笔墨对爱国卫生运动及工厂、工地的卫生管理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五十年代西安市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进行总结与评价,首先,从医疗卫生、城市面貌、社会风气的改善,工农业的发展及民众卫生意识增强方面肯定其成就。其次,从卫生宣传教育的深入程度、城郊卫生开展的平衡程度及污水排放管理的有效性方面指出其问题。最后,从城市建设与卫生事业、宣传教育与基层组织、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层面,分析建国初期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进而总结其经验,为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提供借鉴。
丁海平[4](2014)在《陕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陕西省北部地区(包括榆林、延安等)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经济、社会、历史等原因,这一区域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面积较大,在当地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大约稳定在26万公顷左右。但是受社会、经济、科技进步推广水平、种植习惯和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区域马铃薯整体生产和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陕北地区马铃薯生产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自然条件恶劣,种植品种相对单一、栽培技术相对落后,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普及不够,马铃薯病虫害问题比较突出,采后贮藏技术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连做障碍问题易发常发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陕北地区马铃薯的产量、品质、效益等,限制了这一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调研、归纳、总结等,提出了解决陕北地区马铃薯生产技术问题相关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梯田及采用梯田种植和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品种引进和筛选,加强种薯选择和推广脱毒种薯,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强化采后贮藏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等。以全面提高陕北地区马铃薯整体生产技术水平。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归纳分析,提出了解决陕北地区马铃薯生产问题的相应对策,期望为陕北地区马铃薯生产提供借鉴。
董传岭[5](2010)在《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建国60年,华北农村服饰、饮食、住房、交通、婚丧、信仰、节日、文娱等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驶入“高速路”,变化日新月异。服饰变迁从传统到现代、从贫乏单调到丰富多彩,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前30年,服饰演变迟缓,衣着简朴,贫乏单调,传统服饰依然赓续,服饰现代化水平低下,生活困难时期人们缺衣少穿;后30年,服饰现代化急剧加速,去朴从艳、趋新多变、异服纷呈,日趋时装化、多样化、个性化、后现代化。如今,服饰变迁速度越来越快,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人们自由搭配服饰,求美趋新、彰显个性。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不断追求自由、美观、舒适、保健是服饰变迁的趋势和指向。饮食变迁巨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变化尤甚。新中国成立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人们粮食缺乏,生活艰苦,饮食清淡粗糙,勉强温饱;歉收之年,只好大量靠代食品充饥,甚至断炊、患水肿病、饿毙。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主、副食日渐丰富,人们饮食逐步改善,不仅吃饱,而且吃好,副食品比例增大,肉、蛋、奶消费量增多,讲究营养和健康,饮食由“粗放型”变为“营养型”。尽管人们饮食发生重大变迁,日益现代化,但传统饮食仍在延续,并没断裂。住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平房到楼房,从土木结构到砖石钢筋水泥结构,从阴暗、潮湿、狭窄到明亮、干净、宽敞,日益现代化、舒适化和人性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富裕起来的人们纷纷翻盖或建新房,农村出现“建房热”,过去的阴暗破旧的土平房,逐渐被明亮宽敞的浑砖房取代。近几年人们住房更加上档次,居住面积不断增加,宜居指数日益提高,农村住房向楼房化方向发展。农村交通变化迅速,从土路到碎石路,再到柏油路和村村通油路;从传统大车、小车、地排车到现代化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和汽车,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村村通客车。与此同时,人们出行习俗也发生重大变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还基本承袭传统的交通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变迁大提速,人们出行工具日益动力化、现代化,特别是近几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和公交,小轿车日益增多,交通空前便利,农村交通实现历史性跨越。历代相沿、约定俗成的婚丧礼俗不断嬗变,变迁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婚丧从简。议婚、订婚、迎娶、婚宴、离婚、再婚与特殊婚姻等婚嫁习俗都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丧葬礼仪习俗也不断演变,特别是实行火化后,推行新丧制,禁止土葬和新起坟头,不准按旧式方式发丧,反对大操大办,几千年来的丧葬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但民间传统习俗力量巨大,婚丧习俗变革道路曲折,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婚丧习俗回潮,既崇尚现代元素,又操演传统礼仪,新旧杂陈,大操大办之风盛行。在人类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世代沿袭的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祭灶日等传统节日习俗都发生巨大变迁。建国之初,民间传统节日习俗逐渐恢复,但后来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特别是“大跃进”、破“四旧”等运动对传统节日习俗造成严重冲击和破坏,节日习俗出现断裂。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节日复苏,节日内容逐渐丰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现代化、现实诉求更迭以及受西方节日影响等,许多源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节日民俗行为趋于消失。社会信仰纷繁庞杂,既有对种种鬼神的崇拜,也有对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的信仰,也有的参加反动会道门和邪教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大搞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特别是“四清”和“文革”期间,大破“四旧”,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严重冲击,发生断裂;宗教信仰自由也受到限制,甚至陷于停顿。改革开放后,信仰自由政策恢复,被国家压倒“场面下”的民间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庙宇重建,天主教和基督教迅速发展,基督教的发展尤其迅猛,邪教也一度高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传统的戏剧、武术、狮子舞等文体娱乐活动逐渐发展起来,现代化的电影进入农村,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和文艺宣传工具,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发展,1958年达到高潮。但“四清”和“文革”时期,大破“四旧”,许多传统娱乐活动被取缔,“文革”期间老百姓仅能看到8部样板戏。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体娱乐活动复归,文娱活动多样化,农民文化艺术节不断把农村文娱活动推向高潮。但如今,农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趋于单调,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们需要,文体娱乐建设亟待加强。传统与现代对立,又相互转换和融渗;国家与民间社会相互形塑和构建,构成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鲜活内容,也促推社会生活变迁。
韩超[6](2009)在《宁南山区马铃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马铃薯是宁南山区最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作物,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总产量也大幅上升,与此同时马铃薯的冬贮问题也日趋突出。由于宁南山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得山区农户贮藏设施、贮藏方法、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点和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
时春丽[7](2009)在《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 ——以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尽管俄罗斯族人口较少,但它在全国56个民族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于作为跨界民族的俄罗斯族涉及中俄两国关系和中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目前国内的研究远远不够。民族认同问题是我国社会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广泛和深入。但是,俄罗斯族民族认同方面的研究则风毛麟角。木文将俄罗斯族的民族认同研究与民族社会学中的民族认同理论研究相结合,具有丰富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中的民族研究、推动跨界民族认同研究的理论意义。本文也试图对俄罗斯族的民族认同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其产生、发展、变迁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对如何引导俄罗斯族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做出探讨,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后制定有关俄罗斯族的政策提供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笔者选取俄罗斯族聚居的室韦村和临江村作为参与观察的田野点。笔者曾先后三次在室韦村和临江村进行实地调查,对俄罗斯族进行生产生活、民族认同方面的深度访谈和资料收集。同时,笔者在室韦村对第一批参加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的10户俄罗斯族家庭做了家庭旅游接待问卷调查。笔者在临江村对70户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家庭进行民族认同方面的问卷调查。文献方面,主要涉及三类文献:一是历史文献,二是地方文献,三是档案。笔者目前利用最多的是地方文献。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文中重要概念和术语含义的界定、国内外民族认同理论回顾、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正文,第二章介绍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的概况、历史沿革以及中国俄罗斯族人口的分布变迁情况。第三章从民族源流、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论述了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形成历史。第四章分析了当代俄罗斯族的民族认同状况。第五章论述影响俄罗斯族认同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第六章论述当代俄罗斯族国家认同的表现、俄罗斯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及俄罗斯族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途径。结语部分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民族源流、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对于历史上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第二,俄罗斯族民族认同既包含原生性的情感因素,也综合了工具性因素。但是维持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原生性情感因素减弱,工具性因素增强。第三,俄罗斯族山认同混血人转到认同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民族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农现出增强的趋势。第四,影响俄罗斯族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教育和医疗。第五,俄罗斯族国家认同意识清晰,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强烈。第六,俄罗斯族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途径主要包括构建政治认同、发展民族经济和实现文化认同。
徐大勇,李响浪[8](2009)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贮藏技术》文中提出 近年来,随着种业结构的大力调整,马铃薯生产已成为本地的一项富民产业。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在本地已建立健全。所以搞好马铃薯种薯的贮藏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马铃薯脱毒种薯保持优良种性最基本的措施。刚收获的马铃薯种薯含水量大,一般在65~70%,块茎表皮薄,肉质嫩,不耐碰撞,易受病菌的感染而腐烂。再者,马铃薯有休
王海佺[9](2008)在《宁南山区马铃薯贮藏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宁南山区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总产量也大幅上升。由于山区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和传统贮藏观念的影响,种植农户在贮藏设施、方法、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深秋季节马铃薯集中上市的压力增大,供需矛盾突出,同时损耗浪费严重。因此,研究推广科学的马铃薯贮藏管理技术,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卓[10](2006)在《新疆的内地商人研究 ——以晚清、民国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商人,最通俗的解释是指贩卖货物的人。当然这主要是指旧式商人而言的。新式商人就不仅仅是贩卖货物了,但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地商人主要还是旧式商人,指的是活跃于新疆各地,而其籍贯非新疆的各省商人们。清朝统一新疆后,内地商人大量进入新疆,开创出了乾嘉时期新疆民间商贸活动的繁盛局面,为固边兴邦做出了贡献。清朝收复新疆时,内地商人随军贸易——“赶大营”,为“故土新归”做出了贡献。再度统一使得内地商人获得了安定的环境,其活动使新疆与全国市场的联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自身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籍贯划分的“商帮”,从晚清到民国在新疆的经济领域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对新疆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晚清、民国为中心,对新疆的内地商人作一番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由绪论、结束语和三章正文构成: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现状、该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概念的界定与范围的确定,对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时限及范围的选择作了说明。第一章主要考察内地商人“赶大营”的活动与新疆商业的复苏之间的关系。对乾嘉时期形成之“赶大营”的传统基础作出了说明,阐述了该时期内地商人深入新疆的过程,说明当时随着内地商人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新疆的民间商贸活动逐渐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内地商人开展各种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经营活动,活跃了新疆经济的同时,亦加强了内地与新疆之间的联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其自身的经营方式也在不断地进步。虽说清中叶以后,新疆地区变乱迭起打断了商贸活动正常发展的历程,陕甘地区爆发的回民起义又切断了内地商人赴新疆贸易的通道,使得内地商人无法开展其业务。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内地商人面对的也是乾嘉时期之繁华尽化焦土的状况。但在承平再现,清政府又采取措施设法尽力恢复新疆地区经济的情况下,内地商人得到机会展现其善舞长袖。迪化和奇台两城作为商业城市的振兴,以及天山南北一批城镇的勃兴都与其积极活动密切相关。第二章探讨了内地商人对新疆商业的活跃作出的贡献。茶叶贸易在西北所处地位自古就非常重要,到了清代似乎更为凸显,清政府的课税收入,“东南则盐为巨擘,西北则茶为大宗”。而内地商人在茶务上的作用堪称举足轻重。清朝统一新疆时,晋商开辟了万里之遥的茶叶商路。并在咸丰年间,随着政治环境和贸易形势的变化,变更采办茶叶的地点,苦心经营新的茶叶商路,保证茶叶贸易的开展。对于满足新疆人民食茶需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西北,运输方面直到近代也是向恃骆驼为惟一之利器。经营驼运业的内地商民们在西征军粮饷物资后勤供给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末,在驼路畅通之后,驼运商业就更见发达,并于民初盛极一时。但后来新疆因政局动荡引发战乱,直接打击了驼运业,加之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驼运商业衰落了。驼运业的命运可说也是新疆商贸之命运的缩影。新疆在成功收复后,较大的城市里都有内地商民,并形成了以籍贯划分的“商帮”。其中有一定影响的为八大商帮,即:燕帮、晋帮、湘帮、秦帮、蜀帮、鄂帮、豫帮、陇帮。燕帮中的津商是其中实力最强的,经营范围广,分布地区广,对新疆城镇民生有着相当的影响。其余各商帮虽说经营实力上有强弱,活动范围上有大小,但也都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当然由于所处历史时期的限制,从晚清到民国,他们历经磨难重重,兴衰荣辱饱尝滋味,许多人仍免不了悲剧性的命运。虽然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新疆的内地商人发展水平并非尽如人意,但其对新疆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章具体阐述了内地商人在新疆经营的社会环境。晚清,新疆地区事多不靖,混乱的状态一直延续到民初杨增新治新时。但杨很有手段,在新疆保持了一种虽落后封闭,但相对稳定的局面。金树仁时期(1928——1933年),新疆由相对稳定走向全疆大乱。政局的纷乱状态在盛世才时期也没什么改善,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末。内部环境欠佳,同时也排除不了外部因素的强烈干扰。俄、英的侵夺是难以抵制的。俄国、英国在新疆既相互角逐又相互勾结。英国的影响不及俄国,但贯穿近代始终。十月革命前,新疆一直在面对俄、英二者,沙俄崩溃后,英国方面的影响自然还是摆脱不了,又要面对苏联的竞销。金树仁时期诱签的《新苏临时通商协定》本身具有较强的不平等性,盛世才政治上的投机又使其影响延续了相当长一个阶段,加之苏联的实力又十分强大,新疆方面对于苏方对新疆商品市场的倾轧可说是无可奈何。结语部分对新疆的内地商人活动的脉络做了梳理,点明了其对于新疆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所作的贡献,以及在加强内地与新疆多方面联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指出其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搞好4月份入窖条件小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4月份入窖条件小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
(一)学生时代 |
(二)军旅生涯 |
(三)成为“反革命” |
(四)接受改造 |
(五)成为“群众” |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
(二)改造生活 |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
(一)求学 |
(二)工作 |
(三)管制 |
(四)改造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
(一)大队书记 |
(二)大队长 |
(三)其他干部 |
三.小队干部 |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
(一)党课制度 |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
(三)作风问题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
一.制造模范 |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
二.解读模范 |
(一)模范贴近生活 |
(二)模范无处不在 |
(三)模范的奖励 |
三.典型模范 |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
四.事件中的模范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
(三)效果和经验 |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
(一)新的要求 |
(二)新的举措 |
(三)新的变化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
(一)人数统计 |
(二)组织、干部结构 |
(三)年龄分析 |
(四)基本情况 |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
(一)军事训练制度 |
(二)宣传、学习制度 |
(三)武器管理制度 |
(四)评优制度 |
(五)问题及对策 |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
(一)改造种子山 |
(二)抗旱蓄水 |
(三)抗洪抢险 |
(四)科学种田 |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
五.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玉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玉林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SWOT分析 |
2.1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2.2 玉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2.3 玉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2.3.1 优势 |
2.3.2 劣势 |
2.3.3 机遇 |
2.3.4 威胁 |
第三章 基于GIS的玉林市冬种马铃薯种植区划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3.2.1 地理信息数据 |
3.2.2 气象数据 |
3.3 研究方法 |
3.3.1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
3.3.2 玉林市冬种马铃薯气候区划因子选择 |
3.3.3 地理信息资料处理 |
3.3.4 气象数据的处理 |
3.4 玉林市马铃薯适宜性区划各评价指标分布特征 |
3.4.1 玉林市地形分布特征 |
3.4.2 玉林市热量资源分布特征 |
3.4.3 玉林市水分资源分布特征 |
3.5 玉林市马铃薯适宜性区划及评价 |
第四章 推进玉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科技兴薯,构建种薯繁育体系 |
4.2 统筹全局,市场调配生产时期 |
4.3 科学种植,规范化生产效益佳 |
4.3.1 因地制宜,改进农田水利设施 |
4.3.2 精细管理,合理确定种植规模 |
4.3.3 综合防治,多措施防治病虫害 |
4.3.4 科学收获,马铃薯贮藏标准化 |
4.3.5 集中调配,公路铁路牵手运输 |
4.4 产品溯源,建设质量检测体系 |
4.5 人才建设,多措施促高产创建 |
4.6 整合资源,多方提高投入保障 |
4.7 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南方薯都” |
4.8 市场定位,构建加工转化体系 |
4.9 示范带动,建特色农业示范区 |
4.10 营销建设,“互联网+”带发展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20世纪50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五十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兴起的背景 |
(一)民生凋敝、疾病丛生的现实需求 |
(二)国家方针政策转变及城市经济发展需要 |
(三)国内外先进卫生经验的影响 |
二、五十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体制机制的确立 |
(一)成立卫生管理机构 |
(二)建立卫生制度与法规 |
(三)确立卫生宣传教育方针 |
三、五十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的综合管理 |
(一)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
(二)加强城区街道卫生的治理 |
(三) 强化工厂及工地的卫生管理 |
(四) 加强食品及服务行业的卫生规范 |
(五)重视学校的卫生管理 |
(六)完善郊区农村的卫生管理 |
四、五十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的总结与评价 |
(一)五十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 |
1、改善了全市人民的医疗卫生状况 |
2、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
3、增强了民众的卫生意识,使城市面貌发生巨变 |
(二)五十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 |
1、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仍未普遍深入 |
2、城郊卫生工作开展不平衡 |
3、工业污水排放不当,影响了农业发展和人民健康 |
(三)五十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若干经验 |
1、卫生设施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是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要求 |
2、宣传教育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是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主要方式 |
3、政府主导与社会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是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关键所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陕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陕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1.1 马铃薯简介 |
1.2 马铃薯发展历史 |
1.3 种植趋势 |
1.3.1 马铃薯种植量会进一步增加 |
1.3.2 马铃薯的单产水平将有进一步的提高 |
1.3.3 机械化生产趋势增加 |
1.3.4 加工原料所用的马铃薯品种植量会增加 |
1.3.5 旱地种植技术有待提高 |
第二章 陕北地区马铃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 自然条件较差 |
2.2 品种混杂退化比较严重 |
2.3 栽培技术相对落后 |
2.4 马铃薯病害问题 |
2.5 收货后储藏问题 |
2.6 马铃薯连作障碍严重 |
第三章 陕北地区马铃薯产业问题的对策 |
3.1 改善自然条件——梯田建设 |
3.2 品种选择及留种 |
3.3 地膜栽培 |
3.4 露地栽培技术要点 |
3.5 克服连作障害问题 |
3.6 贮藏技术 |
第四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界定 |
三、理论基础 |
四、学术史回顾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梁山县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况 |
第二节 行政区划沿革 |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服饰变迁 |
第一节 20世纪50-70年代的服饰 |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服饰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变迁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的饮食 |
第二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的饮食 |
小结 |
第四章 住房变迁 |
第一节 住房形式 |
第二节 房屋建筑 |
第三节 院落布局 |
第四节 室内陈设 |
第五节 村镇建设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变迁 |
第一节 道路建设 |
第二节 交通工具 |
第三节 出行习俗 |
小结 |
第六章 婚丧习俗变迁 |
第一节 婚嫁习俗 |
第二节 丧葬习俗 |
小结 |
第七章 节日习俗变迁 |
第一节 春节习俗 |
第二节 其它节日习俗 |
小结 |
第八章 社会信仰变迁 |
第一节 迷信活动 |
第二节 庙宇祠堂 |
第三节 宗教信仰 |
小结 |
第九章 文体娱乐变迁 |
第一节 戏曲演出 |
第二节 电影放映 |
第三节 文艺汇演与农民文化艺术节 |
第四节 村级活动场所文娱活动 |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第一节 社会生活变迁特点及原因 |
第二节 理论总结与启示 |
第三节 农村社会发展对策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6)宁南山区马铃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
1.1 不分用途混合贮藏 |
1.2 块茎入窖质量没有保证 |
1.3 贮藏管理不当 |
1.4 贮藏窖建造不科学 |
2 对马铃薯科学贮藏的建议和对策 |
2.1 搞好田间管理, 提高块茎的耐贮能力 |
2.1.1 搞好田间病害防治 |
2.1.2 不要过多施用氮肥 |
2.1.3 割秧轧秧促进薯皮老化 |
2.2 不同用途的块茎要分窖贮藏 |
2.3 搞好整理保证块茎的入窖质量 |
2.4 加强管理, 满足贮藏条件要求 |
2.5 改进贮藏窖,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
(7)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 ——以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相关专业术语界定 |
二、调查对象的各种他称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理论回顾 |
二、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处理方法 |
第二章 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简介 |
第一节 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概况 |
第二节 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历史 |
第三节 俄罗斯族人口与分布 |
一、俄罗斯族人口现状 |
二、俄罗斯族人口分布 |
第三章 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形成 |
第一节 民族源流 |
一、关东移民潮 |
二、俄罗斯人的迁入 |
三、中俄通婚与俄罗斯族的产生 |
第二节 宗教信仰 |
第三节 语言文字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一、衣食住行 |
二、婚丧习俗 |
三、节日习俗 |
第四章 当代俄罗斯族民族认同分析 |
第一节 俄罗斯族民族认同问卷统计结果 |
一、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认知维度 |
二、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情感维度 |
三、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态度维度 |
四、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行为维度 |
第二节 维持民族认同的因素 |
一、维持民族认同的原生性因素 |
二、维持民族认同的工具性因素 |
第三节 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变迁 |
一、由认同混血人到认同俄罗斯族 |
二、更改民族成份问题 |
第四节 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 |
一、维持民族认同的原生性因素减弱 |
二、维持民族认同的工具性因素增强 |
三、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的增强 |
第五章 影响俄罗斯族认同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 |
第一节 经济因素 |
一、农业 |
二、畜牧业 |
三、副业 |
四、个案分析 |
第二节 教育因素 |
一、俄罗斯族教育史 |
二、俄罗斯族教育现状 |
三、教育问题 |
第三节 医疗因素 |
一、医疗现状 |
二、医疗问题 |
第六章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 |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族的国家认同 |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 |
二、俄罗斯族国家认同的表现 |
第二节 俄罗斯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
一、一致性 |
二、冲突性 |
第三节 俄罗斯族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途径 |
一、构建政治认同 |
二、发展民族经济 |
三、实现文化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9)宁南山区马铃薯贮藏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南山区马铃薯贮藏现状调查分析 |
1.1 马铃薯贮藏以传统的土窖为主体 |
1.2 马铃薯贮藏以免受冻害为目的 |
1.3 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推广普及率极低 |
2 宁南山区马铃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
2.1 不分用途, 混合贮藏 |
2.2 块茎入窖质量没有保证 |
2.3 贮藏期间管理不当 |
2.4 贮藏窖建造不科学 |
3 发展对策 |
3.1 抓源头, 提高块茎的耐贮能力 |
3.1.1 搞好田间病害防治 |
3.1.2 科学合理施用氮肥 |
3.1.3 割秧轧秧, 促进薯皮老化 |
3.2 不同用途的块茎要分窖贮藏 |
3.3 确保块茎的入窖质量 |
3.4 加强管理, 满足贮藏要求 |
3.5 改进传统窖, 推广标准化贮藏窖 |
(10)新疆的内地商人研究 ——以晚清、民国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格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该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三、概念的界定与范围的确定 |
第一章 内地商人“赶大营”与新疆商业的复苏 |
第一节 乾嘉时期形成之“赶大营”的传统基础 |
一、内地商人深入新疆的过程 |
二、内地商人开展之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经营活动 |
三、内地商人的经营方式发展水平 |
第二节 收复新疆后,“赶大营”与城镇的兴起 |
一、内地商人走入新疆面对的残局 |
二、内地商人与迪化和奇台的振兴 |
三、内地商人与天山南北众多城镇的勃兴 |
第二章 内地商人与新疆商业的活跃 |
第一节 内地商人在新疆的商贸运销 |
一、内地商人与茶务 |
二、内地商人与驼运 |
第二节 内地商人与城镇民生 |
一、津商的经营活动 |
二、其余商帮的经营活动 |
第三章 内地商人在新疆经营的社会环境 |
第一节 政局的纷乱 |
一、金树仁时期 |
二、盛世才时期至40年代末 |
第二节 俄、英的侵夺 |
一、沙俄的扩张 |
二、英国的扩张 |
第三节、苏联的竞销 |
一、不平等的条约 |
二、商品市场的倾轧 |
结束语 |
征引文献 |
后记 |
四、搞好4月份入窖条件小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2]玉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D]. 王露. 广西大学, 2018(12)
- [3]20世纪50年代西安市公共卫生事业研究[D]. 王晓瑜. 延安大学, 2017(01)
- [4]陕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 丁海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5]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D]. 董传岭. 南开大学, 2010(08)
- [6]宁南山区马铃薯贮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韩超. 中国马铃薯, 2009(02)
- [7]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 ——以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为例[D]. 时春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09(12)
- [8]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贮藏技术[J]. 徐大勇,李响浪. 农民致富之友, 2009(02)
- [9]宁南山区马铃薯贮藏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王海佺. 宁夏农林科技, 2008(05)
- [10]新疆的内地商人研究 ——以晚清、民国为中心[D]. 刘卓. 复旦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