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层序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地层,圈闭,浊流,模式,南海,海平面。
层序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曼莉,林畅松,何敏,张忠涛,李浩[1](2019)在《珠江口盆地晚渐新世陆架边缘叁角洲沉积层序结构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北部上渐新统珠海组广泛发育外陆架-陆架边缘叁角洲和深水斜坡扇体系,它们构成了区内最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综合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研究了珠海组陆架边缘叁角洲及前叁角洲斜坡扇的层序结构、沉积成因类型、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珠海组为一个复合层序,其内可进一步分为4个层序。通过追踪坡折点变化建立了滨岸迁移轨迹,划分了各层序内的沉积成因单元(水进、略上行正常水退、明显上行正常水退、局部下行强制性水退等)。外陆架叁角洲以发育厚约100~150 m的前积层为特征,地震上多表现为切线型反射结构;而陆架边缘叁角洲前缘-斜坡复合前积层厚达200~1 000 m,具S型、切线斜交型等地震反射结构,以发育厚层的叁角洲前缘砂坝和大规模的滑塌变形堆积为特征,并与前叁角洲-斜坡扇共生。研究区可识别出6套叁角洲前积体,其面积具有逐渐变大、并沿走向扩展的趋势。区内晚渐新世层序的发育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区域性沉积旋回还受到构造沉降作用迭加的影响。大量沉积物的供给和区域性海平面下降是导致陆架边缘叁角洲和前叁角洲斜坡扇广泛发育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林畅松,施和生,李浩,何敏,张忠涛[2](2018)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带层序结构和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地层、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为由区域性不整合所限定的7个复合(二级)层序(CS1-CS7).复合层序CS3-CS7(上渐新统-第四系)均由区域性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由局部不整合或水退-水进的转换面为界的20个次级层序(叁级).研究识别出包括外陆架至陆架边缘叁角洲、前叁角洲-斜坡扇、陆架边缘前积体、单向迁移的横向底流-斜坡重力流复合水道、大型斜坡下切峡谷、泥质斜坡扇、斜坡滑塌泥石流复合体以及大规模软沉积物变形体等沉积体系或沉积复合体,它们在不同层序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构成多种沉积样式.短周期(叁级)的沉积旋回变化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总体上可对比,但长周期的海侵和海退则明显不同,受到了构造隆升和沉降等的控制.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可划分出裂后早期海底扩张沉积(破裂层序)、裂后晚期海底扩张沉积、后海底扩张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晚期的热隆起、构造差异沉降、裂后热衰减沉降以及上新世以后的东侧碰撞等对主要不整合的形成和海侵-海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发育的复合层序(CS3和CS4)记录了裂后海底扩张到停止的大陆斜坡沉积过程;而裂后早期的沉积层序(CS3)为破裂层序,以发育大型的陆架边缘叁角洲-前叁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的前积层为特征.气候变化和季风加强可能增强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更新世沉积期的沉积物供应,为大规模陆架边缘叁角洲体系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供给.发育于陆架边缘的叁角洲-滨岸碎屑体系和共生的前叁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区内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付超,于兴河,何玉林,梁金强,匡增桂[3](2018)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峡谷层序结构差异与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峡谷作为我国水合物首次试采区,其沉积层序特征控制和影响着富含水合物沉积体的展布。海域峡谷区沉积作用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对比难度较大一直是全球深海沉积研究的难题之一。研究采用井震综合分析的方法识别出层序界面,并结合峡谷侵蚀—充填过程,刻画出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在空间上的展布。研究划分出6个四级层序,但是各层序内部同相轴发育特征不同:层序Ⅲ和层序Ⅳ的底界可见明显的下切谷和峡谷定向迁移现象,层序Ⅴ和层序Ⅵ层序可见明显的同相轴错断现象。依据层序结构样式存在的差异,将研究区层序类型分成物源驱动型层序和沉降驱动型层序。然后统计层序Ⅰ—Ⅳ内部的沉积参数,根据陆坡滨岸线的演化过程将物源驱动型层序和沉降驱动型层序进行体系域划分。最后将两种类型的层序进行解剖并提出对应的演化模式:物源驱动型层序可以再划分成3个体系域,即低位域、海侵域和高位域,整体物源供给较充足,沟谷侵蚀现象明显,陆坡滨岸线多呈上超结构;沉降驱动型层序划分成4个体系域,即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和海退域,其中海退体系域为最大海泛面和峡谷侵蚀面间的规则前积体,层序发育过程伴随断裂沉降,陆坡滨岸线多呈S型结构。(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金亮,金朋,钟小平,杨竣博[4](2017)在《基于丢层序列和区域序列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纤维连续性优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大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传统优化策略一般通过划分优化区域的方式以获得尽可能小的结构重量。然而针对各个优化区域分别进行优化得到的铺层结果可能导致相邻区域间铺层缺少连续性,使得设计结果难于满足工艺上要求的纤维连续性约束。从90年代初提出第一个模型之后,陆续出现了诸多的纤维连续性模型。纤维连续性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铺层设计过程中,通过预先设置某些规则,引导满足纤维连续性铺层的出现,避免低效率的"暴力"搜索。本文对已有的层合结构纤维连续性模型进行综述,并提出两种新的纤维连续性模型,以18板经典算例验证所提纤维连续性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期刊2017-08-13)
罗泉源,王家豪,柳保军,焦祥燕,李成海[5](2017)在《白云凹陷东部古近系层序格架及结构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钻井和叁维地震资料,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地震层序分析入手,综合运用测井和古生物等资料,采取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厘定了叁级层序界面识别的标志,并结合前积、退积等内幕结构进行了体系域划分,在白云凹陷东部文昌-恩平组中识别出3个二级层序界面和5个叁级层序界面,从而建立了研究区文昌组-恩平组的叁级层序地层格架,并在研究区提出WCSB4为二级界面,最终总结归纳了缓坡断阶、断控陡坡和挠曲坡折3种盆缘背景,建立相应的层序结构模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22期)
陶泽,林畅松,张忠涛,张昕,姜静[6](2017)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韩江组中上部层序结构及深水重力流沉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中新世韩江组中上部发育的硅质深水沉积的层序地层、沉积构成和古地理环境研究。韩江组中上部发育1个区域性的二级旋回(CSh),通过不整合面及相应的整合面进一步将该复合层序划分为6个叁级层序。一系列陆坡峡谷以及侵蚀作用形成的水道是主要层序界面的重要识别标志,斜坡进积楔、扇朵体的底界面,测井曲线突变以及钙质超微化石的相对低值也可以帮助识别层序界面。盆地的不同位置上层序结构有差异,重力流沉积单元也不同。本次研究在斜坡识别出5种深水沉积单元:浊流水道复合体、斜坡扇、陆坡峡谷、进积楔和半远洋—远洋沉积,在深海盆地识别出扇朵叶体。将浊流水道复合体划分为5种沉积单元:滞留沉积、水道天然堤、滑塌及碎屑流沉积、侧向增生体和末期充填沉积。在陆坡、陆隆以及深水盆地分别识别出侵蚀水道、侵蚀加积水道和加积水道。(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陈贤良,纪友亮,杨克明[7](2017)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层序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和手段,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层序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须四段为一个叁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阐明其内部主要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依据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划分出非对称A1型、非对称A2型和对称型3种类型,其中A1型发育在龙门山山前地区,A2型主要发育在中江—洛带地区,对称型主要发育在龙门山山前地区和中江—洛带地区之间的过渡凹陷区;非对称A2型及对称型层序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是研究区优质储层的有利发育区。(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7年01期)
刘君龙,纪友亮,杨克明,朱宏权,潘亚男[8](2017)在《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在中侏罗世沙溪庙组沉积期,是一个典型的前陆盆地,前缘坳陷位于大巴山山前。这一时期,气候炎热、干旱,受山前构造抬升的影响,大量碎屑物质从周围高耸山脉汇入盆地,发育了一套河流—下切谷沉积体系。在前陆盆地,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位置的河流沉积体系受不同程度的自旋回和异旋回等因素的控制,前人对这方面研究的较少。综合利用叁维地震数据、测录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资料,阐明了沙溪庙组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特征,重点讨论了不同因素对前陆盆地河流相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沙溪庙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2个叁级层序,每个层序内部均发育典型的沉积旋回,即下切谷—河流—叁角洲,其中下切谷的厚度一般为20~30m,宽度为6~13km;2在低频层序发育时期,构造、气候等异旋回过程控制着河流沉积体系的进积与退积;在高频层序发育时期,河流的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等自旋回过程决定了河流沉积体系的几何形态变化,即从上游到下游,由于河流能量逐渐减弱,河道的侧向加积作用逐渐减弱,河道或河谷的宽度逐渐减小;3建立了前陆盆地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该模式对发育在前陆盆地的河流沉积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陈贤良,樊太亮,王宏语,聂文彬[9](2016)在《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层序结构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岩芯、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梨树断陷裂陷期沉积充填的层序结构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规律,将梨树断陷裂陷期的沉积充填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I~III)和7个叁级层序(SQ1~SQ7),建立其层序地层格架,阐明其内部沉积特征。依据构造特征、气候变迁、沉积物供给和层序发育等进行综合研究,表明坡折带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及其体系域的构成,依据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将7个叁级层序分为对称型、非对称A1型、非对称A2型和非对称B型4种类型。非对称A1型和对称型层序坡折带之下的低位体系域有利于形成断层—岩性圈闭,湖侵体系域在二级坡折带之间地区有利于形成岩性和地层圈闭,高位体系域易于形成地层圈闭。(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郝景宇,潘磊,李吉选,李凤,马承宪[10](2016)在《西藏伦坡拉盆地东部牛堡组沉积层序结构及砂体发育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藏伦坡拉盆地东部始新统牛堡组为例,借助最新地震和钻井资料,根据盆地不同演化阶段首次将牛堡组划分为8个叁级层序,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明确了层序要素特征及构成样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岩相、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将沉积体系划分出水下扇、扇叁角洲、湖泊和冲积扇4种类型,明确了各层序发育期沉积相展布特征及其对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总结出断控陡坡带前端砂砾岩体、缓坡扇叁角洲砂体、洪水密度流砂砾岩体和湖相透镜状砂体4类储集砂体。综合认为:断控陡坡带前端砂砾岩体是最有利砂体;缓坡扇叁角洲砂体是最具勘探潜力的砂体。(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6年02期)
层序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地层、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为由区域性不整合所限定的7个复合(二级)层序(CS1-CS7).复合层序CS3-CS7(上渐新统-第四系)均由区域性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由局部不整合或水退-水进的转换面为界的20个次级层序(叁级).研究识别出包括外陆架至陆架边缘叁角洲、前叁角洲-斜坡扇、陆架边缘前积体、单向迁移的横向底流-斜坡重力流复合水道、大型斜坡下切峡谷、泥质斜坡扇、斜坡滑塌泥石流复合体以及大规模软沉积物变形体等沉积体系或沉积复合体,它们在不同层序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构成多种沉积样式.短周期(叁级)的沉积旋回变化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总体上可对比,但长周期的海侵和海退则明显不同,受到了构造隆升和沉降等的控制.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可划分出裂后早期海底扩张沉积(破裂层序)、裂后晚期海底扩张沉积、后海底扩张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晚期的热隆起、构造差异沉降、裂后热衰减沉降以及上新世以后的东侧碰撞等对主要不整合的形成和海侵-海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发育的复合层序(CS3和CS4)记录了裂后海底扩张到停止的大陆斜坡沉积过程;而裂后早期的沉积层序(CS3)为破裂层序,以发育大型的陆架边缘叁角洲-前叁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的前积层为特征.气候变化和季风加强可能增强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更新世沉积期的沉积物供应,为大规模陆架边缘叁角洲体系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供给.发育于陆架边缘的叁角洲-滨岸碎屑体系和共生的前叁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区内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序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曼莉,林畅松,何敏,张忠涛,李浩.珠江口盆地晚渐新世陆架边缘叁角洲沉积层序结构及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2].林畅松,施和生,李浩,何敏,张忠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带层序结构和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J].地球科学.2018
[3].付超,于兴河,何玉林,梁金强,匡增桂.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峡谷层序结构差异与控制因素[J].现代地质.2018
[4].金亮,金朋,钟小平,杨竣博.基于丢层序列和区域序列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纤维连续性优化模型[C].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2017
[5].罗泉源,王家豪,柳保军,焦祥燕,李成海.白云凹陷东部古近系层序格架及结构模式[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6].陶泽,林畅松,张忠涛,张昕,姜静.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韩江组中上部层序结构及深水重力流沉积[J].古地理学报.2017
[7].陈贤良,纪友亮,杨克明.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层序结构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7
[8].刘君龙,纪友亮,杨克明,朱宏权,潘亚男.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
[9].陈贤良,樊太亮,王宏语,聂文彬.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层序结构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J].地层学杂志.2016
[10].郝景宇,潘磊,李吉选,李凤,马承宪.西藏伦坡拉盆地东部牛堡组沉积层序结构及砂体发育模式[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