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化学法研究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

量子化学法研究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

一、应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郑思瑶[1](2021)在《抗氧化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及构效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抗氧化剂被加入食品中,以阻止或延迟由于食品的微生物、酶或化学变化造成的营养损失,并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质量。但违规使用或超限量食用抗氧化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抗氧化剂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等,与蛋白质的结合机制密切相关。血清白蛋白(SA)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是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储存和转运蛋白。若抗氧化剂与SA的结合作用强,则其在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慢,半衰期增加,甚至会导致副作用。另一方面,抗氧化剂与SA的相互作用会影响SA的构象,影响载体蛋白的正常功能。研究抗氧化剂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进一步了解抗氧化剂在机体内的副作用,以及抗氧化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多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三种结构相似的没食子酸酯类抗氧化剂,没食子酸丙酯(PG)、没食子酸辛酯(OG)、没食子酸月桂酯(DG)与BSA的结合机理,讨论了三种没食子酸烷基酯的结构与BSA构象变化之间的构效关系。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没食子酸烷基酯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均为静态猝灭。在298 K下,PG、OG、DG与BSA结合常数Kb分别为(2.80±0.15)×104L·mol-1、(7.32±0.16)×104L·mol-1、(3.26±0.14)×105L·mol-1。热力学参数和位点竞争实验表明,三种没食子酸烷基酯都结合在BSA亚域IIA的位点I,均通过疏水作用与BSA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复合物。同步荧光光谱、3D荧光光谱与红外光谱证明三种没食子酸烷基酯都诱导BSA的构象发生变化。没食子酸烷基酯的基本结构是引起BSA荧光猝灭和构象变化的主要原因,DG与BSA的结合力更强,对BSA构象的影响更大。但结构的差异影响了没食子酸烷基酯与BSA结合构效关系,碳链的长度是影响构效关系的主要因素。研究了抗氧化剂乙氧基喹啉(EQ)与BSA的结合机理,以及β-环糊精对EQ与BSA结合的调控作用。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EQ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298 K温度下的Kb值为(1.24±0.04)×104L·mol-1,ΔH值为(-116.1±7.07k J·mol-1),ΔS值为(-312.22±23.08 J·mol-1·K-1),说明EQ与BSA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当EQ与β-环糊精共同与BSA作用时,EQ与β-环糊精竞争结合BSA,这种竞争作用降低了EQ单独与BSA作用的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但并没有改变EQ与BSA的作用机制和作用位点。β-环糊精减弱了EQ与BSA的结合力。

张良聪[2](2020)在《特境微生物天然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氧化应激是机体遭受外来刺激后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细胞及组织出现损伤的现象。氧化应激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因此,寻找能有效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对于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抗氧化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是研制氧化应激性疾病新药行之有效的途径。生活在高温、高渗、高压等极端环境、海洋和动植物内环境等特殊环境中的微生物为适应外部特殊环境,形成特殊的次生代谢途径,易产生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是抗氧化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学位论文采用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法、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法、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法评价红树林根际土壤真菌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HK1-6 和 Penicillium sp.HK1-22、海带内生菌Alternaria sp.W-1、黄瓜内生菌Streptomyces rochei SR-1102来源的18个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Penicillium sp.HK1-22产生的化合物peninaphone A(3)和peninaphone B(4)在上述四个实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它们的ORAC值分别为1.91±0.14和1.71±0.21μmol Trolox/mg;peninaphone A(3)和 peninaphone B(4)在100μg/mL时对ABT·+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18.63±0.83)%和(18.53±0.95)%;peninaphone A(3)和 peninaphone B(4)在10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7.34±1.68)%和(47.34±1.85)%;peninaphone A(3)和 peninaphone B(4)还原 Fe3+的能力分别为 12.86±0.66和13.99±0.83μmol FeSO4/mg。此外,P.janthinellum HK1-6产生的penicilone B(1)和Penicillium sp.HK1-22 产生的 peninaphone C(5)在ORAC、ABTS和DPPH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海带内生菌Alternaria sp.W-1 产生的 tricycloalternarene 3a(12)和黄瓜内生菌 SS.rochei SR-1102 来源的二氢大豆素(15)和大豆素(16)仅在ORAC法测定中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是广泛使用的一种量子化学计算方法,DFT能够预测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抗氧化的关键基团,为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在抗氧化药物研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学位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进一步分析活性化合物的抗氧化构效关系。通过Gauss View 6.0建立优化分子模型,在M06-2x/6-31+G**水平上对分子进行几何结构全优化;使用Gaussian 16在M06-2x/6-31+G**水平上从分子结构参数、酚羟基解离焓、绝热电离势、前线分子轨道等方面分析化合物结构与抗氧化活性关系。计算结果显示,酚羟基氢易于解离是萘并吡喃酮化合物peninaphonesA-C(3-5)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基础;C3位的立体异构对抗氧化活性影响不大,而C2-C3位双键的存在大大降低其抗氧化活性;酚羟基活性与其取代位置密切相关,C5位酚羟基最为活泼,是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最重要的反应位点,其次是C6位,而C8位酚羟基最不活泼。嗜氮酮类化合物penicilone B(1)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显示,Penicilone B的C15位酚羟基易发生抽氢反应;其还可能通过直接和活泼自由基结合而终止氧化的链式反应,A环和B环是主要活性位点。双酰化腐胺生物碱 N,N’-diferuloylputrescine(DFP,13)和 N-p-coumaroyl-N’-feruloylputrescine(CFP,14)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显示,DFP和CFP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不能形成更加稳定的半醌式自由基结构,因此仅有微弱的抗氧化活性。上述化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基本一致。本学位论文首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萘并吡喃酮化合物和嗜氮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萘并吡喃酮类和嗜氮酮类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应用前景广阔。

赵丽莎[3](2020)在《木质素结构及加氢解聚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素是一种多酚聚合物,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相对于传统的合成抗氧化剂,其具有资源丰富,毒性低,可生物降解等优势。但木质素复杂的结构特征导致其抗氧化活性较低,阻碍了其在工业上的规模化应用。为了提高木质素的抗氧化活性,论文研究了木质素分子结构特征与其抗氧化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并结合木质素模型物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不同的取代基对木质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基于理论研究结果,构建木质素的加氢解聚体系,制备了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木质素基抗氧化剂,通过对添加于清漆中的抗氧化性能研究,探索了其在涂料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以拓展工业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范围。对不同种类木质素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结合木质素自身结构特征与模型物,证明酚羟基是木质素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结构特征。木质素结构特征对其抗氧化活性的正影响(Pearson偏相关系数)大小为:酚羟基(0.80)﹥烷基取代基(0.55)﹥甲氧基(0.50);木质素结构特征对其抗氧化活性的负影响大小为:侧链羰基(-0.73)﹥脂肪族醇羟基(-0.61)﹥分子量(-0.51)。拟合得到的木质素抗氧化活性与其分子结构特征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26.762X1–23.884X2–9.566X3+22.580X4+66.262X5+21.383X6+46.149;其中,Y为木质素样品的IC50值(mg?L-1);X1为无量纲化的酚羟基含量;X2为无量纲化的甲氧基含量;X3为无量纲化的烷基取代基含量;X4为无量纲化的脂肪族醇羟基含量;X5为无量纲化的侧链羰基含量;X6为无量纲化的分子量大小。运用密度泛函(DFT)理论,讨论了不同的取代基结构对酚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发现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对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当苯环上存在两个酚羟基时,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顺序为:邻苯二酚>对苯二酚>间苯二酚,原因是邻苯二酚脱氢后形成的分子内氢键能稳定酚氧自由基。含一个甲氧基的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顺序为:对甲氧基苯酚>邻甲氧基苯酚>间甲氧基苯酚,原因是甲氧基在酚羟基对位时,其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对自由基的稳定作用最大,而在酚羟基邻位时,可生成分子内氢键,阻止氢的脱除。酚羟基邻位存在两个甲氧基时,脱氢需克服的键能降低,形成的分子内氢键稳定了酚氧自由基,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增强。当烷基取代基进入酚类化合物后,酚氧自由基中孤对电子的离域范围扩大,自由基的稳定性增强,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升高;但烷基碳链过长,酚类化合物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和迁移速率显着降低,导致其抗氧化活性逐渐下降。酚类化合物侧链末端位置上脂肪族醇羟基的吸电子作用会导致其自由基的稳定性低于相应的烷基酚氧自由基,降低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但随着碳链的增长,脂肪族醇羟基的吸电子作用降低,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增加。酚类化合物侧链上α位羰基的吸电子作用降低了酚氧自由基的稳定性,使得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降低;当羰基位于侧链的β位和γ位时,其吸电子作用随着与苯环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逐渐升高。以Pd/C为催化剂、甲酸为原位供氢剂、乙醇/水为溶剂对碱木质素进行加氢解聚,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碱木质素解聚率达到85.0%,解聚产物的IC50值(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达到25.2±0.9 mg·L-1。与碱木质素(63.5±0.6 mg·L-1)相比,抗氧化活性提高了60.3%,并且优于商业合成抗氧化剂BHT(38.7±1.0 mg·L-1)。实验结果证明,碱木质素在加氢解聚过程中,甲酸与Pd/C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其结构单元之间连接键的断裂,产生了更多低分子量的酚类化合物,使酚羟基含量增加了了45.3%,有利于抗氧化活性的提高。与此同时,降低抗氧活化活性的侧链羰基与脂肪族醇羟基的含量也分别降低了63.6%和20.2%。因此,加氢解聚是获得高抗氧化活性的木质素基抗氧化剂的有效途径。将碱木质素加氢解聚产物添加至清漆中,考察其对清漆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碱木质素加氢解聚产物(HPAL)在清漆中的抗氧化性能优于碱木质素(AL),在紫外辐照350h后,0.3 wt%HPAL-清漆的抗氧化性能最好。相比于空白清漆,0.3 wt%HPAL-清漆在松木板和中纤板上漆膜的抗氧化性能分别提高了62.8%和70.6%。在同样的添加量下,相比于AL-清漆,0.3 wt%HPAL-清漆在中纤板和松木板上漆膜的抗氧化性能分别提高了31.4%和45.9%;相比于商业抗氧化剂1010,0.3 wt%HPAL-清漆在松木板和中纤板上漆膜的抗氧化性能分别提高了52.1%和58.6%。此外,在紫外辐照350 h后,2 wt%HPAL-清漆的抗紫外线性能依然强于商业清漆,具备优异的抗紫外线性能。碱木质素加氢解聚产物与清漆的相容性良好,显示了其在涂料领域作为抗氧化剂的应用潜力巨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木质素在天然抗氧化剂领域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金祥[4](2020)在《酚酸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及抗氧化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酚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酚类化合物,不仅是人类从自然界直接摄入的重要的酚类物质,也是大分子多酚重要的体内代谢物,它具有抗癌、抗病毒、抗炎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为了进一步了解它的活性机制,特别是在抗氧化方面的量效和构效关系,本文选取了多种药用、药食同源植物材料,对其总酚和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以常见的几种酚酸为母核,通过实验测定酚酸的抗氧化活性,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研究酚酸抗氧化能力和推测抗氧化机制。筛选出可以大规模利用的多酚来源的植物材料,并研究酚酸抗氧化的构效关系为酚酸的分子改性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药用、药食同源植物材料54种,对植物材料的总酚与总黄酮、总抗氧化能力(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测定和相关性分析。以总酚含量为基础将54种植物材料分为5组:A组(n=4)总酚含量>200 mg/g;B组(n=8)总酚含量为100200mg/g;C组(n=11)、D组(n=27)和E组(n=3)总酚含量均<100 mg/g。总酚含量与FRAP显着相关,且线性拟合度高,r=0.987;说明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上存在量效关系,且蔷薇科植物黑莓叶片、红树莓叶片和胡桃科核桃种皮可以作为潜在植物多酚原料。(2)以水杨酸(2-H-B)为母核,研究常见取代基团甲基(-CH3)、甲氧基(-OCH3)和氨基(-NH2)对酚酸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取了12种2-H-B衍生物,通过实验测定抗氧化能力,并运用DFT理论中的B3LYP方法对酚酸的键解离能(BDE)、电离势(IP)、质子解离焓(PDE)、质子亲和力(PA)、电子转移焓(ETE)以及最高占据轨道能量(HOMO)进行计算。抗氧化测定结果显示,这三个取代基团的加入对2-H-B的抗氧化活性均有提升,提升的大小顺序为:-NH2>-OCH3>-CH3,且取代基位于2-H-B的2-OH邻位和对位时对抗氧化活性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间位。气相中的BDE、IP、极性溶剂中的ETE和HOMO能量与实验结果匹配较好,-CH3、-OCH3和-NH2这三个取代基团的加入均减小了2-H-B的BDE值、IP值、ETE值和HOMO能量的绝对值,减小程度均为:-NH2>-OCH3>-CH3。所以推测在气相中以氢原子转移(HAT)机制为主,而极性溶剂中以顺序质子电子转移(SPLET)机制为主。(3)以羟基苯甲酸为母核,研究邻-羟基、邻-甲氧基和不同的羧酸基团对酚酸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取了18种酚酸,测定了抗氧化活性,并使用B3LYP和M06-2X方法计算了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当苯环上的其他取代基相同时,与-COOH相比-CH2COOH和-CH=CHCOOH可以提高酚酸的抗氧化活性。邻-羟基和邻-甲氧基的引入可以促进酚酸的抗氧化活性,且随着引入数量增大而增大。同时,通过HPLC-MS检测到芥子酸和阿魏酸在DPPH-乙醇体系里有脱氢二聚体的生成。与-COOH相比,通过引入-CH2COOH和-CH=CHCOOH,可以降低酚羟基的BDE、IP和ETE;邻-羟基和邻-甲氧基也可降低酚羟基的BDE、IP和ETE。通过比较实验和计算结果,推测HAT和SPLET机制均有可能发生在DPPH反应体系中,而SPLET机制被认为是FRAP系统中的主要反应机制。(4)为了确定芥子酸(SA)和阿魏酸(FA)在DPPH-乙醇体系中生成的脱氢二聚体的结构,合成了芥子酸8-8二聚体和阿魏酸8-8二聚体各三种,并测定二聚体的抗氧化活性,使用M06-2X计算了BDE等参数。结果显示,SA和FA在DPPH-乙醇体系中生成的脱氢二聚体为8-8二内酯二聚体(DSA-1和DFA-1);抗氧化活性顺序为:DSA-3>DSA-2>DSA-1和DFA-3>DFA-2>DFA-1,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同时,发现DSA-2和DFA-2中,侧链上的双键增加了酚羟基的抗氧化活性。

董梦依[5](2019)在《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及构效关系初探》文中提出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丰富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目前有大量研究关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但不同研究体系中所报道的各黄酮类化合物活性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为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活性测定和评估体系,并从机理和构效关系上对其活性进行科学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结构上具有代表性的七种黄酮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体系评估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并进行了构效关系分析;同时对它们抑制不同肿瘤细胞的活性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其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推断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关于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本文选取了芦丁、异槲皮素、槲皮素、黄芩苷、黄芩素、橙皮苷、橙皮素这七种黄酮类化合物,基于量子化学计算、清除自由基能力测定及抗氧化损伤能力测定这三种方法进行评价。量子化学计算主要是通过GaussView5.0构建七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模型,AM1进行初步优化,后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其抗氧化的量化参数——前线分子轨道(EHOMO&ELOMO)及能隙差(△E)。通过抗氧化的量化参数可以看出:在气相条件下,上述黄酮类化合物给电子能力(由强到弱)以及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顺序均为:槲皮素、异槲皮素、橙皮苷、芦丁、橙皮素、黄芩苷、黄芩素。DPPH法以及ABTS法测定上述七种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由大到小为:槲皮素>黄芩素>异槲皮素>黄芩苷>芦丁>橙皮素>橙皮苷。通过H2O2建立心肌细胞(H9C2)氧化损伤模型,发现H2O2浓度为400μmol/L时,H9C2细胞的存活率约为对照组的52.49±4.44%,有显着性差异(P<0.001),可作为氧化损伤模型用于抗氧化活性评价。在细胞模型中,抗氧化损伤能力由大到小为:槲皮素>黄芩素>橙皮素,其它黄酮类糖苷没有表现出保护作用。通过皮尔森系数可以看出,黄酮类化合物在纯化学中清除自由基能力上有强相关,相关系数为0.839(P<0.001),因此在纯化学体系中,C2-C3双键,羟基的位置、数量,糖苷化都可能成为影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的原因。而在细胞模型中的抗氧化损伤与纯化学法测定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呈弱相关,因此在细胞模型中,可能糖苷化的成为主要影响抗氧化活性的方式。通过MTT法测定上述七种黄酮类化合物抑制两种肿瘤细胞(肝癌细胞HepG2、宫颈癌细胞Hela)以及正常肝脏细胞(LO2)的增殖能力,发现槲皮素、黄芩素、橙皮素具有强抑制作用,其它黄酮糖苷在高浓度0.1mg/mL时,才有抑制作用。根据三种抗氧化系统和抗两种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推断,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能力与抗氧化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能力与抗氧化损伤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746(P<0.01),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与抗氧化损伤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758(P<0.01)。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同一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的抗氧化体系中,将会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与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强相关。3)在细胞模型中,糖苷化会极大降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崔丹丹,刘科梅,刘源,余勃[6](2019)在《量子化学计算在天然抗氧化物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原子、分子体系中的各种物化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其涉及到原子、分子层面,可以揭示化学反应本质,因此非常适合于物质间相互作用机制和原理的研究,而量子化学计算是实现该研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本文介绍了自由基和天然抗氧化物的种类,总结了抗氧化物清除自由基的机制;并介绍了量子化学计算的原理及相应计算方法,归纳了与清除自由基活性相关的量子化学参数及其表征意义,展望了今后量子化学计算在抗氧化剂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聂挺[7](2016)在《量子化学计算研究多酚及多肽清除自由基的构效关系》文中提出自由基是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离子或基团,在生物体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自从自由基学说被学术界普遍认同后,人们开始意识到机体内分布的自由基是导致人体衰老和诸多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人体内过量的自由基可破坏细胞膜、攻击蛋白质、损伤基因,是诸多病症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机体衰老的重要诱因。由于机体中的自由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对其无法用药物进行彻底清除或长期控制。因此,通过日常饮食控制其累积和超量,是预防自由基损伤的最有效办法。而从食物中寻找高效、安全的自由基清除剂,一直是食品营养和保健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因此,祛除过量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科学问题。本文立足量子化学的角度,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对几种多酚类抗氧化物和抗氧化肽的清除自由基机制作出分析判别。在作用机制研究上,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计算得出的相关理论参数,定量化探讨其清除自由基的化学反应本质。在构效关系研究上,特别是抗氧化肽,首次从氨基酸水平深入到化学团水平对抗氧化机理进行研究。关于黄酮多酚类抗氧化物研究,首先对柚皮素、柚皮苷、橙皮素及橙皮苷4种黄酮分子构建模型,然后优化构型得到优势构象,使用密度泛函等高精度方法计算了相关的量子化学理论参数。对照实验测得的抗氧化活性顺序发现,各羟基位OH原子电荷差值能反映B环和C环各羟基活性的大小;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图能直观展示分子的活性基团;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差则能有效的表征4种黄酮类清除自由能力的活性顺序;各羟基位O-H键解离焓BDE能有效表征同一分子中各羟基位O-H的活性顺序。柚皮苷及其苷元(柚皮素)的抗氧化活性位点主要是4’-OH、5-OH以及7-OH三个基团,其中4’-OH的活性均大于5-OH、7-OH活性;橙皮苷及其苷元(橙皮素)的抗氧化活性位点主要是5’-OH、5-OH以及7-OH,其中5’-OH基团活性明显强于5-OH、7-OH基团;最后通过键解离焓BDE的表征发现,4’-OH基团是发挥柚皮素和柚皮苷的抗氧化活性的主要位点,5’-OH基团是发挥橙皮素和橙皮苷的抗氧化活性的主要位点,这两个基团的量化参数可以分别作为预测四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指标,且预测顺序与实验测定结果一致。关于异黄酮多酚类抗氧化物研究,首先对genistein、daidzein、pomiferin、osajin4种异黄酮类分子进行分子模拟,得到稳定的优势构象,再对其进行相关量子化学计算。通过计算发现,其清除自由基能力与其酚羟基位置电子转移和脱氢能力有关,前线分子轨道能直观的展现抗氧化物的分子活性部位,能隙和自由基生成热△hof能准确表征4种异黄酮分子抗氧化活性顺序,对于4种分子的多羟基位自由基生成热分析可知,4’-oh是genistein和daidzein最主要的羟基活性部位,4’-oh可作为表征这两种分子清除自由基活性的位点。3’-oh是pomiferin和osajin最主要的羟基活性部位,3’-oh可作为表征这两种分子清除自由基活性的位点。关于非黄酮多酚类抗氧化物研究,首先设计7种白藜芦醇及其多羟基衍生物结构并构建分子模型,然后优化构型得到优势构象,使用密度泛函dft等方法对7种白藜芦醇及其多羟基衍生物分子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得到一系列量子化学理论参数。分析发现原子电荷分布图和前线分子轨道图能直观阐述白藜芦醇及其多羟基衍生物的活性基团;羟基位oh电荷差值和前线分子轨道π电子云密度能很好表征各羟基位活性顺序;根据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差△e对照表征,同样也证实白藜芦醇及其多羟基衍生物的活性大小以及各羟基位的活性顺序。根据7种设计分子的能隙egap能有效表征其分子抗氧化活性顺序。对于白藜芦醇及其多羟基衍生物清除自由基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发现,其各羟基的活性顺序4、4’位羟基>3、3’位羟基>5、5’位羟基,且4、4’位羟基位是主要的活性位点,其相应量化指标能作为推测分子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参数。最终预测3,3’,4,4’,5,5’-六羟基反二苯代乙烯是7种白藜芦醇及其多羟基衍生物中抗氧化活性最高的分子结构。关于多肽类抗氧化物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vpw、vfpw、lhy和phyl四种多肽分子合理高精度量子化学方法进行结构优化,得到多肽分子的优势构象。用量化参数与实测结果比对,通过原子净电荷分布确定了vpw和vfpw的活性位点主要集中在trp的吲哚环n-h结构上,lhy和phyl的活性位点集中在tyr的酚羟基o-h结构上。而且分子前线轨道能级差能有效的预测这四种多肽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在同种活性基团发生脱氢反应,分子能量与供氢后自由基的能级差能较好表征多肽分子的抗氧化活性高低。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对这几种多酚及多肽类天然抗氧化物中的活性基团进行定性判断,并揭示其活性基团清除自由基的具体作用机制。获得的结果为多酚及多肽类天然抗氧化物活性位点及活性大小的预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有助于指导高活性抗氧化肽和多酚类抗氧化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实践中的生产和应用。

曾知音[8](2013)在《基于量子化学的抗氧化寡肽构效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蛋白质与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研究中最为广泛、活跃的领域之一。在众多的功能活性肽中,抗氧化肽来源广泛、易吸收且兼具多种生理功能,如降血压、提高免疫力等。酶法因具有条件温和、安全性高、价廉且可得到特定功能的活性肽等优点而成为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主流方法,因此,酶解制备的抗氧化肽已成为多肽类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和药物的开发热点。本文以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酶法制备的抗氧化寡肽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子化学计算高活性寡肽的结构及能量参数,推测出寡肽的活性位点;根据各肽段的抗氧化活性大小及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探索抗氧化寡肽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以阐明其抗氧化机理,建立抗氧化寡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模型,为开发、改造、人工合成抗氧化肽功能食品、添加剂或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从邻菲罗啉化学发光法的反应机理出发,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分析,摸索出一套发光稳定的邻菲罗啉化学发光体系,可快捷稳定地测定各抗氧化寡肽清除-OH活性的差异:1.50 mmol/L邻菲罗啉、1.25 mmol/L CuSO4、0.25 mmol/L Vc、pH7.50硼砂-硼酸缓冲液、25%H202。并分析得出:H202浓度、邻菲罗啉浓度的增加可有效扩增发光;CuSO4浓度的增加可使体系出峰时间有效提前,适当的浓度范围内也可有效扩增发光;缓冲液pH的变化对体系发光强度及出峰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比Vc影响要大。应用量子化学(B3LYP/6-311G(d, p)方法对筛选的10条抗氧化寡肽(GSH、REW、 RVF、FM、VHHH、AQIPQQ、VIPAGYP、VIPAGY、IPAGYP、PAGY)进行几何结构全优化,计算得到各肽的结构和能量参数,如分子前线轨道能量、原子净电荷分布、键长等。根据抗氧化寡肽的HOMO分布,分析出分子的活性部位,然后根据电荷分布及键长等参数,计算出活性部位原子间库伦作用力最小的键,进而推测出分子的活性位点。结合体外检测的10条抗氧化寡肽清除自由基(02-、·OH)及螯合过渡金属离子(Fe2+)的活性差异,分析得出:其中7条抗氧化寡肽清除O2-·的活性(y)与其活性位点两原子间的库仑力大小(x)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结构-活性的一元相关线性数学模型为:y=6.0739x-0.9105,R2=0.9317;其中4条抗氧化寡肽清除·OH的活性(y)与前线轨道能级差ΔEL-H(x)有较明显的相关性:y=1.0641X-196.99,R2=0.9865;其中4条抗氧化寡肽螯合Fe2+的活性(y)与最高占有轨道能级值EHOMO(x)有较明显的相关性:y=-2.1814x-418.03,R2=0.9441。故可采用活性位点两原子间的库仑力大小、前线轨道能级差ΔEL-H、最高占有轨道能级值EHOMO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寡肽的抗氧化活性,以期为筛选出具有高活性的抗氧化寡肽提供理论依据。对抗氧化寡肽VIPAGYP顺序缺失氨基酸末端,得到VIPAGY、IPAGYP、PAGY三条寡肽,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出同系列的四条寡肽的结构及能量参数,再结合体外清除自由基(O2-·、·OH)的活性大小,分析得出:位于末端的Pro对肽的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yr位于C末端较Pro位于C末端更有利于抗氧化肽清除自由基;疏水性氨基酸对肽的抗氧化活性有加强作用。

蔡余,王永健,王健,宋婵,于奡[9](2011)在《抗氧化剂活性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氧化剂在化工、食品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更是由于其在解决与人类健康相关问题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重视。本综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测定抗氧化剂活性的原理和方法,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天然抗氧化剂以及合成抗氧化剂化学活性方面的EPR研究最新进展,特别是定量测定表征抗氧化活性参数的EPR方法,以及影响抗氧化剂活性的取代基效应、杂原子效应、溶剂效应和抗氧化机理等诸多方面的EPR研究。

程云辉,曾知音,郭建伟,王璋[10](2009)在《抗氧化肽的酶法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肽因安全、高效等特点而显示出在医药、食品和饲料行业的应用优势,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酶法制备抗氧化肽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方法,初步探讨了抗氧化肽的构效关系,提出了抗氧化肽研究开发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抗氧化活性肽的开发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信息。

二、应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抗氧化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抗氧化剂概述
        1.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1.1.2 食品添加剂类别
        1.1.3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1.1.4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1.5 抗氧化剂
    1.2 蛋白质概述
        1.2.1 蛋白质的结构
        1.2.2 蛋白质的功能
        1.2.3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3 配体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概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2 没食子酸烷基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没食子酸烷基酯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
        2.3.2 没食子酸烷基酯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2.3.3 没食子酸烷基酯与BSA的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2.3.4 没食子酸烷基酯与BSA的结合距离
        2.3.5 没食子酸烷基酯对BSA构象的影响
        2.3.6 循环伏安法
        2.3.7 没食子酸烷基酯在BSA上的结合位点
    2.4 本章小结
3 光谱法研究乙氧基喹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环糊精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Q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
        3.3.2 EQ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3.3.3 EQ与BSA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3.3.4 EQ与BSA作用的结合距离
        3.3.5 EQ对BSA构象的影响
        3.3.6 循环伏安法
        3.3.7 EQ在BSA上的结合位点
        3.3.8 β-环糊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特境微生物天然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氧化应激性疾病及微生物来源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1 氧化应激与氧化应激性疾病
        1.1.1 氧化应激与心脑血管疾病
        1.1.2 氧化应激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1.3 氧化应激与恶性肿瘤
        1.1.4 氧化应激与其它疾病
    1.2 微生物来源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2.1 海洋微生物来源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1.2.2 植物内生菌来源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1.2.3 昆虫共生菌来源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1.2.4 其它微生物来源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1.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特境微生物天然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2.1 仪器与材料
        2.1.1 拟测定化合物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及溶液配制
        2.2.2 化合物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测定
        2.2.3 化合物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2.4 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2.5 化合物铁离子还原能力测定
        2.2.6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化合物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
        2.3.2 化合物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2.3.3 化合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3.4 化合物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
    2.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构效关系分析
    3.1 计算方法
    3.2 计算结果
        3.2.1 化合物peninaphones A-C的体外抗氧化构效关系分析
        3.2.2 化合物penicilone B的体外抗氧化构效关系分析
        3.2.3 化合物DFP和CFP的体外抗氧化构效关系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木质素结构及加氢解聚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简称和代码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素概述
        1.1.1 木质素结构
        1.1.2 工业木质素种类
        1.1.2.1 碱木质素
        1.1.2.2 木质素磺酸盐
        1.1.2.3 有机溶剂木质素
        1.1.2.4 酶解木质素
        1.1.3 木质素应用
        1.1.3.1 分散剂
        1.1.3.2 吸附与絮凝剂
        1.1.3.3 复合材料
    1.2 抗氧化剂
        1.2.1 抗氧化剂分类
        1.2.2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1.3 木质素基抗氧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形成自由基机理
        1.3.2 应用研究现状
        1.3.2.1 化妆品
        1.3.2.2 高分子材料
        1.3.3 构效关系研究
        1.3.4 提高木质素抗氧化活性的方法
        1.3.4.1 膜法超滤
        1.3.4.2 溶剂萃取
        1.3.4.3 纳米微球
        1.3.4.4 解聚法
        1.3.4.5 功能化改性
    1.4 木质素解聚的研究进展
        1.4.1 热裂解
        1.4.2 加氢解聚
        1.4.3 碱催化解聚
        1.4.4 酸催化解聚
    1.5 量子化学计算在抗氧化剂中的应用
        1.5.1 从头算方法
        1.5.2 半经验方法
        1.5.3 密度泛函方法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木质素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结构的关系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有机溶剂木质素的提取和分离
        2.2.4 碱木质素的超滤分级
        2.2.5 结构表征
        2.2.5.1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
        2.2.5.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2.2.5.3 核磁共振波谱(NMR)测试
        2.2.6 抗氧化活性测试
        2.2.7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质素的结构
        2.3.1.1 酚羟基
        2.3.1.2 甲氧基
        2.3.1.3 烷基取代基
        2.3.1.4 脂肪族醇羟基
        2.3.1.5 侧链羰基
        2.3.1.6 分子量
        2.3.2 统计分析
        2.3.2.1 线性相关分析
        2.3.2.1 偏相关分析
        2.3.2.3 多元线性回归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取代基对木质素抗氧化活性影响的DFT理论计算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计算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抗氧化活性测试
        3.2.4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参数的选择
        3.3.1.1 几何构型
        3.3.1.2 酚羟基的氢解离能
        3.3.1.3 氢键
        3.3.1.4 前线轨道
        3.3.1.5 电子自旋密度
        3.3.2 不同结构对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2.1 酚羟基
        3.3.2.2 甲氧基
        3.3.2.3 烷基取代基
        3.3.2.4 脂肪族醇羟基
        3.3.2.5 侧链羰基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加氢解聚对碱木质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碱木质素及木质素二聚体模型物的加氢解聚
        4.2.4 结构表征
        4.2.4.1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
        4.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4.2.4.3 核磁共振波谱(NMR)测试
        4.2.4.4 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试
        4.2.5 抗氧化活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加氢解聚对碱木质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3.1.1 解聚工艺条件对碱木质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3.1.2 与商业抗氧化剂对比
        4.3.2 加氢解聚对碱木质素结构的影响
        4.3.2.1 对碱木质素连接键的影响
        4.3.2.2 对碱木质素结构特征的影响
        4.3.3 木质素模型物解聚前后的抗氧化活性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碱木质加氢解聚产物对清漆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碱木质素加氢解聚产物的制备
        5.2.4 抗氧化清漆的制备
        5.2.5 清漆涂膜
        5.2.6 清漆的性能测试
        5.2.6.1 清漆的色差测试
        5.2.6.2 清漆的紫外透过率测试
        5.2.6.3 清漆的形貌测试
        5.2.6.4 清漆的耐酸耐盐性测试
        5.2.6.5 清漆的附着力测试
        5.2.6.6 清漆的吸水率测试
        5.2.6.7 清漆的硬度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碱木质素加氢解聚产物对清漆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5.3.1.1 不同添加量的碱木质素加氢解聚产物对清漆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5.3.1.2 与商业抗氧化剂对比
        5.3.2 碱木质素加氢解聚产物对清漆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
        5.3.3 碱木质素加氢解聚产物对清漆性质的影响
        5.3.3.1 对形貌的影响
        5.3.3.2 对吸水率、pH和硬度的影响
        5.3.3.3 对耐水耐盐性能的影响
        5.3.3.4 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酚酸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及抗氧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酚类化合物概述
        1.1.1 酚类化合物的分类和自然分布
        1.1.2 酚类化合物在人体内的代谢
        1.1.3 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
    1.2 抗氧化机制
        1.2.1 HAT机制
        1.2.2 SET机制
        1.2.3 SETPT机制
        1.2.4 SPLET机制
        1.2.5 RAF机制
    1.3 计算化学在酚类物质抗氧化方面的应用
        1.3.1 密度泛函理论
        1.3.2 DFT在酚类物质抗氧化方面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 多种植物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和比较分析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物制备
        2.2.2 总酚标准曲线及含量测定
        2.2.3 总黄酮标准曲线及含量测定
        2.2.4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2.2.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2.6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54 种植物的总酚含量和分组
        2.3.2 总酚与铁离子还原量相关性分析
        2.3.3 总酚与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关性分析
        2.3.4 总酚与总黄酮含量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甲基、甲氧基和氨基对水杨酸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仪器
        3.1.1 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酚酸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2.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甲基、甲氧基、氨基和酚羟基对水杨酸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2 键解离能(BDE)分析
        3.3.3 电离势(IP)和质子解离焓(PDE)分析
        3.3.4 质子亲和力(PA)和电子转移焓(ETE)分析
        3.3.5 最高占据轨道(HOMO)能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羧基与苯环不同的连接方式对酚酸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抗氧化活性测定
        4.2.2 理论计算方法
        4.2.3 HPLC-MS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羧酸基团对酚酸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3.2 甲氧基和酚羟基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3.3 HAT机制
        4.3.4 SET-PT机制
        4.3.5 SPLET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羟基肉桂酸脱氢二聚的合成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HPLC-MS
        5.2.2 芥子酸脱氢二聚体和阿魏酸脱氢二聚体的合成
        5.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及理论计算方法
    5.3 结果讨论
        5.3.1 二聚体的合成
        5.3.2 芥子酸和阿魏酸在DPPH体系生成二聚体的结构
        5.3.3 二聚体的抗氧化活性及理论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及构效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1.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1.4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1.2 量子化学计算
        1.2.1 量子化学计算软件
        1.2.2 量子化学计算的应用
        1.2.3 与抗氧化活性有关的量化参数
    1.3 抗氧化和抗肿瘤之间的相关性
        1.3.1 自由基及抗氧化剂
        1.3.2 癌症及抗癌药物作用机理
        1.3.3 抗氧化及抗肿瘤的关联
    1.4 本文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药品及试剂配制
        2.1.4 量子化学计算模型与方法
        2.1.5 测定清除自由基能力
        2.1.6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损伤的测定
        2.1.7 数据与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前线分子轨道及能隙值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2.2.2 黄酮类化合物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2.2.3 黄酮类化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2.2.4 黄酮类化合物对H9C2 细胞的影响
        2.2.5 H_2O_2 氧化损伤的建立
        2.2.6 黄酮类化合物对H9C2 细胞的保护作用
    2.3 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黄酮类化合物对HepG2 细胞的抑制作用
        3.2.2 黄酮类化合物对LO2 细胞的影响
        3.2.3 黄酮类化合物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
    3.3 抗氧化与抗肿瘤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量子化学计算在天然抗氧化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自由基及自由基清除
    2.1 自由基及其过量的危害
    2.2 自由基清除机制
3 量子化学计算
    3.1 量子化学
    3.2 从头计算法
    3.3 半经验法
    3.4 密度泛函理论
4 量子化学计算用于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思路
5 与清除自由基活性相关的量子化学参数
    5.1 前线轨道能级差 (△E)
    5.2 生成热
    5.3 键解离焓
    5.4 电离势
6 量子化学计算在天然抗氧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上的应用
    6.1 多酚类化合物
    6.2 类胡萝卜素
    6.3 黄酮类化合物
    6.4 其他抗氧化物
7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展望

(7)量子化学计算研究多酚及多肽清除自由基的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天然抗氧化物
        1.1.1 多酚类
        1.1.2 多肽类
        1.1.3 抗氧化物清除自由基机理
    1.2 量子化学计算
        1.2.1 量子化学
        1.2.2 计算方法
        1.2.3 Gaussian程序及计算平台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现状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意义
第2章 黄酮类多酚抗氧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机理判别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5 计算模型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四种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测定
        2.3.2 NBO原子净电荷分布与抗氧化活性关系
        2.3.3 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及其能级差△E与抗氧化活性关系
        2.3.4 羟基位O-H键解离焓BDE与抗氧化活性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异黄酮类多酚抗氧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机理判别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定方法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3.2.5 计算模型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四种异黄酮抗氧化活性测定
        3.3.2 前线分子轨道分布与抗氧化活性关系
        3.3.3 能隙Egap与抗氧化活性关系
        3.3.4 自由基生成热△HOF与抗氧化活性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黄酮类多酚抗氧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机理判别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的选取
    4.3 计算模型与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NBO原子净电荷分布与抗氧化活性关系
        4.4.2 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及其能级差△E与抗氧化活性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肽类抗氧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机理判别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测定方法
        5.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5.2.5 计算模型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多肽清除自由基活性
        5.3.2 原子电荷分布与清除自由基活性关系
        5.3.3 分子前线轨道与清除自由基活性关系
        5.3.4 分子能量与清除自由基活性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量子化学的抗氧化寡肽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氧化肽概述
        1.1.1 抗氧化肽的生理作用
        1.1.2 抗氧化肽的吸收优势
        1.1.3 抗氧化肽的制备方法
        1.1.4 抗氧化肽功能活性的检测方法
        1.1.5 酶解抗氧化肽的来源
    1.2 邻菲罗啉化学发光法概述
        1.2.1 化学反应原理
        1.2.2 体系研究进展
    1.3 量子化学计算模型简介
        1.3.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1.3.2 量子化学计算基组
        1.3.3 模型组合
    1.4 量子化学研究肽构效关系的进展
    1.5 抗氧化肽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1.5.1 氨基酸的种类与抗氧化活性
        1.5.2 肽构象与抗氧化活性
        1.5.3 电荷分布、键长键级与抗氧化活性
        1.5.4 HOMO轨道分布、生成焓、键解离能与抗氧化活性
    1.6 课题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项背景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邻菲罗啉发光法测定·OH条件的摸索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步骤
        2.2.2 实验方案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对邻菲罗啉化学发光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2.3.2 正交实验优化邻菲罗啉化学发光体系的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氧化肽结构参数的量子化学计算
    3.1 仪器设备
        3.1.1 实验软件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量子化学计算所用抗氧化寡肽的来源
        3.2.2 抗氧化寡肽结构/能量参数的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氧化寡肽量子化学计算的空间结构
        3.3.2 各抗氧化寡肽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布
        3.3.3 各抗氧化寡肽的前线分子轨道能量
        3.3.4 各抗氧化寡肽的电荷分布及键长
        3.3.5 各抗氧化寡肽的活性位点推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氧化肽构效关系的探索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案
        4.2.1 抗氧化肽的固相合成
        4.2.2 抗氧化肽体外活性的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抗氧化寡肽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
        4.3.2 抗氧化寡肽螯合金属离子能力的研究
        4.3.3 抗氧化寡肽的构效关系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9)抗氧化剂活性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EPR波谱原理简介
3 EPR表征抗氧化剂活性的常用参数及测定方法
    3.1 EPR研究抗氧化剂活性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动力学机理
    3.2 抗氧化剂中活泼氢BDE (A—H) 值的测定
    3.3 抗氧化剂化学计量因子n与抑制速率常数kinh的测定
        3.3.1 EPR测氧法
        3.3.2 化学计量因子n与抑制速率常数kinh的测定
4 EPR波谱技术在抗氧化剂活性研究中的应用
    4.1 天然抗氧化剂
    4.2 合成抗氧化剂
5 结论与展望

(10)抗氧化肽的酶法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氧化活性肽的酶法制备
    1.1 酶解食物源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
        1.1.1 底物蛋白的选择
        1.1.2 蛋白酶的筛选
        1.1.3 水解度的确定
    1.2 从蛋白酶解物中分离纯化抗氧化肽的研究
        1.2.1 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
        1.2.2 从蛋白酶解物中分离出的抗氧化肽的氨基酸序列
2 抗氧化肽构效关系的研究
    2.1 氨基酸组成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2.2 肽构象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3 结论与展望

四、应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氧化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及构效关系的研究[D]. 郑思瑶. 渤海大学, 2021(09)
  • [2]特境微生物天然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构效关系分析[D]. 张良聪. 扬州大学, 2020(04)
  • [3]木质素结构及加氢解聚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D]. 赵丽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酚酸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及抗氧化机制的研究[D]. 陈金祥. 中北大学, 2020(11)
  • [5]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及构效关系初探[D]. 董梦依. 南昌大学, 2019(02)
  • [6]量子化学计算在天然抗氧化物研究中的应用[J]. 崔丹丹,刘科梅,刘源,余勃.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02)
  • [7]量子化学计算研究多酚及多肽清除自由基的构效关系[D]. 聂挺. 南昌大学, 2016(03)
  • [8]基于量子化学的抗氧化寡肽构效关系的研究[D]. 曾知音. 长沙理工大学, 2013(08)
  • [9]抗氧化剂活性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J]. 蔡余,王永健,王健,宋婵,于奡. 化学进展, 2011(09)
  • [10]抗氧化肽的酶法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J]. 程云辉,曾知音,郭建伟,王璋. 食品与机械, 2009(06)

标签:;  ;  ;  ;  ;  

量子化学法研究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