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开早[1]2004年在《论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文中提出本文系统地研究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针对目前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本文论述了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征及意义,阐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内容、原则和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语文综合性教学的策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设计,着重论述了教学过程中的主题实践活动和教学方法中的研究性学习。在理论阐述的同时,提供了个别相应的教学实例,这些教学实例是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体会,把理论和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的新颖之处在于全面地阐述和设计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王荣生, 胡根林, 孙慧玲, 曹建召, 陈元辉[2]2010年在《2009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综述,材料来源包括核心综合性教育类杂志37种,地方综合性教育类杂志17种,信息技术类相关杂志13种,语言和文学类相关杂志9种,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学报50余种,中学语文教育类杂志17种,小学语文教育类杂志11种,着作及博硕论文160余部,时间跨度是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下下文括号中为杂志名称,其后只标期号)。综述力求在与往年的比较中凸显本年度的新气象、新进展,大致分为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和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这两个方面。
安凤[3]2013年在《初中语文课堂口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叁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口才的作用更加显着,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很难在现代社会取得成功。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新课程标准还第一次将口语交际提升到了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同等的高度。这些无疑表明口语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说明了我国的口语教学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论文选择口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就是基于此点认识。在“口语交际”教学一词尚未提出之前,学界及一线教师关于口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大都以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培养为主,着眼于静态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听说之间的双向互动。待到新课程改革提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概念后,听说双方的互动性受到了重视,但矫枉过正,对交际能力的过度强调使得最基本的倾听、表达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本文在表述上选用“口语教学”而非“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意在肯定交际教学价值的同时,突出耳听口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也是面向初中生校园口语使用实况的选择。另外从已有的研究看,对语文课堂口语教学的构想大多建立在专门的口语课程基础之上,这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不相符。源于这些问题背景,本论文尝试以语文课堂为研究领域,以初中口语教学为研究对象,探寻更加适宜我国当前教学实况的口语教学策略,以资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案例法展开探究。论文第一章对口语和口语教学的内涵、特征进行了说明,对口语教学的常见误区作了辨正,并对国内外口语教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第二章从听说心理、人本主义和语言学习理论入手阐释了开展口语教学的意义和理论支撑。第叁章对课前口练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侧重说明了课前口练的应然性功能、实践原则及实践要素,论证了课前口练的实践效果,同时对课前口练的优长与不足作了分析,提炼出了可供口语教学借鉴的经验与做法。第四章由课前口练推衍至语文课程的叁大主干——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围绕这叁种课型中的常规教学方式,对具体的口语训练方法进行了教学要求和功能价值的阐述,提出了可普适的操作建议。相较于具体策略,论文中所提的一般策略则是有效开展口语教学的重要的观念和方法论保障,它有助于教师循序渐进地推进口语教学。
王荣生[4]2003年在《语文科课程论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植我国语文教育现实、面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中问题的“语文科课程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品种。其主要任务有叁:第一,重整“语文科课程”的基本概念,构建语文课程,包括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材等方面的分析框架。第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派理论的学理阐释,包括对语文教育史上重要问题的评述。第叁,对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评析,对改革所显现的理论问题放在多元视野的背景中探悉其学理。上述叁方面各有侧重,但往往糅合在一起,尤其是作为研究形态的状况下。本文计有九章: 第一章《导言:语文科课程论》:本章为语文科课程论的研究划定了疆界,这是后续各章得以进行的前提。首先,试建了纵横两道的语文教育研究归属参照系,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实际,区分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和七个层面。接着,经过“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具体形态与语文科课程”、“语文科课程论与语文科教学论”、“学派语文课程论与语文科课程论”叁组比照,界定了语文科课程论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等。 第二章《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本章可以看作是下一章的铺垫,所做的工作,是弄清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何以有一个“性质”的难题,并探询对待“性质”问题的合适方式。首先建立了一个描述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模型,依据模型推导“性质”难题的产生过程,再通过与“性质”问题研究的正常模型比照,揭示之所以成为难题的原由。接着沿历史语境中的话语方式,按四个阶段追溯“语文科性质”在我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中的演化过程。 第叁章《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本章是上一章的延续,也是以下几章的总纲。在“性质”的纷争中,“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对峙,转化为语文科及其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分析框架。这一袭用框架,有较大的局限性。界说“分析框架”含义之后,本章指出袭用框架“两极概念的实体化”、“分析能力的残缺”的弊端,接着介绍语文教育界突破该框架的努力,进而提出“层迭蕴涵分析框架”。层迭蕴涵分析框架,与《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设计的“叁个维度”,原则一致。接下来对取样的美国语文课程目标所进行的分析,则初步展示了层迭蕴涵分析框架的运行情况,也证明了该框架作为公用平台的效用。 第四章《层迭蕴涵分析框架运行:课程取向》:本章侧重于“潜层面”中的课程取向,以展示层迭蕴涵分析框架的解释力。首先界说“课程取向”的含义,接着分别评述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语文科课程总取向,并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对总取向的纷争及其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课程取向,在语文科还表现为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取向。在中日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比较、中美语文课程“说话”目标比较、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取向变异叁个专题,揭示了长期被掩盖的语文课程听、说、读、写目标的取向问题。 第五章《层登蕊涵分析框架运行:文化意识》:本章侧重于“潜层面”中的文化意识,以展示层迭蕴涵分析框架的解释力。我们将“文化意识”界定为与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五个维面”。接着,本章从“古与今”、“中与西”两个侧面分别考察了“整体感知”、“对话理论”以及与之相连的“感受性阅读”的问题。“整体感知”和“对话理论”是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两个基点,它们或者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或者与阅读教学的绝大部分目标密切相关。 第六章《层迭组洒分析框架运行:知识状况》:本章侧重于“潜层面”中的知识状况,以展示层迭蕴涵分析框架的解释力。在界定“知识状况”的含义之后,本章分别考察了欧美的语文课程目标和我国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我们认为,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对知识状况的审理要紧急地提到日程,并在课程具体形态层面将语文学校知识问题“主题化”。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揭示出,我国语文教育的严重问题,根由之一是我们一直只有“选文集锦”的语文教材,很大程度上不曾有过严格课程论意义上的语文课程。这样,论题就逻辑地转到了承载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教材。 第七章《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本章面对的是进入语文教材研究必须先行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一是“语文教材内容”问题,二是“语文教材体系”问题。 第八章《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我国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根据我们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在语文教材编撰和语文教学中需要不同的对待。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鉴别出四种类型,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也构成了研究语文课程、教材乃至教学的一种认识框架,同时也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蕴涵层迭分析框架“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与“选文学习目标”之间关系的具体化。 第九章《代结语: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建议)):本章是上面各章所建立的概念?
张玉芝[5]2017年在《说明文教学与初中生逻辑思维培育研究》文中提出语言与思维有着紧密联系,在承载语言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则要指向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这是构建学生语文知识系统、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师虽具有丰富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教学技能,却忽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育,难以将系统的语文知识合理有序的传授于学生,因此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难以达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说明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除肩负着提高学生对生活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认识事理的能力之外,还应该被赋予训练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任。基于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师缺乏对逻辑学相关知识系统学习的现状,所以从教师教学方式来说,如何抓住说明文教学中的逻辑特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初中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生各项能力逐步萌芽并趋向建设。本文试图以新课程标准为价值导向,从教师有意识的逻辑教学方式入手,以说明文文本为媒介,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上对初中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具体从提高初中生的观察与比较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抽象与概括能力叁个方面,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对初中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育。论文所提出的策略均从逻辑思维方法出发,在说明文教学中贯彻实施,以期对初中生完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
袁彬[6]2013年在《试论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文中提出在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过程中,语文教师教育的转型既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语文教师发展的使然,更是重塑语文教师教育体系的应然。语文教师教育的转型是指语文教师教育教育理念、相关教育制度、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转型。研究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不仅是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发展和语文教师发展的需求,而且是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新的路径。研究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始于对当前语文教师教育存在问题的追问。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独立、封闭的体系被打破,语文教师教育呈现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下,语文教师教育内部又突显出语文教师专业定位偏离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揭示了语文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而且暴露了语文教师专业性的薄弱。从加强语文教师专业性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教师教育,既包括设计当代语文教师的理想形象,也包括建构当代语文教师的关键能力。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语文教师是富有爱心和诗意的人,是浑身散发书卷气的人,是反思性的实践者,也是富有幽默感的人。与这一理想语文教师形象相匹配的语文教师的关键能力主要指文本解读能力、学情判断能力和反思实践能力。以培养语文教师关键能力为指引,职前语文教师教育就需要从定型化教学到情境化教学、从理论实践化到实践理论化的转型。得以展现情境化教学和实践理论化特征的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临床合作指导。与此同时,职后语文教师培训也需要展现出国家培训与地方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常规化、网络培训成为新渠道等转型特点。由此开发出诸如共同备课、合作型研讨课等突显语文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的职后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立足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通过分析我国语文教师教育的现状,揭示语文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重塑理想的语文教师形象,凝练语文教师学科关键能力,最终提出面向培养未来教育家的语文教师教育之路。本文从语文教师教育理念与目标、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培养方式等方面构建通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周芫[7]2016年在《论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劣势及对策——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提出作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语言智慧和思维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文教学的成败与否已经成为推动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风向标,关系着我国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作文教学的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少劣势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正确发掘作文教学的内涵和精髓,突出写作主体性,提高写作素养,加强写作创新意识,提出写作有效对策,是值得在作文教学领域中思索和研究的议题。
牛文明[8]2005年在《略论语文教材的选文制度和编排体例》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教材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一纲多本乃至多纲多本已经正在或者逐渐成为现实,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语文教材的研究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意义。检视我国的语文教材发展史,一直维系这样一个大体一致的格局:以选文为中心,辅之以助读系统。因而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中,关于选文制度和编排体例的深入研究成为一个相当紧迫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我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材,大都是融史学、经学等各学科在一起的泛语文教材,经学教材、蒙学教材、文选教材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叁种基本类型。总结以上叁种类型的语文教材,下面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选文上形式多样,儿童喜闻乐见的字词和成段的文字甚至整本书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的主体材料;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各学科的综合。编排体例上按照汉语言的特点,采用叁字或四字一句的形式,句句押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强调教材的整体效应,将经学教材、蒙学教材、文选教材作为一个整体,配套使用。认真汲取古代语文教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编写出高质量的语文教材的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母语教育,分析借鉴世界各国的母语教材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以英国、美国、日本叁个国家的母语教材为例,分析了其可资借鉴之处:选文强调文化性、经典性,重视传统文化的精髓;选文生活气息浓厚,学生可以在课文学习中体会到乐趣;选文的数量大,叁个国家的语文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课文及相关的学习资料;选文注重多元文化,选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编排体例上面,采用文学和语言分编的形式值得提倡;选文大都按照主题和文体或者兼顾两者组织单元;综合性学习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鉴国外的母语教材编写策略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本文以义务教育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这叁种版本的显着特色,选文上,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叁个纬度确定选文;为教材编写的专稿已经在教材中出现;积极开发适应时代精神的新课文,并且注重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编排体例上面,综合性学习作为一大亮点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选文大都采用单元组合的方式,或者以题材组织单元,或者以体
耿卓琳[9]2017年在《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古今中外,阅读都是快速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语文阅读承担着教化、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兴趣、成就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它指引着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新课改的评价理念:“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等都为改变传统的以纸笔测验的方式提供了依据。同时,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它融教、学、评叁位于一体,符合新课改提倡的评价理念,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的改变指出了方向,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注意。本研究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选取漳州市一所公立学校和一所私立学校的师生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从师生对当前考试评价方式的看法、对表现性评价的了解及阅读教学的现状的认识叁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提出具体有效的对策,进而进行验证。论文共分为叁章:绪论主要是围绕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接下来的论述、研究作铺垫。第一章根据问卷收集到的师生对当前考试评价方式的看法,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解及当前阅读教学现状的认识的数据作出分析与总结,同时从性别、年级、学校等方面来说明表现性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阻碍性。第二章通过对表现性评价与阅读教学的关系进行论述,说明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结合问卷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教师、学生及学校环境叁个角度对表现性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第叁章在对前两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以《孙权劝学》改编课本剧为例进行验证,从而反思方案的不足。总之,在论述中发现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有改进功能。
聂雪然[10]2017年在《人教版与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标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中,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综合指标。但是课改多年来作文教学依然问题重重,学生不想写、不会写,教师不愿教、不会教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语文教师自身的认识程度和专业水平有关,一方面与语文教材的编写质量有着密切关联。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首要选择,教材的编写质量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逐渐走向成熟的人教版与面向农村的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比较,在分析两版教材写作部分异同的基础上,对冀教版写作部分的编写与使用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尝试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化、有序化。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该章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和“教材编写建议”的规定,又分别介绍了现代认知学习观、人本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并指出这些理论对写作部分编写的启示,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人教版和冀教版教材写作部分的概览。该章从宏观上对两版教材的写作部分进行梳理,分别从教材概观、教材编写理念、写作部分总体结构介绍及主要特点这四方面对两版教材进行介绍和研究。两版本教材都是合编型教材,有着不同的编写理念,人教版写作部分的主要特点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并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进行编排;冀教版写作部分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文教育,不强调写作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淡化文体,写作训练具有较高的自由度。第叁部分是两版本教材写作部分的比较,是全文的核心。该章主要从教材写作部分与课程标准的关联情况、写作指导、写作训练叁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第一节从写作部分与课程写作目标的契合度,以及与教材编写建议的关联度进行比较研究;第二节从写作话题引导、写作知识指导、写作示例编排叁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第叁节从写作数量与分布、写作类型、写作主题、写作文体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的过程中,分析两版本教材各自的优缺点,为下一章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提供事实依据。第四部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冀教版教材写作部分提出编写与使用建议。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提高写作部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建立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的写作能力发展序列,注重写作知识的合理编排,强化文体意识,重视实用文体的指导和训练,增加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内容,关注体现时代精神的写作主题,丰富写作示例,同时增加话题作文的数量,丰富微型写作的形式。在教材使用方面,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和示例,要充分挖掘教材外资源,促进写作资源丰富化,要加强对学生的作文修改和评价环节的指导。笔者通过对两版本教材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获益匪浅,也希望能够对教材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论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D]. 瞿开早.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2]. 2009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J]. 王荣生, 胡根林, 孙慧玲, 曹建召, 陈元辉. 中学语文教学. 2010
[3]. 初中语文课堂口语教学研究[D]. 安凤.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 语文科课程论建构[D]. 王荣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5]. 说明文教学与初中生逻辑思维培育研究[D]. 张玉芝.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6]. 试论语文教师教育的当代转型[D]. 袁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7]. 论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劣势及对策——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 周芫.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6
[8]. 略论语文教材的选文制度和编排体例[D]. 牛文明.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9].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耿卓琳.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10]. 人教版与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D]. 聂雪然.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初中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