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动脉化论文-陈鹏,江艺,张小进

门静脉动脉化论文-陈鹏,江艺,张小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门静脉动脉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功能衰竭,急性,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门静脉动脉化

门静脉动脉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江艺,张小进[1](2018)在《门静脉动脉化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可通过增加肝脏血供的方式减缓急性肝衰竭的发展。目的:观察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对肝衰竭模型大鼠肝脏功能及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动脉化组(n=50)切除左肾,以同种异体腹主动脉血管为移植材料,采用套入式缝合及袖套法建立门静脉动脉化模型,造模成功后一次性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1 300 mg/kg,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肝衰竭组(n=50)切除左肾,游离门静脉,阻断门静脉16 min后开放,关闭腹腔后一次性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1 300 mg/kg,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对照组(n=30)切除左肾,阻断门静脉16 min后开放,关闭腹腔后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300 mg/kg。术后12,24,36,48,72 h,观察各组血清学及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1)动脉化组与肝衰竭组均造模成功30只,术后72 h成活率分别为70%、5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72 h存活率为100%;(2)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门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水平α及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其余两组(P<0.05);动脉化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门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低于肝衰竭组(P<0.05),术后24-72 h的总胆红素、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水平α及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均低于肝衰竭组(P<0.05),36-72 h的白蛋白低于肝衰竭组(P<0.05);(3)术后72 h,对照组肝脏结构完整;肝衰竭组正常肝小叶结构已破坏,大量炎细胞浸润;动脉化组病变清于肝衰竭组;(4)结果表明,门静脉动脉化可在一定程度上上改善肝脏功能,减缓肝衰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邱建国,李明,史政荣,杜成友[2](2018)在《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加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0月收治的1例Bismuth-Corlette分型Ⅳ型肝门部中晚期胆管癌患者施行扩大左半肝切除加尾叶切除术并采用肝固有动脉与门静脉吻合行门静脉动脉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吻合口栓塞、胆道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截至2017年8月(术后10个月)未发现门静脉高压症及肿瘤复发征象。结论该例患者的结果提示,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行扩大根治术中使用可防止急性肝功能衰竭,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蒋军[3](2017)在《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对大鼠动脉缺血性胆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缺血性胆管疾病是指胆管因血供受损而导致胆管损伤,统称为缺血性胆管病[1]。缺血性胆管损伤的有些病因明确的,而有些病因至今仍然不甚明了。肝移植时,肝动脉的并发症(狭窄或血栓形成)容易导致缺血性胆管损伤[2]。肝动脉化疗或栓塞化疗后胆管坏死和硬化性胆管炎等是常见的缺血性胆管并发症[3]。虽然胆管的血供主要依赖于肝动脉血流,多项研究发现,肝动脉或其分支(包括胆管周围血管网)和门静脉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交通支[4,5]。在肝动脉血流出现中断时,门静脉通过这些交通支逆向灌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偿肝动脉血流不足。因此,当肝动脉供血不足时,或许可以用动脉化的门静脉通过交通支来营养高氧耗的胆管细胞,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胆管病。动脉化的门静脉能否预防和治疗动脉缺血性胆管损伤及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临床上仅有零星的相关临床病例报道,但缺乏足够的实验研究支持。目的:1、探索构建Sprague-Dawley(SD)大鼠部分门静脉动脉化(partial 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PPVA)模型的方法。2、探索SD大鼠肝脏完全动脉缺血后的胆管损伤机制,并研究PPVA对动脉缺血性胆管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1、通过将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近心端与门静脉行端侧吻合构建PPVA模型。通过破坏肝脏周围动脉侧支循环、切断大鼠肝动脉及结扎胆管周围血管网以构建胆管完全动脉缺血模型(bile duct ischemia,BDI),然后再施以PPVA手术,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大鼠术后存活率和肝动脉门静脉吻合口通畅情况。2、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PVA组、BDI组和PPVA+BDI组等4组,术后每组分别于1天、3天和14天处死大鼠,取血清行生化检查。取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和透射电镜观察肝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通过荧光素酶-荧光素法测定大鼠肝脏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通过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纤维化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缺氧、胆汁转运蛋白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和胆汁转运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PPVA手术技术成功率66.7%,手术时间为25.8±1.1min,门静脉阻断时间为5.3±1.3min,彩超证实肝动脉门静脉吻合口通畅率为90%。PPVA+BDI手术技术成功率70%,手术时间30.1±1.6min,门静脉阻断时间为4.0±1.2min,彩超证实肝动脉门静脉吻合口通畅率为100%。2、PPVA能改善大鼠胆管动脉缺血后的肝酶损害,避免缺血后造成的胆汁性梗死、胆汁渗出及胆汁瘤形成等。PPVA能提高门静脉血流氧含量和改善胆管动脉缺血后的肝脏ATP含量。PPVA能减轻肝脏完全动脉缺血后导致的胆管增生和纤维化反应。PCR及Western-blot结果提示,术后第3天,PPVA能明显降低动脉缺血后肝脏HIF-1α、TNF-α和胆汁转运蛋白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论:1、建立大鼠PPVA及PPVA+BDI模型是技术可行的。熟悉大鼠肝门部解剖和经历一定时间的手术训练后,能提高建立动物模型的成功率。2、PPVA手术有助于改善大鼠肝脏完全动脉缺血后的缺氧和能量障碍,对动脉缺血性胆管损伤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7-04-01)

席浩,王保富,赵之明[4](2016)在《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血管重建中的运用(附6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对6例侵犯肝动脉的围肝门区恶性肿瘤,均行联合肝叶切除的根治性手术,并联合对受侵的肝动脉切除,并行门静脉与肝动脉近端合适部位的吻合,完成门静脉动脉化处理。结果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无死亡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术后病理根治性切除率为100%。术后观察6个月以上,未见门脉高压和肝损害的出现。结论在肝动脉受肿瘤侵犯被迫切除时,根据剩余肝体积的多少,选择合适的肝动脉口径行门静脉动脉化,不失是一种保留肝动脉血供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切除率,而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陈鹏[5](2015)在《门静脉动脉化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稳定、可靠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联合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肝衰竭大鼠模型。2.研究部分门静脉动脉化联合肝衰竭大鼠模型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及病理学变化。【方法】实验一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观察1.门静脉动脉化联合肝衰组模型:采用同种异体血管材料(上、下端套入袖套,侧端旷置),以套入式缝合及袖套法建立模型。切除左肾,阻断门静脉后用同种异体血管材料将左肾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残端连接,开放门静脉。成模后一次性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1300mg/kg。2.肝衰组模型:分离组织后暴露左肾,剥离肾筋膜并分别结扎剪断输尿管、左肾动静脉,游离门静脉周围组织至第1,2属支,阻断钳阻断门静脉16min后开放,一次性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1300mg/kg。3.对照组模型:切除左肾,游离门静脉周围组织至第1,2属支,阻断钳阻断门静脉16min后开放。造模后给予腹腔一次性注射0.9%生理盐水1300mg/kg。4.观察: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动脉化组(门静脉动脉化+肝衰竭)30只,肝衰组(左肾切除+肝衰竭)30只;对照组(左肾切除)10只。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门静脉阻断时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生存状况至术后7天;于术后72h每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开腹取肝脏标本观察肝组织形态及病理学变化。实验二大鼠部分门静脉动脉化联合肝衰竭模型对肝脏功能的影响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动脉化组(门静脉动脉化+肝衰竭)50只,肝衰组(左肾切除+肝衰竭)50只;对照组(左肾切除)30只。每组术后12h、24h、36h、48h、72h各个时间点随机处死5只大鼠取标本,观察血清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IL-6、TNF-α浓度及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实验一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观察1.动脉化组和肝衰组均造模成功,动脉化组模型成功率96.7%(29/30),手术时间为(55.93±6.56)min,门静脉阻断时间为(16.7±1.88)min,肝衰组造模成功率100%(30/30),平均手术时间为(32.5±2.81)min,门静脉阻断时间为(16±0)min。2.对照组大鼠活动自如,毛发正常,进食良好;动脉化组和肝衰组造模后于18h开始出现精神萎靡,身体蜷缩,食欲不振,毛发粗糙,痛觉反应迟钝或消失,尿黄,全身皮毛被汗液浸湿;部分大鼠出现神经兴奋症状,全身抽搐,个别大鼠有呕吐症状。3.动脉化组大鼠72h内死亡9只,存活率为70%,术中死亡1只,手术操作过程中因游离门静脉致肝总动脉损伤失血死亡,余8只为术后死亡。肝衰组72h内死亡14只,存活率为53.3%,全部为术后死亡。对照组72h生存率为100%。动脉化组生存率高于肝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病理见肝小叶、中央静脉结构完整,少量充血及坏死,肝细胞形态大体正常;肝衰组肝组织失去正常小叶结构,大量肝细胞弥漫性坏死,肝索结构模糊,肝窦结构不整呈扩张,充血明显,大量炎性细胞侵润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动脉化组肝细胞排列混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侵润,肝窦扩张出血并呈片状坏死,病变较肝衰组轻。实验二大鼠部分门静脉动脉化联合肝衰模型对肝脏功能的影响1.动脉化组和肝衰组AST、ALT、TBIL12h升高,48h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动脉化组ALT、AST在5个时间点低于肝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在24h、36h、48h、72h动脉化组低于肝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化组ALB在各时间点与肝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脉化组和肝衰组内毒素、IL-6在12h开始升高,72h达到高峰,除12h以外动脉化组各时间点低于肝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化组和肝衰组TNF-α在12h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24h、36h、48h、72h动脉化组低于肝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套入式缝合及袖套法建立大鼠门静脉动脉化大鼠模型的手术方式稳定性好,操作较传统术式简单,成功率高,能够成为临床研究门静脉动脉化理想的动物模型。2.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衰模型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高效、稳定、可靠的优点。能够一定程度模拟人体肝衰竭的病理和功能变化。3.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通过增加肝脏血供及氧供的方式可以减轻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衰模型的病理变化;提高大鼠生存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脏功能,减缓肝衰竭的发展,降低大鼠内毒素水平及细胞因子TNF-α、IL-6的释放。(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蔡潮农,苏永辉,方瑞君,李坚,李培平[6](2014)在《门静脉动脉化对肝硬化大鼠肝再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门静脉动脉化(PVA)对肝硬化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取50只肝硬化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VA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PVA组行PVA+门-腔静脉分流术,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检测每组大鼠术后或入组后1周(T1)、2周(T2)、4周(T3)、8周(T4)4个时间点的肝脏湿重与体重比、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肝细胞百分率、DNA合成期(S期)肝细胞百分率。组内各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PVA组大鼠T1、T2、T3、T4时间点的肝脏湿重与体重比分别为(3.72±0.26)%、(3.81±0.27)%、(3.83±0.31)%、(3.78±0.31)%,对照组为(2.84±0.37)%,PVA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t=6.11,6.64,6.49,6.17;P<0.05)。PVA组T1、T2、T3、T4时间点的PCNA阳性肝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6±6)%、(69±8)%、(20±5)%、(15±4)%,对照组为(11±2)%,PVA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t=34.48,22.87,5.69,2.93;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PVA组内各时间点的PCNA阳性肝细胞百分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20,P<0.05)。PVA组T1、T2、T3、T4时间点的S期肝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7.0±1.2)%、(20.5±1.4)%、(16.2±1.3)%、(13.5±1.3)%,对照组为(11.6±1.9)%,PVA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t=21.97,12.15,6.30,2.68;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PVA组内各时间点的S期肝细胞百分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00,P<0.05)。结论 PVA能有效促进肝硬化大鼠肝再生,该效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蔡潮农,苏永辉,李培平,李坚,张百萌[7](2014)在《肝硬化大鼠门静脉动脉化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门静脉动脉化(PVA)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取50只肝硬化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VA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PVA组行PVA+门-腔静脉分流术,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检测每组大鼠术后或入组后1周(T1)、2周(T2)、4周(T3)、8周(T4)4个时间点的门静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流量及门静脉压力的变化。组内各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PVA组术后门静脉均呈动脉血流信号,T1、T2、T3、T4时间点门静脉内径为(2.23±0.19)、(2.34±0.26)、(2.43±0.27)、(2.47±0.22)mm,对照组为(1.91±0.19)mm,PVA组T1、T2、T3、T4时间点的门静脉内径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t=3.77,4.22,5.01,6.05;P<0.05),T4时间点的门静脉内径较T1时明显增大(LSD-t=2.61,P<0.05)。PVA组T1、T2、T3、T4时间点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为(39.5±2.0)、(40.4±2.5)、(39.4±2.7)、(38.8±2.6)cm/s,对照组为(11.3±2.1)cm/s,PVA组T1、T2、T3、T4时间点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t=30.57,28.13,26.05,26.25;P<0.05)。PVA组T1、T2、T3、T4时间点门静脉流量为(53±10)、(60±14)、(67±15)、(64±10)ml/min,对照组为(11±4)ml/min,PVA组T1、T2、T3、T4时间点的门静脉流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t=12.71,10.66,11.44,16.00;P<0.05),T3时间点的门静脉流量较T1时明显增大(LSD-t=2.39,P<0.05)。PVA组T1、T2、T3、T4时间点门静脉压力为(18.3±1.6)、(18.5±1.4)、(18.3±1.5)、(18.2±1.4)cm H2O(1 cm H2O=0.098 k Pa),对照组为(16.3±1.7)cm H2O,PVA组T1、T2、T3、T4时间点的门静脉压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80,3.14,2.93,2.83;P<0.05)。结论 PVA能够有效增加入肝血供,且不会使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流量、压力持续增加,可维持在稳定的高位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陈鹏,熊日晖,丁晨,李嵩,张小进[8](2014)在《一种新的大鼠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操作简便、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大鼠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模型(PPVA)。方法采用""型同种异体血管材料(上、下端套袖套,侧端旷置),以套入式缝合及袖套法建立大鼠模型。切除左肾,将左肾动脉与门静脉残端、肠系膜上静脉借同种异体血管材料连接。结果 PPVA组30只大鼠中3只术后死亡,模型成功率90.0%(27/30)。术后30d,PPAV组病理检查未见异常,门静脉通畅率为96.3%(26/27),与对照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体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种异体血管借助套入式缝合及袖套法建立大鼠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本文来源于《肝胆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赵耀,王海强,刘阳,曹罡[9](2014)在《门静脉动脉化的基础与临床》一文中研究指出门静脉动脉化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动脉血引入门静脉,以提高门静脉血供和血氧分压或维持肝脏血供的方法。该文就其对肝脏在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功能及储备功能、再生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及对肝内血管和肝内外胆管的影响的基础研究,以及在肝移植供肝血管重建、肝门部肿瘤联合血管切除后血管重建、急性肝衰竭及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4年08期)

余思忠,易石坚,詹朝炎,涂文斌[10](2013)在《门静脉部分动脉化对肝部分切除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门静脉部分动脉化对肝部分切除大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分为门静脉部分动脉化组、非门静脉动脉化组及对照组。观察术后2、6、12 h血清ALT,AST,以及肝组织中ATP、ADP、AMP含量的变化,并计算EC值;同时取肝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门静脉部分动脉化组、非门静脉动脉化组及对照组叁组间血清AST和ALT在术后2 h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 h及12 h叁组血清AST和ALT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P<0.01及P<0.01)。(2)门静脉部分动脉化组、非门静脉动脉化组及对照组叁组间术后各时点肝组织ATP、ADP、AMP及EC值均有明显增加(分别为P<0.01)。(3)非门静脉动脉化组肝组织病理变化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加重;门静脉部分动脉化组病理变化较轻。结论门静脉部分动脉化可以保护大鼠肝部分切除的肝脏细胞功能,并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24期)

门静脉动脉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加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0月收治的1例Bismuth-Corlette分型Ⅳ型肝门部中晚期胆管癌患者施行扩大左半肝切除加尾叶切除术并采用肝固有动脉与门静脉吻合行门静脉动脉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吻合口栓塞、胆道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截至2017年8月(术后10个月)未发现门静脉高压症及肿瘤复发征象。结论该例患者的结果提示,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行扩大根治术中使用可防止急性肝功能衰竭,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门静脉动脉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鹏,江艺,张小进.门静脉动脉化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2].邱建国,李明,史政荣,杜成友.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8

[3].蒋军.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对大鼠动脉缺血性胆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

[4].席浩,王保富,赵之明.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血管重建中的运用(附6例报道)[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

[5].陈鹏.门静脉动脉化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

[6].蔡潮农,苏永辉,方瑞君,李坚,李培平.门静脉动脉化对肝硬化大鼠肝再生的影响[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4

[7].蔡潮农,苏永辉,李培平,李坚,张百萌.肝硬化大鼠门静脉动脉化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4

[8].陈鹏,熊日晖,丁晨,李嵩,张小进.一种新的大鼠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模型[J].肝胆外科杂志.2014

[9].赵耀,王海强,刘阳,曹罡.门静脉动脉化的基础与临床[J].医学综述.2014

[10].余思忠,易石坚,詹朝炎,涂文斌.门静脉部分动脉化对肝部分切除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

标签:;  ;  ;  ;  ;  

门静脉动脉化论文-陈鹏,江艺,张小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