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山区论文-狄龙

土石山区论文-狄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石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石山区,黄河沿岸,生态治理,红枣,枣林,制干,鲜食品种,生态效益补偿,综合治理,晋陕峡谷

土石山区论文文献综述

狄龙[1](2019)在《加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生态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以乡镇为单元,从北向南,共涉及6个市县,人口77.8万。以红枣为代表的乔木面积占总面积的20%,沿黄土石山区生态矛盾突出,红枣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贫困发生面大。建议:一是要保护性发展红枣产业。红枣优生区推广以降低树体为主的红枣七(本文来源于《榆林日报》期刊2019-10-31)

朱淼淼[2](2019)在《辽宁土石山区侵蚀沟分布与危害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省划分为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2个一级区,以土石山区为主,涉及11个市,72个县(市、区),总面积达93 869万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63.40%。沟道侵蚀是该区水土流失的集中体现和严重区域,经统计,辽宁土石山区共有侵蚀沟道74 124条。分析侵蚀沟特点、成因及危害,对开展该区域的侵蚀沟道综合治理工程、指导其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杜音樵[3](2019)在《聚焦目标任务持续用力攻坚 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杜音樵)8月13日至15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严汉平深入宜川、延长、延川县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调研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乱建滥建民间信仰场所治理等工作。他强调,要聚焦目标任务,持续用力攻坚,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本文来源于《延安日报》期刊2019-08-17)

彭俊国,朱彦鹏,马效瑞[4](2019)在《山区高填方机场土石混合料的强度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影响高填方工程最重要的两方面地基工后沉降和边坡稳定性,分别对原地基及填筑体在不同土石比、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的压缩变形、抗剪强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强夯作用使得压实度和压缩模量的有效加固深度并不相同.土石比4∶6时的压缩模量较大,压缩模量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原地基的抗剪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而黏聚力c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填筑体c、φ值及抗剪强度由土石比、压实度、含水率共同控制,在最优含水率时土石比影响较压实度影响大;达到塑限含水率时,c、φ值及抗剪强度均较小且压实度和土石比对抗剪强度影响很小,含水率为决定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鹤龄,饶良懿,图尔荪,唐菱佩[5](2019)在《北方土石山区水蚀及水保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是土壤有机碳退化的主要因素。为探究水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寻求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进行保护,在北京周边选取4处典型样地,进行土壤有机碳调查及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了水蚀及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样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土壤堆积区、轻微溅蚀区、细沟侵蚀区、强烈冲刷侵蚀区。水蚀对浅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影响较大,程度剧烈的侵蚀,会造成深层土壤有机碳流失;②土壤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随降雨历时的增加(土壤侵蚀量增长)呈减少趋势,并且减少趋势随降雨历时增加(土壤侵蚀量增长)逐渐变缓而趋于稳定;③不同鱼鳞坑配置对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规律为:乔木枯枝落叶覆盖(32.7 g·kg~(-1))>乔木低矮植被覆盖(27.9 g·kg~(-1))>乔木种植(23.5 g·kg~(-1))>无措施(21.9 g·kg~(-1))>灌木(21.5g·kg~(-1))。其中地表覆盖(枯枝落叶及低矮植被)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④不同植被措施对土壤有机碳恢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工林、苗圃、果园和农田,因此要选取适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志印,曹建生[6](2019)在《中国北方土石山区植被恢复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树造林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措施。北方土石山区植被稀少、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灾害频发,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得区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导致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形成大片岩石裸露地,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此区域生态恢复的关键。本文就目前北方土石山区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及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包括植被恢复中植被配置模式及造林技术的选择、影响植被恢复的环境因子、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讨论了不同树种配置及造林技术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指出树种多样化、合理调控树种水分利用是土石山区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对土壤肥力、水分、地形及地带性差异对植被恢复的影响,以及植被恢复的水文、水土保持、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效应的讨论,发现土石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快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与提升。同时发现土石山区内植被变化的地形效应研究相对缺乏,土壤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机制也还未明确。最后针对土石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树种选择不合理、研究时间尺度较短及数据资料有限、植被恢复经济效益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筛选优良乡土树种搭配种植、建立植被演替长期定位监测网络、进行植被恢复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明确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是下一步土石山区植被恢复工作中应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9期)

朱淼淼[7](2019)在《辽宁土石山区侵蚀沟道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土石山区传统的侵蚀沟治理多以经验性方案为主,缺乏系统的治理技术模式。依据辽宁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结合侵蚀沟分布特点,将土石山区侵蚀沟划分为土石山区-东部区域和土石山区-西部区域,并针对不同分区不同类型的侵蚀沟提出了六种治理模式。技术推广实践表明,该系列治理模式治理成效显着,可为辽宁土石山区的侵蚀沟治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7期)

李肖,陈晨,林杰,朱茜,董波[8](2019)在《侵蚀强度对淮北土石山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揭示土壤侵蚀与土壤团聚体之间的关系,选取大吴山小流域为研究区,以4种土地利用下的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侵蚀强度下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的粒径组成及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团聚体主要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其比例均>70%,与同类报道相比偏低,说明该区土壤流失严重,水土保持工作需进一步开展。(2)随侵蚀强度增加,>2 mm团聚体含量有降低的趋势,<0.106 mm则刚好相反,0.5~0.25 mm和1~0.5 mm团聚体含量明显变化,说明侵蚀过程倾向于破坏大团聚体,增加微团聚体百分含量,其中0.5 mm对侵蚀强度转变响应敏感。(3)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R_(0.25),MWD与侵蚀强度呈负相关,D值呈正相关,且严重侵蚀条件下,MWD和R_(0.25)均为最小值,D值达到最大,说明严重侵蚀会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4)同种侵蚀强度下,相较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式,林地的R_(0.25)和MWD值较高,D值较小,说明林地结构较好,有利于团聚体的积累,稳定性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孟晨,牛健植,骆紫藤,尹正聪[9](2019)在《华北土石山区森林土壤大孔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根系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分、空气、化学物质及污染物优先运移的主要通道,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往对大孔隙的量化局限于传统方法,大孔隙叁维形态特征的量化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是目前大孔隙的研究重点。利用CT扫描及图像处理分析技术量化大孔隙叁维形态特征参数,同时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根长密度,分析土壤大孔隙叁维特征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根系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密度及土壤砂粒含量与大孔隙特征参数不存在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根长密度与大孔隙体积密度、大孔隙表面积密度、大孔隙数量密度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大孔隙平均迂曲度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林木根系与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大孔隙叁维特征产生积极影响,表现为根系及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则大孔隙含量也越多,并具有更差的弯曲度。在今后对山地森林抚育管理、土壤水分运动机理及地下水污染评估等研究过程中不能忽略根系及土壤有机质差异对土壤大孔隙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广鹏[10](2019)在《秦巴山区浅表层土石混合体入渗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巴山区位于南北分界带上,作为整个中国地壳运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浅层变质岩残坡积物,除此之外,镇巴县地处于秦巴山区中部,雨量充沛,多年发生大暴雨。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造成了大量的浅表层滑坡,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研究区降雨规律、土体性质及入渗规律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秦巴山区镇巴县为研究区,依托“降雨条件下秦巴山区浅表层土石混合体滑坡易发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镇巴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研究镇巴县降雨规律分析,在室内饱和、非饱和渗透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降雨入渗过程与斜坡稳定性。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结果与大量地质资料,对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小波分析及MK分析,总结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研究区降雨规律与突变特征,预测了研究区未来的降雨趋势,并为模拟提供了真实的降雨环境。(2)利用室内试验研究了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及大尺寸饱和渗透特征,在不同孔隙比下渗透系数与颗粒级配均满足指数函数关系式,得到了3组不同孔隙比下对应的参数,并研究了在相同级配下,孔隙比对于入渗的影响,利用土工试验对研究区土体的颗粒级配及孔隙比沿深度方向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土体表层孔隙比在0.8左右。(3)对研究区土体的非饱和特性进行了探究,通过TRIM试验,研究在脱湿吸湿过程中曲线的差异,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及孔隙的变多,土体的饱和含水量及残余含水率均会降低,除此之外,吸湿过程相较与脱湿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最终为模拟提供了可靠的非饱和基质吸力等参数。(4)运用Geo-studio得出了在流-固耦合作用下降雨入渗过程及稳定性变化规律。在降雨全过程中,边坡稳定性在降雨初期下降较明显,随着降雨次数的增多,边坡稳定性下降速率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01)

土石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辽宁省划分为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2个一级区,以土石山区为主,涉及11个市,72个县(市、区),总面积达93 869万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63.40%。沟道侵蚀是该区水土流失的集中体现和严重区域,经统计,辽宁土石山区共有侵蚀沟道74 124条。分析侵蚀沟特点、成因及危害,对开展该区域的侵蚀沟道综合治理工程、指导其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石山区论文参考文献

[1].狄龙.加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生态治理[N].榆林日报.2019

[2].朱淼淼.辽宁土石山区侵蚀沟分布与危害分析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

[3].,杜音樵.聚焦目标任务持续用力攻坚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N].延安日报.2019

[4].彭俊国,朱彦鹏,马效瑞.山区高填方机场土石混合料的强度实验[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9

[5].刘鹤龄,饶良懿,图尔荪,唐菱佩.北方土石山区水蚀及水保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6].王志印,曹建生.中国北方土石山区植被恢复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7].朱淼淼.辽宁土石山区侵蚀沟道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9

[8].李肖,陈晨,林杰,朱茜,董波.侵蚀强度对淮北土石山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9].孟晨,牛健植,骆紫藤,尹正聪.华北土石山区森林土壤大孔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根系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9

[10].周广鹏.秦巴山区浅表层土石混合体入渗机理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9

标签:;  ;  ;  ;  ;  ;  ;  ;  ;  ;  

土石山区论文-狄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