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薪酬的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薪酬的实证分析

一、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卫冰[1](2021)在《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希格玛事务所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各个会计师事务所也积极思考如何拓展出新的业务领域得以在强烈的竞争下更好的生存,制定出长远的发展战略。随着审计业务市场的饱和,竞争日益激烈,审计风险也在逐步攀升,非审计业务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审计服务在带给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空间与拓宽盈利渠道的同时,也为客户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在拓宽非审计业务时,保证审计业务质量也应该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立足点。随着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收入占比增大,国内外审计的失败案例层出不穷,非审计服务对于审计质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通过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出,对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本存在着正相关与负相关两种相关关系。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方面首先介绍了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的研究综述,其次运用委托代理理论、重复博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声誉资本理论四种理论阐释了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实证检验方面,选取最新的数据变量建立模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各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最终结论;案例分析方面,以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为例,介绍其基本情况与非审计业务中的规范操作。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非审计服务的提供不会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尽管非审计服务的提供增大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获利空间,但注册会计师不应以损害审计独立性为前提向被审计单位提供非审计服务。本文的研究意在对于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更好的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非审计业务。

谢可儿[2](2021)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 ——基于审计行业专长视角》文中指出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着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快速更新与变革,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会计实务操作的需求,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应运而生。200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一项新的财务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搭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框架,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进行了扩展,即规定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进行分级,并提供有关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定性披露。与此同时,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恢复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2014年,由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及其相关的披露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提出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划分为三个层级进行披露,其中,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参考了上市公司资产或负债于相同的活跃市场中的原始价格,第二层级公允价值计量参考了资产或负债于相似的非活跃市场中的价格,而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参考了资产或负债的无法观测到的输入值。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披露中,企业应当在确认层级时,需要最先采用第一层级,其次为第二层级,最次采用第三层级。虽然分层披露能够提供更加详细的公允价值信息,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与估计本身存着着高度不确定性,且相较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所提供的原始凭证并非完全确定的客观事实,而是根据估计与主观判断形成的不确定信息,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给予经营者更高的盈余管理的可能。在资本市场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权的分散使得所有者(大股东)无法直接对代理人(经营者)采取约束与监管行为。代理人可能会基于自身的利益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如盈余管理、财务舞弊等)或基于自身声誉向市场传递虚假的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最终导致所有者利益受损。由于上述委托代理矛盾的存在,所有者需要借助外部监督力量来督促经营者,这就产生了独立审计的需求。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其审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潜在的赔偿责任,这加重了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的民事法律责任。因此,当注册会计师承接了被审计企业股东的委托对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谨慎细致的依据自身的职业判断与相应的审计方法来检验被审计单位披露信息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而在此基础上,注册会计师是否给予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等高度不确定事项足够的关注,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率与效果。因此,本文探究公允价值分层对审计收费关系的影响,有助于理解高度不确定事项中的审计决策行为,为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供良好建议。与此同时,对两者的研究也有利于相关会计及审计准则的优化与完善,规范审计市场。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所涉及到的大量的职业判断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与效果,甚至对审计完成时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具有的特定的实务经验以及其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将表现为其所拥有的审计行业专长。相较于常规审计事项,在面对公允价值分层等高度不确定事项时,所具有的审计行业专长可能会对审计效率及效果产生更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审计行业专长为视角,分析公允价值分层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机理。就现有的文献来看,大多学者所聚焦的还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而关于公允价值分层中不同层级的计量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些许研究空白。因此,本文重点关注不同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公允价值计量和审计收费的相关研究,使得本文的研究内容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综上所述,本文以2014—2018年国内A股的上市企业为实证样本,检验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并以审计行业专长为切入点,分析了审计行业专长的调节作用。本文实证结果如下: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运用提高了审计费用;基于多元回归的实证结果表明,与第一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相比,注册会计师更为关注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进一步的机理分析发现,审计师充分关注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披露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升行业专长而不是降低审计风险。根据以上实证结果,本文的建议如下:第一,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会计及审计相关政策中关于公允价值分层披露规定;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重视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与提升,加强最新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与规章的学习。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引入审计行业专长,扩展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的相关研究,对引导事务所完善自身专业实力、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姚爽[3](2021)在《ABC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我国证券市场的新股发行实行核准制以来近22年,已有多家公司通过审核后成功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目前还有众多的企业在申请IPO的进程中,竞争激烈。2006年证监会也出台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对IPO公司审查期的财务情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有想要申请主板上市的企业的财务指标必须满足一系列的要求,于是出于顺利上市募集资金这一目的,许多企业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来操纵自己的财务信息。盈余管理分成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影响程度不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对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实施动因等方面进行众多的实证研究分析后得出企业IPO进程中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导致其上市后出现“业绩变脸”这一普遍结论,对于本文的相关案例研究具有指导作用。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依靠实证来实现,对于具体的案例分析涉猎较少,然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常规的操纵企业利润的手段,往往出现在企业发展的日常经营活动之中,以具体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特定时期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影响,对于现阶段的研究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ABC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其IPO审查期内以及成功上市后的财务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财务数据与图表分析的方法得出ABC公司确实在IPO进程中进行盈余管理,并运用修正Jones模型度量其盈余管理程度,进而具体分析其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动因以及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反映我国上市公司IPO进程中进行过度盈余管理会带来各种不利影响,并据此结论为其他想要上市的公司提供指导,同时为相关部门抑制过度盈余管理提出建议。本文从五个部分对具体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首先是引言部分,包含论文写作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并整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其次是相关理论概述,阐述了IPO与盈余管理的概念,并整理IPO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表现手段。随后具体介绍ABC公司IPO进程中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着重分析了其进行盈余管理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并利用实证分析证实其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分析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然后从ABC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后果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为本案例研究的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并从进一步完善IPO发行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加大外部监督管理力度、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以及企业加强内部治理这些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陈亚旗[4](2021)在《经营风险会影响上市公司审计主体变更吗?》文中研究指明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师作为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正常披露的第三方,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维护市场公平、提高经济运转效率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第三方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这个“买方市场”里不免会有听从客户安排的行为,上市公司出于各种原因可以选择新的审计主体完成审计业务,并且我国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也为上市公司变更审计主体提供了便利。然而无论是追求审计意见改良、获得满意的审计服务、审计费用的高低等原因引起的审计主体变更,其实都可以追溯到上市公司的自身经营状况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使得审计契约变得更加不稳定。上市公司为了寻求能满足自身期望的审计一方而可能变更审计主体,审计一方可能为了规避风险而终止审计约定,因此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才是审计主体变更的根本原因。再者过往许多研究未对审计主体变更的类型进行分类探究,然而不同类型的审计主体变更意味着不同程度的审计业务变化,对审计业务的连续性造成破坏,其经济后果亦有差异。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2012-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旨在研究引起不同类型审计主体变更的原因。主要以盈利波动率的标准差和上市公司公告中是否发生《证券法》罗列的重大事项来度量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变化,继而控制事务所声誉、审计意见、审计收费等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经营风险较大的上市公司偏向于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新任事务所的等级显着降低,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审计师的变更,最大程度的破坏了审计业务的连续性,存在明显的机会主义倾向。(2)不同类型的经营风险亦会导致不同情况的审计变更,财务风险对未更换事务所时的审计师变更影响较大,而重大事项的发生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对已发生事务所变更时的审计师变更较为明显。(3)不同情况的经营变化亦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审计变更,重大事项中的重大亏损、经营范围发生变化和高管变动,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影响更为显着。研究结果提示广大信息使用者和监管部门要重点关注存在较大经营风险和发生了重大事项的上市公司,主动挖掘其发生审计主体变更的真实原因,以及变更前后可能对财务信息披露造成的影响,以便更高效的利用相关信息,提高决策效率。

孙颖[5](2021)在《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自中国证券交易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依照《公司法》、《证券法》的要求披露定期报告己成惯例。该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融资,在年报中弄虚作假,故意夸大营收能力,隐藏企业风险,欺骗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情况出现。故而,审计报告对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审计报告的审计质量影响了审计报告中的信息对于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可信度,也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对于投资对象即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和预期。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评估和预期将影响他们出售或买进投资对象即上市公司的股票这一行为,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股价并最终导致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根据当前现存的理论研究,审计质量对股东波动有一定的影响,而年报作为定期报告中包含信息最广,最受关注的审计报告,它的质量对于股价的波动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然而,在当前的研究领域中,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目前针对审计质量的衡量尚且不存在统一的衡量标准也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本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即当前财务舞弊丑闻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了资本市场正常运转,也影响到了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并造成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不信任危机。进而引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即通过研究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关系,丰富当前学界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研究,且对当前公司的经营者如何稳定股价波动在实践方面有一定的启示。然后就现有文献对审计质量的定义和衡量指标进行归纳评述,进而探讨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关系,分析审计质量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本文旨在根据现有文献思考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探究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成负相关的假设,并通过收集数据、构建模型验证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最后根据当前资本市场情况和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9年上交所和深交所中,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采用了收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深度剖析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之间存在的实证关系。本文的假设是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呈负相关,即审计质量越高,股价波动越稳定。通过对现有学术研究的归纳总结,由于审计质量不可观测,本文采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越作为审计质量的代理变量,进行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之间关系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公司审计质量和股价波动的关系是负相关关系,即审计质量越高,公司股价波动越稳定;审计质量越低,公司股价波动越不稳定。由于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有如下共识,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的审计质量是优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公司的。故而,本文以审计单位为依据,将研究样本分为“四大”的被审计单位和非“四大”的被审计单位两组,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在不同情况下,审计质量对股价波动的影响。进而发现,当审计单位属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时,审计质量对股价波动有着显着的影响。而当审计单位是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时,尽管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之间仍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显着。根据实证结论,笔者从管理层、股东和监管者的角度提出了公司提高审计质量并进而稳定由审计质量导致的股价波动的建议。

付一秀[6](2021)在《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包括对企业经营信息的前瞻性预测。业绩预告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反映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与盈利水平的预测性报告,业绩预告具有显着的信息含量,已成为上市公司向外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并被市场参与者广泛关注和使用。而审计师作为客观独立的第三方,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通过审计活动形成审计意见,为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参考。那么,业绩预告是否会被审计师作为评估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重要依据,从而对审计收费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和审计收费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梳理了年度业绩预告与审计收费的相关研究文献。然后,对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与审计收费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接着,以A股上市公司2015年到2019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设计的实证模型,从修正、精确度和准确度三个方面,检验了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预告偏离方向和产权性质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对审计收费存在显着影响。当前期年度业绩预告存在修正时,当期的审计收费会显着增加;(2)年度业绩预告精确度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前期年度业绩预告的精确度越高,本期的审计收费越高;(3)年度业绩预告准确度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前期年度业绩预告的偏离度越高,即准确度越低,当年的审计收费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年度业绩预告的偏离方向会显着影响这一负相关关系。当偏离方向为正,即管理层的态度乐观时,前期年度业绩预告准确度对当期审计收费的影响更为显着;(4)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对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前期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更加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分别从注册会计师、上市公司和政府部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注册会计师方面,应当深入挖掘业绩预告的信息价值,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形成更真实、公允、可靠的审计意见;二是上市公司方面,要积极履行业绩预告信息披露责任,提高业绩预告信息的质量;三是政府部门方面,应当规范审计服务定价标准,完善业绩预告制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实证研究了年度业绩预告精确度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其次,进一步探究了产权性质对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关系的影响,为研究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不同提供经验证据。本文不仅丰富了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和业绩预告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还能帮助投资者更有效地利用业绩预告信息,并协助市场监管者规范审计收费定价机制、完善业绩预告制度。

郭丽娟[7](2021)在《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几年审计报告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行,变革旨在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向资本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16年我国财政部对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并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准则。关键审计事项是此次改革的核心部分,它是注册会计师在与公司治理层沟通过的事项中选取的、依靠职业判断认为需要传递给投资者的事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效果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融资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融资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融资约束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也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持续关注,研究显示信息披露与融资约束存在相关性。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点,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能否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此次改革能否起到真正的作用?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本文将融资约束作为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效果,研究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试图为企业在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实践方面提供经验证据,帮助社会大众更好地认可此次改革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后,以我国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现状,据此选择出合适的披露特征和差异点,以供本文的后续研究;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信号传递理论,在考虑披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关键审计事项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随后,本文依次进行了数据筛选、模型构建等工作,实证分析关键审计事项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与企业融资约束是显着负相关的;在考虑披露特征后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与企业的融资约束也是显着负相关关系。本文结合前文发现的披露差异点,进一步考虑了产权性质及事务所类型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关键审计事项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是显着的,而在国有企业中并不显着;关键审计事项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选用非四大所进行审计的公司中是显着的,而在选用四大所进行审计的公司中是不显着的。最后,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与主回归结果一致。据此本文得出结论:一是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二是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越多,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越强。企业可以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提高关键审计事项的合理性和相关性,从而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三是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有效缓解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四是关键审计事项能有效缓解经非四大所审计的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企业需要把握好新审计报告改革这一良好契机,积极与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合作,通过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从而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本文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三个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供有关单位参考,具备一定的实践意义。

王警红[8](2021)在《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的蔓延,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承受着较高的融资压力。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与方法旨在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国企业融资时普遍更倾向于债务融资,债务融资不仅不会分散企业控制权,而且还具有手续简单、可以抵税等优点,因此债务融资成本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债务融资成本的最终确定是借贷双方经过博弈之后的结果,而在双方博弈过程中,委托代理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起着关键作用。审计意见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代理成本,并且审计意见作为客观独立且专业的信息,是债权人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债权人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会影响债务融资成本。此外,企业所处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高低不同时,也会对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为解释变量,以债务融资成本为被解释变量,以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联合发布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为调节变量,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以2008年至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两者的关系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此外,本文还考虑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的差异,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水平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关系的影响。经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标准无保留意见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企业相比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更低。(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中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强化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对债务融资成本的缓解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关建议:(1)政府应完善金融环境,加强信息监督,加强金融支持,重视信息披露,合理运用经济政策,强化政策引导;(2)政府也应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健全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加大力度有效服务,同时优化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新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3)银行应加强信贷风险评估,落实风险责任制度,促进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4)企业应加强反思总结,主动披露财务信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正确获取标准审计意见,缓解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内控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力度,降低代理成本,加强对债务融资的管控,以及全面看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谋求长远发展。

陈兆棠[9](2020)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能力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审计师变更现象日益突出,变更的动因成为关注焦点。本文将关注管理者能力变化与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高能力的管理者可以缓解了委托人-代理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审计质量需求,引发审计师降级变更。本文选取2011年-2019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高层梯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风险溢价理论为基础,建立DEA-Tobit模型,并构建Logit、Ordinal Logit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发现:(1)管理者能力变化与审计师变更正相关;(2)管理者能力改善与审计师降级变更显着正相关;(3)管理者能力改善会导致审计费用下降,为保证研究结论的合理性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管理者能力对审计师变更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还为审计师变更现象的原因解释、企业治理监督机制的完善、企业成本费用的降低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苗[10](2020)在《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股权激励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股权激励模式的科学选择。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有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模式,虽然已有研究在企业规模、成长性、公司治理等企业特征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主要是基于被激励对象是属同质性的假设,而实际中,被激励对象可能并非是同质的。众所周知,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适用性,而股权激励的核心在于激励管理层为股东价值服务,那么在进行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时,如果依据高管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能否使激励效果达到最优?基于此,提出第一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会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影响吗?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财务披露丑闻、盈余操纵等事件,部分研究认为股权激励是引发盈余管理行为的根源之一,为了降低这一行为的发生,公司理应从高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着手,而股权激励模式恰是激励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和首要因素。那么,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此,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了高管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高管的认知、情绪和价值观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可能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现有文献主要是从高管学历、年龄等因素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些均属于高管内在特性,而高管的社会资本、两职合一和高管持股等外在特征也可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现有研究对此较少涉及。基于此,提出第三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由上述分析可知,高管特征可能影响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与此同时,股权激励模式又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进一步提出股权激励模式可能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中发挥中介传导效应?此外,虽然股权激励模式会影响高管的盈余管理,然而股权激励仅仅属于高管报酬的一部分,而高管盈余管理的发生动机,通常是取决于其总报酬。从已有研究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单一的高管报酬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没有将高管报酬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虑来分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那么,高管货币薪酬作为高管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会与股权激励综合影响着盈余管理?基于此,进一步提出第四个研究问题,高管货币薪酬是否会对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高阶理论,创新性地从高管内在与外在特征角度探讨了其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的影响,并且揭示了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之间的影响路径是通过决策行为这一中间关键点产生影响。通过对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年长、任期长、学历高、社会资本丰富、两职合一以及持股比例低的高管,公司应选择授予其限制性股票模式;相反,对于年轻、任期短、学历低、社会资本欠缺、两职分离独立以及持股比例高的高管,公司应该选择授予其股票期权模式;同时,高管性别这一特征对其影响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样本选择限制的原因。研究结论对公司选择股权激励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上市公司在选择高管股权激励模式时不仅要考虑公司特征因素,还应结合高管特征因素,从而更加合理地选择股权激励模式。(2)本文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盈余管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系统、深入地分析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及路径。研究了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的影响,而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又影响着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从这两方面分别探讨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限制性股票相比,股票期权更容易导致高管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中起到局部中介效应,表明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也存在着直接影响关系,具体地,高管年龄、学历、任期、社会资本、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有显着负向影响;男性高管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研究丰富和完善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研究。本文从微观行为即高管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视角来揭示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影响盈余管理不仅仅包括公司特征因素,高管特征在其中也具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拓宽了已有的盈余管理研究,补充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在提升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方面、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效发展、降低和消除高管进行盈余管理而侵害相关投资利益者具有现实意义。(3)创新性地揭示了高管盈余管理行为是其各报酬部分的综合影响的结果,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仅仅取决于股权激励,通常也会结合其他报酬的情况来共同决定最终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中起到“倒U型”的调节作用。

二、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希格玛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审计质量的研究综述
        1.2.2 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审计质量
        2.1.2 审计独立性
        2.1.3 非审计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重复博弈理论
        2.2.3 知识溢出理论
        2.2.4 声誉资本理论
第三章 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的现状调查
    3.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3.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影响的机理分析
        3.3.1 税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3.3.2 管理咨询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3.3.3 资产评估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3.3.4 财务顾问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第四章 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1.1 理论基础
        4.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研究变量的设计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2.4 研究模型设计
    4.3 样本选取与统计描述
        4.3.1 样本的选取
        4.3.2 数据来源
        4.3.3 描述性统计
        4.3.4 相关性分析
    4.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4.4.1 回归分析
        4.4.2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应用分析
    5.1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概况
        5.1.1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概况
        5.1.2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概况
        5.1.3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外部监管概况
    5.2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概况
    5.3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控制制度分析
        5.3.1 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与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5.3.2 职业道德要求
        5.3.3 客户关系与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5.3.4 人力资源
        5.3.5 业务执行与监控
    5.4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分析
        5.4.1 J机械公司基本情况
        5.4.2 J机械公司舞弊情况
        5.4.3 J机械公司审计失败分析
    5.5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非审计业务及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上市公司层面
        6.2.2 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自身层面
        6.2.3 外部监管层面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 ——基于审计行业专长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
    2.1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相关研究
        2.1.1 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研究
        2.1.2 公允价值层级的相关研究
    2.2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1 被审计单位层面影响因素
        2.2.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影响因素
        2.2.3 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审计行业专长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3.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审计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理论概述
    3.1 概念界定
        3.1.1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
        3.1.2 审计收费
        3.1.3 审计行业专长
    3.2 理论基础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信号传递理论
        3.2.3 委托代理理论
        3.2.4 审计保险理论
        3.2.5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4.公允价值分层与审计收费的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1 基于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
        4.1.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4.1.3 基于审计保险理论的分析
        4.1.4 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
        4.1.5 假设提出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5.公允价值分层与审计费用的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2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初步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4 审计行业专长的调节效应
    5.5 稳健性分析
        5.5.1 基于Heckman二阶段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5.5.2 审计行业专长稳健性测试
        5.5.3 其他稳健性检验
6.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6.3.1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
        6.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3)ABC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IPO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1.2.2 有关IPO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有关IPO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1.2.4 有关IPO盈余管理后果的研究
        1.2.5 有关IPO后业绩变脸的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本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IPO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IPO
        2.1.2 盈余管理
    2.2 IPO盈余管理的动机
        2.2.1 资本市场动机
        2.2.2 契约动机
        2.2.3 政治成本动机
    2.3 IPO盈余管理的表现和手段
        2.3.1 IPO盈余管理的表现
        2.3.2 IPO盈余管理的手段
    2.4 IPO企业盈余管理的理论解释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契约理论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案例介绍
    3.1 公司简介
        3.1.1 基本情况与组织架构
        3.1.2 ABC公司IPO后业绩变脸的介绍
    3.2 ABC公司IPO后业绩变脸的分析
        3.2.1 基于非经常损益的比较分析
        3.2.2 基于营运能力分析
        3.2.3 基于盈利能力的分析
        3.2.4 基于成长能力的分析
    3.3 ABC公司盈余管理表现分析
        3.3.1 基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分析
        3.3.2 基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分析
    3.4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3.4.1 满足证监会IPO上市要求
        3.4.2 提高新股发行价
        3.4.3 高研发投入拉低利润
4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手段及经济后果分析
    4.1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4.1.1 利用关键客户交易增加利润
        4.1.2 采取扩产方式调节利润
        4.1.3 加大赊销比例增加收入
        4.1.4 压低酌量性费用提升利润
        4.1.5 处置全资子公司降低亏损
    4.2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经济后果分析
        4.2.1 成功上市获得融资
        4.2.2 IPO后业绩下滑明显
        4.2.3 IPO后盈利能力受限
        4.2.4 IPO后商品库存积压
5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5.1.1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上市
        5.1.2 存在多种盈余管理手段调整业绩
        5.1.3 盈余管理损害企业长期效益
        5.1.4 盈余管理影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
        5.1.5 盈余管理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
    5.2 防止企业IPO盈余管理过度的建议
        5.2.1 完善证券市场的IPO发行机制
        5.2.2 健全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
        5.2.3 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5.2.4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5.2.5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4)经营风险会影响上市公司审计主体变更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概要
        1.2.2 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审计意见分歧的研究
        2.1.2 关于审计服务需求的研究
        2.1.3 关于审计费用的研究
        2.1.4 关于公司状况的研究
        2.1.5 关于重要事项影响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前景理论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审计变更的原因
        3.1.1 经营风险
        3.1.2 重大事项
    3.2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变量定义和指标选取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
        4.1.3 控制变量
    4.2 模型选取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研究结果
    5.1 样本数据来源及初步分析
    5.2 初步分析结果
    5.3 进一步检验
        5.3.1 事务所变更
        5.3.2 审计师变更
    5.4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概念界定
        1.3.1 审计质量
        1.3.2 股价波动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3 信号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审计质量的定义
        2.2.2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2.2.3 审计质量的代理变量
        2.2.4 股价波动
        2.2.5 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
        3.1.1 审计报告
        3.1.2 股价波动
        3.1.3 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影响机制
    3.2 研究假设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2 变量定义
        4.1.3 模型构建
    4.2 实证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回归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对主营业务收入和固定资产的管理
        5.2.2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5.2.3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
        5.2.4 发挥股东的监督作用
        5.2.5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监管体制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6)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年度业绩预告相关研究
        2.1.1 影响因素
        2.1.2 经济后果
    2.2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1 被审计单位特征
        2.2.2 事务所特征
        2.2.3 其他因素
    2.3 年度业绩预告与审计收费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1 相关概念
        3.1.1 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
        3.1.2 审计收费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信号传递理论
        3.2.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3.2.5 锚定效应理论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1 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与审计收费
        3.3.2 年度业绩预告修正与审计收费
        3.3.3 年度业绩预告精确度与审计收费
        3.3.4 年度业绩预告准确度与审计收费
    3.4 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和样本筛选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检验
    5.3 多元线性回归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模型的替代估计
        5.4.2 被解释变量的替代计量
        5.4.3 解释变量的替代计量
        5.4.4 内生性检验
    5.5 进一步分析
        5.5.1 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产权性质与审计收费
        5.5.2 年度业绩预告准确度、偏离方向与审计收费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注册会计师
        6.2.2 上市公司
        6.2.3 政府部门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研究法
        1.3.2 实证研究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键审计事项
        2.1.1 关键审计事项定义
        2.1.2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现状
        2.1.3 关键审计事项的政策效果
    2.2 融资约束
        2.2.1 融资约束的定义
        2.2.2 融资约束的成因
        2.2.3 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
        2.2.4 融资约束的衡量方式
    2.3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特征
        3.1.1 关键审计事项数量统计
        3.1.2 关键审计事项分类统计
        3.1.3 披露特征与研究启示
    3.2 理论分析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委托代理理论
        3.2.3 信号传递理论
    3.3 关键审计事项影响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
        3.3.1 信息机制
        3.3.2 信号传递机制
    3.4 研究假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设计
    4.1 数据来源和样本筛选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分析
        5.4.1 产权异质下的进一步分析
        5.4.2 不同事务所类型下的进一步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基于DID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5.5.2 变量的替换
        5.5.3 内生性问题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完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相关建议
        6.2.1 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议
        6.2.2 对被审计单位的建议
        6.2.3 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议
    6.3 本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债务融资成本的界定
        2.1.2 审计意见的界定
        2.1.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界定
    2.2 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
        2.2.1 审计意见对股权投资的影响
        2.2.2 审计意见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2.3 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外部因素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2.3.2 内部因素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2.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研究
        2.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4.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5 审计意见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2.6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2.7 文献述评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信号传递理论
        3.1.3 委托代理理论
        3.1.4 不完全契约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
        3.2.2 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审计意见的度量
        4.2.2 债务融资成本的度量
        4.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度量
        4.2.4 控制变量的度量
    4.3 模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检验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
        5.3.2 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
    5.4 进一步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替换被解释变量
        5.5.2 控制公司治理因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宏观层面
        6.2.2 中观层面
        6.2.3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性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能力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管理者能力
    2.2 审计师变更相关研究
    2.3 管理者能力相关研究
    2.4 公司治理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研究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基础理论运用和研究的假设
    3.2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源
    4.2 变量的定义
    4.3 模型构建
第5章 描述性统计
    5.1 实证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分析
第6章 稳健性检验
    6.1 管理者能力分类的稳健性测试
    6.2 变更审计师变更类型定义的稳健性测试
    6.3 改变控制变量定义的稳健性测试
    6.4 考虑“换所不换师”的稳健性检验
    6.5 PSM配对健壮性测试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股权激励模式的相关研究
        2.1.1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比较研究
        2.1.2 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2.1 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
        2.2.2 盈余管理的计量研究
        2.2.3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高管特征与行为决策的相关研究
    2.4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述评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概念界定
        3.1.1 高管概念界定
        3.1.2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3.1.3 股权激励实行程序
    3.2 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分析
    3.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1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特点分析
        3.3.2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与高管行为决策
        3.3.3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高管行为决策
        3.3.4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
    3.4 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5 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5.1 高管内在特征
        3.5.2 高管外在特征
        3.5.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
    3.6 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4.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2 变量定义
        4.1.3 模型设计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内生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1.2 变量定义
        5.1.3 模型设计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变量定义
        6.1.3 模型设计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1 高管特征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6.2.2 高管特征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6.2.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6.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7.高管货币报酬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7.1 研究设计
        7.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1.2 变量定义
        7.1.3 模型设计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管理启示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希格玛事务所为例[D]. 卫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 ——基于审计行业专长视角[D]. 谢可儿.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ABC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案例研究[D]. 姚爽.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经营风险会影响上市公司审计主体变更吗?[D]. 陈亚旗.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质量与股价波动的实证研究[D]. 孙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质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D]. 付一秀.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D]. 郭丽娟.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审计意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成本[D]. 王警红.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能力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研究[D]. 陈兆棠. 中山大学, 2020(03)
  • [10]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D]. 李苗.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薪酬的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