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粘附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斑综合征病毒,粘附蛋白,高表达克隆,克氏原螯虾
病毒粘附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罗展[1](2006)在《重组表达的基因改造粘附蛋白(rVAP1)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的阻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危害全球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至今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海洋生态平衡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自1992年以来,已经对该病毒及对虾白斑综合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还未弄清WSSV致病的分子机理,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防治白斑综合征。通过在平板上贴NC膜的方法,快速筛选高表达克隆。筛选并成功的表达了WSSV重组基因改造粘附蛋白(rVAP1)毕赤酵母高表达菌株。通过SDS-PAGE及与膜蛋白结合活性鉴定表达产物。将筛选出的高表达菌株A-27进行实验室小规模发酵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鉴定。以克氏原螯虾为模式动物,将WSSV注射螯虾,测定病毒液的滴度(LD50)。研究了小规模发酵rVAP1高表达菌株的表达产物对WSSV对螯虾感染的阻断作用。螯虾感染实验证明注射rVAP1 1.6μg/尾对病毒滴度小于6.81 LD50以下剂量的WSSV感染具有较好的阻断效果并能延迟螯虾的死亡时间。本研究为阐明WSSV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发抗WSSV药物和饵料,更加有效的防治WSSV及相关科研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6-05-01)
梁艳[2](2005)在《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粘附蛋白及与其相互作用的对虾细胞膜蛋白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WSSV)是引起养殖对虾大规模死亡主要病毒性病原。本文定位了WSSV的4种粘附蛋白,并得到与粘附蛋白之一VP37相互作用的对虾细胞膜53 kDa蛋白,为进一步阐明WSSV致病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地高辛(DIG)标记的WSSV与中国明对虾原代培养的多种细胞(心脏、类淋巴器官、造血组织、血细胞等)存在特异性的结合作用,证实了对虾细胞上存在WSSV的受体。再用地高辛标记的对虾血细胞膜和鳃细胞膜蛋白与印迹到硝酸纤维素膜上,通过SDS-PAGE分离的病毒蛋白结合,定位了WSSV的4种粘附蛋白,分别为:37 kDa,39 kDa,和高于97 kDa的2个蛋白。通过质谱分析获知VP 37是wsv254编码的蛋白。根据毕赤酵母的嗜性对粘附蛋白vp37基因改造后人工合成,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得到有活性的重组目的蛋白rVP37。并通过Ni~(2+)亲和层析的作用,得到与VP37相互作用的53 kDa对虾鳃细胞膜蛋白。这一结果与2% Tween-20处理WSSV,其组份分别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及ELISA活性验证,确定53 kDa对虾膜蛋白具有结合活性的结果相符。质谱分析推测该蛋白与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 (Drosophila melanogaster)有较高的同源性。洗脱回收粘附蛋白之一VP 37,免疫兔子制备抗血清,能与VP 37特异性结合,同时在较高分子量范围的病毒蛋白和VP 37在抗原性上没有相似性。对VP37含有“R G D”结合结构域的9个氨基酸功能小肽(L I Q E R G D E I)人工合成后验证活性,发现“R G D”对结合活性起重要作用,但不代表VP37结合活性的全部。VP 28是WSSV囊膜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本文使用表面活性剂处理得到的电泳纯VP 28,并ELISA实验验证其结合活性。结果显示VP 28不能与对虾鳃膜蛋白结合。选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4种组织(鳃、血淋巴、肝胰腺、肌肉),着重对膜蛋白的提取方法及其多肽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了这几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5-11-01)
贾佩峤[3](2003)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粘附蛋白VP37及高分子量蛋白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了解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蛋白VP37在病毒粘附过程中的作用,以电泳洗脱的方法将VP37回收并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以原代培养的中国对虾血淋巴细胞作为基质,观察到了VP37多克隆抗体对WSSV与细胞结合的抑制作用。并且在微量滴定板上验证了VP37多克隆抗体对WSSV与细胞膜蛋白结合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VP37的多克隆抗体对WSSV与细胞结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VP37可能是WSSV的粘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或其组成成分之一。以原代培养的对虾血淋巴细胞作为基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erbent Assay,ELISA)试验对5株单克隆抗体:1A4,6A4,2B2,4A1,1D5的中和能力进行了筛选,确定了两种可以部分抑制WSSV与细胞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序号分别是2B2及1D5,其中2B2的中和效果好于1D5,其余3株未观察到中和效果。 通过对WSSV完整粒子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变性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可以得到其高分子量蛋白图谱,从上可以观察到7条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52.1,207.2,201.7,172.8,156.9,128.8,105.7Kd,并通过电泳图谱分析软件GelproAnalysis对它们的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252.1,105.7,128.8,201.7,207.2,172.8,156.9Kd。利用硝酸纤维素膜上的蛋白质印迹(Protein Blotting)及碱性磷酸酶的底物显色实验初步确定了在高分子量范围的两种可以和对虾鳃细胞膜蛋白结合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57Kd和233Kd,揭示这两个蛋白可能是病毒结合蛋白的一部分。 以后工作可以对VP37进行蛋白质末端测序,进而从基因水平研究其在WSSV生命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实验结果显示,VP37的末端有封闭现象,需要对其进行处理才可测序。对粘附蛋白的最终确定需要经过体内中和实验,为此需要制备其抗体,通过个体水平体内中和实验来验证粘附蛋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3-06-01)
病毒粘附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WSSV)是引起养殖对虾大规模死亡主要病毒性病原。本文定位了WSSV的4种粘附蛋白,并得到与粘附蛋白之一VP37相互作用的对虾细胞膜53 kDa蛋白,为进一步阐明WSSV致病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地高辛(DIG)标记的WSSV与中国明对虾原代培养的多种细胞(心脏、类淋巴器官、造血组织、血细胞等)存在特异性的结合作用,证实了对虾细胞上存在WSSV的受体。再用地高辛标记的对虾血细胞膜和鳃细胞膜蛋白与印迹到硝酸纤维素膜上,通过SDS-PAGE分离的病毒蛋白结合,定位了WSSV的4种粘附蛋白,分别为:37 kDa,39 kDa,和高于97 kDa的2个蛋白。通过质谱分析获知VP 37是wsv254编码的蛋白。根据毕赤酵母的嗜性对粘附蛋白vp37基因改造后人工合成,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得到有活性的重组目的蛋白rVP37。并通过Ni~(2+)亲和层析的作用,得到与VP37相互作用的53 kDa对虾鳃细胞膜蛋白。这一结果与2% Tween-20处理WSSV,其组份分别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及ELISA活性验证,确定53 kDa对虾膜蛋白具有结合活性的结果相符。质谱分析推测该蛋白与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 (Drosophila melanogaster)有较高的同源性。洗脱回收粘附蛋白之一VP 37,免疫兔子制备抗血清,能与VP 37特异性结合,同时在较高分子量范围的病毒蛋白和VP 37在抗原性上没有相似性。对VP37含有“R G D”结合结构域的9个氨基酸功能小肽(L I Q E R G D E I)人工合成后验证活性,发现“R G D”对结合活性起重要作用,但不代表VP37结合活性的全部。VP 28是WSSV囊膜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本文使用表面活性剂处理得到的电泳纯VP 28,并ELISA实验验证其结合活性。结果显示VP 28不能与对虾鳃膜蛋白结合。选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4种组织(鳃、血淋巴、肝胰腺、肌肉),着重对膜蛋白的提取方法及其多肽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了这几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粘附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罗展.重组表达的基因改造粘附蛋白(rVAP1)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的阻断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6
[2].梁艳.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粘附蛋白及与其相互作用的对虾细胞膜蛋白定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3].贾佩峤.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粘附蛋白VP37及高分子量蛋白的初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