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淹水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淹水,条件,土壤,水稻,盐沼,生物量,赤铁矿。
淹水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郎漫,李平,李淼,魏玮,李凯凯[1](2019)在《浅层淹水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黑土区长期耕作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浅层淹水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层淹水条件下,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比,单施氮肥处理对土壤CO_2排放没有显着影响,氮肥配施猪粪或者秸秆则显着促进了CO_2的排放,使得CO_2排放速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氮肥配施秸秆处理的CO_2排放量最高.浅层淹水条件下,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比,施用氮肥显着促进了土壤N_2O的排放.而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施猪粪和秸秆则显着抑制了N_2O的排放,表现为土壤对N_2O的微量吸收,氮肥配施秸秆处理的N_2O吸收量相对较高.浅层淹水条件下施用氮肥抑制了土壤CH_4的排放,而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施猪粪或者秸秆则促进了土壤CH_4的排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吴求刚[2](2019)在《淹水条件下赤铁矿对HAP钝化土壤铜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受重金属污染的南方水稻土面积逐步扩大,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因南方水稻土壤中富含大量的铁氧化物,尤其是赤铁矿,会与当前广泛使用的含磷修复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因此,本论文采用空白、单一赤铁矿、单一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赤铁矿与羟基磷灰石混合四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已被重金属Cu、Cd污染的水稻土进行处理并模拟淹水培养。单一赤铁矿处理组和混合添加剂处理组同时设置了1%、3%和5%的赤铁矿添加量叁种组别。并运用Visual MINTEQ软件评估培养过程中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形成和迁移以及通过小麦培养实验评价其修复效果,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重金属及土壤铁、磷元素各形态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叁组实验处理都可以降低土壤孔隙水Cu、Cd的含量,其中混合添加剂处理效果最好,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其P含量,减少富营养化风险。(2)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孔隙水Cu、Cd的活性主要是受到土壤pH控制为主;Visual MINTEQ模型计算表明了Cu、Cd的离子活度与任何沉淀无关。两者结合说明了土壤重金属Cu、Cd的固定机制可能为表面吸附作用。(3)HAP的添加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壤中活性最强的离子交换态Cu、Cd含量,并使其向中度活性和稳定态转化,从而减少土壤重金属Cu、Cd的活性。而赤铁矿的添加可以降低Cu的活性,但对Cd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随着赤铁矿添加比例的升高,土壤中游离态氧化铁和晶质氧化铁含量也逐渐升高,但无定型铁氧化物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赤铁矿的添加能够降低土壤活性磷含量,使土壤P向稳定态转化。(4)小麦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单一HAP处理组的小麦发芽率最高(100%),混合添加剂处理组的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最低(64.01%)。四组处理小麦植株体内的Cu、Cd含量高低顺序都为:空白>单一赤铁矿处理>单一HAP处理>混合添加剂处理,且赤铁矿含量越高其处理效果越好,小麦植株体内Cu、Cd含量越低。图[20]表[13]参[97](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孙丽娟,秦秦,宋科,孙雅菲,薛永[3](2019)在《淹水条件下外源含硫有机物对稻田土壤铜形态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硫有机化合物是水稻典型根系分泌物之一,土壤重金属具有优先与含硫有机官能团结合的趋势,研究含硫有机化合物对重金属铜的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可深入了解土壤铜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通过室内淹水模拟实验,研究两种典型含硫有机化合物(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对铜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不添加任何含硫有机物的土壤作为对照,设置半胱氨酸(50、100 mg?kg~(-1))、甲硫氨酸(50、100 mg?kg~(-1))4个处理,保持5 cm左右的淹水层28 d,分别在淹水7、14、21、28d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中铜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土壤pH先降低后升高,但含硫有机物的施加对pH影响不显着。淹水21 d后,施加含硫有机物提高了土壤CaCl_2提取态铜含量,而降低DTPA提取态铜含量,然而,淹水28 d后,DTPA提取态铜含量升高。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吸收谱学(XANES)表明,淹水21d后,土壤铜的主要化学形态由缬氨酸铜、针铁矿铜及硫化亚铜组成,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处理组中土壤缬氨酸铜类化合物占比分别增大15.9%和8.5%,与此同时针铁矿结合态铜占比分别降低19.3%和11.4%,且铜主要与缬氨酸的-NH_2结合。(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智远[4](2019)在《淹水落干条件下不同水稻土N_2O的排放特性室内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稻田种植总面积约为2300万hm~2,而水稻土广泛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发育母质,如:砖红壤、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红壤、潮土等,水分调控以及施肥管理是稻米生产的主要措施,氮肥的高投入低利用,不仅造成氮肥的损失,也增加了N_2O、CH_4、CO_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水体氮素污染。所以探究水分、外源氮素添加对稻田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有利于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以及调控土壤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以雷州半岛英利砖红壤、两地域河流冲积物、两地域第四纪红壤5地水稻土为供试对象,以尿素为外加氮肥,在淹水落干条件下,运用常规实验法、静态箱法、相关性分析法,开展不同水稻土对外源氮素迁移转化、温室气体N_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水稻土外源氮素(NH_4~+-N)深层的迁移能力表现为:砖红壤﹥第四纪红壤﹥河流冲积物;不同水稻土对外源氮素的转化能力表现为:砖红壤﹥第四纪红壤、河流冲积物;氮素分布特征表现为:砖红壤NH_4~+-N主要分布0~20 cm土层,河流冲积物主要分布于0~5 cm土层,第四纪红壤主要分布于0~10 cm土层;而砖红壤、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红壤NO_3~--N、NO_2~--N均主要分布于0~5 cm土层;(2)淹水落干条件下不同水稻土N_2O排放峰值表现为:在淹水期仅砖红壤在淹水第21 d出现排放峰值,在落干期砖红壤、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红壤均在落干后的第2 d出现排放峰值;(3)淹水落干条件下不同水稻土N_2O的排放能力表现为:在淹水期土壤N_2O排放能力表现为砖红壤﹥第四纪红壤﹥河流冲积物;在落干中后期土壤N_2O排放能力表现为第四纪红壤﹥砖红壤﹥河流冲积物;(4)外源添加氮源的消耗速率大致表现为:砖红壤﹥第四纪红壤﹥河流冲积物;(5)外源添加尿素氮肥的条件下,土壤水分、NH_4~+-N、NO_3~--N等土壤因子对干湿变化下水稻土N_2O排放具有显着的激发效应。(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3-15)
王韬略,杨柳,陈雅玲,余光辉,冉炜[5](2019)在《淹水与非淹水条件下外源水铁矿和葡萄糖对土壤磷有效性的短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活性铁氧化物含量及其对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与施用有机肥有关,但外源添加活性铁氧化物和有机物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并不清楚.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在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外源水铁矿和葡萄糖对土壤中植物有效磷(SAP)含量的影响.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原位探索了微域内铁和磷的空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192 h内无论是添加水铁矿或葡萄糖或二者同时添加均会使SAP含量显着下降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在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单施水铁矿处理SAP含量分别下降30.9%和25.8%,单施葡萄糖SAP分别下降40.5%和26.8%,而同时施加水铁矿与葡萄糖处理SAP分别下降61.5%和45.3%.因此,同时施加外源水铁矿和葡萄糖对淹水条件下SAP含量影响更大.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添加水铁矿还是葡萄糖或二者同时添加,都会通过改变微区内铁和磷的空间分布打破原来土壤中铁磷相互作用平衡.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磷养分管理和磷面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诗华,解丽娜,陈威,费蓓莉,袁琳[6](2019)在《升温及淹水条件下土着与外来盐沼植物的生长和光合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海岸带典型土着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研究了其在升温(约升高3℃)和淹水(浅淹水和深淹水)条件下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结果显示,升温处理增加了不淹水和浅淹水条件下的芦苇株高、叶面积、最大光合速率与表观量子效率,而对深淹水条件下的芦苇影响较小.深淹水处理下芦苇株高最高,但叶面积最小,体现了其形态适应性.深淹水处理显着降低了生长季中期与后期的芦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升温和淹水处理均提高了互花米草的生长、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且升温条件下的增加程度较芦苇高,各生长阶段不同淹水处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方差分析表明,升温和淹水处理对芦苇生理生态参数的影响显着程度具有季节差异性,淹水处理的影响更为显着,并存在因子交互作用.升温处理对互花米草光合参数有显着影响,而淹水处理的影响不显着.因此,外来物种可能比土着物种更能适应未来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的环境条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艳鑫,耿玉清,黄金,崔雪晴,侯盟[7](2019)在《青海湖鸟岛地区不同淹水条件下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以常年性或周期性积水为特征,而水分条件的改变可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探究淹水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驱动酶活性变化的因素,在青海湖鸟岛地区选择长期淹水、周期性淹水和很少淹水的湿地,比较了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周期性淹水的湿地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和甘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较长期淹水的湿地分别下降了24.01%、18.80%和2.96%;而很少淹水的湿地较周期性淹水的湿地分别下降了33.65%、18.84%和63.47%。周期性淹水与长期淹水湿地的土壤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显着高于很少淹水的湿地,而很少淹水的湿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最高。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易氧化碳、全氮、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氮与土壤酶活性显着相关,其中,有机碳与纤维二糖酶活性的相关性较高;易氧化碳能很好地解释β-葡萄糖苷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甘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变化。总的来说,长时间淹水更有利于碳氮的积累,提高水解酶活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昭兵,纪雄辉,官迪,谢运河,朱坚[8](2018)在《镉胁迫条件下淹水时间对水稻吸收累积Cd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外源添加镉模拟土壤镉污染,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分蘖盛期和灌浆期)淹水以及淹水时间对水稻产量及吸收累积Cd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处理(CI)相比,其他不同淹水时间处理均出现一定程度减产,其中全生育期湿润灌溉(WI)、分蘖盛期开始淹水1~4周(T1、T2、T3和T4)5个处理的水稻产量显着下降,降幅分别为23.7%、16.0%、15.5%、20.2%和18.6%。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糙米Cd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以全生育期淹水处理(WF)的糙米Cd含量最低,仅为全生育期湿润灌溉处理(WI)的3.4%。在相同淹水时间条件下,分蘖盛期开始淹水1~4周处理的糙米Cd含量较灌浆开始淹水1~4周处理的分别降低了27.1%(P<0.05)、46.6%(P<0.05)、56.0%(P<0.05)和35.2%(P>0.05),平均降幅为41.2%。水稻茎叶Cd含量与糙米Cd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水稻茎叶对Cd的转运效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的水稻茎叶和糙米Cd富集系数变异极大,其中全生育期湿润灌溉处理(WI)和全生育期淹水处理(WF)相比,糙米Cd富集系数相差28.0倍,茎叶Cd富集系数相差17.8倍。可见,淹水能有效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累积,这种抑制效果与淹水时间呈正相关,且分蘖盛期淹水对水稻茎叶和糙米Cd累积的抑制效果优于灌浆期淹水。(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8年04期)
王杰,孙志高,李家兵,何涛,范爱连[9](2018)在《2015年7月末不同淹水条件下闽江河口沼泽土壤中有机碳和氮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闽江河口鳝鱼滩,选择了不同淹水状况的两条采样带(采样带A,远离主潮沟且退潮后无淹水;采样带B,靠近主潮沟且退潮后有淹水),以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沼泽、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和扁穗沙草(Cyperus compressus)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26日(小潮日),在采样带中的6个采样点,采集了0~60 cm深度的土样,测定土样的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样带A中的短叶茳芏沼泽、互花米草沼泽和扁穗莎草沼泽土壤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26.46±4.18)g/kg、(25.29±1.49)g/kg和(33.58±2.74)g/kg,采样带B中的短叶茳芏沼泽、互花米草沼泽和扁穗莎草沼泽土壤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6.63±3.43)g/kg、(13.01±1.48)g/kg和(13.56±0.82)g/kg,长期淹水环境使采样带B各群落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明显低于采样带A,分别低37.14%、48.57%和59.60%;与采样带A相比,长期淹水环境降低了采样带B中的短叶茳芏沼泽的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垂直变异性,但增加了扁穗莎草沼泽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垂直变异性,互花米草沼泽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受淹水环境的影响不明显。采样带B各群落区0~10 cm深度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小,而在其它土壤深度的含量都高于采样带A;与之相反,互花米草沼泽和扁穗莎草沼泽0~10 cm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较大,在其它深度的含量都低于采样带A。淹水条件是导致采样带A和B相同植物群落沼泽土壤碳、氮含量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舒正悦,王景燕,龚伟,唐海龙,赵昌平[10](2018)在《淹水条件下水肥处理对竹叶花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不同水肥处理竹叶花椒耐涝特性,以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提高竹叶花椒耐涝性。【方法】以竹叶花椒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田间持水量:20%、40%、60%和80%,氮肥:0、75、150、300 kg N/hm~2、磷肥0、30、60、120 kg P_2O_5/hm~2,钾肥0、75、150、300 kg K_2O/hm~2),通过水肥处理盆栽90 d后测定淹水0、1、3、5 d后植株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外观表型及排水后植株恢复情况,并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各水肥处理植株耐涝性综合评价。【结果】在淹水胁迫过程中,T12处理植株叶片受害程度最轻,耐涝性最强;T8、T9、T10、T11和T12处理排水后期可恢复正常生长,而其余处理植株均死亡。淹水胁迫期间,各水肥耦合植株叶片SOD活性呈上升趋势;POD和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淹水第3天;MDA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耐涝性综合值随田间持水量(FWC)及氮、磷和钾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估算出在63%FWC、275 kg N/hm~2、95 kg P_2O_5/hm~2和275 kg K_2O/hm~2水肥管理条件下植株可获得较高的耐涝性综合值。合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和N、P、K肥料施用量是提高竹叶花椒耐涝性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淹水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受重金属污染的南方水稻土面积逐步扩大,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因南方水稻土壤中富含大量的铁氧化物,尤其是赤铁矿,会与当前广泛使用的含磷修复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因此,本论文采用空白、单一赤铁矿、单一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赤铁矿与羟基磷灰石混合四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已被重金属Cu、Cd污染的水稻土进行处理并模拟淹水培养。单一赤铁矿处理组和混合添加剂处理组同时设置了1%、3%和5%的赤铁矿添加量叁种组别。并运用Visual MINTEQ软件评估培养过程中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形成和迁移以及通过小麦培养实验评价其修复效果,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重金属及土壤铁、磷元素各形态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叁组实验处理都可以降低土壤孔隙水Cu、Cd的含量,其中混合添加剂处理效果最好,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其P含量,减少富营养化风险。(2)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孔隙水Cu、Cd的活性主要是受到土壤pH控制为主;Visual MINTEQ模型计算表明了Cu、Cd的离子活度与任何沉淀无关。两者结合说明了土壤重金属Cu、Cd的固定机制可能为表面吸附作用。(3)HAP的添加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壤中活性最强的离子交换态Cu、Cd含量,并使其向中度活性和稳定态转化,从而减少土壤重金属Cu、Cd的活性。而赤铁矿的添加可以降低Cu的活性,但对Cd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随着赤铁矿添加比例的升高,土壤中游离态氧化铁和晶质氧化铁含量也逐渐升高,但无定型铁氧化物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赤铁矿的添加能够降低土壤活性磷含量,使土壤P向稳定态转化。(4)小麦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单一HAP处理组的小麦发芽率最高(100%),混合添加剂处理组的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最低(64.01%)。四组处理小麦植株体内的Cu、Cd含量高低顺序都为:空白>单一赤铁矿处理>单一HAP处理>混合添加剂处理,且赤铁矿含量越高其处理效果越好,小麦植株体内Cu、Cd含量越低。图[20]表[13]参[9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淹水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郎漫,李平,李淼,魏玮,李凯凯.浅层淹水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吴求刚.淹水条件下赤铁矿对HAP钝化土壤铜镉的影响[D].安徽理工大学.2019
[3].孙丽娟,秦秦,宋科,孙雅菲,薛永.淹水条件下外源含硫有机物对稻田土壤铜形态转化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4].刘智远.淹水落干条件下不同水稻土N_2O的排放特性室内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5].王韬略,杨柳,陈雅玲,余光辉,冉炜.淹水与非淹水条件下外源水铁矿和葡萄糖对土壤磷有效性的短期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6].李诗华,解丽娜,陈威,费蓓莉,袁琳.升温及淹水条件下土着与外来盐沼植物的生长和光合特征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陈艳鑫,耿玉清,黄金,崔雪晴,侯盟.青海湖鸟岛地区不同淹水条件下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9
[8].刘昭兵,纪雄辉,官迪,谢运河,朱坚.镉胁迫条件下淹水时间对水稻吸收累积Cd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8
[9].王杰,孙志高,李家兵,何涛,范爱连.2015年7月末不同淹水条件下闽江河口沼泽土壤中有机碳和氮的分布[J].湿地科学.2018
[10].舒正悦,王景燕,龚伟,唐海龙,赵昌平.淹水条件下水肥处理对竹叶花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