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风尚论文_郭冠男,简圣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风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风尚,共同性,自然,士人,宣传画,名士,魏晋。

审美风尚论文文献综述

郭冠男,简圣宇[1](2019)在《新中国早期宣传画的审美风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宣传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新中国宣传画风格与题材既有对中国左翼美术的发扬又有对时代风格转变的过渡性,突出一种新审美风尚。该时段的宣传画作为一种对大众普及的美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时代精神表达的载体,还承担着构造人们身份认同和社会审美风尚的职责,反映出该时期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对人们当下构建具有"文化自信"的艺术形式具有启发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晏晨[2](2019)在《“十二街如市,红尘咽不开”——中唐都市的审美风尚和文艺新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的都市文化发展,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承平岁久、天下乂安的一派熙乐盛景中,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捩意义的大事。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前后期的分水岭,将唐朝判然划分为盖唐和中唐,也标志着古代社会的重要转折,被清人叶燮称为"古今百代之中"的中唐,开启了变革和转型的新局面。相较于光辉灿烂、万邦来朝的盛唐气象,中(本文来源于《群言》期刊2019年09期)

刘红红[3](2019)在《试论谭献文章的审美风尚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文学家谭献的文章骈散合一,其文追慕汉魏六朝,同时又传承常州学派张惠言等人的文风。其文章笔法灵活,论说巧妙,呈现出气韵遒古、典丽媕雅、文辞清新的艺术风貌,表现出自然流畅的美学情趣。谭献对章太炎、徐珂等人的文风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元良[4](2019)在《明中期书法审美风尚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中期是明代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它处于书法的复古与变革时期,一方面延续了前人的复古思想,另一方面也在复古的基础上有所新变。在复古与新变的思想指导下,明中期的书法有着自己的显着特色。这个时期的书法以魏晋书法为取法对象,在风格上以风韵和妩媚为主,推崇古雅与才学并重的书法观,同时又表现出反叛的一面,这为明末的浪漫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14期)

陈雨[5](2019)在《浅析《高逸图》所反映的唐末魏晋审美风尚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文学艺术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精神面貌。在思想意识方面,儒学失去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玄学开始出现,玄学清谈之风的大兴,使不少文人儒学之士放迹山林,希望在山中领略玄趣。于1962年5月发掘的在江苏南京的西善桥宫山北麓墓,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大幅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竹林七贤是西晋的七位文人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加以春秋时代的隐士荣启期。同样,位于唐代的末期"丰腴华贵"之美已随着唐代的没落逐渐被魏晋遗风所取代,魏晋时代的审美品藻重新回归到人们是视野,人们开始在精神上寻找寄托,《高逸图》是最能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精神的人物画。这幅作品的传世表达了唐末人们面临着与魏晋同样的衰败动乱,而思想精神上产生的向竹林隐士的回归的情绪。(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18期)

魏耀珍[6](2019)在《论魏晋时期清商《白纻舞》的审美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纻舞》出自吴地民间,因舞人表演时穿着白色纻麻舞衣而得名。此舞自晋至隋唐兴盛不衰,吴孙皓时期由民间传入宫廷,受到皇帝臣僚的喜爱,经历代乐工雕琢,变得绚丽华美。其流传时间长,影响深远,为魏晋南北朝袖舞的集大成者,不仅是吴地乐舞史上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乐舞史上着名的乐舞之一。文章从大量描写《白纻舞》的可考辞藻中,分析在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玄佛之风盛行的魏晋时期,《白纻舞》周旋于循道与尊王之间,反映了士人阶层渴求灵魂自由的生命志趣倾向与审美意识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陆盈[7](2018)在《从大众审美文化风尚看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所谓的"大众文化"指的是与"精英文化"在整体上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中,文化是属于少数群体的精神追求,而在现代化持续向前发展、人民生化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只停留在少数人当中的精神文化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大多数人。并且,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水平,这些文化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即人们常说到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既方便理解又能满足普通人的审美需求,因此,近几年大众文化逐渐在文化环境中占据着主流的位置。本文将针对大众审美文化的风尚来看待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做一些相关的阐述。(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8年12期)

单莹莹,盛昕[8](2018)在《自然形态包装传达的审美风尚与传播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进入快节奏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批量化的包装产品充斥着市场,使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自然形态包装使造型回归自然美,人性化的理念更加贴近生活,更是自然美与艺术设计的商业融合,营造了新奇、富有个性的时代审美风尚。文章阐述自然形态包装的基本定义、审美风尚及其视觉表现形式,在视觉传播中整合自然形态包装的视觉表达与美学意义,从而引起审美风尚和可视化信息表达。(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8年17期)

宋玖安[9](2018)在《由清晰到模糊:碑学思潮与审美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的碑学思潮不应是孤立现象,它是十七世纪以来"审美突破"中的一个环节,书法审美的变革必然有相应的新的笔墨形式的产生。本文运用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理论,揭示古典帖学的"清晰性"与碑学思潮构建的"模糊性"笔墨语言,进而论述康有为"自唐为界"的书学意义和当代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6期)

陈佳,王保国[10](2018)在《春秋战国时期重美色的社会风尚与男性审美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周对女性审美的质朴追求在春秋战国时期融入了玩物意味,女性审美文化出现了从美到色的转向,形成重美色的社会审美风尚,男性占据审美主角地位,畸形的审美关系已经定型。女性注重修饰的细节美,将女性外在美加上了精神内涵,美与德并称,"甚美必有甚恶"的美女亡国论继续发展。"西施"在后代甚至成为美女的代名词,失去了个体性,女性外在美已经被符号化。(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审美风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代的都市文化发展,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承平岁久、天下乂安的一派熙乐盛景中,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捩意义的大事。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前后期的分水岭,将唐朝判然划分为盖唐和中唐,也标志着古代社会的重要转折,被清人叶燮称为"古今百代之中"的中唐,开启了变革和转型的新局面。相较于光辉灿烂、万邦来朝的盛唐气象,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风尚论文参考文献

[1].郭冠男,简圣宇.新中国早期宣传画的审美风尚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2].晏晨.“十二街如市,红尘咽不开”——中唐都市的审美风尚和文艺新潮[J].群言.2019

[3].刘红红.试论谭献文章的审美风尚及其影响[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9

[4].刘元良.明中期书法审美风尚略论[J].中国书法.2019

[5].陈雨.浅析《高逸图》所反映的唐末魏晋审美风尚的回归[J].科技风.2019

[6].魏耀珍.论魏晋时期清商《白纻舞》的审美风尚[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

[7].陆盈.从大众审美文化风尚看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J].风景名胜.2018

[8].单莹莹,盛昕.自然形态包装传达的审美风尚与传播呈现[J].艺术教育.2018

[9].宋玖安.由清晰到模糊:碑学思潮与审美风尚[J].中国书法.2018

[10].陈佳,王保国.春秋战国时期重美色的社会风尚与男性审美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赎罪券“恐怖的浪漫”这一令人疯狂到...《野牛图》一16《临床骨科学》供养人像费丹旭《柳荫仕女图》绢本设色纵104....

标签:;  ;  ;  ;  ;  ;  ;  

审美风尚论文_郭冠男,简圣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