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混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矿床,岩浆,液态,多相,作用,流体,包裹。
不混溶论文文献综述
廖芝华,周中国,张洪平[1](2019)在《可尔因稀有金属矿床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尔因稀有金属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是川西地区发现的巨型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钠长石锂辉石型伟晶岩中,围绕可尔因岩体成群成带分布。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碳、氢-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壳源岩浆。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间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者均属于地壳重熔成因,含矿伟晶岩中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二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间存在Al_2O_3、Na_2O和Si_2O,K_2O相分离的现象;从二云母花岗岩至伟晶岩Li、Be、Nb、Ta等稀有元素,F、B等挥发分含量,∑REE、∑Ce/∑Y、(La/Yb)n、(Gd/Yb)n、δEu等具有突变现象;所有这些特征表明伟晶岩可能是由二云母花岗岩岩浆液态不混溶分异结晶形成,岩浆演化过程中,轻重稀土的分异导致稀有元素越来越富集,最终在远离岩体的部位形成富含稀有金属的伟晶岩和矿体。(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杜蔚[2](2019)在《液相不混溶现象对原始地球物质组成的约束——以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超高温加热实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作为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地球的早期物质组成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如Wood等,2014;Carter等,2015;Georg和Shahar 2015;Walker等,2015;Dauphas,2017),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没有定论。地球上发现的来自太阳系的球粒陨石被看作是最有可能和地球、月球及其他类地行星同源的天然样品。根据地球化学特征、氧化程度和氧同位素组成,球粒陨石大致分为叁类:碳质球粒陨石、普通球粒陨石和顽火辉石球粒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陈晨,李葆华,许龙[3](2018)在《四川耳泽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流体包裹体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里耳泽金矿床矿体位于上二迭统岗达概组,矿体形态受断裂构造和层间破碎带控制,大多数呈透镜状或脉状。成矿阶段划分为菱铁矿阶段与石英—硫化物—金阶段。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分为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H_2O-CO_2包裹体,主要分布于石英—硫化物—金阶段。本文主要运用包裹体均一测温法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H_2O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4.6℃247.6℃,盐度为5.86%3.06%。H_2O-CO_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为179.6℃296.6℃,部分均一温度为15.6℃30.6℃,水合物最后融化温度范围为7.5℃9.1℃,相应的盐度约为1.83%4.87%。计算的成矿压力为1 010 bar。测试过程中,富H_2O相的H_2O-CO_2包裹体和富CO_2相的H_2O-CO_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压力非常接近,可以证明它们是同一时期捕获的CO_2与NaCl-H_2O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本文来源于《贵州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娄钦,臧晨强,王浩原,李凌[4](2019)在《微通道内不混溶气液两相二氧化碳界面动力学行为的格子Boltzmann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高精度的二氧化碳状态方程与气液两相流格子Boltzmann方法中的伪势模型耦合,研究微通道内二氧化碳气液两相流动的界面动力学行为,包括二氧化碳气泡和液滴的分裂、合并、变形,以及气液两相二氧化碳在演化过程中的质量交换.研究发现:当分裂和合并行为达到平衡,并且两相之间不发生质量交换时流动达到稳态.稳态时的流型主要依赖于表面张力,惯性力,管道的润湿性,以及初始体积分数.当表面张力较大时,微通道内形成的二氧化碳气泡或液滴会收缩成圆形,此时二氧化碳气泡或液滴会堵塞微通道,形成段塞流;随着表面张力的减小,形成的气泡或液滴不容易收缩,在微通道内更容易发生变形,出现泡状流或环状流.当壁面润湿性为强疏水性时,二氧化碳在微通道中的流动为环状流,其它润湿性下,流型为段塞流.体积分数较小时,二氧化碳两相流动的流型为段塞流,体积分数较大时,流型为环状流.(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9年02期)
苏奥,陈红汉,吴悠,熊万林,刘妍鷨[5](2017)在《砂岩储层烃类不混溶包裹体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系统研究储层中鲜有关注却较为普遍检测到的一种包裹体类型——烃类不混溶包裹体,采集了多个沉积盆地的大量砂岩样品,利用包裹体岩相学、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包裹体气液比和水油比检测等一系列手段,研究了天然形成的烃类不混溶包裹体特征与成因:(1)油气不混溶包裹体为天然气气侵原油,因压力变化引起的油气相态分离而非均一捕获形成,具有异常高均一温度和变化的气液比与捕获相态;(2)沥青-油和(或)气不混溶包裹体成因是油包裹体被均一捕获后热裂解、气相逃逸或者油藏水洗、生物降解、气侵和热裂解等生成的沥青与油(气)非均一捕获,前者具有相似的沥青含量,后者沥青从不含到富有均有分布;(3)包裹式水膜和与水相呈分离式接触的水-烃包裹体反映油气充注储层驱替地层水的过程,微量水对均一温度影响甚微;(4)薄油膜的油-水包裹体反映水与烃类流体的相互作用,指示古油藏破坏而残余油与地层水非均一捕获或以生气为主的超压沉积盆地,携带轻烃的天然气溶解于水,"萃取油相"与地层水非均一捕获;(5)气-水不混溶包裹体表明储层中水溶气存在,具有异常高均一温度和变化的气液比,形成于压力变化引起的天然气与水的相分离过程。沉积盆地的有机质类型、构造和热演化历史,决定烃类流体的类型、成熟度、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储层流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以及稳定性,这些从根本上控制着不混溶包裹体发育及类型。(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王坤,董欢,曹永华,武晓霁[6](2017)在《中基性岩浆的不混溶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混溶作用作为岩浆演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被广泛报道存在于月球、地球岩石样品的形成过程中。在岩浆不混溶作用过程中,单一成分的熔体会分解成成分截然不同的富Fe、富Si两种熔体。这两种熔体具有共轭但相反的成分演化路径,可以为很多重要的成岩成矿问题提供较好的解释。然而,不混溶作用自从现代岩石学初期被提出起,其岩石学意义就一直广受争论。早期争论的焦点是自然岩浆是否可以发生不混溶作用,而近些年来,争论的焦点已转移至自然岩浆是否可以发生高温(>1100℃)不混溶作用。此外,关于水对不混溶作用的影响以及不混溶熔体的相分离过程等方面也存有争议。但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已经比较清楚地阐明了不混溶作用触发及演化的机理。本文回顾了不混溶作用的研究历史,介绍了影响不混溶作用的因素、不混溶作用的起始温度、不混溶熔体的成分及演化、不混溶熔体的发育及分离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另外,从不混溶作用在解释Bowen—Fenner之争、Daly间断、大洋斜长花岗岩的成因、斜长岩体型Fe—Ti—P矿床以及层状岩体中大型钒钛磁铁矿床的成因等几个重大科学问题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角度,探讨了不混溶作用的岩石学、矿床学意义。最后,本文对不混溶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对不混溶作用发生的物理化学条件、不混溶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以及不混溶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需要今后的工作去揭示并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7年03期)
侯通[7](2017)在《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与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在中国称之为玢岩铁矿,在国外称为基鲁纳型(Kiruna-type)铁矿,以发育磁铁矿±磷灰石±萤石等矿石矿物为特征,且可以产出高品位的富矿石,如智利拉科(El Laco),其块状矿石几乎只含磁铁矿。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该类型铁矿的成因均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之争。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低钛磁铁矿±磷灰石矿石究竟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侯通[8](2017)在《南非Vergenoeg铁氟矿床液态不混溶作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在中国称之为玢岩铁矿,在国外称为基鲁纳型(Kiruna-type)铁矿,以发育磁铁矿±磷灰石±萤石等矿石矿物为特征。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该类型铁矿的成因均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之争。其中岩浆成因又分为液态不混溶成因和分离结晶成因2种。南非Vergenoeg铁氟(Fe-F)矿是一个典型的Kiruna型矿床,整个矿体以岩筒状产出,围岩为流纹岩。岩筒从底到顶主要有铁橄榄石、铁橄榄石+磁铁矿和磁铁矿+萤石3个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李圣,刘峰,杨伟[9](2017)在《不同热流模式下快速凝固Cu-Co不混溶合金枝晶-分相结构的转变(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采用熔融玻璃净化、铜模喷铸及单辊旋淬技术,对比研究不同过冷度、不同冷速作用下Cu-Co不混溶合金的快速凝固行为。通过对凝固发生时的热流方式、形核及生长过程的分析,阐述合金非平衡组织由枝晶到分相结构的转变及其相应尺寸的变化规律。随过冷度增加,不混溶效应的增强导致柱状枝晶向分相结构转变。由于铜模喷铸时发生多点形核,凝固组织呈现为等轴枝晶并随冷速增加而不断细化。当喷铸试棒直径为4 mm时,不混溶效应形成的液滴由于长大不充分最终形成细小粒状分相组织。单辊旋淬薄带由于冷速最高,凝固过程瞬间完成,可有效抑制液相分离的发生,有利于胞状单相固溶体组织的形成。(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7年01期)
侯通[10](2017)在《硅酸盐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理论基础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不混溶作用是岩浆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本文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硅酸盐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对其理论基础,包括熔体结构、相平衡、动力学和元素分配以及同位素分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就岩浆混溶作用中涉及到的稳定态和亚稳态液态不混溶不同的相平衡关系,以及从热力学角度液态不混溶作用发生的驱动力,不混溶相从成核到长大再到最终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针对岩浆系统,还总结了发生不混溶的条件和不混溶作用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最后以攀枝花层状岩体中部岩相带的形成为例,说明粒间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在韵律层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7年01期)
不混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作为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地球的早期物质组成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如Wood等,2014;Carter等,2015;Georg和Shahar 2015;Walker等,2015;Dauphas,2017),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没有定论。地球上发现的来自太阳系的球粒陨石被看作是最有可能和地球、月球及其他类地行星同源的天然样品。根据地球化学特征、氧化程度和氧同位素组成,球粒陨石大致分为叁类:碳质球粒陨石、普通球粒陨石和顽火辉石球粒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混溶论文参考文献
[1].廖芝华,周中国,张洪平.可尔因稀有金属矿床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证据[J].四川地质学报.2019
[2].杜蔚.液相不混溶现象对原始地球物质组成的约束——以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超高温加热实验为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陈晨,李葆华,许龙.四川耳泽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流体包裹体证据[J].贵州地质.2018
[4].娄钦,臧晨强,王浩原,李凌.微通道内不混溶气液两相二氧化碳界面动力学行为的格子Boltzmann研究[J].计算物理.2019
[5].苏奥,陈红汉,吴悠,熊万林,刘妍鷨.砂岩储层烃类不混溶包裹体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J].石油学报.2017
[6].王坤,董欢,曹永华,武晓霁.中基性岩浆的不混溶作用及存在的问题[J].地质论评.2017
[7].侯通.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与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的形成[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8].侯通.南非Vergenoeg铁氟矿床液态不混溶作用实验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9].李圣,刘峰,杨伟.不同热流模式下快速凝固Cu-Co不混溶合金枝晶-分相结构的转变(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7
[10].侯通.硅酸盐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理论基础概述[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