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脑出血血肿中自由基水平的研究

危重脑出血血肿中自由基水平的研究

一、危重型脑出血血肿内自由基水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1](2019)在《粪肠球菌对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损伤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粪肠球菌是人和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抗生素的持续大量使用,粪肠球菌的耐药性普遍提高,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如今,粪肠球菌感染动物造成脑膜炎的病例逐年增多,而粪肠球菌是如何穿越对多种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血脑屏障而进入脑部,并对脑组织造成损伤的机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择从患有脑膜炎的羔羊脑组织中分离到的2株粪肠球菌XJ3、XJ8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小鼠血脑屏障造成的损伤,并查明小鼠脑组织损伤程度与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SOD、MDA以及p38MAPK信号通路的相关性,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目的:(1)建立2株粪肠球菌感染小鼠脑部模型并评估。(2)检测小鼠血脑屏障相关指标AQP4、GFAP、MMP-2和Claudin-5的表达量情况,分析2株粪肠球菌对血脑屏障造成的损伤程度。(3)研究2株粪肠球菌对小鼠脑部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SOD、MDA的变化,判断粪肠球菌对脑组织的损伤作用。(4)探究致羔羊脑膜炎粪肠球菌与小鼠脑内p38MAPK信号通路的相关性,为研究粪肠球菌穿越血脑屏障的感染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用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以2/3 LD50剂量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状况,并在取样前2h尾部注射伊文思蓝,设2 h、8 h、12 h、24 h、36h、48h、60h、72 h为取样时间,取样后制作冰冻切片,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中伊文思蓝的分布情况。(2)试验将50只雌雄对半的小鼠随机分为XJ3号菌株组(22只)、XJ8号菌株组(22只)和对照组(6只),采用各菌株的2/3 LD50剂量建立小鼠脑部损伤的模型,分别于2 h、8 h、12 h、24 h、36 h、48 h、60 h、72h这8个时间点进行取样,运用q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AQP4、GFAP、MMP-2和Claudin-5的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量的变化。(3)试验以各菌株的2/3 LD50剂量建立感染小鼠脑部损伤模型,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集小鼠心脏血液分离血清样品,采用ELISA方法检测2株菌株感染小鼠后其血清中SOD的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情况。(4)试验以各菌株的2/3 LD50为感染剂量建立小鼠脑部损伤模型,在相应时间点取样,利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2株菌株感染小鼠后其脑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表达量的变化的情况。结果:(1)XJ3LD50=3.12×109CUF,XJ8LD50=2.53×1010CUF,以2/3LD50感染小鼠后其死亡率分别为24.0%和8.0%;2株粪肠球菌均可使小鼠血脑屏障开放,脑组织中EB的进入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均在24 h和48 h出现高峰,2株菌株各组内与对照组比较、2株菌株组各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2)2株菌株分别感染小鼠后,AQP4、GFAP、MMP-2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于24h达到最大值,48 h有较高的表达量;Claudin-5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于24h表达量最低,48 h表达量稍低;2株菌株各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均有差异显着性(P<0.05)。(3)2株菌株分别感染小鼠后,各组内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其血清中SOD的活性降低明显、MDA的含量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均于24h变化明显,48h变化较为明显;2菌株组组间各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发现XJ3号菌株SOD、MDA变化量均高于XJ8号菌株的变化量。(4)2株菌株感染小鼠后,p38MAPK信号通路均被激活为p-p38的形式,通过检测p-p38的蛋白表达量,发现对照组的p-p38没有表达,试验组小鼠感染粪肠球菌后的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且于24 h达到峰值,48 h有较高的表达量;同样,2株菌株组间两两比较时有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1)利用伊文思蓝的荧光可直观的观察血脑屏障的开放状况,说明2株菌株以各自的2/3 LD50剂量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2)2株粪肠球菌均能对小鼠血脑屏障的结构及功能造成破坏,使其结构受损,通透性增加。(3)具有不同致病性、含有不同毒力因子的粪肠球菌均能造成脑内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加重血脑屏障的损伤。(4)粪肠球菌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其造成影响,与p38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着直接的联系。

魏志刚[2](2015)在《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9月蒲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脑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脑血肿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肿体积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着,可缩小脑血肿体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且不良反应小。

陈静思,魏麓云[3](2012)在《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系统许多疾病的发生机制涉及自由基产生的氧化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可通过抑制羟自由基以及羟自由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减少神经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捕获自由基,抑制脂质、神经细胞过氧化,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保护神经元。国内外对依达拉奉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其在脑出血、脑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多发性硬化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张金海,柏向辉[4](2010)在《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6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IC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出血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分别对治疗后2周和4周的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进行统计。结果:治疗2周和4周总有效率和E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H后血肿周围存在有"缺血半暗带",该区域多种活性物质(羟自由基等)与病情转归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且越早应用越好。

周扬[5](2008)在《微创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中医证型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微创锥颅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血浆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影响及两方面指标的关系。(2)判别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锥颅术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演变的规律及探讨微创锥颅术治疗对中医证型变化的影响。(3)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医证型与血浆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68例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宁德市闽东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病在48小时以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和微创锥颅术治疗组,均于入院病当天即给予治疗,分别测定入院时、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血浆NSE的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于入院时、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结果:HICH发生后48h内即出现血浆NSE水平升高,第3天升高更明显,至第7天起呈下降趋势,第14d进一步下降。治疗后,微创锥颅术治疗组NSE平较常规内科治疗组明显降低,微创锥颅术治疗组神经功能损评分显着低于常规内科治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微创锥颅术治疗前以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多见,治疗后以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为主,而且治疗前表现为虚证的患者,治疗后1个月证型与治疗前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表现为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的患者,治疗后1个月证型变化显着;高血压脑出血不同中医证型的血浆NES水平两两比较可知,除痰湿蒙神证、风痰火亢证、气虚血瘀证血浆NES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各证型间的血浆NES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各中医证型以中风火上扰、气虚血瘀、风痰火亢、痰湿蒙神证NES水平升高较显着。结论:微创锥颅术可降低HICH患者血浆NSE水平,对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均优于常规内科治疗,血浆NSE水平可作为评定微创锥颅术治疗HICH疗效的客观指标;微创锥颅术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HICH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HICH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示我们应充分关注微创锥颅术后继续治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反映的脑实质损害程度不同,血浆NSE水平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参考的客观指标,将充实和完善中风的辨治理论。

周扬,李康增[6](2008)在《脑出血后脑损伤生化指标检测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或脑出血患者脑损伤的生化指标的检测,来了解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变化情况,为脑出血病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炎症反应、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中毒、神经细胞凋亡、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以及免疫功能的异常等等,从不同层面反映了脑出血后脑损伤病理机制的过程。现就近年来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生化指标检测在实验和临床方面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李红玲[7](2007)在《运动训练对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是导致世界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病因之一。出血性卒中是治愈率很低的一种卒中类型。发病率占所有卒中的10%15%,而且30%的缺血性卒中要向出血性卒中转化。当血管破裂血液进入周围脑组织时发生脑出血(intrcerebral hemorrhage,ICH),ICH一个月内患者死亡率高达50%,幸存者经常遗留明显的残疾(88%),且神经功能恢复较差。临床上除症状严重并有手术指征者采取手术治疗外,一般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事实上,手术清除血肿及单纯使用细胞保护剂都不能充分地促进卒中后恢复。研究认为,多种细胞保护剂的联合应用或结合细胞保护剂和康复可能是更有希望的治疗策略,尤其对严重的损伤,联合治疗能使其达到最大的恢复。但适当的方法仍有争论。目前,针对运动功能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是运动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有充分证据说明,不同的康复干预可以促进大鼠缺血性卒中的恢复。即使简单的运动训练(exercise,EX)如,强迫性跑步也可以促进缺血性卒中的恢复,减少细胞死亡。但有关运动对脑出血方面的研究很少,临床研究认为卒中治疗单元(stroke unit,SU)对ICH病人有利,可降低死亡率并改善病人的预后,这得益于卒中单元的早期康复治疗。只要病人的意识状态不再恶化或血肿未破入脑室,被动运动活动均于发病后24h内开始,从而减少ICH病人的并发症,对运动功能预后有利。但什么时间开始主动的运动性功能锻炼,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国外有几个实验研究认为康复也有益于ICH大鼠。其中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可以抑制血肿体积扩大,降低caspase-3的表达,增加齿状回细胞增殖,从而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但明确的恢复机制还不清楚,推测可能包括战胜习得性无用,促进皮层和皮层下再生,上调突触因子和血管因子等。不幸的是,大多数康复研究是检测由缺血或损伤引起的皮层病灶,很少有资料报道出血或皮层下损伤。国内至今尚未见相关报道。目前有4种ICH模型制作方法:①自体血注入脑出血模型;②胶原酶诱导ICH模型;③微球囊充胀ICH模型;④自发性ICH模型。在脑血管疾病实验研究中,脑出血模型一般多用脑内直接注血法,但对小动物来说,注血量、血肿大小与部位都难以控制,会使脑出血的实验研究受到一定限制。自Rosenberg等90年代介绍了一种脑内注射胶原酶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后,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应用,认为此方法简单,模型稳定。实验研究表明,出血性脑损伤不仅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及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直接破坏,继发性损伤也是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而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因此,本研究采用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大鼠模型,术后24h开始对其进行跑笼运动训练,然后于不同时间点观察其功能改善情况,以及运动对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影响,进而探讨运动促进出血性脑损伤功能恢复的机制。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采用胶原酶诱导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同时对其行为学和组织学进行观察;第二部分是利用跑笼对脑出血大鼠进行运动训练,然后在不同时间点观察行为学变化;第三部分研究观察运动训练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以及海马区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研究观察运动训练对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和caspase-3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第一部分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表现目的:建立稳定一致的脑出血大鼠模型,并观察其行为学及组织结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运动训练对出血性脑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作准备。方法:实验动物用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体重270300g,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5),每组又分为术后6h,12h,24h,48h,72h,7d,14d共7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速眠新Ⅱ号(0.8-1.0ml/kg)右侧背部肌肉注射麻醉,俯卧位将大鼠头部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使前囟和后囟在同一平面上。头部去毛,消毒,于颅正中切开头皮约2cm,暴露颅骨和Bregma点。参考Rosenberg等方法,于前囟后1mm,中线向右旁开3mm处于颅骨上钻一直径约1mm的小孔(尾状核部位),深达骨膜,然后将含有0.5U胶原酶/2.5ul生理盐水微量注射器垂直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使针头与小孔在一条直线上,进针6mm(尾状核位置),然后缓慢推入脑内,注射完毕后,将针留置10min,然后将微量注射器缓慢退出,用医用石蜡封闭骨孔,并给动物编号。对照组为假手术组,操作方法同上,将微量注射器缓慢进入脑内,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留针10min。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其行为学改变,评定方法包括:Bederson评分;平衡木行走试验;肌力测验和前肢放置检测。之后断头处死,取出完整的脑组织,去除小脑、脑干及额极前部4mm脑组织,经脑表面穿刺点冠状切开标本,取穿刺点后约4mm的脑组织,放入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标本依次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在石蜡机上连续切片,片厚5μm,常规HE(苏木素-伊红)染色,用于组织学观察。取穿刺点前部的脑组织(厚约2mm)用来进行脑含水量的测定,切取的脑组织(病变同侧和对侧)立即放在准备好的同样大小和重量的铝箔纸上,分别称重(湿重)并记录,然后,放入烤箱,100℃,24h后,取出待测脑组织,恢复到室温后,称重(干重),反复称量至恒重。脑组织含水量即:(脑组织湿重-脑组织干重)/脑组织湿重×100%。结果:模型成功率80%,术后6h大体形态可见明显出血灶,7d后血肿基本吸收。血肿直径约3.0-3.5mm,且不同时间点血肿大小、形态、部位相近;术后6h脑组织出现水肿,24h-72h达高峰,7d后明显减轻。出血早期光镜下可见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可见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纤维增生;由于受麻醉剂的影响,术后6h两组大鼠均出现行为学改变,对照组术后24h后恢复正常,而实验组12h-72h有较明显的损伤,7d后虽有部分恢复,但术后7d-14d仍遗留部分缺损。结论:脑内注射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死亡率低,血肿形成稳定、一致,且有相应的病理改变和明显的行为学改变。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目的:探讨跑笼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前二组应用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替代胶原酶。运动组大鼠于脑出血后24h开始,由专人按运动训练时间表对大鼠进行训练。训练用跑笼为周长200cm、长50cm的圆柱形细钢丝网制滚筒,底座有一固定架,一端有一手摇柄,用手摇柄可控制其转动的速度,跑笼中间分为3格,可同时训练3只大鼠。214d,按4r/min速度转动转笼,每次40min,每5min休息2min,每天一次。第15~28天,跑笼内每隔50cm加一高1.5cm、宽1cm的木条,共4条,跑笼转速为5r/min。用于训练大鼠抓握、旋转及跑动。加障碍物后可训练大鼠进行跳越运动。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不做运动训练,只限于笼内活动。分别于术后3d,7d,14d,21d,28d对大鼠进行姿势反射、平衡、肌力及前肢放置试验评估。同时进行大鼠体重测量。结果:术后24h运动组和对照组各功能损伤评定均无差异,但与假手术组差异显着(p<0.05)。Bederson神经功能评定:24h之后两组姿势反应逐渐恢复,直至术后21d完全恢复正常。虽然运动组比对照组有较好的恢复倾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木行走试验:24h之后运动组开始改善,7d时改善显着(p<0.05),14d时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功能恢复较慢,损伤持续到21d才恢复。肌力测验:运动组于术后72h开始恢复肌力,7d时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14d时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术后28d时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前肢放置检测:运动组大鼠72h开始出现功能改善,7d时改善明显,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d时,与对照组比仍有差异,术后28d时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恢复较慢,术后21d虽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意义,但仍有较明显的缺损。大鼠体重改变:术后24h三组大鼠体重无差异,72h时变化不明显,7d后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体重明显减轻,尤其在术后7d。之后实验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但仍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有明显差异(P<0.01)。对照组在术后7d-14d时也出现体重减轻,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21d时体重增加,基本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见Table 2 and Fig.5)。结论:早期(ICH后24h开始)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至于开始运动训练的最佳时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跑笼对脑出血大鼠进行运动训练,观察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组织学改变,以及海马区超微结构方面的表现,以判断运动对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用健康雄性SD大鼠110只,体重270300g,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出血后运动n=50)和对照组(出血不运动n=50),假手术组(无出血不运动n=10),实验组和对照组又分为术后24h,7d,14d,21d,28d共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4只用于TUNEL和光镜检测,2只用于电镜检测,4只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1)组织学改变:光镜下:ICH后24h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典型的ICH病理改变。但实验组各时间点在血肿周围组织、大脑皮层及海马区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血管增生。电镜下:ICH 24h实验组和对照组血肿周围均可见明显的凋亡现象,运动干预后实验组海马区各时间点除突触前后膜模糊不清,少数细胞器轻度水肿外,未见明显凋亡及其他病理改变。而对照组改变相对明显,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胞浆肿胀,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扩张,血管周围及神经毡不同程度的水肿,ICH后7-14d还可见少数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固缩,胞浆及核深染。假手术组光镜和电镜下结构基本正常。(2)凋亡检测结果:TUNEL阳性细胞数在ICH 24h时两组无区别,分别为88.0±15.7和91.0±16.9,与假手术组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在ICH后7d- 14d凋亡一度表达下降,21d后开始回升,28d后又有下降趋势,但实验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意义(14d P<0.01,21-28d P<0.05)。凋亡不仅存在于血肿周围组织和皮层,海马区也可见明显凋亡现象。(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单参数分析PI法:凋亡率ICH后24h两组表达一致,无统计学差异,均高于假手术组。7-14d一度表现凋亡下降,21d回升,28d时又下降,变化趋势与TUNEL阳性细胞数一致。而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双参数分析AnnexinⅤ-PI法:变化趋势与单参数PI法一致,但凋亡率较PI更高。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 <0.01)。结论:运动训练可以抑制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增加血肿周围、大脑皮层及海马区血管再生,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第四部分运动训练对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和caspase-3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和caspase-3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从不同侧面探讨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可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实验动物用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270300g。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出血后运动n=40)、对照组(出血后不运动n=40)、假手术组(无出血不运动n=10只)。试验组和对照组又分为术后7d,14d,21d,28d共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5只用于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试验组于术后24h开始跑笼训练,其余大鼠在标准笼内自由活动。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bcl-2、bax和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均为细胞胞浆着棕黄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实验组bcl-2于运动后21d表达开始上调,与假手术组差异明显p<0.01,28d时表达达高峰,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实验组bax于运动后7d即开始下调,14d-21d下调明显,28d时虽有回升趋势,但仍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aspase-3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实验组似乎有轻度上调趋势,尽管28d时有下降迹象,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对照组也有同样变化,虽然表达水平较实验组更明显,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ting结果:血肿周围组织Bcl-2,bax,caspase-3蛋白含量测定:用抗Bcl-2,bax单克隆抗体,抗caspase-3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Odessay 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在分子量相当于26KD(bcl-2), 23KD(bax),32KD和17KD(caspase-3)的区域分别存在一蛋白带。实验组bcl-2 protein含量随运动时间延长,逐渐增加,28d时达高峰,且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7d-28d Bax蛋白含量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低水平状态,对照组虽也有和实验组类似的变化,但表达量较低,两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虽然Caspase-3蛋白含量各时间点都有下降趋势,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RT-PCR结果:RT-PCR for Bcl-2:运动后7d时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无差异,14d后表达量开始增加,21d-28d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RT-PCR for Bax:在运动后7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无差异,14d-28d表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RT-PCR for Caspse-3:在运动后7d-28d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无明显区别p>0.05。但两组与假手术组相比21-28d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以增加bcl-2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抑制bax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对caspase-3基因及其蛋白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黄正华,李作士[8](2006)在《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86例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时期分超早期组和早期组,其中超早期组47例,早期组37例,均行脑出血血肿钻孔引流术。结果超早期手术组患者,死亡率为19.14%,早期手术组为30.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随访:超早期手术组30例中生活自理的的有24例,占80%;早期手术组20例中生活自理的的12例,占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结论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出血患者,应尽可能在6h内行超早期颅内血肿钻孔抽吸引流术。

王淑荣,王德生[9](2006)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病理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atoma,ICH)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再度生温,人们将研究热点从血肿本身转移到血肿周围区域。众多研究已证实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水肿形成和继发性缺血损伤区。该区域内脑组织的病理改变

陈小容[10](2005)在《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伴随的脑水肿(brain edema,BE),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在中医学中无对应的名称。防治和减轻BE是脑出血临床治疗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及预后。本文通过查阅中医历代典籍关于中风病及BE的记载,检索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近十年中医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和西医脑出血脑水肿的文献,回顾了中医典籍对中风病及BE的认识和中西医近十年的出血性脑水肿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认为历代中医典籍对中风病记载详尽,对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的记载稍为逊色,但已有深刻见解,同时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具有中医药疗法的独特优势和西药所无法替代的综合治疗功效,然而中医领域治疗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尚需规范的临床研究以肯定有效方药的疗效,需加强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病理模型研究以使中医中药治疗更具说服力,急需采用先进工艺研制疗效确切、作用迅速、剂型适宜的新制剂以利于临床治疗。同时报告了作者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脑血管病医院学习期间,对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患者采取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陈绍宏教授组方研制而成的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效果的观察,发现该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较单纯西药治疗有较好临床效果的趋势,提示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这一急危重症方面具有优势,进而证明中医药疗法的可行性。

二、危重型脑出血血肿内自由基水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重型脑出血血肿内自由基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粪肠球菌对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损伤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 粪肠球菌研究进展
        1.1 粪肠球菌生物学特性
        1.2 粪肠球菌的致病性
        1.2.1 粪肠球菌对人的致病性
        1.2.2 粪肠球菌引起动物的疾病
        1.3 粪肠球菌的致病机制
    2 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2.1 血脑屏障的概念
        2.2 血脑屏障的结及构功能
        2.3 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损伤的因素
        2.3.1 Claudin-5 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3.2 MMP-2 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3.3 AQP4 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3.4 GFAP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3.5 SOD和 MDA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3 p38MAPK信号通路与脑损伤的相关性
第二章 试验内容
    试验一 2株粪肠球菌穿越小鼠血脑屏障感染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菌株来源
        1.4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粪肠球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2.1.1 菌液的平板计数
        2.1.2 2 株粪肠球菌LD_0和LD_(100) 的测定
        2.1.3 2 株粪肠球菌LD_(50) 的确定
        2.1.4 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2.1.5 细菌的回收鉴定
        2.1.6 粪肠球菌16S rRNA的检测
        2.2 利用EB检测血脑屏障开放状况
        2.2.1 伊文思蓝染色
        2.2.2 冰冻切片制作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2 株粪肠球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3.1.1 2株粪肠球菌LD_(50) 的测定
        3.1.2 两株菌株LD_(50) 的计算
        3.1.3 细菌分离培养及涂片染色镜检结果
        3.1.4 特异性片段扩增
        3.1.5 感染小鼠临床症状的观察
        3.2 EB检测小鼠血脑屏障开放情况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二 对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主要结构相关指标AQP4、GFAP、MMP-2和Claudin-5 的分析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动物
        1.4 试验菌株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制备及样品的采集
        2.2 qRT-PCR检测AQP4、GFAP、MMP-2和Claudin-5 基因表达量
        2.2.1 脑组织总RNA的提取
        2.2.2 反转录
        2.2.3 目的基因引物的合成
        2.2.4 qRT-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2.3 免疫组织化学测定MMP-2、Claudin-5、AQP4和GFAP的表达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动物模型制备结果
        3.2 脑组织中MMP-2、Claudin-5、AQP4和GFAP基因水平变化
        3.3 脑组织中MMP-2、Claudin-5、AQP4和GFAP蛋白表达变化
        3.3.1 AQP4 表达的免疫组化的动态观察
        3.3.3 小鼠脑组织中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3.4 Claudin-5 蛋白的表达
        3.3.4 MMP-2 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三 对小鼠脑损伤中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SOD、MDA的检测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试验仪器
        1.3 菌株来源
        1.4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两菌株感染小鼠模型的制备
        2.2 小鼠血清中SOD和 MDA的测定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脑部损伤模型的构建
        3.2 小鼠血清中MDA和 SOD的测定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四 对参与小鼠血脑屏障损伤机制p38MAPK信号通路的探究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试验仪器
        1.3 菌株来源
        1.4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两株菌株感染小鼠模型的制备
        2.2 Western-blot检测p-p38、p38 蛋白的表达量
        2.2.1 脑组织蛋白的提取
        2.2.2 Western-blot法检测p-p38、p38 蛋白表达量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小鼠脑部模型的构建
        3.2 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
        3.4 p-p38 的蛋白表达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课题来源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9]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脑血肿体积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3)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出血
2 脑缺血
3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5 多发性硬化
6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5)微创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中医证型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7)运动训练对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运动训练对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表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运动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运动训练对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 和casccaspase-3 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
综述二 实验性脑出血的干预治疗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9)脑出血后脑水肿病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1.1 脑血肿周围缺血
    1.2 凝血酶
    1.3 血脑屏障(BBB)的变化
    1.4 血液成分的化学毒性作用
    1.5 其它相关因素
2 脑血肿本身的病理作用

(10)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 祖国医学论治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2 古代医家对脑水肿的认识
        3 现代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气虚血瘀
        3.2 颅脑痰瘀水互结
        3.3 “风火痰瘀”邪实
        3.4 肝阳暴亢、清窍闭塞
        3.5 痰阻脑府、肠腑结实
        4 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现代中医药治疗
        4.1 辩证论治
        4.2 证候治疗
        4.2.1 益气活血法
        4.2.2 通腑泻浊法
        4.2.3 平肝熄风法
        4.2.4 化痰逐瘀利水法
        4.2.5 豁痰开窍法
        4.2.6 益气回阳固脱法
        4.3 专方专药研究
        4.4 基本方加减
        4.5 静脉针剂治疗
        4.6 中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4.7 针灸治疗
        5 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中医现代动物实验与药理研究
        5.1 单味药及提取物
        5.2 复方及其提取物
        5.2.1 保护血脑障
        5.2.2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
        5.2.3 钙拮抗作用
        5.2.4 抗自由基损伤
        5.2.5 促进血肿吸收
        5.2.6 对神经生化的影响
        5.2.7 增加脑血流
        5.2.8 调节血浆内皮素和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
        5.2.9 降低AQP-4RNA表达
        5.2.10 调节机体水盐代谢功能
        5.3. 针刺
        6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二) 出血性脑水肿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出血性脑水肿的病理分类
        2 出血性脑水肿的发病机制
        2.1 缺血因素与脑水肿
        2.2 血肿成分与脑水肿
        2.2.1 血肿内血浆蛋白渗出及血凝块回缩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2.2.2 凝血酶及凝血过程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2.2.3 血红蛋白及金属离子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2.2.4 补体因素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2.3 炎症反应与脑水肿
        2.4 其他的影响因素
        2.4.1 血小板与脑水肿
        2.4.2 氧自由基与脑水肿
        2.4.3 细胞内钙超载
        2.4.4 细胞间基质金属蛋白酶
        2.4.5 其他
        3 出血性脑水肿的治疗研究
        3.1 一般处理
        3.2 药物治疗
        3.2.1 脱水剂
        3.2.2 激素类
        3.2.3 对引起出血性脑水肿病机的处理
        3.2.3.1 针对缺血因素的治疗
        3.2.3.2 针对血肿成份的治疗
        3.2.3.2.1 抗凝血酶治疗
        3.2.3.2.2 铁鳌合剂
        3.2.3.2.3 补体抑制剂
        3.2.3.3 抗炎药物
        3.2.3.4 其他
        3.3 亚低温脑保护
        3.4 过度通气疗法
        3.5 手术
    (三) 思考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的临床观察
    摘要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脱落病例标准,及其资料的处理
        1.6 终止研究标准
        1.7 随访程序
    2 方法
        2.1 病例分配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试验组
        2.2.3 疗程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2.4 脑水肿治疗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
    4 讨论
    5.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声明

四、危重型脑出血血肿内自由基水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粪肠球菌对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损伤相关因素的研究[D]. 李慧.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2]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 魏志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15)
  • [3]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 陈静思,魏麓云. 社区医学杂志, 2012(11)
  • [4]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60例疗效观察[J]. 张金海,柏向辉.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34)
  • [5]微创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中医证型影响的临床研究[D]. 周扬. 福建中医学院, 2008(02)
  • [6]脑出血后脑损伤生化指标检测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J]. 周扬,李康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8(04)
  • [7]运动训练对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D]. 李红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 [8]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探讨[J]. 黄正华,李作士. 实用全科医学, 2006(04)
  • [9]脑出血后脑水肿病理机制的研究[J]. 王淑荣,王德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02)
  • [10]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出血性中风病脑水肿的临床观察[D]. 陈小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危重脑出血血肿中自由基水平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