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学,硫酸盐,化生,进阶,硫化氢,氮气,电化学。
化学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邓奇根,吴喜发,王颖南[1](2019)在《煤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煤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反应)过程中硫化氢气体的形成机制,采用自主设计的高温高压封闭反应装置,在高温真空条件下用两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在含水条件下与硫酸镁进行气体生成热模拟实验。使用Agilent7890B气相色谱对热模拟温度(250℃~600℃)8个温阶的气体产物进行取样分析,探究了气体产物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TSR反应能够促进煤中烃类大分子的裂解,尤其是CH_4气体的生成;CO_2生成曲线由降到升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TSR反应的进程;H_2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可能是煤中硫自由基和氢的供给及消耗与硫化氢的成生呈此消彼长关系,是多种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煤中硫含量对TSR反应程度有较大影响;煤加水反应体系中H_2S生成量较小,发生了程度较低的TSR反应,硫酸镁的加入使反应体系中H_2S生成量增大,硫酸镁促进了TSR反应,加速了烃类大分子分解。(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9年06期)
陈丽煌,杨发福[2](2019)在《新高考下如何处理好化学初高中衔接问题——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评一体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化学教学迎来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新挑战,这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尤为重要。笔者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为例,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这一主旨,借助模型认知建构已学知识框架并链接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模型建构、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等活动,体现以"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以期高一新生化学初高中知识顺利衔接。(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88期)
林建国,宰菲[3](2019)在《生物还原耦合化学吸收法脱氮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介绍了采用混合功能菌建立生物还原对生物还原耦合化学吸收法脱氮的基本原理,并在构建稳定生物还原耦合化学吸收体系的前提下,探究了不同工况和工艺参数(包括碳源量、菌体接种量、温度和pH)对集成系统最终脱除NO效率的影响,以确定生物还原耦合化学吸收体系的工业应用性能,为该方法的工业装置设计和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张晓东,张夏璐[4](2019)在《物理化学综合实验:g-C_3N_4/MIL-125(Ti)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还原Cr(Ⅵ)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综合实验制备了一种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其光催化还原Cr(Ⅵ)性能进行测试。采用溶剂热法制备g-C_3N_4/MIL-125(Ti)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_2-吸脱附曲线、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荧光光谱(PL)及交流阻抗谱(EIS)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形态以及光催化性能。结合材料的表征数据及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探讨g-C_3N_4的负载量对光催化还原Cr(Ⅵ)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究该催化反应的进行机制。该实验实现了光催化技术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可让学生获取催化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催化反应以及各种现代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20期)
胡杨,王后雄[5](2019)在《“体验学习圈”在化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体验学习"作为高效利用"经验"实现知识学习、智慧发展的方式,其理论对于化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大卫·库珀的"体验学习圈"进行解读,同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依据"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检验"四大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且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期将"体验学习圈"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化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19年10期)
曹满莉,胡志刚,严业安[6](2019)在《中学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学习进阶中教学时机的把握》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进阶中存在诸多教学时机,学习进阶重在"阶"的设置和"链"的构建,认为学科知识和技能是分阶段和有不同路径的,教学时机重在"点"的把握,研究什么时候教和什么时候学。文章先构建"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再探索在进阶中运用时机"创设—捕捉—利用—升华"模式,突破学段教学重难点,厘清错误认识,使对概念理解由低水平上升至较高水平,以期促进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和知识整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习进阶与教学时机的融合。(本文来源于《化学教与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亚萍,丁文明,朱海丰,黄承兴,于濂清[7](2019)在《电还原MoSe_2修饰TiO_2纳米管光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阳极氧化法在乙二醇电解液中制备TiO_2纳米管阵列,以钼酸钠和亚硒酸为原料,改变原料的浓度配比以及沉积电压,电化学还原沉积MoSe_2对TiO_2纳米管阵列进行修饰,以半导体复合的方式提高TiO_2的光电化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物进行物相、形貌分析,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复合材料的线性伏安曲线、交流阻抗。结果表明, MoSe_2与TiO_2形成了p-n异质结,降低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以及电荷转移电阻显着降低,使载流子浓度、光电流密度明显增大。沉积电压为-0.5 V, 2 mmol/L H_2SeO_3沉积30 s,经过300℃热处理的MoSe_2/TiO_2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化学性能,在0 V偏压条件下光响应电流密度为1.17 mA/cm~2,是空白样品的3倍,电荷转移电阻从331.6Ω/cm~2下降到283.9Ω/cm~2。当热处理温度为330℃时,MoSe_2会发生团聚,堵塞TiO_2基底,使得MoSe_2/TiO_2吸光能力减弱,综合性能变差。(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唐黎军[8](2019)在《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涟钢叁烧现场烧结矿与低温还原粉化率(RDI_(+3.15mm))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烧结矿碱度、MgO含量、FeO含量与低温还原粉化率呈正相关性,碱度的相关性最强,FeO含量的相关性强度一般,MgO含量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烧结矿Al_2O_3含量与低温还原粉化率则呈负相关性,相关性强度一般。(本文来源于《涟钢科技与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马强,林日亿,韩超杰,刘浩[9](2019)在《硫酸盐与正十六烷热化学还原生成H_2S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注汽热采过程中通常伴随着H_2S的产生,针对此现象,以稠油非含硫模型化合物正十六烷及4种金属盐(MgSO_4、Al_2(SO_4)_3、Na_2SO_4及CaSO_4)为研究对象,开展热模拟实验,对稠油热采过程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生成H_2S机理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反应产物以烃类(C_1~C_5)、无机气体(H_2、CO_2、H_2S)、MgO以及噻吩类、硫醇和硫醚类物质为主;4种金属盐TSR生成H_2S量顺序为:Al_2(SO_4)_3>CaSO_4>MgSO_4>Na_2SO_4;生成CO_2量顺序为:Al_2(SO_4)_3>Na_2SO_4>MgSO_4>CaSO_4。原因在于金属阳离子电荷数越大自催化作用越强,产生H_2S越多;不同硫酸盐体系反应路径不同。推导了正十六烷与MgSO_4的TSR反应过程:包括质子化作用、热解反应、硫代硫酸盐向有机硫化物转化、H_2S自催化作用及硫化物热解和水解等反应,其中自催化作用是生成H_2S的主要途径。最后,通过计算得到正十六烷与MgSO_4的TSR反应活化能为61.498 kJ/mol。(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李彦坤,马晶晶,常国璋,胡修德,郭庆杰[10](2019)在《基于铁基载氧体的煤化学链气化还原过程中氮元素迁移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重-质谱-红外联用技术(TG-MS-FTIR),Ar气氛下对煤进行化学链气化实验,实时分析还原过程热解阶段和水蒸气气化反应阶段的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和生成气体成分。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固相产物进行表面元素分析,探究化学链气化还原过程不同阶段固相产物中氮赋存形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载氧体对化学链气化还原过程不同阶段含氮气体释放均有影响。热解阶段载氧体促进自由基的生成,加速了一次热解阶段含氮气体的释放,高温下,载氧体促使NH3转化为HCN;气化阶段载氧体的加入使半焦的石墨化程度降低,含氮气体释放速率增加。对固相产物中氮的赋存形态而言,载氧体会抑制热解阶段吡咯型氮的分解与转化,高温下,半焦的石墨化和有序化程度降低的同时,镶嵌在煤大分子里面的质子化吡啶裸露出来,质子化吡啶含量降低,吡啶型氮和吡咯型氮的含量大大提升。(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化学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化学教学迎来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新挑战,这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尤为重要。笔者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为例,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这一主旨,借助模型认知建构已学知识框架并链接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模型建构、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等活动,体现以"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以期高一新生化学初高中知识顺利衔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邓奇根,吴喜发,王颖南.煤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模拟实验研究[J].煤炭转化.2019
[2].陈丽煌,杨发福.新高考下如何处理好化学初高中衔接问题——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评一体化为例[J].考试周刊.2019
[3].林建国,宰菲.生物还原耦合化学吸收法脱氮影响因素[J].生物化工.2019
[4].张晓东,张夏璐.物理化学综合实验:g-C_3N_4/MIL-125(Ti)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还原Cr(Ⅵ)性能测试[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5].胡杨,王后雄.“体验学习圈”在化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J].化学教学.2019
[6].曹满莉,胡志刚,严业安.中学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学习进阶中教学时机的把握[J].化学教与学.2019
[7].张亚萍,丁文明,朱海丰,黄承兴,于濂清.电还原MoSe_2修饰TiO_2纳米管光电化学性能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19
[8].唐黎军.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涟钢科技与管理.2019
[9].马强,林日亿,韩超杰,刘浩.硫酸盐与正十六烷热化学还原生成H_2S实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
[10].李彦坤,马晶晶,常国璋,胡修德,郭庆杰.基于铁基载氧体的煤化学链气化还原过程中氮元素迁移行为[J].化工进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