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塞湖论文_许会,陈剑,崔之久,郭佩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堰塞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度,地层,沉积物,曲线,特征,工程地质,岷江。

古堰塞湖论文文献综述

许会,陈剑,崔之久,郭佩[1](2019)在《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以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迭溪149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样品作了物质组成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概率累积曲线的统计,结合有关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显示湖相沉积上游段的沉积物主要是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游和下游段的沉积物较细,主要是黏土质粉砂和粉砂。受河流扰动的影响,湖相沉积上游段沉积物的粒径较粗,平均粒径在4~6φ之间,多为负偏度,峰态宽平,分选性差;中游和下游段的平均粒径在6~8φ之间,均为正偏度,峰态中等,沉积物的分选比上游段好。堰塞湖沉积物是由叁个或四个粒度次总体组成,其中上游段沉积物含有4个次总体,中游和下游段含有3个次总体,受物源区的控制,上游段中推移总体的含量远大于中、下游段。这些特征均表明堰塞湖上游段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与中、下游段明显不同。与其他环境中的沉积物相比,堰塞湖沉积物的截点偏细,跃移组分分选性最差。(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郭佩[2](2018)在《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光释光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堰塞湖作为地质历史时期地表作用的产物,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对其沉积物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古堰塞湖的成因及演化规律,对区域古气候环境的研究和现今堰塞湖的开发与治理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区,高山峡谷众多,侵蚀作用强烈,古堰塞湖发育。本文对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10个湖相沉积剖面和3个溃坝堆积体剖面采集17个年代样和152个粒度样。采用单片再生法(SAR)测定17个样品的光释光(OSL)年龄,应用激光粒度仪完成湖相沉积物152个样品的粒度实验,对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和OSL年代学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平均粒径()介于3.76~7.42之间,平均值为6.51,从河湖交汇处到堰塞坝位置范围内的平均粒径变化趋势与普通湖泊从湖滨到湖心范围内的变化趋势一致。标准偏差(σ)变化范围为1.28~2.86,平均值为1.62,分选较差或差。偏度()介于-0.25~0.43之间,平均值为0.1,大部分介于-0.1~0.2之间,沉积物粒度呈正偏或近于对称。从河湖交汇处到堰塞坝位置,粒度频率曲线由双峰逐渐过渡到对称的单峰形态。(2)通过预热坪实验、剂量恢复实验以及光释光特征曲线分析,判定光释光单片再生法(SAR)适用于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样品的等效剂量(De)值测量,确定最终实验预热温度为240℃。同时,通过样品的De分布特征检验17个OSL样品的晒退程度,仅有3个样品晒退较差,其余样品均晒退较好,用相对标准差法(RSD)筛选3个晒退较差样品的测片,均值法得到样品De值。(3)计算环境剂量率和样品OSL年龄,建立年代-地层关系图,得到迭溪古堰塞湖上段剖面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7.0mm/a,与前人测年数据对比,综合分析得到迭溪古堰塞湖的形成年代约30000aBP,消亡于10000aBP。(4)末次冰期大间冰阶(40~30kaBP)时期,岷江上游温暖湿润、降雨丰沛的气候环境,以及强烈的河流下切作用和构造运动,是迭溪古堰塞湖形成的可能原因。25~10kaBP进入冰期,此时河流搬运、侵蚀能力减弱,堆积能力增强,有利于堰塞湖的保存。全新世(约10000aBP),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水汇入河流,增大了河流的侵蚀卸载能力,促使堰塞湖快速消亡。(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燕俊松,黄源瑾[3](2018)在《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挖方边坡自稳特征及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汶公路修建期间,沿道路两侧开挖了多达上百处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边坡,这些边坡通常未进行防护,不仅失稳常有发生,而且坡面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美观。该文在详细野外调查工作基础上,通过边坡自稳特征统计和破坏模式分析,结合稳定性计算,对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挖方边坡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给出相应的生态防护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产状近水平,节理裂隙不发育,有利于边坡稳定,当地层含水率较低时,边坡具有较强的自稳能力,但随着坡高及含水率的增大,自稳能力大幅下降,可能以滑坡或崩塌的形式发生失稳破坏。通过坡率设计和生态防护,能够有效控制该地层挖方边坡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8年01期)

许婧璟,张志龙,戴辉[4](2017)在《岷江上游古堰塞湖溃决与成都粘土形成、古蜀文明消亡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平原上成都粘土的形成机制一直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成都平原上古蜀文明的数次消亡的原因也未有定论。近年来岷江上游一系列古堰塞湖群的发现,可以尝试将这叁个事件联系起来。本研究在总结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阶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成都粘土的基本特征与物源分析、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考古发现,论述了岷江上游堰塞湖的溃决与成都粘土的形成、古蜀文明突然中断的可能联系,从地质环境演化角度给成都粘土"水成说"、古蜀文化断层一个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7年15期)

燕俊松,沈军辉,陈亮,沈中超,李佩佩[5](2017)在《岷江上游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是岷江上游地区公路建设中常遇到的第四纪地层,其工程性质较差,给公路建设带来了诸如路基沉陷、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文中在野外调研基础上,通过多种测试试验手段,研究了该地层的矿物成分、颗粒组成及基本工程地质特性。结果表明,该地层主要由粉粒和黏粒组成,矿物成分以伊利石、绿泥石和石英为主,天然状态下,具有孔隙比中等偏高、渗透系数小、饱和度普遍较大等特征。虽然该地层经过了长时间固结,且具有一定胶结,但总体来讲抗剪强度仍然较低,压缩性也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7年05期)

马俊学[6](2017)在《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溃决洪水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堰塞坝的形成是一个快速堆积的过程,其物质来源非常复杂,使得坝体结构松散、杂乱,易发生溃决事件,形成“溃坝堆积体”。作为地貌学和沉积学等地质地貌信息的物质载体,溃坝堆积体是研究古堰塞湖沉积环境、溃决演进过程和古洪水动力学及山区地质环境演化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古环境重建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迭溪古堰塞湖位于岷江上游迭溪河谷段(迭溪古镇至上游太平村附近),全长约30 km,其下游发育长约5 km的天然溃坝堆积体,规模实属罕见。本文综合运用野外地质调查、测量采样、室内试验及定量计算等方法,深入分析迭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和粒度特征,并对溃决洪水进行了定量反演研究,最后对迭溪古滑坡堰塞湖的成因及溃决事件发生的年代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认识和成果:(1)迭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是由高流态灾难性洪流及常态流和河流态机制形成的。这些堆积体具有迭瓦构造、孔洞构造、块状构造、杂基构造、支撑—迭置构造及韵律互层构造。溃坝堆积体具有两大类沉积相——巨砾层相(Bcm)及砾石层和砂层相(Gm、Gfm、GRm、Sh、St/Sp),每个巨砾层相代表一个高流态沉积事件,而砾石层相和砂层相则是由脉动流形成的。(2)迭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粒度主要由巨砾、砾石(细~粗)、砂(极细~粗)、粉砂和粉土及少量的黏土物质组成,其中,松散粗大的块石成分很可能来源于上游坝体物质,而细粒成分则可能来自坝体物质、坝体上游的湖相沉积物或者河床物质等。(3)迭溪溃坝堆积体具有很好的粒度分形特征和统计自相似性。从上段至下段,堆积体粒度分维值呈依次减小的趋势。(4)推断迭溪古滑坡堰塞事件是由古地震活动引发的。堰塞湖形成后在全新世早期(10~40 ka BP之间)发生了溃决。经水动力学中的水流能量法估算,迭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口处溃决洪水平均流速为17.23 m/s,洪峰流量为49821.28m3/s,是岷江常年流量的数十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陈亮[7](2017)在《岷江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流域发育着众多古堰塞湖,形成系列的沉积物,以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最为典型。由于对该沉积物的工程地质特性认识不足,导致G213等公路通过时出现了路基沉陷、桥基承载力不足、边坡失稳、挡墙倾斜、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交通运行。因此,研究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处置措施,对该区域的公路交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资料收集、文献查阅与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了岷江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基本特征,采用取样测试和平行对比方法分析了其物质组成。通过对原状与扰动样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得出了沉积物物理、水理及力学特性的基本参数指标,深入分析了各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其工程地质特性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总结了沉积物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对具体工程实例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措施。本次研究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分布于小关子至镇平的岷江两岸,延伸约30Km,最大厚度近243m。沉积物水平层理发育,并有波状层理与斜层理,层理呈现颜色深浅(灰、黄)变化规律,韵律层厚度一般为2-5cm。受地震影响,也存在包卷、火焰与碟状构造等变形构造。沉积物的矿物成分以伊利石、绿泥石、石英、斜长石、方解石与白云石为主,粒度组成以细颗粒占大多数,平均含量82.72%,其中粉粒最高达78.5%、均值61.81%,粘粒含量次之,沟口、堰塞湖湖尾等局部地段粉细砂含量也较高,不同颜色纹层的物质组成差异较大。(2)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天然密度变化较大,在1.71~1.92g/cm3;孔隙率一般,含水率在6~22%;可塑性相差较大,Ip在8~17变化;渗透性较小,K值在1.50E-07~5.39E-06;胀缩性较差,胀缩率均未超过7%,属非膨胀土。据颗分与塑性试验结果,沉积物按工程分类,主要分为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和粉砂。各类沉积物物理、水理性质上有所差异,粉土~粉砂的渗透性较好,而粉质粘土~粘土的密度较大、塑性与胀缩性较好。(3)力学试验研究表明:(1)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天然状态下压缩系数a1-2均在0.059~0.22MPa-1之间,属低~中等压缩性土,固结系数均在10-3级,固结速度较慢;其压缩性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或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强,随着密实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2)沉积物的直剪与叁轴CU强度值较为接近,C值在5.1~24.9kPa、?值在9.7~17.5°,而UU强度极值相差较大,这与不饱和土中基质吸力相关;沉积物细粒含量较高、级配程度良好,则抗剪强度整体上也较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加,C值先增加后减小,?值虽呈下降趋势,但规律性不明显。(3)沉积物击实时所能获得的最大干密度在1.673~1.701g/cm3、最优含水率为14.17~16.00%,数值上相差不大;沉积物细粒含量越高,其最大干密度越小,偏低含水率比偏高对沉积物击实性的影响要大些。(4)沉积物形成时间长,物质以细粒为主,密实度往往较高并形成一定的胶结,历史上虽有地震液化扰动现象,但研究表明最近的一次地震并未在该沉积层内形成液化迹象;通过临界标准贯入击数法,也得出沉积物在天然状态下,基本上无液化的可能性。(4)由于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在其分布区主要存在路基沉降、桥基承载力不够、边坡滑塌与水土流失等地基与边坡问题。对于路基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建议采用换填或复合地基处理;桥基可采用锚杆静压桩或微型桩进行加固,后压浆灌注桩进行优化;对于稳定性较好的边坡,可采用坡率法进行设计,稳定性较差时则用挡土墙、土钉墙、锚杆框架等支护措施,坡体防护应与坡面绿化相结合,采用叁维植被网等建植技术,进而形成系统的生态防护体系。(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赵治平[8](2016)在《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极限摩阻力现场测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现场测取分级荷载及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钢筋混凝土桩身应变值,推导沉积物分层极限摩阻力,作为迭溪古堰塞湖工程地质的补充研究。同时,也可为后期相似古堰塞湖沉积物地层选用物理力学参数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6年16期)

陈亮,沈军辉,李佩佩,沈中超,燕俊松[9](2016)在《川西地区古堰塞湖相地层边坡生态防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地区古堰塞湖相地层为一套主要由粉砂质黏土、粉细砂等组成的半胶结特殊地层,力学强度较低,土壤贫瘠且较密实,开挖后边坡往往存在局部垮塌与自然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需做综合性的生态防护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该区自然环境,提出了以羊茅、箭竹等乡土植物为主的草、灌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方案,并针对坡比与稳定性不同的4类边坡,结合其地质与土壤特征,分别给出了相应的以稳定性防护为基础、土壤改良重建为核心的生态防护模式。(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6年09期)

陈松,陈剑,刘宏,马俊学[10](2016)在《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以雪隆囊古堰塞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上游新构造运动活跃,崩塌、滑坡、堰塞湖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是古、今堰塞湖多发的地区.以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大型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为例,对溃坝堆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雪隆囊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的粒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从溃坝堆积体的上段→中段→下段,粒度频率曲线分别为单峰、多峰、双峰,粒径有明显的细化趋势(粗→细);2)溃坝堆积物的分选系数从上段→中段→下段依次减小,表明分选性逐渐变好;3)溃坝堆积物的粒度累积曲线上游段为两段式,中、下游段为叁段式,水动力条件从上段→中段→下段依次减弱.以上这些特点综合反映了该研究区内水动力条件由溃坝堆积体上游到下游在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6年02期)

古堰塞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堰塞湖作为地质历史时期地表作用的产物,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对其沉积物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古堰塞湖的成因及演化规律,对区域古气候环境的研究和现今堰塞湖的开发与治理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区,高山峡谷众多,侵蚀作用强烈,古堰塞湖发育。本文对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10个湖相沉积剖面和3个溃坝堆积体剖面采集17个年代样和152个粒度样。采用单片再生法(SAR)测定17个样品的光释光(OSL)年龄,应用激光粒度仪完成湖相沉积物152个样品的粒度实验,对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和OSL年代学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平均粒径()介于3.76~7.42之间,平均值为6.51,从河湖交汇处到堰塞坝位置范围内的平均粒径变化趋势与普通湖泊从湖滨到湖心范围内的变化趋势一致。标准偏差(σ)变化范围为1.28~2.86,平均值为1.62,分选较差或差。偏度()介于-0.25~0.43之间,平均值为0.1,大部分介于-0.1~0.2之间,沉积物粒度呈正偏或近于对称。从河湖交汇处到堰塞坝位置,粒度频率曲线由双峰逐渐过渡到对称的单峰形态。(2)通过预热坪实验、剂量恢复实验以及光释光特征曲线分析,判定光释光单片再生法(SAR)适用于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样品的等效剂量(De)值测量,确定最终实验预热温度为240℃。同时,通过样品的De分布特征检验17个OSL样品的晒退程度,仅有3个样品晒退较差,其余样品均晒退较好,用相对标准差法(RSD)筛选3个晒退较差样品的测片,均值法得到样品De值。(3)计算环境剂量率和样品OSL年龄,建立年代-地层关系图,得到迭溪古堰塞湖上段剖面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7.0mm/a,与前人测年数据对比,综合分析得到迭溪古堰塞湖的形成年代约30000aBP,消亡于10000aBP。(4)末次冰期大间冰阶(40~30kaBP)时期,岷江上游温暖湿润、降雨丰沛的气候环境,以及强烈的河流下切作用和构造运动,是迭溪古堰塞湖形成的可能原因。25~10kaBP进入冰期,此时河流搬运、侵蚀能力减弱,堆积能力增强,有利于堰塞湖的保存。全新世(约10000aBP),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水汇入河流,增大了河流的侵蚀卸载能力,促使堰塞湖快速消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堰塞湖论文参考文献

[1].许会,陈剑,崔之久,郭佩.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以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为例[J].沉积学报.2019

[2].郭佩.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光释光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3].燕俊松,黄源瑾.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挖方边坡自稳特征及稳定性控制[J].中外公路.2018

[4].许婧璟,张志龙,戴辉.岷江上游古堰塞湖溃决与成都粘土形成、古蜀文明消亡的联系[J].江西建材.2017

[5].燕俊松,沈军辉,陈亮,沈中超,李佩佩.岷江上游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公路.2017

[6].马俊学.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溃决洪水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7].陈亮.岷江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8].赵治平.迭溪古堰塞湖沉积物极限摩阻力现场测定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

[9].陈亮,沈军辉,李佩佩,沈中超,燕俊松.川西地区古堰塞湖相地层边坡生态防护研究[J].公路.2016

[10].陈松,陈剑,刘宏,马俊学.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以雪隆囊古堰塞湖为例[J].冰川冻土.2016

论文知识图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以及岷江上游地...岷江上游古堰塞湖群分布示意图样品采集图岷江上游迭溪古堰塞湖分布平面图...堰塞湖分布图(a)理县古堰塞湖沉积物;(b)堰塞...

标签:;  ;  ;  ;  ;  ;  ;  

古堰塞湖论文_许会,陈剑,崔之久,郭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