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贾谊新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贾谊,道,德,六理
贾谊新书论文文献综述
黄元元[1](2019)在《贾谊《新书》中“道”与“德”及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与“德”是古老而寓意深邃的概念,经历先秦诸子百家的发展延伸,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与“德”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儒家哲学中,“道”与“德”也是成仁成义的重要依据。在法家眼里,对“道”与“德”的理解往往同“法”、“术”与“势”等联系起来。先秦哲学中,诸子百家对“道”与“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得贾谊的“道”与“德”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贾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哲学中关于“道”与“德”的思想,立足汉朝政治领域、社会实践,提出了“道”与“德”,“六理”说,“六美”说,这些思想主要蕴含在《新书》的“道术”、“六术”和“道德说”叁篇之中。贾谊的道德哲学中,“道”与“德”相互依附,构成天、人、事、物关系的基本运行模式。“道”是本源,是形上存在,贯穿万物始终,其特点是无形,落实到世间、万物之间,人伦之间也应有其“道”,是“最高原则”。在人类生活层面,“道”是以“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德”是“道”向下落实的过程及内容,表现为“德之六理”与“德之六美”。“六理”(道、德、性、神、明、命)作为“德”的构成要素,侧重形上的部分,描述的是以“德”为载体,“道”的创生过程。“六美”(道、仁、义、忠、信、密)侧重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强调的是社会行为规范之“应当”以及人对品性的追求。贾谊思想中“道”与“德”的关系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复杂性。从内涵上来说,“道”是“德”的本体,“德”为“道”的载体,“德”中有“道”,“道”中有“德”,两者相互交叉;从生成性来说,“道”生“德”,“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两者共同作用,创生万物;从性质来说,“道”与“德”都是人、事、物的本体,其本质是“无形”,“道”作为一种社会规律,表现为行为准则和品质的绝对必然,“德”多指“道”落实到道德品质之“应当”,“道”所蕴含的父子之道,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等人伦形式,与“德”具有同质性。成德达道,在人世间行为处事合于“德”,才能在天人关系上达于“道”,“道”与“德”互补互通。贾谊由“道”至“德”的道德哲学,从时代来看,不仅顺应了汉朝巩固封建秩序的需要,促进了思想的融合和发展。而且,他所提出的“叁表”、“五饵”的德治政策和治理手段,以及“品善之体”的价值判断等,对汉初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思想倾向上来说,它是对儒、道、法叁家思想的融合,沟通了阴阳、天人关系,最终落实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上,并为后世儒学的发展,以及社会人伦关系的指导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夏德靠[2](2019)在《论贾谊《新书》的生成、编纂及流传》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书》在流传中出现《贾谊》《贾子》《新书》这些异称,《新书》的命名当出自刘向。《新书》的编纂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争议,最初很可能出自贾谊门徒或者其后人之手,不过其原初形态则难以详查。今本《新书》在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比较曲折地改编,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体现了贾谊着述的真实状况,它主要由《事势》《连语》《杂事》叁部分组成,它们的生成方式及功能并不一样。《事势》收录的是贾谊上呈汉文帝的疏文,而《连语》《杂事》大部分内容是以教材身份存在的。与《事势》完全出自贾谊本人撰写不同,《连语》《杂事》的生成方式是多样化的,大体有四种方式:一是贾谊亲自撰写;二是就某一具体篇目而言,一部分源自编纂,一部分可能是贾谊撰写的;叁是贾谊纯粹采用编纂方式完成的;四是出自门人的编纂。(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翁源[3](2019)在《贾谊《新书·匈奴篇》的治国之方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解析了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贾谊,为解决匈奴对西汉王朝的严重威胁,在其着作《新书·匈奴篇》中,结合汉初的社会现实提出的解决之法"叁表五饵"。分析了《新书·匈奴篇》的内容,讨论了贾谊政策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认为贾谊的设想顺应了当时的现实条件,为努力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05期)
陈功文[4](2018)在《贾谊《新书》结集及版本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书》是研究贾谊及其思想的重要资料,历来颇受学者的重视。但该书的最终编纂者到底是谁,一直存在着争议。《新书》自宋以来,刻印不绝,出现了多种版本,其渊源关系亟需梳理。文章通过梳理后认为刘向父子是该书的最终编成者,书名也是刘向父子命名的。宋元明清诸刻本中,影响较大的当属卢文弨抱经堂校定本,后世版本多源于此。阎振益、钟夏的《新书校注》是目前研究贾谊及《新书》非常重要的版本。(本文来源于《图书馆研究与工作》期刊2018年09期)
龚武[5](2017)在《从贾谊《新书》“管子曰”看“管仲撰”《管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奉行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着"论,使得今本《管子》各种正式出版物均仅署校注者或译者之名,而不署"管仲撰"。早于西汉初年,着名政治家贾谊即作《新书》,以"管子曰"引用《管子》原文,全书共四次,均存于今本《管子》相关篇目。贾谊不仅阅读、效法管子,其"《管子》体"着述《新书》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今本《管子》虽成书于刘向编修,但其文本主干为管仲撰,而管书最早可上推到姜齐桓公时代或稍后,至少应在"田氏代姜"之前。《新书》与《韩非子》、《史记》及《管子》构成密切的互文关系,从而形成管仲是《管子》主要"责任者"或"着者"的系列证据链,证伪了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着"论。(本文来源于《2017第十二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叁)》期刊2017-05-02)
龚武[6](2016)在《从贾谊《新书》“管子曰”看“管仲撰”《管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奉行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着"论,使得今本《管子》各种正式出版物均仅署校注者或译者之名,而不署"管仲撰"。早于西汉初年,着名政治家贾谊即作《新书》,以"管子曰"引用《管子》原文,全书共4次,均存于今本《管子》相关篇目。贾谊不仅阅读、效法管子,其"《管子》体"着述《新书》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今本《管子》虽成书于刘向编修,但其文本主干为管仲撰,而管书最早可上推到姜齐桓公时代或稍后,至少应在"田氏代姜"之前。《新书》与《韩非子》《史记》及《管子》构成密切的互文关系,从而形成管仲是《管子》主要"责任者"或"着者"的系列证据链,证伪了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着"论。(本文来源于《管子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龚武[7](2016)在《从贾谊《新书》“管子曰”看“管仲撰”《管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奉行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着"论,使得今本《管子》各种正式出版物均仅署校注者或译者之名,而不署"管仲撰"。早于西汉初年,着名政治家贾谊即作《新书》,以"管子曰"引用《管子》原文,全书共四次,均存于今本《管子》相关篇目。贾谊不仅阅读、效法管子,其"《管子》体"着述《新书》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今本《管子》虽成书于刘向编修,但其文本主干为管仲撰,而管书最早可上推到姜齐桓公时代或稍后,至少应在"田氏代姜"之前。《新书》与《韩非子》、《史记》及《管子》构成密切的互文关系,从而形成管仲是《管子》主要"责任者"或"着者"的系列证据链,证伪了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着"论。(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六)》期刊2016-05-13)
王玉玲[8](2016)在《贾谊《新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书》是汉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贾谊创作,后人编辑整理而成的一部作品。作为秦汉嬗变之际的子书,其内容反思前朝历史,关注汉朝现实,对西汉大一统王朝的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者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从这几个角度来研究《新书》很有价值。除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贾谊生平,《新书》产生的背景及真伪问题。贾谊年少成名后深得文帝赏识,凭借才华积极向君主建言献策,为汉朝政权的巩固做出一定贡献。政论文集《新书》一书包括他上疏的全部内容,其书的完成,既有汉初内忧外患现实环境的要求,也有相对宽松文化环境的推动,以及贾谊作为士大夫历史责任感的驱使。长期以来,关于《新书》真伪问题谈论不断,后确定其为真书。第二部分是关于《新书》思想内容的研究,贾谊针对汉初严峻的社会现实,向君主指出要关注民生,抑制藩强,抵制外侮,注重教育。贾谊提议制止社会不正之风,注重积贮,解决民生问题;面对诸侯作乱,建议用削藩来解决,具体策略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对于匈奴的侵扰,提出“叁表五饵”之策;同时提出重视太子教育,为汉朝培养贤君。第叁部分是关于《新书》文章风格的研究,其一是带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的论说色彩,文章气势恢宏,大量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论述,使说理形象生动;其二是精巧工致的结构,逻辑严密,安排有序,使政论有说服力;其叁是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其文具有博取众长,畅所欲言,作论而似赋等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新书》对后世文学影响的研究,汉及汉之后的文学家钦佩贾谊独特的人格魅力,其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文人创作遵循的一条主线。(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葛玉霜[9](2013)在《贾谊《新书》法律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有法家、道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具有独特性。贾谊在对秦国的灭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他和汉初很多思想家一样,受黄老思想影响,以礼为主。但是贾谊又从同时期其他思想家中脱颖而出,他的思想更具有前瞻性,尤其是他以法治国的政治思想,对于汉代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贾谊本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新书》做简单概述。第二部分,结合史料,介绍贾谊法律思想的渊源,包括思想渊源和社会现实基础,这部分注重表述西汉以前各家思想对贾谊法律思想形成的影响,秦朝强盛到衰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汉初社会现状描述。第叁部分,具体描写贾谊《新书》中的法律思想体系,这部分是论文是重点。以现行部门法为分类标准,谈贾谊的经济法思想、刑事法律思想和行政法法律思想,这也是本篇论文的着力点。第四部分,评述贾谊思想,主要落脚在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影响方面。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语,这里对贾谊的法律思想做总体归纳,简要概述。(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3-10)
杨海文[10](2012)在《贾谊《新书》对孟荀的显性—匿名引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孟荀思想并不是《新书》的主要内容,却是其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新书》虽然没有实名引用过《孟》《荀》,但均有显性—匿名引用。其中,《新书》显性—匿名引用《荀子》有5处,从治道角度敞开了荀子的理性魅力;显性—匿名引用《孟子》有7处,从仁政角度彰显了孟子的德性力量。贾谊兼综孟荀,夯实了其儒家政论家身份。西汉初期叁四十年间,孟荀资源较为贫瘠。与陆贾仅对孟子隐性—匿名引用相比,贾谊显性—匿名引用孟子,乃对孟子地位的提升。《新书》显性—匿名引用《孟》《荀》,是今人研究汉初孟荀学史绕不过的重要思想遗产。(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贾谊新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书》在流传中出现《贾谊》《贾子》《新书》这些异称,《新书》的命名当出自刘向。《新书》的编纂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争议,最初很可能出自贾谊门徒或者其后人之手,不过其原初形态则难以详查。今本《新书》在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比较曲折地改编,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体现了贾谊着述的真实状况,它主要由《事势》《连语》《杂事》叁部分组成,它们的生成方式及功能并不一样。《事势》收录的是贾谊上呈汉文帝的疏文,而《连语》《杂事》大部分内容是以教材身份存在的。与《事势》完全出自贾谊本人撰写不同,《连语》《杂事》的生成方式是多样化的,大体有四种方式:一是贾谊亲自撰写;二是就某一具体篇目而言,一部分源自编纂,一部分可能是贾谊撰写的;叁是贾谊纯粹采用编纂方式完成的;四是出自门人的编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贾谊新书论文参考文献
[1].黄元元.贾谊《新书》中“道”与“德”及其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夏德靠.论贾谊《新书》的生成、编纂及流传[J].中华文化论坛.2019
[3].翁源.贾谊《新书·匈奴篇》的治国之方解析[J].新西部.2019
[4].陈功文.贾谊《新书》结集及版本考述[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
[5].龚武.从贾谊《新书》“管子曰”看“管仲撰”《管子》[C].2017第十二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叁).2017
[6].龚武.从贾谊《新书》“管子曰”看“管仲撰”《管子》[J].管子学刊.2016
[7].龚武.从贾谊《新书》“管子曰”看“管仲撰”《管子》[C].第十一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六).2016
[8].王玉玲.贾谊《新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9].葛玉霜.贾谊《新书》法律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0].杨海文.贾谊《新书》对孟荀的显性—匿名引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