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军[1]2004年在《从句法偏移看主观性对句法的介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主观性的角度对几种句法偏移现象作了探讨。 首先介绍了西方语言学界的“主观性”理论及汉语学界对语言中的主观性的相关研究,并借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心象”以及皮亚杰的术语“图式”等从认知图式的角度对众说纷纭的“主观性”作了重新界定,认为主观性或者是在图式不变时主体对事件形成的心象即呈现方式,或者是图式变化时的认知框架的变化。 常规句法反映了一般认知图式,而句法偏移现象是言语主体表达超越常规认知经验的结果。句法偏移现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认知经验本来在句法层面可得到相应表现,但采用不同于常规的表现形式;另一种是,认知经验本来就没有相应的句法表现形式,因表达需要而得到某种全新形式。从图式来看,句法偏移现象可以分为两类:图式维持基础上的句法偏移现象;图式变化基础上的句法偏移现象。 接着分别探讨了两类句法偏移现象。 图式维持基础上的句法偏移多与宾语位置上发生的偏离常规的现象有关。在讨论了宾位的语法意义后,分析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心理词语带宾语、持续动词与点状动词功能游移、动宾间嵌入“的”等在图式维持基础上的句法偏移现象。我们认为,进入句子后前两种语言单位后的句法位置是一个潜在的宾位,在强烈的主观性表达要求下,这一潜在宾位可以被激活,而第叁种则是以“的”减弱宾位的支配意义。 根据观察角度,把图式变化分为两种情况:认知框架内要素的增减和图式内角色关系的变化,探讨了与这两种变化相关的句法偏移现象。认知框架内要素的增减,可以看作是两个认知框架嵌套而使其中一个变化,从论元结构角度看,可以认为一个论元结构部分地融入了另一个论元结构。我们在这部分先后分析了几个动词实例,并把动宾组合带宾语现象分为两类,即动宾式动词带宾语和动宾短语带宾语,前者基于图式维持,后者基于图式变化;图式内角色关系的变化是在事件图式中参与者的角色及其关系异于常态,探讨了“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偏移及指物名词作主语而述人动词作谓语一类句子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黄蓓[2]2015年在《走向狭义语言主观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反思当代语言学研究中主观性概念泛化倾向的基础上,提出狭义语言主观性的思想。在当前非客观主义意义观兴盛的背景下,主观性(subjectivity)作为对抗客观主义意义观最有力的砝码,在当代语言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领域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当代语言理论的核心要义之一正是对语言使用主体的高度重视。在当代,主观性研究异彩纷呈,涌现出众多流派,这些流派分别以当代功能-话语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研究为依托,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然而,理论视角的异质性造就了对研究对象大相径庭的认识。各学派各执一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带来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纵观现有主观性理论研究,似乎存在着叁个主要问题:1)对主观性缺乏统一、明晰的界定,对其内涵认识不清;2)对主观性的作用层面判断不一;3)主观性研究思路上表现出个体观、分解论倾向。Nuyts(2012)曾表达了主观性研究的叁难:第一,难以给主观性下一个毫不含糊的定义;第二,难以划定主观性范畴的边界;第叁,难以确定具体主观性范畴的外延。这说明当前主观性研究尚处于较为混沌的状态,我们在的目标即在于尝试从混沌中寻找秩序。我们梳理了主观性概念泛化的倾向,从哲学角度解析了当前主观性泛化的根源。接下来,我们分别从概念外部与内部寻找主观性的限定因子,试图走出主观性的泛化倾向。就外部限定而言,我们分别从语言的主客观悖反性、主观性对语言使用的敏感性入手,试图摆正主观性在语言中的位置。就内部限定而言,我们区分了不同层次上的说话者自我,将主观性的核心限定在说话者的态度主体地位上,并结合主观性(化)经典定义的二重性问题对主观性与主观化的作用层面进行了限定。接下来,我们尝试对主观性的内涵进行限定,明确了主观性与其他语义属性的区别,论证主观性属于非命题意义的子集,并划定了主观性与其他非命题意义的界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主观性概念进行了分层。我们采取逐级分层的思路,首先以语言为切入点区分了非语言主观性、前语言主观性与语言主观性,而后以作用层面为切入点,在语言主观性内部进而区分了语言(langue)主观性、言语主观性、语篇主观性与元语言主观性。本着对语言形式与意义并重的理念,我们将研究范围限定在语言(langue)主观性层面,从而提出狭义语言主观性的思想。这样,我们就从Nuyts (2012)面临的叁难中找到了重大突破口。我们论证了主观性对组合语境的敏感性,并从叁个公认的主观性标记—情态、认知谓词、第一人称主语一出发,论证并不存在单一范畴与主观性内在相连。据此,我们提出狭义语言主观性的基本假设:在内涵上表现为组合含义(syntagmatic implicaturc),即字里行间的感受义,在作用层面上表现为组合语境,在表现形式上表现为结构与意义的相互作用,在语义轴心上表现为认识评价,在结构轴心上表现为一个指向命题的结构。而后,我们提出界定主观性标记的四大标准:结构标准、语义标准、功能标准及真值标准,从而离析出不同的主观性范畴。接下来,基于对Langacker主观性模式的反思,我们对“概念内容-识解”模式进行了修正,从而有望对各主观性范畴加以认知解读。我们的基本立场是:主观性体现在概念内容背后主观识解的成分中,不同范畴的概念内容义与主观义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最后,我们以命题边界为主线,同时参考范畴与作用层面,对主观性进行了内部分层。基于对传统主观性研究中个体观取向的反思,结合本文的狭义主观性思想,我们提出主观性的词项-构式互动观,主张主观性的解读无法单纯归结为词项或构式的属性。我们确立了认知(构式)语法的词项-构式互动观作为主观性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考虑到方向性问题,我们区分了构式对词项的作用与词项对构式的作用,并讨论了两者的总体互动效果。就构式对词项的作用而言,表现为构式语境对词项的主观性潜势的提升:就词项对构式的作用而言,表现为构式主观性的解读离不开词项主观色彩的烘托。就两者的互动效果而言,表现为集群效应与压制效应。前者涉及的是语义相容,后者涉及的则是语义相斥。在这两大效应的作用下,可能造就主观性构式的涌现。最后,我们勾勒了主观性的结构空间,回归本研究“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的思想。我们围绕主观性的结构选择限制、主观性的强弱与左向分布、主观性的内部结构辖域、主观性的宏观结构特征、主观性的宏观分布特征分别进行了探讨。就选择限制而言,主观性成分在语义结构上不自足,表现出对主观结构语境的依赖,主观性的高低与对结构语境的依赖度成反比。从线性结构来看,主观性的强弱在结构连续统上呈现出明显的左向分布:主观性越强,越趋于结构左侧分布;反之亦然。反映到辖域上来,主观性的强弱与辖域的高低成正比:主观性越强,辖域越高,反之亦然。就宏观结构特征而言,主观性表达相对于非主观性表达具有标记性,符合元象似标记性原则,标记性程度与主观性强度成正比。就宏观分布特征而言,主观性往往造就语言中的主客分工,主观性-客观性不仅是词义分化的重要理据,也是构式分化的重要理据。
参考文献:
[1]. 从句法偏移看主观性对句法的介入[D]. 赵国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走向狭义语言主观性[D]. 黄蓓. 浙江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