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嫁令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赫哲族,嫁令阔,音乐,美感
嫁令阔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洁[1](2019)在《赫哲族嫁令阔音乐的美感诉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嫁令阔是小唱、小曲的意思。曲调优美动听,抒情,歌词内容广泛,表达情感丰富,旋律流畅,完整,乐句对称,是赫哲族民歌中主要的作品和演唱为数比较多的一种。因此说,具有抒情意义的"嫁令阔"是赫哲民歌中数量最大,内容最复杂的一种。可见,赫哲族嫁令阔音乐中蕴涵着丰富的美感诉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9期)
李萃琳[2](2018)在《赫哲族的有声艺术——嫁令阔民歌演唱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嫁令阔作为赫哲族民歌的典型代表,其音乐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嫁令阔民歌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少数民族有声艺术,它具有形成已久的原始属性、独特魅力的民族属性、历史厚重的文化属性、与时俱进的创造属性,由嫁令阔的核心音调演绎发展起来的优秀民族音乐层出不穷。本文就是通过对赫哲族嫁令阔民歌艺术表现的研究,使更多的民族声乐工作者和爱好者能够对嫁令阔的演唱实践有一个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嫁令阔的演唱分析,我们对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对于嫁令阔这种民族音乐瑰宝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作为民族声乐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吸收嫁令阔的艺术精华,使嫁令阔的演唱和民族声乐发声的演唱得以充分有机的结合。在演唱方法上,也要互相借鉴和融合,灵活变换,不能一味地用同一种方法和技巧面对所有的艺术形式,要真正做到把握作品的独特内涵和灵魂表现,真正从艺术的高度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去面对声乐表演。赫哲族民歌嫁令阔并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艺术种类,而是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8年04期)
张浩[3](2017)在《黑龙江省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嫁令阔”民歌探析——以《乌苏里麻木》中“衬词”的演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很多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游牧渔猎民族,赫哲族就是其中之一。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赫哲族文化中,民歌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传统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被列入首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对我国着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张权先生演唱的《乌苏里麻木》中的"衬词"演绎进行分析,进而突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嫁令阔"民歌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7年16期)
李萃琳[4](2016)在《赫哲族嫁令阔民歌的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嫁令阔民歌就是赫哲族民歌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嫁令阔民歌依托其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形成了其原生态、一曲多用、即兴演唱等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从音乐特征、调式节拍、曲式音阶、旋律节奏、歌词衬词等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的研究就是通过对嫁令阔艺术特色的分析,充分挖掘出更多的民族的、古老而有价值的音乐内涵,并从中吸取少数民族音乐精髓,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赫哲族民歌嫁令阔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6年01期)
李艳双[5](2015)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赫哲族“嫁令阔”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CNKI收录的赫哲族"嫁令阔"研究文献为基础,分别对上世纪80至90年代和本世纪的"嫁令阔"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合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对"嫁令阔"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述评。(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5年18期)
王洋[6](2014)在《肖似的柬达仁与嫁令阔——鄂伦春族与赫哲族传统民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鄂伦春族和赫哲族歌曲为研究样本,通过对鄂伦春族柬达仁和赫哲族嫁令阔的题材内容、曲体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衬词使用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做以比较,用分类统计等方法,全面地分析了两个民族民歌的相近点以及其原因。(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4年11期)
王立扬[7](2014)在《赫哲族“嫁令阔”的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嫁令阔"作为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它在传承过程中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从赫哲族民歌"嫁令阔"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状况入手,对其现状及创作、表现形式等一系列流变作出文化阐释,以期能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4年06期)
初征[8](2014)在《赫哲族“嫁令阔”的概念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赫哲人创造的音乐艺术瑰丽多姿,是极其宝贵的。"嫁令阔"则是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赫哲族"嫁令阔"的生存和发展与其共生的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着。本文在当今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对"嫁令阔"进行了调查和探究,针对"嫁令阔"的概念解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释义。(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4年05期)
于洋[9](2014)在《从《乌苏里船歌》看赫哲族“嫁令阔”的现状与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每每听到郭颂老师演唱的《乌苏里船歌》,都会如醉如痴。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尤其善于歌唱,很多歌曲都是歌手们有感而发。而优美的曲调一旦被民间流传,就会成为民歌,这些歌曲赫哲族人就叫它"嫁令阔"。这首《乌苏里船歌》就是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乌苏里船歌》的歌词创作于1962年。为创作这首歌,词作者胡小石深入到赫哲族主要集居地同江的街津口、八岔,饶河的四排体验生活。当时,叁年自然灾害还未过去,百姓生活很苦,相比之下,赫哲族受到政府的照顾,吃供应粮,生活显得并不是特别苦。赫哲族生活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边,抗日时期,日本侵略者曾对赫哲族采取过灭绝种族(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4年01期)
初征[10](2013)在《传播音乐的火种——赫哲族“嫁令阔”传播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哲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的渔猎民族,其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其中"嫁令阔"是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嫁令阔"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文章从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多元文化的传播方式两个方面对"嫁令阔"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力求简单明了地介绍新时期"嫁令阔"的传播现状。(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3年12期)
嫁令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嫁令阔作为赫哲族民歌的典型代表,其音乐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嫁令阔民歌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少数民族有声艺术,它具有形成已久的原始属性、独特魅力的民族属性、历史厚重的文化属性、与时俱进的创造属性,由嫁令阔的核心音调演绎发展起来的优秀民族音乐层出不穷。本文就是通过对赫哲族嫁令阔民歌艺术表现的研究,使更多的民族声乐工作者和爱好者能够对嫁令阔的演唱实践有一个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嫁令阔的演唱分析,我们对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对于嫁令阔这种民族音乐瑰宝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作为民族声乐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吸收嫁令阔的艺术精华,使嫁令阔的演唱和民族声乐发声的演唱得以充分有机的结合。在演唱方法上,也要互相借鉴和融合,灵活变换,不能一味地用同一种方法和技巧面对所有的艺术形式,要真正做到把握作品的独特内涵和灵魂表现,真正从艺术的高度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去面对声乐表演。赫哲族民歌嫁令阔并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艺术种类,而是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嫁令阔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洁.赫哲族嫁令阔音乐的美感诉求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
[2].李萃琳.赫哲族的有声艺术——嫁令阔民歌演唱实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
[3].张浩.黑龙江省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嫁令阔”民歌探析——以《乌苏里麻木》中“衬词”的演唱为例[J].北方音乐.2017
[4].李萃琳.赫哲族嫁令阔民歌的艺术特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
[5].李艳双.20世纪80年代以来赫哲族“嫁令阔”研究述评[J].北方音乐.2015
[6].王洋.肖似的柬达仁与嫁令阔——鄂伦春族与赫哲族传统民歌[J].参花(上).2014
[7].王立扬.赫哲族“嫁令阔”的流变研究[J].大舞台.2014
[8].初征.赫哲族“嫁令阔”的概念变迁[J].大舞台.2014
[9].于洋.从《乌苏里船歌》看赫哲族“嫁令阔”的现状与变迁[J].北方音乐.2014
[10].初征.传播音乐的火种——赫哲族“嫁令阔”传播现状[J].艺术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