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半乳糖苷酶论文_陶佳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咖啡豆半乳糖苷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咖啡豆,半乳糖,环糊精,结构,建模,活性,模型。

咖啡豆半乳糖苷酶论文文献综述

陶佳妮[1](2016)在《环糊精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相互作用的叁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结构,本实验对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二级、叁级结构等进行了理论预测和分析,随后在其叁级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同源建模研究。分析一级结构发现,其主肽链由37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41.31kDa,原子总数为5708,等电点为5.60。该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为酸性、亲水,且较为稳定。N端为M(Met)。在所有组成该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氨基酸中,丝氨酸的含量最高为9.5%,半胱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最低为1.6%。该酶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数目为124个,亲水性氨基酸残基数目为254个,没有跨膜区域,378个氨基酸残基全部在膜外,不存在信号肽。分析二级结构发现,该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主要构件为α-螺旋结构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其中α-螺旋结构和无规则卷曲结构交替存在,是该酶整体结构中的主要组成构件,扩展长链均匀的分布在整条链中。这种分布有利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结构的稳定。通过序列搜寻和比对,该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空间结构与大米α-半乳糖苷酶的相似度较高,故以大米α-半乳糖苷酶作为模板,对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晶体结构进行同源建模。经同源建模后的叁维结构显示,该酶包含8个α-螺旋和16个β-转角。其中8个α-螺旋位于结构的一侧,形成一个球状结构,8个β-转角相互平行,位于8个α-螺旋形成球面的内部,另外8个β-转角位于结构的另一侧。综合评价表明其符合立体化学规则,建模结构合理。可以作为分子对接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空间结构和催化活性位点研究提供诸多信息。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分析了叁种常见的环糊精(α-环糊精、β-环糊精及γ-环糊精)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相互作用的叁维模型与关键集团。从对接后的空间结构来看,α-环糊精呈现出一种覆盖在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活性空腔表面的状态,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之间形成2个氢键,与Trp31及Asp200各形成一个氢键,参与形成氢键的基团均为环糊精亚甲基上的羟基;β-环糊精的一部分已对接进入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活性空腔,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之间形成3个氢键,与Trp179形成一个氢键,参与氢键的基团为次甲基上的羟基,与Asp200形成两个氢键,作用较强,参与氢键的基团是均为次甲基上的羟基;γ-环糊精呈现出一种覆盖在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活性空腔表面的状态,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之间形成2个氢键,与Trp31及Asp200各形成一个氢键,参与氢键的基团均为亚甲基上的羟基。结果表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活性口袋中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为:Trp31、Trp179、Asp200,环糊精中的关键基团为:次甲基上的羟基、亚甲基上的羟基。二者处于同一个反应体系中时,环糊精覆盖在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亲水活性空腔的表面,从而抑制其活性,β-环糊精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分子对接的结果提供了环糊精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关键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的信息,为降低抑制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6-06-01)

陶佳妮,李赟,姚娣,陈轩,李芳[2](2015)在《环糊精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子对接方法研究3种主要的环糊精(α-环糊精、β-环糊精及γ-环糊精)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相互作用模型与分子机理。结果表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活性口袋中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为:Trp31、Trp179、Asp200,环糊精中的关键基团为:次甲基上的羟基、亚甲基上的羟基。环糊精覆盖在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亲水活性空腔的表面,从而抑制其活性,β-环糊精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分子对接结果为酶法合成α-半乳糖基-环糊精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10期)

陶佳妮,李赟,姚娣,沈汪洋,陈轩[3](2016)在《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同源建模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结构,对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及叁级结构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预测,并在叁级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同源建模研究。分析表明,该酶呈酸性,亲水,稳定。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其空间结构与大米α-半乳糖苷酶相似度较高,以此为模版构建了可靠的叁维结构模型。模型的一侧是由8个α-螺旋和8个β-转角形成的球状结构,另一侧是8个β-转角。实验结果为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空间结构和催化活性位点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沈汪洋,金征宇[4](2011)在《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酶学性质。[方法]从发芽咖啡豆中提取α-半乳糖苷酶,研究不同温度和pH下的酶活,并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和pH。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和不同离子强度(NaCl)对α-半乳糖苷酶酶活的影响。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测定该酶的Km和Vmax。[结果]α-半乳糖苷酶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5℃、6.0,热稳定温度范围为20~50℃,pH稳定范围为5.0~7.0。Na+、K+、Mg2+和Cu2+对α-半乳糖苷酶酶活的影响不大,Zn2+促进酶活,Ba2+对酶活稍有抑制,Hg2+强烈抑制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在0~0.25mol/L离子强度(NaCl)范围内,α-半乳糖苷酶的酶活不受影响。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测定该酶的Km和Vmax分别为0.556mmol/L、1.19μmol/min。[结论]该研究为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9期)

沈汪洋,金征宇[5](2011)在《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化学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发芽咖啡豆中提取α-半乳糖苷酶,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化学修饰剂对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化学修饰结果显示:色氨酸是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中心的必需氨基酸,-SH、-COOH和组氨酸对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有影响,精氨酸、赖氨酸和-S-S-不是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邹氏作图法显示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中心的必需色氨酸数目为1。(本文来源于《武汉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沈汪洋,金征宇[6](2011)在《从发芽咖啡豆中分离纯化α-半乳糖苷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从发芽咖啡豆中分离纯化α-半乳糖苷酶。[方法]通过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色谱和Sephacry1 S-200-HR凝胶过滤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从发芽咖啡豆中分离纯化a-半乳糖苷酶。SDS-PAGE用来分析该酶的纯度和分子量。[结果]经过3步分离纯化之后,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比酶活达到191.50 nkat/mg,纯化倍数为23.18倍。与绿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相比,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比酶活较高,但产率和总的提取率都较低。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该酶出现单一谱带,分子量为3 8805 D。[结论]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产量和总提取率的提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6期)

高红伟,贾延军,鲍国强,季守平,檀英霞[7](2009)在《表达重组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酵母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用5L发酵罐优化了重组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酵母工程菌pPIC9K-Gal/GS115(本室构建)的高密度发酵工艺。通过对发酵条件的优化,包括甘油补充量及补充时机、甲醇诱导量及诱导时机、溶氧控制、诱导时间等,重组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在毕赤酵母中得到了高效表达。利用所确定的最适条件进行发酵,菌体密度最终达到368g/L以上,每批发酵液离心后可获得3.5L的发酵上清,上清中的蛋白含量达到3g/L以上,目的蛋白占上清总蛋白的50%以上,含量约为1.5g/L,上清中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维持在80U/ml左右。确立工艺后又进行了3次发酵试验,证明了工艺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为重组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在B→O血型改造和酶解大豆低聚糖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9年11期)

沈汪洋[8](2009)在《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α-D-Galactoside galactohydrolase,α-Gal; EC 3.2.1.22)也称蜜二糖酶,是一种外切糖苷酶。来源于咖啡豆的α-半乳糖苷酶具有将半乳糖转移到环糊精上的功能,从而酶法合成α-半乳糖基-环糊精。α-半乳糖基-环糊精是一种分支环糊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发芽咖啡豆中分离纯化得到α-半乳糖苷酶,详细研究了该酶的酶学性质,酶法合成了α-半乳糖基-β-环糊精,并确定其结构。以培养35d的发芽咖啡豆为原料,冷冻24h(-40℃)后干法粉碎,提取液(水溶液:含有0.9%氯化钠,0.1mmol/L乙二胺四乙酸,pH4.8)粗提α-半乳糖苷酶。其它条件:料液比1:5,时间30min,搅拌速度100r/min。此条件下得到的α-半乳糖苷酶总酶活为132.60nkat,比酶活为6.44nkat/mg。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粗提条件,优化后的条件:料液比1:5,时间35min,搅拌速度150r/min,pH 5.0。此条件下α-半乳糖苷酶总酶活为148.00nkat,比酶活为7.16nkat/mg,总酶活和比酶活都得到提高。α-半乳糖苷酶提取过程中,植物多酚造成严重的干扰,必须去除此物质。采用50%(V/V)丙酮去除粗提液中的植物多酚,去除率为76.4%,效果明显。去除植物多酚后,α-半乳糖苷酶总酶活为129.05nkat,比酶活为8.26nkat/mg。总酶活有所降低,但比酶活显着提高,有利于α-半乳糖苷酶的分离纯化。通过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色谱和Sephacryl S-200-HR凝胶过滤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从发芽咖啡豆粗酶液中分离得到α-半乳糖苷酶。经过变性凝胶电泳分析,该酶出现单一谱带,分子量为38,805Da。经过分离纯化之后,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比酶活达到191.50nkat/mg,纯化倍数为23.18倍。以对硝基苯酚-α-半乳糖苷为底物,研究分离纯化后的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酶学性质。α-半乳糖苷酶的最适温度45℃,热稳定温度范围20-50℃,最适pH6.0,pH稳定范围5.0-7.0。Na+、K+、Mg2+和Cu2+对α-半乳糖苷酶的酶活影响不大,Zn2+促进酶活,Ba2+对酶活稍有抑制,Hg2+强烈抑制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在0-0.25mol/L离子强度(氯化钠)范围内,α-半乳糖苷酶的酶活不受影响。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测定α-半乳糖苷酶的Km为0.556mmol/L,Vmax为1.19μmol/min。一定浓度条件下,化学修饰剂对α-半乳糖苷酶的化学修饰结果显示:色氨酸是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中心的必需氨基酸,-SH、-COOH和组氨酸对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有影响,精氨酸、赖氨酸和-S-S-不是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邹氏作图法显示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中心的必需色氨酸数目为1。采用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酶法合成分支环糊精。以蜜二糖(0.8mol/L)为供体,β-环糊精(0.4mol/L)为受体,反应缓冲液为醋酸缓冲液(50mmol/L, pH6.0),α-半乳糖苷酶用量为50nkat。反应条件:温度30℃,时间36h,振荡速度100 r/min。反应结束后,产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有β-环糊精的衍生物生成。通过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纯化样品。经过质谱分析和样品酶解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该样品为单取代的α-半乳糖基-β-环糊精。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得出α-半乳糖基-β-环糊精的结构:一个半乳糖通过α-1,6糖苷键与一个β-环糊精连接。α-半乳糖基-β-环糊精为单取代-6-O-α-D-半乳糖(吡喃)基-β-环糊精。通过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酶法合成α-半乳糖基-β-环糊精动力学研究可以得到合适的参数:pH6.8,酶用量60nkat,β-环糊精0.4mol/L,蜜二糖0.8mol/L。由Plackett- Burman设计筛选出酶用量,时间和pH这叁个影响α-半乳糖基-β-环糊精产量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通过最陡爬坡法和Box-Behnken设计,得到酶用量,时间和pH的最佳水平分别为73nkat,28h和6.3。其它条件:温度40℃,振荡速度75r/min,β-环糊精0.4mol/L,蜜二糖0.8 mol/L,反应体系为2mL醋酸缓冲液(50mmol/L)。在此条件下,α-半乳糖基-β-环糊精产量为28.4%,比优化前提高了41.3%。(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9-03-01)

沈汪洋,金征宇[9](2008)在《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溶液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求提高发芽咖啡豆α-Gal溶液稳定性的方法。[方法]从发芽咖啡豆中提取α-Gal,通过α-Gal酶溶液单因素试验和热稳定性试验获得各因素参数,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各参数,得到复合稳定剂,并研究了胶体、金属离子对α-Gal溶液稳定性的促进作用。[结果]合适的黄原胶和Zn2+含量以及pH值都能增强α-Gal酶溶液的稳定性。α-Gal酶溶液复合稳定剂为:黄原胶1%(W/V),Zn12 mmol/L,pH值为5.0。在此参数条件下,试验酶活保留率为76%,是对照样品(26%)的2.9倍。α-Gal酶溶液室温保存试验表明,室温放置60 d,添加复合稳定剂的α-Gal酶溶液的酶活保留率为89.2%,比对照(78.6%)提高13.5%。[结论]添加复合稳定剂能提高α-Ga酶溶液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崔玉,杨军,詹林盛[10](2007)在《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基因在大肠杆菌JM83中可溶性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证实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基因在大肠杆菌JM83中可溶性表达、纯化及活性。方法:通过PCR扩增得到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基因克隆到载体pGEM-T easy,目的片段与预期的大小一致。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基因与分泌性原核表达载体pAS18连接,转化到宿主菌E.coli JM83。经过IPTG诱导表达并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Western-blot印迹证实蛋白表达的特异性。结果:PCR扩增得到目的片段测序结果正确。SDS-PAGE电泳分析得到目的蛋白41kD,经过Western blot鉴定正确。ELISA检测证实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具有生物活性。结论:优化诱导条件,初步证实重组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基因具有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感染.炎症.修复》期刊2007年02期)

咖啡豆半乳糖苷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子对接方法研究3种主要的环糊精(α-环糊精、β-环糊精及γ-环糊精)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相互作用模型与分子机理。结果表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活性口袋中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为:Trp31、Trp179、Asp200,环糊精中的关键基团为:次甲基上的羟基、亚甲基上的羟基。环糊精覆盖在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亲水活性空腔的表面,从而抑制其活性,β-环糊精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分子对接结果为酶法合成α-半乳糖基-环糊精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咖啡豆半乳糖苷酶论文参考文献

[1].陶佳妮.环糊精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相互作用的叁维结构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6

[2].陶佳妮,李赟,姚娣,陈轩,李芳.环糊精与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分子对接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5

[3].陶佳妮,李赟,姚娣,沈汪洋,陈轩.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同源建模及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6

[4].沈汪洋,金征宇.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性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5].沈汪洋,金征宇.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化学修饰[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1

[6].沈汪洋,金征宇.从发芽咖啡豆中分离纯化α-半乳糖苷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7].高红伟,贾延军,鲍国强,季守平,檀英霞.表达重组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酵母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J].生物技术通报.2009

[8].沈汪洋.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

[9].沈汪洋,金征宇.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溶液的稳定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10].崔玉,杨军,詹林盛.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基因在大肠杆菌JM83中可溶性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J].感染.炎症.修复.2007

论文知识图

α2半乳糖苷酶吸光度标准曲线中粒种与大粒种咖啡α-半乳糖苷酶cDNA开...3 重组 α-半乳糖苷酶的最适 pHpH对β-D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2 重组 α-半乳糖苷酶的最适温度人源O型血清检测AB型红细胞酶解前后的...

标签:;  ;  ;  ;  ;  ;  ;  

咖啡豆半乳糖苷酶论文_陶佳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