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梅轩诗草偶存》校注

《问梅轩诗草偶存》校注

杨瑞[1]2004年在《《问梅轩诗草偶存》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蒋启敭(公元1795——1856),字明叔,号玉峰。清广西全州龙水人。出身于世宦家庭的他深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少有才名。二十七岁登进士第并入仕,此后叁十多年先后在江西、河南等地为官。1856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病逝于治河工地。着有《问梅轩诗草偶存》和《问梅轩文稿偶存》,同时写有《宦海一蠡》、《见闻随笔》、《教士汇编》、《课艺偶成》等。 蒋启敭受传统诗教思想影响较大。其诗吟纪行状,多有寄托,诗风优游平夷,温文醇和。本论文以他的诗集《问梅轩诗草偶存》为研究对象,在对作品进行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对作家和作品进行多方面研究。大致包括作家生平、思想和诗歌内容、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分析。由于前人对蒋其人其作研究几为空白而资料匮乏,本论文多从诗歌本身入手,从中整理出线索来进行论证。

杨骥[2]2011年在《清代广西诗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次对清代广西诗歌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七章,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探讨清代广西诗歌的总体特点,介绍清代桂北、桂东、桂中、桂南、桂西五个区域的代表性诗人及其诗作,并分析清代广西诗歌繁荣原因。本文认为:清代广西诗歌在广西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六个特点:一、诗人、诗集众多;二、作家个体作品数量大增;叁、在全国诗坛的地位显着提升:四、省内各区域、各时期诗歌创作发展仍不平衡;五、少数民族聚居区诗人崭露头角;六、家族诗人现象明显。清代广西诗歌的代表性诗人、诗集有:桂北地区的谢良琦及其《醉白堂诗集》,朱依真及其《九芝草堂诗存》,况澄及其《西舍诗钞》,朱琦及其《怡志堂诗集》,龙启瑞及其《浣月山房诗集》,廖鼎声及其《冬荣堂集》,蒋琦龄及其《空青水碧斋诗集》;桂东地区的邓建英及其《玉照堂诗钞》,王维新及其《菉猗园初草》等,彭昱尧及其《致翼堂诗集》,苏时学及其《宝墨楼诗册》,苏煜坡及其《萃益斋诗集》,封祝唐及其《味腴轩诗稿》;桂中地区的杨廷理及其《知还书屋诗钞》,郑献甫及其《补学轩诗集》,王拯及其《龙壁山房诗集》,韦绣孟及其《茹芝山房吟草》;桂南地区的冯敏昌及其《小罗浮草堂诗集》,黎申产及其《菜根草堂吟稿》,蒙泉镜及其《亦嚣轩诗稿》,黄君钜及其《丹崖诗钞》,等等。这些诗人的诗作,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清代广西诗歌之所以能有前所未有的繁荣,其原因主要有: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教育事业更上层楼;二、科举之推动;叁、时代因素;四、明代广西文学之基础;五、外省旅桂文人之积极影响与推动;六、家族诗人团体之带动。

银健[3]2003年在《《空青水碧斋诗集》校注》文中研究指明有清一代,广西出现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全州一县更是“于斯为盛”。但因地处南疆,许多诗家文人不为世人所知,生活于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蒋琦龄就是其中的一位。蒋琦龄的主要着作是《空青水碧斋诗集》和《空青水碧斋文集》。 本论文将对《空青水碧斋诗集》进行研究,包括诗集的版本情况、校勘注释、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同时也介绍蒋琦龄的生平、交游、创作概况等,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其人其诗。蒋诗学于韩愈、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人,多为爱国忧民和山川风物之作,自然和直抒胸臆是其艺术追求,在晚清诗坛独树一帜。蒋琦龄的诗歌创作,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鲁梅娟, 贺根民[4]2015年在《文学教育视野下的清代全州龙水蒋氏家族文学》文中研究指明清代中后期,全州龙水出现了一个以蒋励常、蒋启敭、蒋琦龄为代表的蒋氏文学家族。蒋氏家族通过以德为先、重视教育、经世致用和笃学力行的家风作用于家族文学创作者的知识构成、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以此来影响文学作品的生成;通过家族后人对尚理学、主平实、以忠君爱国忧民为内核的家学的"敬仰"与"责任感"形成传承的内动力,因而在文学创作中继其统,守其业,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学;通过与文学家族联姻为知识女性教育子女、文学家族成员之间进行往来提供了可能,从而有助于提高文学家族成员的文学修养、并为他们提供创作素材,促进家族文学作品的产生和繁荣。

步蕾英[5]2005年在《《空青水碧斋文集》校注》文中认为清中后期的文坛,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发自心底的挫伤后,末世文人们更多地思考经世致用,发挥传统“文以载道”的精神,希冀以文来挽救时风日下的社会,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以图救国救民。蒋琦龄就是这一时代,广西散文创作的代表。 受性灵思潮的影响,蒋琦龄在为文上强调“抒写性真”,“绝去浮艳”。这种文艺思想付诸在行文上,就形成“以情缀文”的特点。而师从传统儒者的为学经历和名门望族的出身,使得其延续“程朱之学”的使命也体现在为文上:“孝友忠信”是文之“根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希望通过对蒋琦龄的生平、政治活动等的考查,能结合时代,揭示其创作特征,冀能对探寻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中后期的传统文学创作,提供少许帮助。

杨瑞[6]2006年在《清中后期社会变革下中层士人的心态衍变历程——以桂林全州蒋氏家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社会最敏感成份的士人,他们更能深刻感知社会的变革。在时代剧变中,他们努力有所作为,但儒家传统教育下固有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模式阻碍着他们对社会变迁的接受。全州蒋氏家族叁代人的诗文作品,展示了清代从乾隆后期到同治初年在各种变革思潮下士人的心态衍变历程。

何年丰[7]2016年在《清初两浙诗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初两浙诗僧不仅人数繁多而且诗歌成就突出,但目前学界对于清初诗僧的研究在地域上主要只涉及了吴中、岭南和滇黔,对于清初两浙庞大的诗僧群体只有少数个案的研究。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共梳理出清初两浙诗僧204位,在此基础上对清初两浙诗僧的分布特点、群体类型、诗歌创作和文学贡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清初两浙诗僧的总体概况研究。第一章在量化统计基础上对清初两浙诗僧群体的空间分布和宗派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作了详细的分析。第二章根据诗僧对清廷政权的不同政治态度把清初两浙诗僧划分为遗民诗僧、征召诗僧和方外诗僧叁类,探讨了他们的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其中,遗民诗僧多为明代遗民,他们追悼故明,不与新朝合作;征召诗僧是甲申后被清朝征召和扶持的大和尚,他们在政治态度上亲近新朝,成为新朝在佛门中的代言人:方外诗僧指那些在明亡前后都没有表现出鲜明政治倾向的诗僧,他们固守僧人的方外净土,参禅弘法。第叁章到第五章是清初两浙诗僧的诗歌研究。第叁章论述了清代两浙寺院中的天童寺、灵隐寺和净慈寺的诗歌传承现象,即寺院诗系。寺院诗系是明末清初才开始形成的一种寺院诗歌的传承现象,它一般有形成、发展、兴盛和衰落等阶段,因而第叁章所涉及的诗僧不仅仅局限于清初这一时期,而是涉及了整个清代各个寺院的诗僧。第四章探讨了清初两浙僧诗的题材内容,具体分析了山居山行诗、弘佛参禅诗、交游酬唱诗和政治寄怀诗。第五章探讨了清初两浙诗僧的创作特点,认为清初两浙诗僧的诗歌创作具有家传师承、地域涵化和佛门沐浴的特点。第六章论述了清初两浙诗僧的文学贡献,重点探讨了清初两浙诗僧对中国古代僧诗、清诗和乡邦文学发展的贡献。此外,文末有附录两个,附录一为两浙诗僧禅宗法系传承图,包括临济宗幻有正传一系和曹洞宗小山宗书一系诗僧之间的法系传承。附录二为清初两浙僧诗存目。

余小芬[8]2014年在《沈衍庆《槐卿遗稿》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槐卿遗稿》整理,下篇为沈衍庆研究,全文共约十一万字。《槐卿遗稿》六卷为沈衍庆所撰,卷一为赋,卷二为古今诗体,卷叁和卷四为书牍,卷五为书启,卷六为杂着;附录一卷为后人为其所作传记、吊唁诗歌等。《槐卿遗稿》文字优美,内容丰富,文中所载多为沈衍庆所见、所闻、所感、所处理政事,可透过其文字窥见那个时代的人、事、制度、社会面貌等,所以《槐卿遗稿》兼具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这也是笔者对其整理的意义所在。沈衍庆,号槐卿,籍贯为安徽石埭。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十五年(1835)中进士后,为官江右,代理金溪帘缺、署兴国、任安义、补泰和、调鄱阳,为官期间兢兢业业,尤善断案,重视教育,体恤百姓;平时关注国事,交友广泛,而且着述颇丰,曾作《学制草》六册,但后被盗遗失,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槐卿遗稿》六卷、《槐卿政绩》六卷以及《团练乡守备要》十一卷;沈衍庆为人务实有气节,最终于咸丰叁年(1853)在抵抗太平军入侵鄱阳的战役中战死,结束了其短暂但可圈可点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问梅轩诗草偶存》校注[D]. 杨瑞. 广西大学. 2004

[2]. 清代广西诗歌研究[D]. 杨骥. 暨南大学. 2011

[3]. 《空青水碧斋诗集》校注[D]. 银健. 广西大学. 2003

[4]. 文学教育视野下的清代全州龙水蒋氏家族文学[J]. 鲁梅娟, 贺根民.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5

[5]. 《空青水碧斋文集》校注[D]. 步蕾英. 广西大学. 2005

[6]. 清中后期社会变革下中层士人的心态衍变历程——以桂林全州蒋氏家族为例[J]. 杨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7]. 清初两浙诗僧研究[D]. 何年丰. 浙江师范大学. 2016

[8]. 沈衍庆《槐卿遗稿》整理与研究[D]. 余小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问梅轩诗草偶存》校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