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模式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模式

周伟[1]2008年在《温带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质的遗传基础狭窄是我国玉米(Zea mays L)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对种质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和整理,在明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种质扩增和改良。目前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侧重于温带自交系,对遗传基础丰富的热带群体材料则缺乏系统研究,限制了种质扩增和改良研究的范围,进而影响了玉米商业化育种的发展。本试验采用NCII设计组配试验材料,根据不完全区组设计安排田间试验,对14个具有代表性的的温带种质和6个热带、亚热带种质,根据农艺性状和产量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评价了供试种质的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再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SCA)和系谱聚类划分杂种优势类群。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0个种质的84个(温热)杂交组合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认为热带群体与温带群体的杂交组合基本能适应我国温带气候环境条件,是我国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理想材料,但植株的株高和穗位较高,在温带利用需要多加考虑。据产量性状和其它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看,温热杂交种优势表现优良,利用潜力较大。2、杂交组合总配合效应与杂交组合的实际表现基本吻合,也就是说总配合力效应能较好地反映组合实际产量水平,配合力总效应高,实际产量水平也表现好;反之,实际表现则差。在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组配时,应选择双亲一般配合力都高的群体或自交系,同时还要考虑其特殊配合力的高低,即应选择总配合力效应高的组合,这样才能选育出具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因此,配合力总效应能较好地反映杂交组合的真实水平。3、根据对84个温热杂交组合的产量、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分析结果发现,自选系2、自选系4这两个热带种质与我国主要杂种优势类群间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依据总配合力效应的聚类结果将热带、亚热带群体自选系6、自选系1归入Reid群;其中,自选系4与lancaster骨干系关系较近,应列入lancaster类群。自选系2与340和CA339两个旅大红骨骨干系相近,所以列入旅大红骨类群。承18、自选系5和自选系3等群体本研究中尚无法归入我国四大种质类群,可视为新的杂种优势群。

杨爱国[2]2003年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模式》文中提出本研究以13个国内有代表性的群体和14个经过多年改良、驯化的外引热带、亚热带群体为基础材料,以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丹340、掖478、Mo17和黄早四为标准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雅安多营农场进行两年实验,从表现型和配合力等方面,系统地比较分析我国温带及热带、亚热带27个群体的综合表现,同时对27个群体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并研究了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结果如下: 1.对27个群体的108个测交组合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认为热带群体的测交组合比原始亲本的适应性有较大改善,基本能适应我国温带气候环境条件,并且热带、亚热带群体的产量潜力大、抗倒伏性强,是我国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理想材料,但植株和穗位较高,在温带利用需要多加考虑。据产量性状和其它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及各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分析,初步认定国内群体WBM-C4和5个热带、亚热带群体Suwanl、Pob43、Pob501、Pob32、Pob21等的综合表现优良,利用潜力较大。 2.以单株产量配合力总效应对各杂交组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单株产量配合力总效应高的杂交组合,其实际产量也高;反之,实际产量则低。因此,配合力总效应能较好地反映杂交组合的真实水平。 3.依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对照优势)表现,将我国主要玉米群体划分为四个优势群:第一群为旅大红骨群,包括吉综A、辽旅综、中综3号、中综4号、东农群体C5;第二群为PA群,只有豫综5号;第叁群为Lancaster群,包括陕综1号、陕综3号、中群14等3个群体;第四群为四平头群,包括中综5号和WBM-C4。金皇后和中群13在本研究中无法归类。与系谱比较,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结果比较合理。 4.依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对照优势)表现,将热带、亚热带群体归入我国杂种优势群,其中,Pob43、Pob501被归入旅大红骨群;Stay Green、Pool19被归入Lancaster群;Pob28和Pob45与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关系较近;而Pob46,Pob69、Pob70、Pob21、Pob32、Pob49、Pob502、Suwanl等群体本研究中尚无法归入我国四大种质类群。 5.综合各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表现,初步认为Suwanl×PA、Pob43×PA、Pob32×PA、Pob501×PA、Pob21×PA、Suwanl×旅大红骨、Suwanl×Lan、Pob43×Lan、Pob28×PA、黄综×PA等这10对组合的产量潜力高,可形成强杂种优势组合。

雍洪军[3]2011年在《20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研究及育种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导入外来种质是增加遗传变异、拓宽玉米种质基础的有效途径。我国已引进了一批优良热带、亚热带和美国温带种质,研究这些种质与国内种质的遗传关系,是应用外来种质改良国内种质的基础。本研究利用20个CIMMYT、美国及国内群体为材料,以代表主要种质类群的群体中综5号(四平头群)、中综7号(PA群)、Lancaster(兰卡斯特群)、BSSS(Reid群)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通过不完全区组设计(α-Lattice Design)进行两年叁点(2009-2010年,北京顺义、辽宁沈阳、吉林公主岭)田间试验鉴定,应用Miranda Filho and Geraldi(1984)模型,评价供试群体的品种效应、品种杂种优势效应、配合力表现,研究供试群体与中国主要种质类群间的遗传关系。同时采用Dudely遗传参数,评估群体对改良优良单交种吉单261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对于指导群体改良,拓宽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在两种群体测验种(中综5与中综7号,Lancaster与BSSS)背景下,可以有效地评价供试群体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其中中综5号与Lancaster群体作为测验种,可以研究国内外群体与东北区主要种质之间的遗传关系。2、通过品种效应、品种杂种优势及配合力效应分析,发现CIMMYT群体Pob43、Suwan1,国内群体吉综A、中综3号、中综4号、豫综5号、WBMC-4,美国群体BS29农艺性状的品种效应和一般配合力(GCA)表现较好,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应注重对Pob43、Suwan1、吉综A、WBMC-4群体株高、生育期等性状的改良。3、在Lancaster×中综5号杂种优势利用模式背景下,Pob28、Pob446、QPM-Y、陕综3号、WBMC-4、BS28、BS29、BS30等群体与Lancaster种质遗传关系较近,可以与Lancaster种质融合并相互改良;Pob43、Stay Green Yellow (SG-Y)、Suwan1、Tuxpeno、辽旅综、中综3号、中综4号、BS16、BSCB1等群体与四平头种质遗传关系较近,可以与四平头种质融合并相互改良。4、依据TCSC、PTC与Dudley方法Lplμ’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评估群体作为有利基因供体改良优良单交种的简单途径(TCSC–PTC鉴定法)。即第一年待测群体与优良单交种杂交,获得F1,综合评估各性状TCSC参数表现,鉴定出有应用潜力的群体;第二年将这些群体与单交种亲本自交系杂交,分别获得F1,综合评估各性状PTC参数估计值表现,鉴定出改良单交种的最佳供体。5、通过分析20个国内外群体的8个农艺性状LpLμ'参数估计值,认为CIMMYT、美国及国内群体均存在进一步改良单交种吉单261(W9706×吉853)多个性状的潜力。群体吉综A作为有利基因供体,可以改良吉单261的穗长、穗粗、行粒数、粒长、百粒重、产量等性状,中综4号可以同时改良单交种的穗长、穗粗、行粒数、粒长、产量等5个性状, Pob43可以改良单交种的穗长、行粒数、粒长、产量等4个性状,BS30改良单交种的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等4个性状,中综3号、Suwan1通过穗粗、粒长、产量同时改良单交种W9706×吉853的3个性状。6、综合分析,认为国内群体(吉综A、中综4号、WBMC-4、中综3号等)、外来优良种质(Pob43、Suwan1、BS30等)可作为改良四平头或Lancaster种质的供体,在改良W9706×吉853多个性状上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应注意到Pob43、Suwan1等热带群体导入到国内种质时,会引起生育期、株高等性状改变,可以通过与国内种质建立复合群体,进行群体改良,再进一步作为有利基因供体改良优良单交种等性状。

梁文科[4]2008年在《热带温带玉米群体育种价值评估及光周期反应敏感性指标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第二大作物,常年播种面积达到2700万公顷;玉米属于粮、经、饲和工业原料农作物,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作物之一,跳跃基因、杂种优势机理等重大发现都是在玉米的研究中完成的。玉米种质扩增是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外来种质育种价值评估和利用是玉米品种改良的应用基础性研究;现代遗传学和统计学的发展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也为探讨玉米产量形成的遗传原因、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关系、预测杂交后代杂种优势的表现和评估育种基础材料的育种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对来自玉米起源中心的地方品种(Landraces)、群体(populations)和自交系(inbred lines)等种质进行深入的评价、改良和利用,对发掘这些外来种质中有利和稀有等位基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用9个来自热带和温带的玉米群体、两个广泛利用的杂交种及其4个亲本自交系为研究材料,设计了两套遗传交配试验:(1)用9个群体按双列杂交方法Ⅱ,组配了36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2年2点的田间鉴定试验,用混合线性(AD)模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方差分量、遗传力、基因的加、显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玉米产量形成的遗传原因;进一步分析9个群体之间的杂种优势表现,并且把杂种优势分解为杂种优势主效应和杂种优势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探讨了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的关系,还对杂交后代保持5%以上杂种优势的世代数进行了预测,以了解杂种后代自交衰退的程度,为育种材料的取舍提供科学依据。(2)利用9个群体和4个自交系,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了36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2年2点的田间鉴定试验,采用Dudley的基因转移理论和方法,评估这9个群体的育种价值,对一系列评估参数的值进行了估计,提出了分别用来改良两个优良单交种的最佳供体,并指出了改良方向和改良方式。本研究还利用两个对光周期变化敏感性不同的自交系黄早四和HZ32为亲本,构建了一个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F2:3分离群体,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两具有不同光周期的环境下对其进行鉴定,研究玉米光周期反应的最佳鉴定指标,为外来种质的适应性改良提供基础。本研究得到一下主要结果:1、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遗传原因是显性和显性与环境互作,分别占总变异的35.16%和29.73%,二者之和达到64.89%,而加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分别为0.18%和4.33%,二者之和仅为4.51%;远远小于显性和显性与环境互作。在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狭义遗传力大小排列顺序是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千粒重>小区产量,分别为26.38、16.44、11.36、9.13、0.18;其中穗行数最大,小区产量最小。2、就狭义遗传力而言,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在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上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而其它性状未达到显着水平;其排列顺序为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分别为26.83、16.44和11.36。说明在育种的早代依据穗行数进行选择更为有效。3、玉米杂种优势表现与双亲的遗传距离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而F1的基因型与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达到极显着的正相关,分别为0.86和0.80。4、Suwan 1×BSSS C_9和Stay green C_4×BSSS C_9是两对含有热带玉米种质的强优势组合,可能成为我国温带地区玉米杂种优势的替代模式,可以对改良瑞德×四平头,改良瑞德×旅大红骨两个主导杂种优势模式进行扩展。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可以用Suwan 1改良四平头杂种优势群;在东北,包括西南一部分春玉米主产区,可以利用Stay green C_4来改良旅大红骨杂种优势群。5、通过对群体之间杂种优势和保持=5%超亲优势的世代数分析,认为Suwan 1和Stay green C_4还可以相互重组改良;重组改良之后与BSSS C_9形成杂种优势模式,并且Stay green C_4。保持>5%超亲优势的世代数越多近交衰退越慢,说明组合含有较多的有利显性等位基因位点,在育种过程中要得到积累较多有利等位基因的家系应采用大群体和多世代的选择策略。6、杂种优势与环境之间存在显着互作效应,互作的强弱依组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地点和年份之间没有多少规律可循;组合1×2、1×3和3×6在主要性状上的杂种优势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显着,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组合4×5和1×6两个组合的互作效应达到显着水平,其适应性较差,只在特殊的环境下有利用价值。7、利用Dudley基因转移理论,为温带玉米种质导入外来种质、评估其有利等位基因数目的多少,筛选出改良掖478×丹340的最佳供体是群体1>群体5>群体8,改良方向大多是掖478,改良方式是先回交一次,再自交选系较为有利。筛选出改良美22×HZ111的最佳供体是群体7>群体8>群体4,改良方向是美22,改良方式大多是直接自交选系较为有利;体现了直接自交或有限次回交育种方法的有效性。8、热带种质在温带利用的主要障碍是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性,本研究对231个F2:3家系进行鉴定,分析了散粉期、叶片数、ASI和吐丝期、穗位下叶片数、总叶片数和穗位下叶数与总叶数之比等性状对光周期变化的表现;认为吐丝期比散粉期对光周期变化更为敏感;穗位下叶数与总叶数之比能作为玉米光周期敏感性最简单的指标。9、提出玉米育种的两向分群育种策略:培育专门化的父本群和母本群,分别对父本群和母本群的有限性状进行改良和选择。根据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优先聚积和保持每个群的特征性优点,逐渐克服缺点,使双亲具有尽可能多的有利等位基因,避免拥有共同的不利的等位基因,充分利用父本群和母本群有利等位基因,达到优良性状互补,在杂交种中展现增产潜力。

董海合[5]2001年在《北方春玉米区热带玉米种质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模式

孙成韬[6]2006年在《温带与热带玉米优良自交系间配合力分析及利用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温带玉米种质基础狭窄,高赖氨酸玉米胚乳硬度较低等问题。本研究选取25个优良温带普通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2对热带优良自交系为测验种,其中CML171、CML166来自CIMMYT的QPM种质,YML145、YML146为普通玉米自交系是云南省农科院从泰国两个杂种优势对应的群体中选育出,经过研究CML171×CML166和YML145×YML146在亚热带地区为强优势组合。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100个温热杂交组合,将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的生态条件下进行鉴定。分析了25个优良温带普通玉米自交系和4个测验种的产量、株高、穗长、穗行数、千粒重等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一年叁点产量分析,100个温×热组合中,郑58×YML146、自330×YML 146、铁7922×YML146、K1218×YML145、掖107×YML146、81515×YML146、DS01×YML 146、辽3180×YML145、87-1×YML145、丹340×YML146、综3×YML145产量较高均超过对照10%以上;自交系郑58、YML146、YML145、丹340、K22、黄早4、西502和铁7922具有较高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分别为26.60、25.12、22.32、6.75、5.94、5.19和4.81。因此,预测这8个自交系在云南等热带、亚热带玉米生产和育种上有较大的利用潜力。2.综合25个被测系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及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表现,郑58、自330、铁7922、K1218、掖107、81515、和DS01等自交系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优良,且具有较高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可以用来改良和扩增相应类群的种质资源。3.分析4个热带自交系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YML146>YML145>CML171>CML166,普通玉米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要高于优质蛋白玉米,本研究的优质蛋白玉米产量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表明这4个热带种质是扩增温带普通和QMP玉米的比较好的种质资源。4.根据对100个温带与热带自交系优良自交系间杂交组合F1的产量、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结果发现,这2对热带种质由于地理远缘与我国温带种没有交流,与我国主要杂种优势类群间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杨爱国, 张世煌, 李明顺, 荣廷昭, 潘光堂[7]2006年在《CIMMYT和我国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丹340、Mo17、掖478和黄早四为测验种,通过2年1点田间试验,分析27个国内外玉米群体(14个CIMMYT热带、亚热带群体和13个国内群体)的主要性状配合力和产量杂种优势,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大多数CIMMYT群体的产量和产量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明显优于国内玉米群体,以Suwan l、Pob43、Pob21、Pob501、Pob32、Pob502、Pob49、Stay Green、Pob28等9个热带、亚热带群体和国内群体WBM-C4的产量GCA效应较高,且与产量相关性状的GCA效应也较高;但这些群体的植株、穗位较高。在改良和使用时需设法降低株高、穗位。产量对照优势以Suwan 1、Pob21、Pob32、Pob43、Pob49、Pob501、Pob502等7个群体表现较优,尤其Suwan 1与4个测验种所组配测交组合的对照优势值均较大,分别为33.4%、47.4%、23.6%和16.8%,是本研究中表现最优异的群体。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中,依据产量SCA结合杂种优势划分群体比较合理可靠。除金皇后外,国内其他12个群体划群合理,与系谱记载吻合。14个热带、亚热带群体中有9个划群合理。Suwan 1和Pob32在本研究中游移于四平头和非Reid之间,但根据以往实验结果和系谱关系,将它们分别归入四平头和非Reid种质更有实践意义。Pob21游移于四平头和旅大红骨之间,但参考以往实验结果,将其划入旅大红骨群更合理。另外2个群体Pob49和Stay Green不能根据现有的试验资料确切地将其划分到4个杂种优势类群中去。

周波[8]2009年在《混合选择对两个CIMMYT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分析》文中提出热带玉米群体对于拓宽和改良我国玉米育种的遗传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个CIMMYT热带群体混合选择后的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对改良群体产量、吐丝期、株高等性状配合力的评价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对群体改良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4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后,改良的Pob43、Suwan1C4轮群体的吐丝期、株高、穗位高均朝着选择目标方向变化,说明采用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对改良热带玉米群体的光周期敏感性是有效的。2与C0群体相比,两个C4改良群体的杂交组合单株产量均最高,说明采用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法对改良热带玉米群体单株产量是有效的,但改良效果有一定差异,Suwan1产量改良效果要优于Pob43。两个改良群体与黄淮海玉米产区主要杂优模式代表自交系黄早四和掖478之间的杂种优势有明显差异,Pob43、Suwan1与掖478之间的杂种优势均大于与黄早四之间的杂种优势,说明Pob43×478和Suwan1×478两种杂交模式在黄淮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可利用Suwanl、Pob43改良四平头种质,然后与Reid种质进行组配杂交种应用于生产。3 Pob43、Suwan1两个群体改良的重点仍需要对光周期敏感性进一步钝化。Pob43群体改良重点是降低株高和穗位高,Suwan1群体改良重点是提前吐丝期。

番兴明, 谭静, 杨峻芸[9]2000年在《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种植玉米 2 45 0万公顷 ,平均产量为每公顷 4 96吨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 7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增产率呈下降趋势 ,玉米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种质资源匮乏 ,缺乏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后 ,指出利用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温带种质的玉米遗传基础 ,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 ,产生出超强优势的杂交玉米新组合 ;提出了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途径及方法。

李高科[10]2005年在《两个热带玉米群体的基因效应分析及育种潜力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2个来自CIMMYT的热带群体(Pob25和Pool 26)为基础材料,以丹340、掖478;黄C、178及其杂种F_1(掖单13、农大108)为测验种,采用叁重测交(TTC)设计,在云南元江配制杂交组合,次年将组合种植于学校喷江农场。对两群体进行了基本株的GCA效应、各组合的SCA效应及总配合力效应分析,及对照优势、基因效应分析;同时以产量特殊配合力及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为指标,对两群体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两群体的田间性状综合表现表明,两个热带群体基本能适应西南地区气候生态条件,抗病性表现突出,群体产量较高,可以作为该地区玉米种质扩增的材料,但需加强对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改良。 2.两群体各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群体Pob25中,除秃尖长以外,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在其遗传中均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显性效应则在单株产量、穗位高、穗行数、穗重、秃尖长这5个性状的遗传中有重要作用;而穗位高、秃尖长、轴径及轴重则存在显着上位性效应;对群体Pool 26,除穗位高以外,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在其遗传中均发挥决定性作用;显性效应则在轴径、穗行数、行粒数、单株产量、株高、穗位高6个性状的遗传中有重要作用;而穗长、穗重、轴重、出籽率、株高、穗位高6个性状存在显着上位性效应。上述结果揭示上位性基因效应在两群体部分性状的遗传系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显然,无论在进行遗传分析还是制订具体育种方案,或对性状进行改良时,在未确切证实无上位性或相对作用较小之前,就假定上位性不存在或可忽略不计是不妥的。 3.由群体农艺经济性状及由SSR分子标记所估算的两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及变异幅度都较大,表明两群体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不论是由农艺经济性状估算的遗传距离还是由SSR分子标记所估算的遗传距离,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大于两群体内平均遗传距离,但是也出现了群体内部分基本株间的遗传距离大于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的情况。因此,群体内遗传距离并不一定小于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在两供试群体内仍存在相当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就为我们进行群体内遗传变异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4.利用产量特殊配合力和SSR分子标记对群体基本株进行了聚类分析,总体来看,两种方法各具有优缺点。单株产量SCA聚类分析由于易受环境影响,所得结果难

参考文献:

[1]. 温带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D]. 周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2].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模式[D]. 杨爱国. 四川农业大学. 2003

[3]. 20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研究及育种价值评估[D]. 雍洪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4]. 热带温带玉米群体育种价值评估及光周期反应敏感性指标研究[D]. 梁文科.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5]. 北方春玉米区热带玉米种质利用研究[D]. 董海合. 沈阳农业大学. 2001

[6]. 温带与热带玉米优良自交系间配合力分析及利用潜力研究[D]. 孙成韬. 云南农业大学. 2006

[7]. CIMMYT和我国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杨爱国, 张世煌, 李明顺, 荣廷昭, 潘光堂. 作物学报. 2006

[8]. 混合选择对两个CIMMYT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分析[D]. 周波.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9]. 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J]. 番兴明, 谭静, 杨峻芸. 西南农业学报. 2000

[10]. 两个热带玉米群体的基因效应分析及育种潜力研究[D]. 李高科.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