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渗杂交论文_张启鹏,郑荣泉,张丹丹,张加勇,颉志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渐渗杂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粒体,基因,座子,两栖动物,种群,染色体,河南。

渐渗杂交论文文献综述

张启鹏,郑荣泉,张丹丹,张加勇,颉志刚[1](2018)在《线粒体和核基因揭示棘胸蛙属种间存在渐渗杂交》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及渐渗杂交对物种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对其影响的评价存在争议。棘胸蛙属(Quasipaa)隶属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是亚洲特有两栖类。前期基于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分子标记对棘胸蛙属同域分布物种种间渐渗杂交研究发现,棘胸蛙属同域分布物种存在渐渗杂交现象,但同域分布区最多且形态极其相似的两个广布种(棘胸蛙Quasipaaspinosa与棘腹蛙Q.boulengeri)没有检测到渐渗杂交。为了检测棘胸蛙属物种的渐渗杂交以及种间的遗传学特征,本文采集同域分布区的棘胸蛙、棘腹蛙及棘侧蛙(Q.shini),利用线粒体COI基因与微卫星分子标记,探讨棘胸蛙、棘腹蛙及棘侧蛙种间渐渗杂交及遗传多样性水平。主要结论如下:不同地理种群的棘胸蛙与棘腹蛙发生了线粒体基因单向渐渗,棘胸蛙与棘侧蛙存在线粒体与核基因的双向渐渗。棘胸蛙属物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棘胸蛙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叁个支系。部分区域的棘胸蛙、棘腹蛙种群经历了瓶颈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0)

林汉扬,李建华,Pamela,Soltis,傅承新,赵云鹏[2](2018)在《新近纪后期快速物种形成后的渐渗杂交导致紫茎属系统发育冲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diverse data sets can yield controversial inference that challenge systematists to interpret.Phylogenetic conflicts observed in both animal and plant taxa were generally explained by two competing hypotheses,i.e.,hybridization vs.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ILS).However,the mechanism could be taxa-specific and more evidence is needed to test the alternative hypotheses.To shed light on potential conflicts,we present the first multi locus-based phylogenetic study of the small tree or shrub Stewartia s.l.(tea family) with disjunct distribution between eastern Asia(EAS)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ENA) using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 data and complete plastomes.Both concatenation and coalescence approaches suggested strong phylogenomic conflicts between plasto-(cyto-) and nuclear data.Four-taxon D-statistic(ABBA-BABA) test detected prevailing introgression signals.Bayesian analysis of macro-evolutionary mixtures(BAMM) indicated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in the late Neogene.Re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distribution indicated sympatric distribution and dispersal and vacariance events in both EAS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clades.We concluded that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following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resulted in the phylogenetic conflicts observed in Stewartia s.l.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introgression in the mechanism of diversity anomaly between EAS and ENA.(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江婷婷[3](2016)在《关于水稻渐渗杂交过程诱导多个转座元件转座情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座元件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并且在基因组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植物的渐渗杂交在自然界中广泛发生,并有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遗传及表观遗传变异,其中就包括转座子的激活。新发生的转座子转座可能使邻近转座子跳出和插入位点的基因发生可遗传的表达变化,进而形成新的表型。有研究表明性不兼容的植物物种远缘杂交可能诱导转座子转座,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基于有确定的外源基因渗入的前提下,所以目前还不清楚是基因渗入还是外源授粉过程本身诱导了转座子转座。本研究通过将菰-水稻渐渗系(受体:水稻品系Jijing88;获得水稻品系:X9)进行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复态授粉法获得的渐渗系X9相对于其亲本水稻千粒重显着增加;(2)未在渐渗系X9材料基因组中检测到菰基因组DNA,但在水稻中检测到了沉默的内源性转座子转座,13个转座子共发生了33个从头转座事件,这13个转座子包括MITE类转座子mPing、Pong(mPing转座酶的供体)和11个LTR类的反转座子;(3)X9相对于其水稻亲本发生了一些转座子的激活事件并导致转座位点附近基因(其中一些刚好位于已报道的水稻控制千粒重性状的QTLs上)表达水平的改变,从而解释了X9中的表型变异。说明经菰授粉后即使无大片段菰基因组DNA的导入,而仅仅是外源物种花粉的刺激就会导致水稻内源转座子的激活,并导致一系列表型的改变,该工作对高产水稻的培育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郝明,罗江涛,张连全,宁顺腙,袁中伟[4](2015)在《渐渗与非渐渗杂交》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种内杂交,即孟德尔式杂交,是作物遗传育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其结果是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实现遗传重组,这是基因相互交流、组合的基础,即育种的遗传基础。具有不同染色体组的小麦与外源种间杂交(远缘杂交),由于杂种染色体很难配对,导致遗传物质难以交换及非正常的染色体行为,因此通常不遵从孟德尔的基因自由重组和分配规律。通过杂种进一步与小麦回交,有可能将外源物种的某一染色体(区段)渗入到小麦中。除了这种渐渗杂交,小麦远缘杂交后代也可能没有任何遗传物质的交流,即非渐渗杂交。常见的非渐渗杂交例子,包括小麦-大麦和小麦-玉米杂交,外源遗传物质在授粉后的杂交种子发育过程中就完全丢失,形成小麦单倍体。其遗传学机制是蛋白质CENH3的失活导致染色体削除。不同于这种过程,在"小麦-黑麦"杂种的自交早代,黑麦染色体能够快速丢失,恢复成小麦亲本的染色体组。该过程也涉及特殊的染色体行为,可能诱发新的变异。(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8-18)

宋丹红[5](2015)在《形态和分子学证据揭示叁个华溪蟹近缘种间的渐渗杂交及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快速辐射形成的物种之间,由于隔离分化时间短,造成种间的生殖隔离屏障尚不完全,因而在这些近缘物种之间更容易产生渐渗杂交现象。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河南华溪蟹(S.honaense)和陕西华溪蟹(S.shensiense)是我国大陆特有的华溪蟹属(Sinopotamon)中彼此呈邻域分布的近缘物种。该属在进化历史上很可能经历了近期的物种多样性快速辐射。它们为探究近缘种之间的渐渗杂交、揭示淡水蟹类的多样性产生和维持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本文联合种群形态特征和分子学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叁个华溪蟹物种对之间的渐渗杂交及其发生机制,探讨渐渗杂交在内陆淡水蟹类进化过程中对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华溪蟹是典型的采取体内受精的淡水蟹类,其雄性第一腹肢(GI)对于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屏障至关重要。本文对华溪蟹属叁个近缘物种的群体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近缘种间的G1形态发生了明显分化,但在头胸甲、腹部、大螯和步足等方面的形态特征则差异微小,甚至有性状重迭的现象。群体分子学数据的获取,联合了线粒体和核微卫星DNA两类分子标记。线粒体DNA分析表明,叁个物种彼此之间存在共享单倍型,且拥有共享单倍型的种群在地理分布上呈现邻域分布、而非随机分布,这提示叁个物种对在线粒体水平上都有渐渗杂交的现象。微卫星DNA数据分析显示,叁个物种对中皆存在杂合的个体。并且在长江华溪蟹和陕西华溪蟹物种对中检测出显着的非等称渐渗杂交现象。这叁个近缘物种之间在线粒体(母系的)和微卫星DNA(双亲的)种群水平上皆显示有渐渗杂交。进一步分析发现,叁个物种对间均存在频繁的基因流。上述分析结果提示,即使叁个近缘物种在G1形态上发生了分离,但其分化程度尚不足以达成完全的生殖隔离,从而在邻域或同域分布的种群间产生了广泛的渐渗杂交。这也暗示叁个近缘物种经历过近期的快速辐射进化。种群动态分析显示了叁个物种在早期均经历种群的快速扩张,从而增加了物种间的接触机会,进而促进了渐渗杂交的发生。从地理分布来看,发生渐渗杂交的种群分布在狭窄的邻域或重迭分布区域,有限的杂交最终并未导致已知物种的消失或者融合。相反,形态学分析表明长江华溪蟹陕县亚种、桐柏亚种与陕西华溪蟹的雄性第一腹肢形态差异较小,而与长江华溪蟹指名亚种之间的形态分化明显;微卫星数据分析显示陕西华溪蟹的遗传信息大量渐渗到长江华溪蟹陕县亚种和桐柏亚种中。暗示渐渗杂交促进了亚种间的形态分化。借助线粒体DNA标记对叁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分析显示,渐渗杂交有益于这些华溪蟹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华溪蟹属物种多样性的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3-20)

叶书培[6](2013)在《棘蛙属物种存在隐种和渐渗杂交:分子系统地理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棘蛙属属于两栖纲Amphibian),无尾目,蛙科(Ranidae)。Paa属是亚洲特有的属,但是其系统发生和分类地位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本研究运用分子系统地理学方法,使用线粒体DNA作为基因标记,发现了棘蛙属存在隐种及渐渗杂交现象。实验采集了257个棘蛙属物种的个体,其中棘胸蛙(P. spinosa)196个样本,九龙棘蛙(P. jiulongensis)8个样本,棘腹蛙(P. boulengeri)5个样本,小棘蛙(P. exilispinosa)20个样本,棘侧蛙(P. shini)25个样本和双团棘胸蛙(P. yunnanensis)样本3个。得到了包括12S rRNA和16S rRNA两个线粒体基因在内的总共1333bp的序列。运用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 NJ)、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gy, MP)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构建了系统发生树,BEAST软件计算物种的分歧时间。结果显示,棘胸蛙应分为3个不同的支系,每个支系都具有相对应的地理分布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3个支系的遗传距离已接近或超过种间水平,提示棘胸蛙可能存在3个隐种。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表明了棘蛙属的物种具有由西向东扩散的趋势。另外,本研究发现了重迭区中,有1个棘胸蛙个体中具有棘侧蛙线粒体基因型,但形态与棘胸蛙相似。棘侧蛙个体中有1个具有棘胸蛙线粒体基因型,形态与棘侧蛙相似。这种现象推测是由棘胸蛙和棘侧蛙间的渐渗杂交产生的。除此之外,还发现了2个双团棘胸蛙的个体拥有棘腹蛙的单倍型,但未发现棘腹蛙中存在双团棘胸蛙单倍型,这可能是由于在杂交区域中棘腹蛙向双团棘胸蛙不平衡的渐渗杂交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6)

徐娟娟[7](2013)在《比较系统地理研究揭示的河南华溪蟹和长江华溪蟹渐渗杂交》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域或邻域分布的动物物种之间常发生渐渗杂交。淡水蟹类据推测很可能存在广泛的种间杂交,但迄今尚无淡水蟹物种间基于群体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例证。中国特有种河南华溪蟹(Sinopotamon honanense)和长江华溪蟹(S. yangtsekiensis)呈邻域分布、共享黄河、淮河,乃至长江水系。本文联合使用线粒体和微卫星两类分子标记,通过比较系统地理研究和杂交个体分析,对河南华溪蟹和长江华溪蟹两个物种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种群历史动态,种群间的历史基因流估计和个体归属进行分析,探讨两个物种之间的渐渗杂交。结果发现:(1)基于线粒体数据提示,河南华溪蟹和长江华溪蟹具有共享单倍型,两种华溪蟹都不是单系群,河南华溪蟹与长江华溪蟹的陕县、桐柏种群组聚为一支,并且它们彼此之间具有频繁的基因流。而基于微卫星数据的分析一致支持两个物种是相互独立的类群,但二者间存在遗传信息混杂的个体。并通过杂交分析,提示这些混杂个体为两个近缘种的杂交后代。上述结果表明,对于这样核质表现不一致,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于这两个近缘华溪蟹物种相互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尚不完善,发生了渐渗杂交。而且,这种遗传渐渗的发生具有空间分布上的特点。(2)河南华溪蟹与长江华溪蟹的陕县、桐柏种群之间发生的渐渗杂交,表现为深度的线粒体基因渐渗和轻微的核基因渐渗。线粒体DNA与核DNA在遗传方式、进化速率、自然选择的差异以及偏性扩散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很可能导致两种华溪蟹种群间的核、质渐渗杂交程度相异。(3)种群遗传分析显示,河南华溪蟹曾发生近期的快速辐射、种群爆发式增长,以及在分布区内表现出频繁的基因流和长距离扩散。长江华溪蟹未曾表现出种群扩张。河南华溪蟹正处于种群繁盛的时期。对两个物种的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进一步提示,在更新世末次盛冰期,两种华溪蟹的有效种群大小下降。推测迫于冰期干冷的气候影响,河南华溪蟹和长江华溪蟹(陕县、桐柏种群)的分布区收缩,并向伏牛山东部共同的避难所靠拢,增加了两个物种发生接触的机会。气候变化与区域环境条件对河南华溪蟹与长江华溪蟹渐渗杂交事件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并推测,随着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两种华溪蟹之间的渐渗杂交很可能发生了很多次,目前依然存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0)

叶书培,陈雯,闵金金,郑荣泉[8](2013)在《渐渗杂交在两栖动物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渐渗杂交在进化过程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些年,两栖类的渐渗杂交例子不断被报道。文章归纳了国内外两栖动物渐渗杂交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并且总结了过去几百年间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渐渗杂交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两栖类渐渗杂交的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王明玲[9](2011)在《养殖皱纹盘鲍杂交种对土着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及种间渐渗杂交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是我国传统的养殖经济贝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未知原因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给皱纹盘鲍的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鲍的养殖业普遍采用从日本引进种鲍同皱纹盘鲍杂交的方法以获得具有优良养殖性状的杂种后代进行养殖。皱纹盘鲍的日本群体和西氏鲍(Haliotis sieboldii Reeve)先后被引种进行杂交,目前在我国养殖最广泛的杂交鲍是皱纹盘鲍的日本群体同中国群体的杂交种。杂交鲍在养殖过程中向野生环境中的渗透会使引进鲍种的遗传物质向皱纹盘鲍的基因库中渗透,从而改变皱纹盘鲍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本研究以皱纹盘鲍的中国群体、日本群体、西氏鲍、以及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的杂交和回交子代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了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的遗传背景,评价了皱纹盘鲍日本群体对中国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的遗传物质在杂种后代中的扩散情况。1.皱纹盘鲍和西氏鲍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和评价本研究利用EST文库筛查法和构建微卫星富集文库PCR扫描法分别发展了12个皱纹盘鲍和18个西氏鲍的微卫星标记。分别利用至少36个皱纹盘鲍和西氏鲍个体对这30个位点进行多态性评价,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的等位基因数目从2-13和4-14个不等,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的范围分别为0.2449-0.9311,0.1222-0.8611和0.7364-0.9117,0.3125-0.8571。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筛查,我们发现:EST文库筛查法是最简便、耗费最低的方法,但是公用数据库中较少的盘鲍EST序列(1476个)和较低含量(3.4%)的微卫星DNA的数量限制了这种方式的大规模应用。而本章优化的构建微卫星富集文库筛查法由于自身的高效低耗等优点成为大量筛选微卫星标记的最好选择。2.引进的皱纹盘鲍日本群体对中国群体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广泛养殖引进的日本皱纹盘鲍同中国群体的杂交鲍。这一系列的养殖行为,包括引种杂交以及频繁的苗种交换等都使土着种群的遗传完整性和持续性遭到威胁。本研究利用7个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和411个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位点(AFLP)评估了皱纹盘鲍日本群体对中国群体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了日本皱纹盘鲍的基因向本地皱纹盘鲍基因池中渐渗的强有力证据:贝叶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被检测的四个群体163个样本中,高达84.1%的个体都为杂交子。其中,大连、烟台和青岛地区的所有个体都是杂交子而荣成地区杂交种的比例较低(38.0%),据推测这个结果跟这些地区的养殖模式(例如网箱养殖vs底播增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由频繁的引种和杂交而导致的遗传污染已经对土着种群的基因池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鉴于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这些遗传资源的鉴别、保护和利用。3.皱纹盘鲍和西氏鲍优良杂交种的培育我们利用国内本地皱纹盘鲍和从日本引进的西氏鲍为材料,采用渐渗杂交的策略建立了多代杂交鲍群体,研究了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种间杂交的生物学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杂交以及选育的进行,杂交后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变态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接近普通杂交鲍的水平。在稚鲍及成鲍阶段的生长速率和度夏阶段(高水温阶段)的存活率相对于普通杂交鲍也具有显着的优势。30-180日龄的自繁群体Ⅰ的壳长增长速率相对于普通杂交鲍具有显着的优势(P<0.05),壳长生长优势率在10.03%-14.31%之间,而自繁群体Ⅱ代的优势率在10.96%-15.68%之间。相对于普通杂交鲍,自繁群体Ⅰ代在3个度夏阶段存活率的优势率为20.0%-39.2%,自繁群体Ⅱ代在2个度夏阶段存活率的优势率达到25.8%-39.1%。4.皱纹盘鲍和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的遗传学分析1)对皱纹盘鲍、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进行了常规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的分析。结果表明,西氏鲍、皱纹盘鲍及其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核型均为2n=20m+16sm,NF=72。利用GISH方法对皱纹盘鲍、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幼虫进行了染色体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超过80%的分裂相都含有36条染色体。利用皱纹盘鲍基因组探针作杂交时,皱纹盘鲍、西氏鲍及其杂交子代分裂相中所有36条染色体均被稳定的涂染上信号,利用西氏鲍基因组探针作杂交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染色体丢失、断裂及重组等现象,也没有单倍型的染色体分裂相(n=18)出现。2)利用14个微卫星位点,对皱纹盘鲍(HD)、西氏鲍(HS)、杂交子Ⅰ代(SDF1)、同皱纹盘鲍回交子Ⅰ代(SDBC1)和回交子Ⅱ代(SDBC2)五个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HD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HS群体丰富,HD群体在所有的14个位点上共扩增得到195个等位基因,而HS群体共扩增得到120个等位基因。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892、0.7389和0.3588、0.7806。遗传学分析均显示HD和HS群体之间有显着的遗传分化(FST=0.1935)。本研究还显示所有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介于HD和HS群体之间,随着杂交以及之后同皱纹盘鲍群体的两代杂交,SDF1、SDBC1和SDBC2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逐渐增加,在统计学上同HS群体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同HD群体之间的分化不明显。本研究还显示通过SDF1同皱纹盘鲍群体的杂交,后代SDBC1的遗传多样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代数的增加,后代(SDBC2)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增加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5-31)

毛秀光[10](2010)在《皮氏菊头蝠与云南菊头蝠系统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界中,尤其是在哺乳动物中,种间或不同遗传群体间发生杂交的例子还是很少见的。为了研究菊头蝠中近缘物种间渐渗杂交现象,本研究选择了云南菊头蝠及皮氏菊头蝠的两个亚种,它们属于同一个族中,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19个分子标记,包括两个线粒体基因,4个核基因内含子及13个微卫星位点,对144个标本进行了序列扩增和分型及相关的系统发育和种群遗传学分析。线粒体基因树产生了两大分支,分别对应于本研究中的皮氏菊头蝠和云南菊头蝠,而且它们的分歧时间大约在4百万年前。然而,来自4个独立核基因树及13个微卫星位点的数据却显示了与之相矛盾的结果,即与皮氏菊头蝠华南亚种相比,皮氏菊头蝠指名亚种与云南菊头蝠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而且,这种不一致性在地理分布上是非常广泛的,对此,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是:在某一历史时期,云南菊头蝠向皮氏菊头蝠指名亚种发生了大范围的核基因渐渗事件,这可能是由混合种群中雄性蝙蝠介导的,并且可能发生在更新世的冰川时期,当时这两个类群的分布范围可能有所收缩,使它们彼此间有着比现在更多的交汇地带。物种树与基因树之间的不一致性进一步表现在皮氏菊头蝠两个亚种间,同样这也暗示了在它们分布的交汇地带可能发生过或者正在进行着基因渐渗事件。然而,它们间基因渐渗模式主要是不对称的线粒体基因渐渗,并且溯祖研究表明这次渐渗事件发生在它们刚刚从一个共同祖先分开时,属于较早的历史事件。此外,在它们现在的交汇地带还发生着近期的不对称核基因渐渗事件,主要从皮氏菊头蝠指名亚种向华南亚种渐渗。本研究强调了在研究种群遗传历史和解析类群之间关系时,利用多种来源的数据可以避免做出错误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渐渗杂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diverse data sets can yield controversial inference that challenge systematists to interpret.Phylogenetic conflicts observed in both animal and plant taxa were generally explained by two competing hypotheses,i.e.,hybridization vs.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ILS).However,the mechanism could be taxa-specific and more evidence is needed to test the alternative hypotheses.To shed light on potential conflicts,we present the first multi locus-based phylogenetic study of the small tree or shrub Stewartia s.l.(tea family) with disjunct distribution between eastern Asia(EAS)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ENA) using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 data and complete plastomes.Both concatenation and coalescence approaches suggested strong phylogenomic conflicts between plasto-(cyto-) and nuclear data.Four-taxon D-statistic(ABBA-BABA) test detected prevailing introgression signals.Bayesian analysis of macro-evolutionary mixtures(BAMM) indicated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in the late Neogene.Re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distribution indicated sympatric distribution and dispersal and vacariance events in both EAS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clades.We concluded that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following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resulted in the phylogenetic conflicts observed in Stewartia s.l.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introgression in the mechanism of diversity anomaly between EAS and EN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渐渗杂交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启鹏,郑荣泉,张丹丹,张加勇,颉志刚.线粒体和核基因揭示棘胸蛙属种间存在渐渗杂交[C].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2].林汉扬,李建华,Pamela,Soltis,傅承新,赵云鹏.新近纪后期快速物种形成后的渐渗杂交导致紫茎属系统发育冲突(英文)[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3].江婷婷.关于水稻渐渗杂交过程诱导多个转座元件转座情况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郝明,罗江涛,张连全,宁顺腙,袁中伟.渐渗与非渐渗杂交[C].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2015

[5].宋丹红.形态和分子学证据揭示叁个华溪蟹近缘种间的渐渗杂交及形成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6].叶书培.棘蛙属物种存在隐种和渐渗杂交:分子系统地理学证据[D].浙江师范大学.2013

[7].徐娟娟.比较系统地理研究揭示的河南华溪蟹和长江华溪蟹渐渗杂交[D].南京师范大学.2013

[8].叶书培,陈雯,闵金金,郑荣泉.渐渗杂交在两栖动物中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3

[9].王明玲.养殖皱纹盘鲍杂交种对土着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及种间渐渗杂交的遗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0].毛秀光.皮氏菊头蝠与云南菊头蝠系统地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松前、渐渗杂交系RZ1、RZ2、RZ35...2.7基于九个微卫星座位点在STRUC...小麦体细胞杂交中供体染色质消减与渐...2.1长江华溪蟹、河南华溪蟹和陕西华溪...不同时期小麦体细胞杂交中四种供体...杂交事件的类型(图片引自Allendorf,...

标签:;  ;  ;  ;  ;  ;  ;  

渐渗杂交论文_张启鹏,郑荣泉,张丹丹,张加勇,颉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