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胡劲松[1]2003年在《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对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主要研究内容有我国28种鹅膏菌与欧洲毒鹅膏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四种剧毒鹅膏菌不同组织部位的毒素分析,灰花纹鹅膏菌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子实体大小的毒素分析,灰花纹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分离纯化,二种鹅膏毒肽的结构鉴定。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我国28种鹅膏菌与采集于德国的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的主要毒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灰花纹鹅膏菌(A.fuliginea),致命鹅膏(A.exitialis),黄盖鹅膏白色变种(A.subjunquillea var alba)和毒鹅膏(A.phalloides)四种鹅膏菌的毒素含量都较高,菌盖中其毒素含量依次为15327.5μg/g、7780.3μg/g、1013.9μg/g、7632.4μg/g干子实体。另有10个种含有微量鹅膏毒肽,其含量在19.5μg/g~151.2μg/g之间,其它15个种未检测到标样中的任何毒素。 2.对四种剧毒鹅膏菌不同部位的毒素分析表明:其毒素含量都是菌盖中最高,在鹅膏毒肽与鬼笔毒肽两类毒素中,除A.phalloides外,在其它叁种鹅膏菌中都是鹅膏毒肽类毒素的含量占优势,而鬼笔毒肽类毒素的相对百分含量在这四种剧毒鹅膏菌中都是从菌盖到菌柄到菌托依次增加。 3.灰花纹鹅膏菌不同发育时期的子实体毒素分析表明:以菌盖尚未充分展开,内菌幕即将破裂时的毒素含量最高(23793.3μg/g),在凋萎时急剧降低(4674.9μg/g),只有最高时的19.65%。 4.灰花纹鹅膏菌不同大小子实体毒素分析表明:在子实体菌盖直径不大于5.0 cm时,毒素含量随子实体菌盖直径的增大而增多。但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7.0 cm时,其总毒素含量反而有所下降。 5.对灰花纹鹅膏菌的四种主要肽类毒素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用质谱和核磁共振对两种鹅膏毒肽(α-Amanitin、β-Amanitin)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相一致。

唐珊珊[2]2016年在《剧毒鹅膏环肽毒素的组成、分布及其系统发育意义》文中提出世界上90%的蘑菇中毒死亡事件都是由剧毒鹅膏菌引起的。自2000年以来,在东亚新发现了至少10种以上的剧毒鹅膏菌新种,其中不少种类已经导致因误食而死亡的中毒事件,但对于这些种类所含有的鹅膏环肽毒素及其含量却还没有报道过。本文拟系统开展东亚的7种剧毒鹅膏菌和欧洲、北美洲的3种鹅膏菌中主要环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以及基于环肽类毒素成分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剧毒鹅膏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属于鹅膏菌属中檐托鹅膏组的所有剧毒鹅膏均含有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而属于鹅膏菌属中鳞鹅膏组的欧氏鹅膏不含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不同剧毒鹅膏菌中的环肽类毒素含量和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总的毒素含量范围在3.27-14.19 mg g-1干重。分布于东亚的鹅膏菌其鹅膏毒肽的含量要比欧洲和北美洲的高。对于裂皮鹅膏和拟灰花纹鹅膏中环肽类毒素的含量和分布,本文还是首次报道。从剧毒鹅膏菌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分布结果来看,欧洲和北美的绿盖鹅膏和鳞柄鹅膏中的鬼笔毒肽含量比鹅膏毒肽含量要高,相反,在所有东亚的鹅膏菌中,鬼笔毒肽的含量比鹅膏毒肽低。2、剧毒鹅膏不同组织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与分布:本文分析了4种不同剧毒鹅膏(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淡红鹅膏和裂皮鹅膏)3个不同组织部位(菌盖、菌柄和菌托)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菌盖中总的毒素含量最高,菌柄次之,菌托最少。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在各部位中的分布也不一样,菌盖中鹅膏毒肽的含量高于鬼笔毒肽,从菌盖到菌柄到菌托,鬼笔毒肽与鹅膏毒肽之比越来越高,尤其在菌托,鬼笔毒肽的含量要高于鹅膏毒肽。3、鹅膏环肽毒素的分离纯化与鉴定:该文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对剧毒鹅膏菌中19个主要色谱峰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MS)法精确测定出其中11个峰的分子量和分子式,并鉴定出了8种已知鹅膏环肽毒素和3个可能为新毒素的未知成分。4、基于鹅膏环肽毒素的系统发育分析:本文首次通过UPGMA法构建了基于毒素成分的系统发育树,该结果支持鹅膏菌属分为2个单支,对应于含有毒素成分的檐托鹅膏组和不含毒素成分的鳞鹅膏组,在檐托鹅膏组中又可分为7个分支,这些结果与基于形态和DNA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具有高度相似性。

胡劲松, 陈作红[3]2014年在《大孔吸附树脂联合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分离制备鹅膏肽类毒素的研究》文中指出鹅膏菌肽类毒素是蘑菇中毒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工具试剂,但由于其结构相似,分离制备单体化合物比较困难。通过4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子实体中主要肽类毒素组分的静态吸附与解吸附性能比较,结果表明XAD16的吸附能力最强,同时也有较强的解吸附能力,但XAD16柱层析梯度洗脱时对毒素分离效果差,表明XAD16只具有吸附富集鹅膏肽类毒素的特性但不适于分离。经XAD16柱层析富集的毒素成分,通过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结果表明sephadex LH20柱层析对鹅膏肽类毒素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经过2次sephadex LH20柱层析,获得了5个纯度达50%–80%的鹅膏肽类毒素单体化合物,进一步利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纯化,分离得到了7个纯度达95%以上的鹅膏肽类毒素单体,其中5个经质谱分析鉴定为: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β‐鹅膏毒肽(β‐amanitin)、脱氧二羟毒伞素(desoxoviroidin)、羧基叁羟鬼笔毒肽(phallisacin)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phallacidin)。

王晶, 史振霞, 乔洁, 侯晓强, 吴智艳[4]2018年在《毒鹅膏菌和鹅膏肽类毒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常有因为误食剧毒鹅膏菌而导致中毒的报道。本章概述了鹅膏肽类毒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中毒的症状和机理、我国产鹅膏肽类毒素的主要蘑菇种类等,为预防鹅膏菌中毒和其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王玉玲, 包海鹰, 徐璐, 图力古尔[5]2011年在《玫瑰红鹅膏主要肽类毒素的HPLC测定及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文中提出【目的】检测玫瑰红鹅膏中所含肽类毒素及其含量,并对其肽类毒素的抑制白色念珠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HPLC和ESI-MS法从玫瑰红鹅膏中分离并鉴定出所含肽类毒素,并采用HPLC法测定其子实体、菌盖及菌柄和菌托混合部分中肽类毒素的含量。同时,采用纸片法研究了玫瑰红鹅膏粗毒液和分离到的单品肽类毒素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0和JLC31681的抑菌作用。【结果】分离并鉴定出α-鹅膏毒肽(α-AMA)、β-鹅膏毒肽(β-AMA)和二羟鬼笔毒肽(PHD)等3种肽类毒素。玫瑰红鹅膏子实体中α-AMA、β-AMA、PHD的含量分别为30.3168、6.9932和9.9459 mg/g;菌盖中含量分别为44.9573、11.0798和11.3025 mg/g;菌柄和菌托混合部分中:α-AMA 11.6904 mg/g和PHD 7.9775 mg/g,β-AMA未检出。粗毒液、α-AMA、β-AMA和PHD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0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11.96%、32.52%、23.29%(p<0.01)和15.46%(p<0.05);粗毒液和β-AMA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1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10.16%和11.10%(p<0.01),α-AMA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1最高抑菌率为6.89%(p<0.05)。【结论】玫瑰红鹅膏中的叁种肽类毒素的含量较高,是制备肽类毒素的新资源;其具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的活性,可开发利用。

张平[6]2004年在《致命鹅膏菌丝体人工培养及毒素检测》文中研究表明鹅膏属是一个世界性分布的大属,目前已定名的约有500种。该属中有一些种类有剧毒,世界上大多数蘑菇中毒死人事故都是由鹅膏菌引起的。鹅膏菌所含环肽毒素共有3大类22种。其中的α-amanitin是RNA聚合酶Ⅱ的专一性抑制剂;phalloidin能与细胞内的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特异性结合。鹅膏毒素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用途。由于鹅膏菌绝大多数为外生菌根菌,与高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因此很难进行人工培养。目前科研所需鹅膏毒素只能从野外采集的子实体中提取,由于野生资源相当有限,鹅膏毒素价格十分昂贵。 致命鹅膏是2000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现的一个鹅膏菌新种,它是一种剧毒蘑菇,己导致18人中毒死亡。但有关此种的生物学特性、菌种分离、人工培养及菌丝体中毒素检测未见任何报道。 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显微及电镜观察,系统研究了致命鹅膏的生物学特性,首次报道了其核相变化及担孢子次生壁形成的原因;用组织分离的方法成功获得其菌种并进行了扩大培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所得到的纯培养物进行了鉴定;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小白鼠毒性试验等方法对菌丝体中所含鹅膏毒素种类及含量进行了检测,发现其毒素含量较高,首次实现了从人工培养的菌丝体中提取鹅膏毒素。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生物学特性研究: 1) 致命鹅膏目前仅在中国广东省发现,它与山毛榉科的黧蒴栲形成外生菌根。每年3月至4月发生子实体,子实体白色,具菌环和菌托。 2) 多数担子生有两个担子小梗,少数生一个担子小梗,担孢子(9.0)9.5~12.0(14.5)×(8.5)9.0~11.5(13.0)μm。双孢担子产生的担孢子具有4个细胞核,单孢担子产生的担孢子具有8个细胞核。 3) 担孢子成熟时只有一层薄壁,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在原有细胞壁之内再形成一层较厚的次生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是次生壁形成的必要条件。 2、菌丝体的人工培养: 1) 运用组织法和孢子法分离致命鹅膏的菌种,结果只有组织法成功。从子实体不同部位取下的组织块均能长出菌丝,尤以幼嫩的菌褶分离效果最好。 2)采用即A、改良PDA、PDM、改良PDM、MMN、M一76六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致命鹅膏菌丝体,结果在改良PDM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固体培养比液体培养产量高。培养到70天时菌丝体产量达到最大值。 3)致命鹅膏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5OC;最适pH值为5.0;在PDM培养基中添加209/100Oml的葡萄糖对菌丝体生长最为适宜。 4)人工培养的菌丝多数为双核菌丝,偶见叁核或四核菌丝。生长前期菌丝丝状,粗2.5一4拼m,单个细胞长40一120林m;生长后期节间变短,膨大为近球状,直径达30拼m以上。 3、菌丝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l)用CTAB法分别提取致命鹅膏子实体和菌丝体的基因组DNA。用引物ITS4、工TSS进行PCR扩增,测序得到子实体和菌丝体的ITS序列,结果表明二者的ITS序列完全相同。说明分离到的菌丝体确实是致命鹅膏的菌种。 2)通过与同属的其它真菌比较,致命鹅膏的工TS序列与另外两个白色剧毒鹅膏—鳞柄鹅膏(A.virosa)和双抱鹅膏(A.bisPorigera)同源性最高,与鳞柄鹅膏的相似性为91%,与双抱鹅膏的相似性为89%。 4、菌丝体中肤类毒素的检测 1)运用HPLC分离菌丝体中的肤类毒素,得到4个组分,其中1号组分的保留时间与p一amanitin标样相同,2号组分的保留时间与a一amanitin标样相同。 2)将HPLC收集到的1号组分和2号组分进行质谱分析,结果1号组分的分子量为919.SDa,与文献中p一amanitin的分子量相同;2号组分的分子量为918.4Da,与文献中a一amanitin的分子量相同。 3)经‘H一NMR、‘3e一NMR解析鉴定z号组分为p一amanitin,2号组分为a一amanitin。 4)用致命鹅膏菌丝体粗毒液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LDS。(半致死量)为1 4.629干重/kg小鼠,从菌丝体中提取的a一amanitin精毒LDS。为0.62mg/kg小鼠。 5)致命鹅膏菌丝体中肤类毒素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液体摇床培养的菌丝中p一amanitin含量比固体培养的菌丝明显要高,a一amanitin含量与固体培养的菌丝相近。

陈作红, 胡劲松[7]2014年在《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的历史与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年因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死亡事件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也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鹅膏菌属中某些种类含有的肽类毒素是主要的致死原因,快速而有效地检测样品(包括有毒蘑菇子实体、食物剩余物、呕吐物、中毒患者血液和尿液等)中的毒素对于食物中毒的毒源鉴定和中毒后的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化学显色反应、生物化学法、物理法、色谱法等4个方面对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的历史和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对其在我国的应用加以讨论和展望。

李鹏[8]2014年在《致命鹅膏主要毒素基因克隆及毒素基因家族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剧毒鹅膏种类含有强毒性的鹅膏肽类毒素,是引起蘑菇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目前对于鹅膏毒素编码基因以及剧毒鹅膏毒素基因家族特征的研究较少,但这些研究对于开发鹅膏毒素快速检测技术、救治中毒患者及研发新药意义重大。获取更多的鹅膏毒素基因信息,明确主要毒素编码基因在剧毒种类中的表达特点,以及研究鹅膏毒素基因家族成员的多样性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从克隆和分析东亚特有的剧毒鹅膏种类-致命鹅膏中主要毒素编码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α-amanitin这一最主要的毒素编码基因在致命鹅膏菌不同生长时期和部位中的表达规律、致命鹅膏菌的子实体的de novo转录组测序以及阐释6种常见剧毒鹅膏种类的毒素基因家族成员的多样性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在致命鹅膏中克隆并分析了α-amanitin和phallacidin的编码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其长度分别为356bp和321bp,并分别编码35和34个氨基酸的前体肽。通过与基因组中获得的DNA序列比较,这两个毒素基因的倒数第四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内分别插入了58bp和56bp的内含子区域。致命鹅膏和双孢鹅膏的毒素基因序列与前体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纹缘盔孢伞的序列除了毒素的核心序列同源性较高外,其上、下游序列则具有较大的差异。2、首次对60S、GAPDH、NADH、RPB2和β-actin这5个内参基因在致命鹅膏菌的不同生长时期以及不同部位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β-actin在致命鹅膏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生长部位中表达相对比较稳定,被选为本论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的最佳内参。使用qRT-PCR对α-AMA在致命鹅膏菌的四个不同生长时期和部位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发现:α-AMA在致命鹅膏菌的各个生长阶段和部位中均表达,但各生长时期的表达水平并不均衡;在四个生长时期中,α-AMA在延伸期初期的整个子实体内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除了延伸期初期外,在其他叁个生长时期中均是α-AMA在菌伞中具有最高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α-AMA的表达水平是与致命鹅膏菌子实体的生长旺盛程度相关的,且在生长较为旺盛的阶段和部位中是不断积累的。3、首次通过Illumina HiSeq2000技术对生长旺盛期的致命鹅膏菌的子实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得到25,563,688个高质量的序列,每个序列平均长度为90bp,Q20和GC百分比分别为93.89%和51.58%。通过Trinity方法组装后产生了62,137个重迭群(contigs),平均长度为481bp,N50的长度是788bp。对重迭群进一步组装产生了39,661个单基因簇(unigene),平均长度是662bp,N50的长度是862bp。对其中的27,848个单基因簇进行了注释,共鉴定了27,826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有4,269个拥有全长cDNA序列且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的完整测序序列;对1,164个单基因簇进行了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析总共发现了1,254个SSR,其中叁核苷酸重复序列频率最高,占总数的48.6%。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功能注释、蛋白序列相似性、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直系同源基因簇(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COG)和基因本体分析(GeneOntology, GO)等注释。基于对转录组组装数据的搜索,总共发现了11个MSDIN家族成员的单基因簇,有4条序列分别可以编码α-amanitin、β-amanitin、phallacidin和amanexitide四种肽类毒素,另外7条序列为编码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并通过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对转录组中搜寻到毒素相关序列进行了验证。在致命鹅膏菌的不同个体的同种毒素基因间发现了基因多态性,属间物种的主要毒素编码基因序列的差异性位点显着多于属内的物种间的差异位点数。对部分前体肽序列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同种毒素基因的序列具有较好的聚类关系。4、从收集自亚洲和欧洲的6种剧毒鹅膏种类中总共获得了54条毒素基因序列,占目前数据库中已报道的MSDIN家族成员的70.1%。其中有20条序列是编码α-amanitin,5条序列编码β-amanitin,16条序列编码phallacidin,其他13条为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进一步证实了在不同的鹅膏种类中含有不同的MSDIN家族成员。对MSDIN家族成员的DNA序列进行了Bayesian分析的结果显示有13条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与鬼笔毒肽类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有3条未知的序列与鹅膏毒肽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对α-AMA和PHA的大量毒素核心编码序列的比对分析后,发现在α-AMA和PHA的核心序列中分别有4个和3个简并性位点,且均出现在密码子的第叁个碱基上,每个位点有一定的密码子偏好性。PAML4.7a软件对α-AMA和PHA的毒素编码序列选择压力(dN/dS)的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经历了净化选择的过程。对α-AMA,PHA和ITS进行Bayesian分析的结果表明,主要的毒素编码基因在属间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张烁[9]2017年在《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在鹅膏菌属中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蘑菇中毒导致的死亡占我国食物中毒死亡的35.6%,其中鹅膏菌属占约90%。肽类毒素是鹅膏菌属中导致肝脏损伤和致死的主要毒素。虽然有毒蘑菇的发现及其毒素确证对病因溯源、中毒救治和健康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能够对毒蘑菇中毒案例中致病毒素展开研究,对病因正确溯源的却很少。这是由于:1、缺乏准确可靠的鹅膏毒肽检测方法,导致毒蘑菇毒素含量和构成的数据常常相互矛盾;2、对鹅膏菌属毒素含量及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不了解,难以评估健康风险;3、由于缺乏人体生物样本快速、简单、高通量检测方法,当无法获得现场标本时,无法通过病人体液生物样本确定致病毒素;4、由于天然毒素的化学结构多样性,未知鹅膏毒肽结构类似物可存在健康风险,仍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本研究以中毒致死率最高的鹅膏肽类毒素为研究对象,1、建立蘑菇子实体中鹅膏肽类毒素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为可疑毒蘑菇的毒素确证提供依据;2、建立人体生物样本中鹅膏肽类毒素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为中毒早期临床诊断提支持;3、研究种属差异、组织部位、生长过程对鹅膏肽类毒素的分布影响;4、基于高分辨质谱,建立鹅膏肽类毒素非靶向筛查方法的建立并在剧毒鹅膏中筛查未知毒素,发现未知风险,并建立筛查数据库。1.蘑菇子实体中鹅膏肽类毒素的同时测定的UPLC-MS/MS方法目前,我国蘑菇中毒事件处理和患者救治中很少进行毒素检测。已开展研究中,对我国有毒鹅膏毒素成分组成、含量及分布规律了解有限,且时常相互矛盾。这有可能是毒素在种属间、组织部位和生长发育阶段分布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检测方法带来的误差造成的。因此本研究建立了准确可靠的蘑菇子实体中鹅膏肽类毒素的LC-MS/MS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稀释后直接进样方式,大大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步骤,并有效控制了基质效应。方法学验证数据和实际样品应用证明该方法稳定、可靠、准确,能够满足毒素含量范围较大的鹅膏样品检测需求。2.生物样品中鹅膏肽类毒素的同时测定的UPLC-MS/MS方法在鹅膏菌中毒的救治中,早期正确诊断对病人的成功救治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建立人体生物样本中鹅膏毒肽(amatoxin)和鬼笔毒肽(phallotoxin)的快速毒素确证和定量方法。因此本研究建立了 a-amanitin,β-amanitin,γ-amanitin,phalloidin(PHD)和 phallacidin(PCD)在人体血浆、血清、尿液中的 LC-MS/MS同时测定方法。应用PRiME和μElution技术实现了高通量、快速、简单的样品净化,并优化了 UPLC-MS/MS方法进行检测。经完整的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具有满意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稳定性,适用于毒理学和临床应急检测。在2015年云南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利用该方法发现两例阳性病例,为病因确证提供了数据支持。3.鹅膏肽类毒素在鹅膏子实体中的分布研究本研究利用2012-2016年采集的鹅膏菌标本,对鹅膏菌属中主要毒素进行了分析,初步阐明鹅膏菌种属间毒素含量和组成存在很大差异。假淡红鹅膏(Amanita subpallidorosea)是本研究团队首次鉴定明确并发表的我国剧毒新种,本研究以假淡红鹅膏为代表系统分析了其组织部位、生长发育阶段对毒素含量分布的影响,发现毒素含量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变化很大。揭示鹅膏毒肽含量和分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该研究对认识生物毒素变化规律提供了新启示。4.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鹅膏肽类毒素非靶向筛查方法和筛查数据库的建立本研究探索了发现蘑菇中潜在新毒素的筛查策略,利用高分辨质谱PRM与AIF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基于特征碎片的毒素筛查方法,并初步建立了特征碎片数据库。在6个剧毒鹅膏样品中发现了 11个环肽类毒素,其中4个鉴定为amaninamide、phallisacin、Alal-viroidin 和 viroidin,其他 7 个为新化合物。该研究为未知毒素进一步分离和确认,以及毒性和生物代谢产物合成通路研究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通过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离子碎片的鹅膏肽类毒素筛查库,并通过开放和可扩展的的数据库工作流程,实现新化合物的循环扩增。本研究首次在鳞柄鹅膏以外的种属中发现了 virotoxin类化合物,且含量很高。这一全新发现打破了对virotoxin的传统认知,并为从分类学角度确定假淡红鹅膏和鳞柄鹅膏的亲缘关系提供了线索。

张楠, 包海鹰[10]2014年在《优化玫瑰红鹅膏培养条件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化玫瑰红鹅膏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并研究其对植物病原菌活性的抑制作用。采用中心组合旋转设计法确定玫瑰红鹅膏液体深层培养菌丝体的最佳条件,采用HPLC和ESI-MS法对其发酵产物中的肽类毒素进行检测。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玫瑰红鹅膏子实体粗毒液和发酵产物对香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当温度25℃、pH 6、转速156r·min-1时,菌丝体重量达到最高,为1.054 g。从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出2种化合物:α-AMA和β-AMA。玫瑰红鹅膏子实体粗毒液和发酵产物对香瓜枯萎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玫瑰红鹅膏子实体粗毒液浓度为200 g·mL-1时,抑制率达最高为42.47%。玫瑰红鹅膏发酵产物中检测出2种肽类毒素:α-AMA和β-AMA;玫瑰红鹅膏子实体能有效的抑制香瓜枯萎病菌的活性,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D]. 胡劲松.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剧毒鹅膏环肽毒素的组成、分布及其系统发育意义[D]. 唐珊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 大孔吸附树脂联合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分离制备鹅膏肽类毒素的研究[J]. 胡劲松, 陈作红. 菌物学报. 2014

[4]. 毒鹅膏菌和鹅膏肽类毒素研究进展[J]. 王晶, 史振霞, 乔洁, 侯晓强, 吴智艳.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 玫瑰红鹅膏主要肽类毒素的HPLC测定及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J]. 王玉玲, 包海鹰, 徐璐, 图力古尔. 微生物学报. 2011

[6]. 致命鹅膏菌丝体人工培养及毒素检测[D]. 张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04

[7]. 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的历史与现状[J]. 陈作红, 胡劲松. 食品科学. 2014

[8]. 致命鹅膏主要毒素基因克隆及毒素基因家族多样性研究[D]. 李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9]. 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在鹅膏菌属中分布研究[D]. 张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10]. 优化玫瑰红鹅膏培养条件及抑菌活性研究[J]. 张楠, 包海鹰. 中国食用菌. 2014

标签:;  ;  ;  ;  ;  ;  

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