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体与政体论文_桑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体与政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体,政体,西学,宪政,郡县,帝制,日本。

国体与政体论文文献综述

桑兵[1](2019)在《辛亥时期国体政体的意涵与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体政体观念在清季随着欧洲国家学说的引进传入中国,国家学说的理论不一,国体政体的辨析因而有所不同。关于国体政体的分别与联系长期困扰着努力变革的国人。在近代国人的认识进程中,虽然国体政体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正式提出始于孟德斯鸠,可是由于欧洲历史上各国的国体政体大致一致,一般而言不会特别讲究。而日本明治时期皇权与统治权合一,使得国体政体完全分离,而国体政体说变得相当繁复纠结。受此影响,清季在欧洲国家学说的输入传播、共和立宪争辩、要求开国会以及帝制与共和的角逐中,国体政体一再被立场主张各异的政派激烈争论,学理上的剪不断理还乱最终被政治行动的胜负所终结,而所遗留的问题依然是令人头痛不已的棘手难题。(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邓华莹[2](2018)在《博采与调适:清季民初梁启超的“国体”“政体”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清末以日本为中介大规模引进国家类型学说后,"国体""政体"的涵义所指言人人殊,甚至同一人也前后说法不一,梁启超即是典型例证。受学理多样、文化跨国传通和个人取舍调适等因素影响,梁启超相关译文论着中的"国体""政体"用法多样,本非迥殊,随后虽曾为反驳革命共和而区分"国体""政体",主张君主国体立宪政体,但观念绝非根深蒂固。进入民国后,梁启超以立宪派"不争国体而争政体"为由争取政治活动空间,1915年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只问政体,不问国体",反对袁世凯称帝,却被帝制派故意曲解为不反对君主国体。梁启超的"国体""政体"认知的嬗演及其所面临的窘境说明何种政治体制适宜中国的问题持续困扰国人,对"国体""政体"的探索仍需努力。(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邓华莹[3](2018)在《清末“国体”“政体”区分说的源起与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接引东学而来,与国家类型知识紧密相关的"国体""政体"本非迥别,随后穗积八束等人以主权、统治权所在及其行使形式为标准截然区分"国体""政体"的学说传入。穗积八束等人在"国体""政体"具体有哪些类型,是否严格限定"国体"指称范畴以及国家、君主能否同时是统治权主体等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一致强调日本实行立宪政体后仍是君主为主权、统治权主体的君主国体,旨在尊崇天皇、君权。受"国体""政体"难以厘别和译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不足等因素影响,"国体""政体"区分说在引进传播的过程中多有随意调换概念和杂糅不同说法等情况,使得"国体""政体"涵义所指纷歧百出,益加纠缠不清。(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邓华莹[4](2018)在《清季革命论战中的“国体”“政体”争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前后,汪精卫、梁启超围绕伸张民权是否需先推翻清政府等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基于君权必然阻碍民权的判断,汪精卫反对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及君主立宪的主张,提出只有先变君主国体为民主国体,才能实现专制政体到立宪政体的转型。对此,杨度等立宪派留日学生纷纷取舍调适各种"国体""政体"区分学说加以反驳,通过消解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在民权程度上的差异,阐论不变"国体"变"政体"或变"国体"而不废君主。立宪派激进人士与革命党虽在"国体""政体"问题上见解不一乃至针锋相对,却在论争中达成了发达民权的共识。(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11期)

邓华莹[5](2018)在《东学笼罩与“国体”“政体”的勾连缠绕(1899—1903年)》一文中研究指出1899年后,东学中与国家类型知识紧密相关的"国体""政体"伴随大量法政译着涌入中国。因欧美学者区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所用概念多样,日本创制以对译西文的"国体""政体"关系复杂。"政体"除可表达"政府形体"的涵义外,又可与"国体"一样指称"国家形体",加以"国家形体""政府形体"并非迥殊,"国体""政体"在近代中国的勾连缠绕因此肇端。另一方面,受知识水平、所见文本和理解程度等因素制约,国人对概念的误读错解所在多有。(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徐忱[6](2016)在《近代史上的国体政体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体和政体本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但伴随近代西学东渐而演变为一组政治学概念。清末立 宪 思 想 争 辩 的 叁方——共和派、帝制派、立宪派,实质上就是围绕着国体与政体展开的论辩。其中,共和派与其他两派之间属于 “国体之争”,帝制派与立宪派之间属于“政体之(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6-01)

蔡孟翰[7](2016)在《国体与政体: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论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贯欧亚的海上陶瓷之路,从唐代就开始蓬勃发展,到了宋代更是臻于巅峰,但这条海陆在唐代宋代少有政府的积极干预或介入,而是民间自主发展起来的贸易文化交流海路。缺乏大战略的中国崛起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年年递增,中国在全世界的能见度亦大幅提高,中国的崛起为世人有目共睹,然而,这并没有成功地转化为中国对外影响力,更没有使得中国外交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反而,中国在周遭的外交遇到接连不断的挑战,中国处境严峻许多。(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6年02期)

龚培,张国[8](2015)在《梁启超对国体与政体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研究国体与政体问题的理论建树,构成了梁启超宪政中国化理论的重要部分。该问题作为中国宪政模式的核心问题渐次展开,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成型,进而成为梁启超为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设计现代政治制度的开端。以政治哲学为视角,以梁启超宪政思想为对象,以清末民初为历史背景,对梁启超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路线——国体与政体的基本原理、何为国家、何为国体、何为政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予以了清理和归纳。这些思想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梁启超宪政中国化理论的基本特点,把握梁启超国体与政体问题的思想主线,而且其对于转型期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亦有着深刻的历史启示。(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邓华莹[9](2015)在《1834—1898年间“国体”与“政体”概念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咸以降,伴随译介西学而来的史地着作、"公法"书籍、报刊文章当中,"国体"与"政体"各有不同的涵义,时人并未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后来日本的"国体"、"政体"辗转传入中国,"国体"主要是论述推崇天皇的观念,较为少见,"政体"则内涵不一,常见的用法是指称立宪、共和等政治形式。总体而言,"国体"、"政体"到1898年仍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概念。此后,日本法政知识中关系错综复杂的"国体"、"政体"二词迅速影响国人的认知,"国体"与"政体"的纠葛随之产生。(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王宏斌[10](2014)在《“政体”“国体”词义之嬗变与近代社会思潮之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词义的发展演变除了语言自身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外因就是社会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变化。我们从"政体"与"国体"这两个词义的嬗变,既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历程,又可以看到相继吸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与无产阶级政治学的情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现代汉语词汇中保存着历史发展、时代更替的大量信息,承载着民族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深刻反映着"古今中外"的复杂问题。(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4年05期)

国体与政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清末以日本为中介大规模引进国家类型学说后,"国体""政体"的涵义所指言人人殊,甚至同一人也前后说法不一,梁启超即是典型例证。受学理多样、文化跨国传通和个人取舍调适等因素影响,梁启超相关译文论着中的"国体""政体"用法多样,本非迥殊,随后虽曾为反驳革命共和而区分"国体""政体",主张君主国体立宪政体,但观念绝非根深蒂固。进入民国后,梁启超以立宪派"不争国体而争政体"为由争取政治活动空间,1915年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只问政体,不问国体",反对袁世凯称帝,却被帝制派故意曲解为不反对君主国体。梁启超的"国体""政体"认知的嬗演及其所面临的窘境说明何种政治体制适宜中国的问题持续困扰国人,对"国体""政体"的探索仍需努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体与政体论文参考文献

[1].桑兵.辛亥时期国体政体的意涵与辨析[J].学术研究.2019

[2].邓华莹.博采与调适:清季民初梁启超的“国体”“政体”认知[J].学术研究.2018

[3].邓华莹.清末“国体”“政体”区分说的源起与变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邓华莹.清季革命论战中的“国体”“政体”争议[J].社会科学战线.2018

[5].邓华莹.东学笼罩与“国体”“政体”的勾连缠绕(1899—1903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徐忱.近代史上的国体政体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7].蔡孟翰.国体与政体: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论困境[J].文化纵横.2016

[8].龚培,张国.梁启超对国体与政体问题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邓华莹.1834—1898年间“国体”与“政体”概念的演变[J].学术研究.2015

[10].王宏斌.“政体”“国体”词义之嬗变与近代社会思潮之变迁[J].安徽史学.2014

论文知识图

资料部分宗教学着作简介资料来源:刘丽王正立2001在对比中外补偿....宏观因素分析:协调性与组织完整性的四象基干系统观的国家层次的数字信息资源战...政体

标签:;  ;  ;  ;  ;  ;  ;  

国体与政体论文_桑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