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学论文_李明,秦洁,红雨,杨殿林,周广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学,土壤,昆仑山,青藏高原,特征。

生态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秦洁,红雨,杨殿林,周广帆[1](2019)在《氮素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团聚体碳、氮和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沉降增加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现象,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掌握氮沉降对草原土壤团聚体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可为全面分析和评估氮沉降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自2010年起,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典型地段设置N_0(0 kg N·hm~(-2)·yr~(-1))、N_(15)(15 kg N·hm~(-2)·yr~(-1))、N_(30)(30 kg N·hm~(-2)·yr~(-1))、N_(50)(50 kg N·hm~(-2)·yr~(-1))、N_(100)(100 kg N·hm~(-2)·yr~(-1))、N_(150)(150 kg N·hm~(-2)·yr~(-1)) 6个氮素添加处理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极显着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2 mm团聚体比例(P<0.01);各氮素添加处理中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粒径(P<0.05),全磷含量在各粒径团聚体中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氮素添加显着提高了>0.25 mm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5),对全磷无显着影响;氮素添加导致>0.25 mm土壤大团聚体C/N降低,0.25~2 mm土壤团聚体C/P、N/P升高(P<0.05)。综合分析,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的固碳潜力,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的矿化速率,随着氮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土壤团聚体中P元素成为限制草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旭阳,陈晓旋,陈优阳,金强,林少颖[2](2019)在《福州不同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福州农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稻田、菜地和茉莉园)下的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TC含量均值基本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春、秋季节土壤TN含量均值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夏、冬节季表现为菜地>水稻田>茉莉园(P<0.05);在各个季节菜地土壤TP含量均值均为最大(P<0.05),在冬季土壤TP含量均值达到最大(P<0.05)。土壤C/N、C/P和N/P在各个土地类型下均值分别为10.17~12.89,0.46~0.86,4.76~9.61,C/N季节差异不显着,唯有夏季略高于其他季节,菜地土壤C/N在各个季节均低于水稻田和茉莉园(P<0.05);C/P和N/P在全年内季节差异不显着,均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菜地土壤C和N储量在各个季节均高于水稻田与茉莉园土壤(P<0.05),各个季节里水稻田和茉莉园土壤C和N储量无明显差异,秋季各个土壤类型C和N储量基本低于其他季节(P<0.05)。在各个季节P储量均值表现为菜地>茉莉园>水稻田(P<0.05)。总体来看,与其他土壤相比,茉莉园土壤C、N、P含量最低,菜地土壤N和P含量以及储量较高,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显着,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壤碳氮磷固持及限制性养分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小芳,刘贤德,敬文茂,曹建军[3](2019)在《祁连山不同海拔火绒草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反映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信息,研究不同海拔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通过对祁连山不同海拔(2400、2600、2800、3000和3200 m)火绒草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探讨了火绒草对环境变化(温度、降水和土壤养分)的响应,并分析其生长的限制性元素.结果表明:在海拔梯度上,火绒草叶片碳(LC)、氮(LN)、磷(LP)含量分别为401.27、23.99和1.22 g·kg~(-1),LC∶LN、LC∶LP、LN∶LP均值分别为16.8、352.5和20.7.LC含量、LC∶LN、LC∶LP和LN∶LP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并在2600和3000 m处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LP含量则呈相反趋势,而LN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并在2800 m处达到最小值.火绒草LC含量与LN含量不相关,与L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LN含量除与L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外,与其他化学计量比均无相关关系;LP含量与各化学计量比均呈显着负相关;LC∶LN、LC∶LP和LN∶LP两两呈正相关.土壤总磷和土壤总氮是影响LC及LN的重要因素,而LP仅与土壤总磷呈显着负相关.该区火绒草生长主要受P限制.(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苏晓虾,张志法,陶亚琴[4](2019)在《高原城市湿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以青海西宁火烧沟湿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高原城市湿地底泥和植物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元素间的耦合关系,以青海省西宁市火烧沟河流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分析方法对火烧沟9级阶梯底泥和植物的碳(C)、氮(N)、磷(P)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湿地底泥中C、N含量呈显着相关(P<0.05,r=0.74),C与P,N与P相关性皆不显着;②植物体内C、N、P元素空间变异十分明显,尤其P元素,植物N、P含量呈显着相关(P<0.01,r=0.84),C与N、P呈不显着的负相关;③植物N/P分别与底泥C含量、C/N呈显着相关(P<0.05)。湿地底泥C、N含量处于全国土壤"较丰富等级"及以上,P元素低于全国土壤"中等级"临界值;植物C、N、P含量整体偏低。底泥C、N、P、C/N、C/P、N/P与植物C、N、P无显着相关,这与其他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说明该高原河流湿地元素含量、空间变化、元素之间的耦合上可能与其它地区湿地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对理解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开展高原城市湿地保护和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庞金凤,张波,王波,李梅梅,曾凡江[5](2020)在《昆仑山中段北坡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昆仑山中段北坡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变化的响应,在昆仑山中段北坡沿策勒河流域,采集1706m至3576m六个海拔梯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各海拔梯度范围内0-5cm、5-10cm、10-30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的增加,昆仑山中段北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逐渐增加,且与海拔高度显着正相关(p<0.05)。在不同海拔梯度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显着变化。土壤磷表现为净矿化,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土壤钾无明显变化。(2)土壤碳氮比均值8.52、碳磷比均值7.24、氮磷比0.76,均低于全球或中国土壤平均水平。高海拔梯度(>3576m)不同土壤深度间土壤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和氮钾比与低海拔地区(1706-3247m)差异性显着(p<0.05)。(3)昆仑山中段北坡各环境因子对土壤C、N、P、K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含水量,贡献率高达84.4%,其次为海拔高度及pH。文中研究结果可为昆仑山中段北坡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1期)

刘斯文,黄园英,马生凤,曾普胜[6](2019)在《典型离子型稀土矿的地球化学问题与生态修复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是我国的国家核心资源和重要战略资源。赣州具有"稀土王国"之称,是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主产区,几十年来稀土矿开采带来了诸多生态问题。2012年至今在离子型稀土矿的发现地、首采地赣州龙南足洞稀土矿开展持续的地球化学调查和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对矿区及周边表、深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建立了离子型稀土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构架。修复实践中形成了离子型稀土矿原位土壤改良、改良土壤柔性结构固定、边坡植被绿化等生态修复技术,被当地政府应用于足洞河流域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工程中,效果良好。通过前期盆栽、小规模现场实验,在足洞成功种植蓝莓,连续四年蓝莓果实监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后期该技术被当地政府推广应用,形成了废弃稀土矿区蓝莓种植生态修复技术。离子型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未来要更加关注宏、微相结合的水-土、地表-地下联合修复,加强修复效果动的态监测评价。(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5)

朱春明[7](2019)在《初中化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取得了全面发展,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我们要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要提高生态意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待课堂,师生之间是课堂两个主体,在通过信息与能量的互换中获得发展。教师要树立生态观,保证主体之间、主体与外界之间交换渠道的畅通,要改变封闭的教(本文来源于《情感读本》期刊2019年32期)

孟庆权,葛露露,林宇,邱岭军,胡欢甜[8](2019)在《格氏栲天然林及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以及土壤(0~40 cm)C、N、P含量,并探讨3种林分生活叶、凋落叶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3种林分C、N、P含量均为生活叶>凋落叶>土壤,3种林分生活叶和凋落叶C、N、P含量差异均不显着,土壤C含量为格氏栲天然林显着高于2种人工林,而N、P含量差异不显着;2)3种林分C∶N、C∶P、N∶P均表现为凋落叶>生活叶>土壤,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活叶N∶P均>16,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14<N∶P<16,生活叶C∶N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凋落叶C∶N为格氏栲人工林最低,凋落叶、土壤C∶P为杉木人工林最低;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分土壤C、N、P含量逐渐减少,而C∶N、C∶P、N∶P变化不大;4)3种林分N含量和C∶N在生活叶和凋落叶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格氏栲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后土壤C含量显着降低,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长受N限制,杉木人工林生长受N、P限制,且土壤P的有效性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林分的限制性元素,为该研究区格氏栲和杉木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旭,于洁,李峰,胡聪,曾静[9](2019)在《不同水位和竞争模式对典型湿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洞庭湖典型湿地植物辣蓼为目标植物,短尖苔草为邻近植物,通过控制实验研究不同水位(30、0和-30 cm)和竞争(无竞争、全部竞争、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模式下目标植物生长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位处理显着影响不同竞争模式下的生物量积累,辣蓼生物量随水位增加显着降低;-30 cm水位无竞争模式下生物量最大,为10.84±1.52 g.在30 cm和0 cm水位梯度下,不同竞争模式下的生物量间无显着差异.但-30 cm水位下,地下竞争模式下的辣蓼生物量积累较全竞争模式和地上竞争模式下显着增多,说明非胁迫条件下,辣蓼和苔草的竞争以地上竞争为主.水位处理对辣蓼叶片、茎和根的氮、磷含量影响显着,30 cm水位下,叶片氮、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水位下的含量.在-30cm水位下,叶片C∶N和C∶P显着高于其他水位下的比值,分别为48.08±3.85、590.3±43.4.相比于对照处理(无竞争),竞争作用下的辣蓼总氮含量降低,而C∶N值增加,N∶P值降低,这可能是因为竞争作用导致辣蓼对氮的吸收减少所致.(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颜鲁琼[10](2019)在《基于生态建筑的化学建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上的资源消耗量越发增多。建筑行业中使用的建筑材料与建筑化学品如保温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等都是化学建材,这些建筑化学品能够用于改善施工性能与材料性能,且随着社会对于节能环保的理念越发深入,化学建筑材料中的节能环保效果也在不断提升,还能够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提高建筑行业的环保力度。因此在生态建筑理念下,化学建材的应用越发广泛,所起到的绿色环保效果也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生态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阐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福州农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稻田、菜地和茉莉园)下的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TC含量均值基本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春、秋季节土壤TN含量均值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夏、冬节季表现为菜地>水稻田>茉莉园(P<0.05);在各个季节菜地土壤TP含量均值均为最大(P<0.05),在冬季土壤TP含量均值达到最大(P<0.05)。土壤C/N、C/P和N/P在各个土地类型下均值分别为10.17~12.89,0.46~0.86,4.76~9.61,C/N季节差异不显着,唯有夏季略高于其他季节,菜地土壤C/N在各个季节均低于水稻田和茉莉园(P<0.05);C/P和N/P在全年内季节差异不显着,均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菜地土壤C和N储量在各个季节均高于水稻田与茉莉园土壤(P<0.05),各个季节里水稻田和茉莉园土壤C和N储量无明显差异,秋季各个土壤类型C和N储量基本低于其他季节(P<0.05)。在各个季节P储量均值表现为菜地>茉莉园>水稻田(P<0.05)。总体来看,与其他土壤相比,茉莉园土壤C、N、P含量最低,菜地土壤N和P含量以及储量较高,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显着,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壤碳氮磷固持及限制性养分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秦洁,红雨,杨殿林,周广帆.氮素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团聚体碳、氮和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2].刘旭阳,陈晓旋,陈优阳,金强,林少颖.福州不同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张小芳,刘贤德,敬文茂,曹建军.祁连山不同海拔火绒草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苏晓虾,张志法,陶亚琴.高原城市湿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以青海西宁火烧沟湿地为例[J].绿色科技.2019

[5].庞金凤,张波,王波,李梅梅,曾凡江.昆仑山中段北坡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6].刘斯文,黄园英,马生凤,曾普胜.典型离子型稀土矿的地球化学问题与生态修复实践[C].第十七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7].朱春明.初中化学生态课堂的构建[J].情感读本.2019

[8].孟庆权,葛露露,林宇,邱岭军,胡欢甜.格氏栲天然林及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9].李旭,于洁,李峰,胡聪,曾静.不同水位和竞争模式对典型湿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9

[10].颜鲁琼.基于生态建筑的化学建材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9

论文知识图

青岛近海调查站位分布6-7、6-8 摩根·贾克森(Mogens Jacobs...海洋食物网简要概念图绿色化学与生态化学工程科学内涵...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基本理论结构(S...石油烃在生态系统迁移转化所涉及的生

标签:;  ;  ;  ;  ;  ;  ;  

生态化学论文_李明,秦洁,红雨,杨殿林,周广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