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崔名铠[1]2013年在《中国货币与信贷统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48年编制第一张统计报表算起,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工作已历时六十余年。“为了加强宏观监测,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也已建立起一套涵盖多层次货币供应量、各级公司部门概览、不同范围信贷收支表等内容的货币与信贷统计体系。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货币与信贷统计中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首先,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跨境流通现象日渐规模,按封闭经济模式所设计的货币统计已难以对这一情况进行准确反映;其次,电子商务背景下新型电子支付产品的涌现,改变了既有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或替代传统货币成为新的交易媒介,对货币统计造成一定的冲击;再次,金融市场化改革催生了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由此提出了货币供应量向更高层次扩展的客观要求;最后,中国人民银行认为银行信贷统计已不适应金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并开始编制并发布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这一系列问题已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货币与信贷统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中国的货币与信贷统计改革是当前非常必要且迫切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新情况对我国货币与信贷统计体系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为相关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国货币与信贷统计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叁化一转”。所谓“叁化”指对货币统计带来冲击的货币国际化、支付电子化和金融市场化,而“一转”即信贷收支统计的转型。本文紧紧围绕“叁化一转”这一主线进行研究,以问题导向的思路展开分析:在货币统计方面,分别就货币国际化、支付电子化、金融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货币统计改革进行研究。首先,从理论定义出发就“叁化”的本质进行探究;其次,借助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方法来论证“叁化”进程对货币统计的影响并提出货币统计中处理相关问题的基本原则;最后,将基本原则与我国现实相结合,落脚到具体改革方案的制定上。在信贷统计方面,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央行推进信贷收支统计转型的主要举措,其转变方向是否可取以及在何处还需改进成为本研究所要澄清的又一问题。本文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目的、层次、结构等各方面进行把握,并引入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分析等手段对有关命题加以验证。全文共分为7章,各章主要工作概述如下:“第1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思路,制定了各章写作安排,拟定了研究重点、难点及有待突破之处。本章是全文的整体规划。“第2章货币与信贷统计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经济金融理论、国际核算标准和国家统计实践叁个方面构筑了货币与信贷统计改革的理论及经验基础。分别对货币统计和信贷统计这两个范畴进行剖析,重点关注国际核算准则的最新进展和国家统计实践的主要变化;以此对中国货币与信贷统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明确后续改革研究的目标。“第3章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统计改革研究”从理论定义出发,制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分类原则,得出了货币国际化的8种表现形式;在就其中可能对货币统计造成影响的外汇存款、外币流通、本币境外流通、非常住单位境内存款、离岸银行等5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章借鉴国际标准进一步总结出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统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此提出货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国货币统计的改革措施。“第4章支付电子化进程中货币统计改革研究”依照资金调拨方式将电子货币划分为进入类电子货币和预付类电子货币,并就该分类下不同种类电子货币对货币统计的作用机制进行论证,提出支付电子化进程中货币统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现状及其对货币统计的影响展开分析,制定出支付电子化背景下中国货币统计的改革方案。“第5章金融市场化进程中货币统计改革研究”通过对国家统计实践进行比较,归纳出金融市场化背景下纳入到货币总量中的非存款类金融工具主要有债券、回购协议和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以国际标准为参照,进一步分析并总结出金融市场化进程中货币统计的基本原则;最后,针对我国金融市场化所产生的金融债券、债券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份额等金融工具已对货币统计带来不同程度冲击的事实,提出了相关改革对策。“第6章信贷统计的拓展——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改革研究”首先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进行剖析;为进一步明确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目的,本文在资金失衡背景下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反映金融资源配置情况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数量分析角度对“社会融资规模能否替代广义货币M2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一争论做出判断;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是社会金融资源配置去向的具体表现,除总量之外还应重视其结构统计。为此,本章着重对融资规模的层次划分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统计的一般表式,并对其内容及框架上可能进行的扩展进行辨析。“第7章中国货币与信贷统计改革:结论、对策与展望”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主要阐明“叁化”进程中货币统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汇总各章结论,形成中国货币与信贷统计改革的总体建议;最后,就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与信贷统计的其他方面进行展望。本文依据经济金融理论,参照货币与金融统计最新国际标准,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就货币国际化、支付电子化、金融市场化等方面对中国货币与信贷统计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货币与信贷统计的改革方案。作为一篇应用经济学的论文,本文在以下研究内容或结论上有所创新:第一,本文提出了转型期中国面临货币国际化、支付电子化、金融市场化(简称“叁化”)背景下货币统计改革的研究框架,从经济理论、国际统计准则和国内外实践经验的角度,系统论述并总结出“叁化”进程中货币统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货币国际化的判定、电子货币分类方式的调整、货币供应量更高层次划分的依据等方面有所突破。第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供应量统计的修订方案。依照“叁化”进程中处理货币统计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实际情况,本文所提出的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改革方案与现有货币供应量统计相比,更加具有全面性、拓展性、灵活性、规范性等特点。第叁,在国民经济核算和货币与金融统计完整体系的视角下,系统研究了社会融资规模统计。除了对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内涵、计价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本文还论证了社会融资规模主要任务不是替代M2成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分析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去向。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融资规模的结构层次划分方式并设计了融资规模结构统计的一般和扩展表式。全文在研究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文并未囊括货币与信贷统计改革的所有议题,仅就“叁化一转”等内容进行了集中探讨,对其他问题的关注还不够,只能留待今后的研究中再进行弥补;其次,针对中国货币统计的改革设想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实证分析进行调整,但是由于有关数据目前尚未纳入到官方统计范围之内,难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因此本文只能按假设的“数值”作为示例去说明相关项目的关系,而无法以实际数据去作测算与调整,该方面工作只得待未来条件成熟后再进行。

赵奕[2]2004年在《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导言和第一章,主要介绍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其中,导言主要介绍电子货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第一章则对电子货币这一新型零售支付工具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对电子货币的特点进行了讨论;同时,介绍了国外尤其是西方各主要国家电子货币发展的最新状况。 论文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第叁和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电子货币取代现金流通后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影响以及中央银行面临的监管问题。第二章讨论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地位的影响。第叁章着重研究电子货币极其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提出的信问题。首先,电子货币的使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其次,电子货币的使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第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第四,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影响和选择;最后,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四章讨论中央银行在电子货币发行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主要包括对电子货币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可能采取的监管措施等。此外,还就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吕秋红[3]2008年在《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继贵金属货币和纸币之后,货币历史上的第叁次革命。电子货币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货币最新形式的电子货币以其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逐步取代传统货币已成为一种趋势,使得货币的定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研究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电子货币影响的研究概况,文章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货币形式的发展与电子货币的产生,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阐述货币的产生与货币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以及信用货币等四个阶段,并分析了当代电子货币的产生及其背景。第叁章电子货币及其发展态势,对电子货币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进而对其类型、性质、职能进行深入的阐述。在描述了国内外电子货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电子货币的供应主体和商家与消费者的需求博弈模型两个角度分析了电子货币未来发展的趋势。第四章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分别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第五章电子货币发展与我国应对政策,在阐述电子货币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对电子货币收缴法定存款准备金,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中央银行自己发行电子货币,完善现有的硬件设施和法律环境以及建立健全电子货币的监管体系等等。

武庆悦[4]2009年在《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述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y)是指由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在发行者与持有者或发行者和少数几个商家与持有者之间流通,能购买现实物品、虚拟财产或电子化服务的充当等价物的类货币,与现实货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兑换比率,并可以与现实货币相互兑换。虚拟货币的产生是继贵金属货币和纸币之后货币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虚拟货币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得快速支付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同时虚拟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也给社会经济和金融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基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析了虚拟货币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及趋势,并对现行虚拟货币的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对虚拟货币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以期揭示现存虚拟货币的本质属性,并着重分析了虚拟货币的诞生对网络经济以及现实经济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针对虚拟货币对现实金融的影响,构建了包含虚拟货币的货币供给理论模型,研究了金融技术的发展对货币政策选择中介目标工具的改变。文章最后分析了虚拟货币的洗钱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监管措施,针对最新出现的虚拟货币征税问题,提出了虚拟货币征税的简略方案。依据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构建了对虚拟货币进行合理监管体系,并对虚拟货币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高鸿[5]2011年在《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电子商务及网络游戏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虚拟交易的空前发展,虚拟货币应运而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阶段的虚拟货币,即初级虚拟货币,是指由网络运营商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在固定有限的范围内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进行流通,用来购买虚拟产品、电子化服务或部分现实商品的充当等价物的近似货币。它具有虚拟性、有限流通性及近似货币性等特点。我国目前官方禁止虚拟货币的双向兑换,但由于网络上大量第叁方交易平台的存在,使得虚拟货币的双向兑换得以实现。另外,随着虚拟货币的发展,其可购买对象不仅局限于虚拟商品和部分现实商品,购买范围扩大到更多更广泛的现实商品,那么虚拟货币就会取代部分流通中的现金,对国家的货币政策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包括中央银行的垄断地位及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进而影响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除了上述问题,由于我国虚拟货币监管机制及法律体制不健全,存在诸多漏洞,虚拟货币、虚拟财产在安全性方面存在隐患,虚拟货币还带来了诸如赌博、偷税漏税、洗钱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虽然虚拟货币作为一项新事物,对其研究也才刚刚起步,但虚拟货币的迅速发展以及由其带来的诸多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对虚拟货币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详细了解并分析了虚拟货币的产生背景、含义与本质属性及其运行机理、交易方的交易动机之后,才能进一步分析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带来的其它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行之有效的监管建议。本文的思路也是这样展开的:第一章是绪论。本章阐述了虚拟货币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并对目前国内外对虚拟货币的研究成果做出回顾。第二章是虚拟货币的基本理论分析。介绍了虚拟货币的含义、产生背景,属性及其与电子货币的联系与区别,虚拟货币的运行机理,即虚拟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机制。第叁章是国内外虚拟货币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对国内外网游中的虚拟货币和外交网站中的虚拟货币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国内外的发展区别及对我国的借鉴。第四章是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首先重点分析了虚拟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挑战,包括对中央银行垄断地位的影响、对货币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影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工具的影响。然后分析了虚拟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后分析了虚拟货币目前还存在的其他问题。第五章是相关的政策建议。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虚拟货币的监管情况,然后针对目前虚拟货币的发展情况及监管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互联网环境的瞬息万变,商业模式的飞速发展使虚拟货币的发展空间难以预测。面对日益复杂的虚拟货币市场,我们还需对其加强关注,调整相应的措施,在使虚拟货币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制止潜在的危机,为其发展提供规范健康的环境。

许峻峰[6]2001年在《电子货币技术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电子商务浪潮正席卷全球,它的发展使得传统商业逐步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信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将不亚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对此不应袖手旁观,而应积极投入到当中。由于我国的信息基础较为薄弱,当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支付手段的落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论文从技术、安全、管理等几方面探讨了电子货币、电子支票、银行卡等几种先进的电子支付手段,着重讨论了电子现金对金融和货币系统带来的影响。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支付手段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讨论了几种常见的电子支付手段,典型的有电子现金、电子支票和银行卡;第叁部分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和技术上论述了电子现金的特性和安全,并列举了Ecash,MillCent和Mondex卡等几个电子货币的实例,比较了它们的区别;第四部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电子现金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利率和汇率等方面的影响;第五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

郑果[7]2008年在《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货币是现代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二十世纪金融发展的最新体现,电子货币的产生导致了货币形态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电子货币作为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现代化支付工具,以及电子支付设备的广泛应用,对传统货币交易和支付方式也提出了挑战,电子货币的发展也必然会对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产生深刻影响。货币是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研究的最基本对象,有关货币的含义与性质的争论始终是金融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电子货币的出现拉开了网络货币理论产生的序幕,对传统货币观念带来了有力的挑战。电子货币是指在继承了传统货币交易特性的基础上,与传统货币在价值尺度上保持固定的兑换关系,通过电子设备和网络媒介交易的电子支付工具。它是现代电子支付工具创新的最新表现,但又与一般电子支付工具存在明显的区别。与传统货币相比,电子货币是一种内在货币,具有对传统货币的价值依赖性,同时它通过电子媒介保存和使用。而与信用卡、借记卡等结算卡相比,电子货币的赎回权是浮动的,具有货币的匿名性,可以媒介离线交易,因而又是一种新型的货币。电子货币是一种非标准货币,它的发行带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电子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但它却不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其对价值的“度量”仍依赖于货币当局法定的“尺度”:电子货币尽管具有更高的媒介效率,但却不是有效的“储藏手段”:电子货币的国际性依赖于其发行者经营活动的跨国性等等,都使网络金融中的货币概念有别于传统理论。尽管目前电子货币仍然依托于传统的通货,但其日益广泛的应用,将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通货产生替代效用,并衍生出一定的金融风险,直接导致了网络经济社会中货币供给渠道、货币乘数和供给机制的变化,也使货币的分类、计量面临新的问题。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地位逐步增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受到了影响。与之相适应,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都在发生演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性会逐渐下降。从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电子货币的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从而为各国的中央银行正确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准确评价货币政策效应提供建议和指导。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通过对电子货币发展和货币定义进行介绍、分析,讨论相关货币理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然后以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一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和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就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比较完整、系统地讨论,最后就电子货币带来的影响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蒋少华[8]2013年在《电子支付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支付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因其相对于传统纸质支付方式具有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明显优势。电子支付方式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支付习惯,而且对传统的货币理论及中央银行理论提出了挑战。电子支付的独特优势改变了人们持有金融资产的形式和结构,对货币供给层次的结构和规模、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都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变化进而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有效运行。本文旨在依据有关货币供给和需求理论、中央银行理论、存款货币银行理论对电子支付发展可能给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并选择电子支付、货币供给、利率、GDP等方面的数据,对电子支付影响货币政策的方向和程度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证研究,以探讨电子支付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运行规律和实施途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是有关电子支付发展对央行货币发行权的影响问题。本文研究发现,当前各国电子支付所使用的电子货币基本属于传统通货的替代品,尚不构成对央行货币发行权的实质威胁,但随着电子支付的进一步发展,电子货币有可能危及央行的货币发行权。二是有关电子支付发展对流通中现金的影响问题。本文认为,电子支付发展会对流通中现金产生货币替代效应,不过我国当前的货币替代效应主要表现为“增长替代”,即电子支付以更快的增长速度替代了流通中现金的增长,随着电子支付的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出现流通中现金绝对量逐渐减少的现象。叁是有关电子支付发展对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的影响问题。本文认为,由于电子支付发展带来的货币替代效应和货币转化效应,会使我国基础货币的规模结构以及不同层次货币供给的规模结构发生改变,而信用卡支付方式的发展会产生“贷款创造存款”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央行基础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电子支付发展对不同货币层次乘数的影响则因多个变量的影响方向不一致而呈现复杂的变动趋势。四是有关电子支付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问题。本文认为,电子支付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会因计算货币供给口径的不同而不同。数据分析和实证结果均表明,我国现金流通速度已呈现经典货币流通速度理论所提出的“U”型变动趋势,但狭义货币流动速度和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却仍呈下降趋势。五是对电子支付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加拿大利用电子支付系统成功实施货币政策的实践,对我国央行在电子支付背景下货币政策运行的现实选择和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对电子支付背景下货币政策运行规律和实施途径的探讨,是对传统货币供给和需求理论及中央银行理论在电子支付时代的适用性问题的有益探索和必要补充,同时也对我国央行在网络经济时代货币政策的选择和执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意义。

余希[9]2008年在《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文中认为虚拟货币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货币形态,它有着怎样的金融本质属性,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现阶段的虚拟货币即初级虚拟货币作为研究对象,对虚拟货币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虚拟货币与现实世界的联通机制,并在假定能与现实货币双向流通兑换的虚拟货币的发行规模大到足以影响现实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探讨了它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除了绪论分为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虚拟货币概述,首先介绍了虚拟货币的含义和类型,并对虚拟货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目前学术界对虚拟货币的概念存在多种说法,本章在对这些说法进行介绍和比较后,归纳出现阶段虚拟货币的叁大特点。接着论文侧重从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虚拟货币产生的动因。第二章,虚拟货币的本质界定,本章在介绍传统货币经济学和新货币经济学(NME)对货币本质职能看法的基础上,对虚拟货币的本质做了一些探索,认为虚拟货币是一种补充货币和私人货币,另外论文还将虚拟货币与法币、电子货币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虚拟货币是不同于法币的新型货币类型,它同电子货币形态相似,但二者不能等同。第叁章对虚拟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机制进行了考察,目的是探讨虚拟货币会不会、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对货币政策形成冲击,初步结论是只有虚拟货币能够与现实货币进行双向流通才会对现实货币政策产生影响。第四章则从虚拟货币对央行的货币发行独占权、货币供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这叁个方面分析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五章对本文做了结论概括,并提出了对虚拟货币监管的政策建议。

赵勇君[10]2014年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金融产品充斥网络,给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包括第叁方支付类、融资平台类、理财平台类、虚拟货币类等几种模式,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和云技术快速发展,其呈现出透明度高、成本低、交易便捷、参与度高、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在重视其正面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对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本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给货币政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比如互联网金融削弱了货币供给的可测性和可控性;互联网金融使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互联网金融体系整体形成信用创造机制;互联网金融使货币层次的划分变得模糊。再如互联网金融影响了货币乘数。还有互联网金融影响了货币需求动机,影响了货币流通速度。再是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银行贷款传导渠道、资产负债表传导渠道皆造成影响。可见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之大。但是纵观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对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分析、风险控制分析、监管分析比较多,对其给货币政策造成的冲击分析的比较少,并且关于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论文都比较新,大多数集中在2014年。这些新学术论文的出现也说明了国内专家开始逐渐重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可见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专家的重视,宏观政策影响分析将是未来关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的大方向。所以本文先是详细梳理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及现实意义,然后又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货币政策冲击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共包含五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所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第叁部分是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第四部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互联网金融监测力度、加大互联网金融监管、尊重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第五部分是结论。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认为互联网金融确实对货币政策效果造成了冲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在第四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总结归纳法、数理分析法等。本文论述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发展现状时运用了归纳总结的方法。此外对于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方面也运用了归纳总结法,先是分析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整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数理分析法贯穿了整篇文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论文取材新颖,在详细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之后,又分析了其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并且从叁方面展开讨论,分别分析了其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冲击,在理论分析的同时又穿插最新的数据分析,最后提出了政策性意见。2)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不足之处在于:1)本文没有应用太多的计量模型,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近两年,缺乏系统的数据,即使是能得到局部数据,统计也不甚准确,缺乏参考性,所以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谨性,本文对计量模型应用的比较少,这正是本人觉得遗憾的地方。2)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时,有些地方分析的不够透彻。

参考文献:

[1]. 中国货币与信贷统计改革研究[D]. 崔名铠.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 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 赵奕. 广西大学. 2004

[3]. 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 吕秋红. 厦门大学. 2008

[4]. 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 武庆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5]. 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 高鸿.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6]. 电子货币技术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 许峻峰. 厦门大学. 2001

[7].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 郑果. 河南大学. 2008

[8]. 电子支付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 蒋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9]. 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 余希. 厦门大学. 2008

[10].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冲击[D]. 赵勇君. 东北财经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