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1]2003年在《语文新课程发展性教学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发展性教学理论应用于语文新课程教学,认为语文新课程教学应该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以发展性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富有实践意义和启发意义的新观点、新方法。 本文主要包括两大内容: 第一,本文认为,发展性教学理论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最适当、最有效的途径。 尽管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仍多局限在教育教学领域,较少与人的生命过程相联系,而且对这些问题的历史、文化根源也少有涉及。不过,人们对语文教学的现状也有了基本的共识:缺少人文性,偏重工具性;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以单调乏味的理性生活为主,缺少对学生感性生活的重视,不能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本应以审美教育为主的语文教学中弱化审美教育,使得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出现较大偏差。 发展性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理论,它把教育教学看作人生命过程的重要部分,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包括发展人的认知、情感和思维在内的完整教育过程。它所倡导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四大特点集中体现了发展性教学的人本主义色彩。尤其是它提出了关于教学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新颖观点: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它让我们重新认识权威和控制的含义;它提出教学不能忽视隐喻与描叙性方式;它赋予教学以崭新的目的、规划、目标观念;它让评价成为带有更浓厚的民主色彩的综合艺术。本文认为,与其他理论相比,发展性教学的观念和主张,对从更深刻的层面上解决语文教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二,如何使发展性教学理论在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这是本文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把语文新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贯彻实践语文新课程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途径。 用发展性教学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会发现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缺少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无法为学生体现出更多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缺陷。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这就要求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以生活为背景,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背景,以个体的完整生命状态为背景。把语文新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也因而成为发展性教学强化主体性,发挥主动性,促进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实现发展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本文指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应该贯穿在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学材料生活化、教学态度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等四个方面。教学材料生活化,要求选编教材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情感特点和精神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做出生活化的处理。教学态度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地位平等,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生活化,力图使课程成为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然的生活,学习不再只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从中也可以发展自己的情感、道德、责任和价值观。教学评价生活化,最实质的一点就是取消学校评价的权威性,学校评价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评价只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评价要更具民主性和实践性,更趋合理和有效。 本文最后以语文新课程发展性教学的理论为指导,突出体现语文新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特点,进行了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由“激发--一启动、讨论--一互动、点拨--一促动、激励--一自动”四个环节构成的语文教学设计新模式,这一模式旨在传达语文发展性教学要求,深化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即:在学生的心里上语文课,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 总之,本文希望能在探讨如何把发展性教学理论应用于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为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和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张崇春[2]2008年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文中提出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领域,长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课堂教学缺少科学性,教学目标背离教学要求,忽视诗歌文本的人情美、人性美,教学过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甚至曲解高考标准,将诗歌教学变成一种应试训练。因此,回归作品人文价值,推进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开展,对落实新课程教学标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诗歌的审美性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目标的基本策略。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审美性教学,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观念和方法去指导教学活动,使教学行为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美的享受,提高学生诗歌审美阅读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诗歌审美性教学是教师主动发掘诗歌文本的审美因素,以审美的方式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使学生获得诗歌阅读的审美体验,最终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教学方式。诗歌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尽而能创造美。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等过程和方式,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水平。这种教学是对认知教学和语文技能训练的发展与升华,通过以审美促认知、使认知和审美相结合,提高认知教学的层次、凝练认知教学的效果。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学生审美情感的自由空间,建构学生的审美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面对的问题主要有:(1)曲解高考要求,造成诗歌教学目标错位。高中诗歌教学为了应付高考,课堂教学往往变成“标准化”教学,课堂教学中侧重基础知识教学,轻视诗歌审美层面的教学。(2)教学理念上忽视诗歌文本的审美特征。在高中诗歌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总是带领学生走诗歌文意、主旨主题的老路子。破坏诗歌本身的审美特征,学生无法获得诗歌的审美阅读感受。(3)教学过程上的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单一化。高中诗歌教学中,以考试训练的方式,替代诗歌阅读教学。置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学生的审美体验于不顾了,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审美地位抛在一边。(4)教师在诗歌审美性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丧失。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师“官本位”的教学身份。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预先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师本身并没有同学生一起参加到诗歌的审美解读中,教师审美阅读体验并没有形成。使学生脱离了文学审美的轨道。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效用原则。(1)诗歌文本是永恒的审美客体。诗歌文本具有审美属性,诗歌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2)在学生的个性化审美阅读体验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审美体验。(3)教师主导下的诗歌教学过程本身是审美创造过程。诗歌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入的审美创造过程。这一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为主体”的学习地位,更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4)在诗歌教学中创设审美性教学环境是实现诗歌审美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实现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基本策略。(1)拓宽学生的诗歌审美的视界。在诗歌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就是交给学生一双在诗歌世界中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发现和细细地品味诗歌文本的美。感受诗歌中情感的审美性表达;感受诗歌中意境的艺术性创设;感受诗歌语言独特的韵律节奏美。(2)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随着新课程诗歌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提高,诗歌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主体美在诗歌审美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与教学同步发展,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良好审美素养是一个从事诗歌教学的前提条件。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完成新课程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审美人格的教学任务。(3)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传统应试教育中的诗歌教学,考试的分数成了诗歌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往往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换取高分低能的片面进步。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审美能力没有发展,反而深受其害,个性受到压抑,对诗歌的兴趣被破坏。新课程诗歌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审美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实质也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做出的有目的审美性教学手段选择。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诗歌的审美性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学生已有的审美能力是学生解读诗歌的阅读能力基础,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本源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以审美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审美能力。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审美情感心理的发展规律。在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主动性。审美体验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关键,是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和最终培养学生审美人格的原动力。(4)诗歌审美性教学的课堂策略。要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的教学目标,必须打破以往诗歌课堂的封闭和沉闷,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诗歌审美性教学课堂模式。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审美创设。诗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关键。诗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与诗歌文本开展对话中,让学生获得诗歌阅读的审美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实现教学目标。诗歌是艺术的语言,当然也是声音的艺术。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中,要有目的运用诵读,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审美属性。
李文华[3]2008年在《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建构》文中认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处在语文四大能力之首,历来被尊为语文教育之根本。然而,现实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很尽人意,而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良倾向,尤其是其“少、慢、差、费”等状况被评论界指责为“误尽苍生”,已经制约并正在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要想从源头上、根本上改进语文教学,首先就要走出阅读教学的困境,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特点、目标等问题,作出了全新的阐释和规定,提出一系列透射着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观,贯穿着以人为本、发展为魂的主题思想,为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实施新课标的情势下,用生态学视角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探索、尝试和发展。目前,还很少有人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因而言之,该课题也是教学论研究的又一宽广领域。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就是立足语文的本质和特点,针对当前不尽人意之处,借助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等研究成果,从生态学、系统论、生活观、生长说等观点出发,把阅读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生成、多元开放、互相联系、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从生态的视角加以审视,探究基本要素、内在规律、相关联系,并调整优化其多维、立体、互因的关系,构建一个更切实际、更加科学的进步模式,使生命主体与文本世界、客观存在与教学实践、内在机制与外在因素、课程目标与主观需求之间产生良性作用,从而达到一种协调有序、互动互应、和谐进步的发展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时代的强音,不断展现迷人的魅力!论文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布局: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生态化的背景及渊源。该课题以当代生态观的确立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攻关背景,以人本、科学、和谐等时代观念为主导,联系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从中获取精神营养和启示。同时,对照新标准,放眼新趋势,研究新问题。通过剖析以往阅读教学中的高耗低效、循规蹈矩、主观片面等境状,找出弊端、缺憾和危害,引发深思,呼唤转变,提出观点,即:语文阅读教学亟待寻求一种顺应时代、切合规律、科学合理的方法,力达比较理想的态势和境界。生态化作为正在兴起、蓬勃发展、广为所用的新理念,富含科学性,极具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的指导意义,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既符合学科实际和新课标要求,又顺应生态文明潮流,将为语文阅读教学赋予新内涵、注入新灵魂、增添新活力。第二部分: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内涵及特征。该部分对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基本内涵加以阐释,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生态化是生态学化的简称;阅读教学的生态化,就是通过对人本、文本、物本等各要素及其多维、立体、互因的关系,并围绕人的发展这个核心,用生态学观点加以分析、调控和链接,力达最优化状态,以求人的成长与发展、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科学联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相长、教学相益、知能相生、催发相进等目标,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代所趋、内涵所向。它强调内部与外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亲和性、联系性、发展性,追求生命成长、精神提升、人格发展的和谐统一,教学、认知、发展的有机结合。第叁部分: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生态化的意义追寻。生态化的阅读教学,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事物有机联系,贯穿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主题,能让学生感受到体验的愉悦、生命的美好、情感的丰厚、成长的乐趣等。它以生态观、生成法、生活化为基点,力求自然和谐、动态平衡的生长关系,在科学建构中落实“为立人而阅读,以阅读来立人”的课标主旨,体现了重在发展的思想:遵循人本观、人性化,贯穿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学法,体现了存在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指导意义;注重发展性、创造力,贯彻了统筹协调、健康和谐的生长论,体现了人文化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尊重规律性、生态链,落实了知能并进、动态生成的标准观,实现着最优化准则在资源配置中的实践意义;注重长效性、和谐度,呈现着近远兼顾、标本结合的成效性,体现了创造性在阅读教学中的进步意义。第四部分: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建构原则。从阅读教学的特点及生态化所包容要素的结合上分析梳理、综合考虑,针对关键性环节和重点性因素,指明注意事项、基本要求和应把握的问题,提出建构实施中应着重遵循的原则:1.讲求民主与平等交往的原则;2.尊重生命与个性发展的原则;3.互动对话与合作交流的原则。第五部分: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建构实施。本着探有所示、研有所用、切入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客观论证,有重点地阐述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建构思路、实现途径和实践模式,给出思想方法、设计框架和具体做法,是论题研究的落脚点。同时,跟前面的四个部分一脉相承、紧密一体,形成了一个科学、系统、完善的整体,为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化的组织实施、具体运用和实际操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彭亚[4]2008年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叁维目标”的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叁维目标”的提出是新课程标准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理念之一。课程改革中的任何先进理念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得到具体的落实,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整合“叁维目标”是实现语文课程“叁维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叁维目标”的整合,必须要在深入理解“叁维目标”及其整合内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反思,以寻求实现以及改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叁维目标”整合途径和对策,从而最终实现“叁维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前言部分: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相关研究状况和本研究设计。第一部分: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叁维目标”整合的含义和“叁维目标”整合提出的依据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叁维目标”整合的内涵。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叁维目标”整合表现出的叁种类型。第叁部分:提出了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叁维目标”整合的叁方面的条件。第四部分:从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叁维目标”整合的实施过程进行探索并结合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第五部分: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叁维目标”整合的现状进行反思,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王代光[5]2014年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中学阶段选修课程的开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选修课程的开设,是国际国内高中阶段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2003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标志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正式拉开帷幕。其中,选修课程的开设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和热点,作为最具改革活力的高中语文,其选修模块课程的加入为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注入了新的元素,但实施现状不容乐观,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本研究以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微型研究为例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整个研究,经历了五个环节。首先,对国内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然后,以重庆市为例,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实施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对学生、教师的问卷和访谈,发现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在实施目标、教材选用、模块开设时间、模块教学、选课制度及评价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欧美、日本等国母语选修课程开设成功经验的概述,勾勒出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实施的应然构想。以此为理据,以自己工作的学校为例,对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实施进行微型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实施不能照搬方案,应根据学校实际,实行必修模块、限定选修模块、自由选修模块叁轨并行,同步穿插的实施模式,这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选修课程模块内容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要以学定教,对模块内容遴选优化,有机整合,再对模块之间进行组联,因为选修课程或者选修教材只是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学生是课程或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选修课程模块教学要“因课制宜”,体现不同的个性化和选择性,“专题教学”与“综合探究”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修课教学一定要有别于必修课教学,一定是在必修的基础上拓展和提高,根据模块内容,要么重运用,要么重鉴赏,要么重分析探究;选修课程模块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过程性评价,又要有终结性评价,更是要“过程记载+结果检测”综合运用,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最后分别从教育观念、资源整合、课程领导、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实践的推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刘燕[6]2008年在《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电子文化、图像文化的发展,“经典阅读危机”正向我们走来。人们的阅读品位、欣赏水平正在下降,这种趋势直接影响着高中学生,而他们是正在发展着的主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于不定型阶段,需要正确地引导。与此同时,国外很重视经典对青少年主体发展的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让他们进行经典阅读。在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选入教材的中国古代经典文本浓缩了中国人民生活的万象: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有对人间真情的感慨;既有修身养性的人生哲理,又有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凌云,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涵养高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其他文本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这种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要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并试图对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对高中语文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实践有些启发。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阐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当代学者的讨论、各种权威性的词典和文学理论几个方面讲“经典”的内涵,得出本文中所指的经典的涵义;第二部分从高中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言基础知识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社会及时代的要求叁个角度讲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意义。第二章,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分别从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对学生气质的改变、心灵的涵化和人格的塑造叁方面进行论证。第叁章,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方式。主要讲了体验式经典阅读教学、对话式经典阅读教学和审美式经典阅读教学叁种教学方式。这叁种教学方式的具体论述是按照“是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进行的。如体验式阅读教学部分,先论述了什么是体验式阅读教学,包括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征;接着论述了如何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第四章,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第一部分,主要从注意把握古代经典文本的特征,包括经典文本的典范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叁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注意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行适度教学,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提问的难度和上文提出的各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要适度几方面;第叁部分,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论述了兴趣及其在古代经典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两方面进行论述。
刘唐军[7]2011年在《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结构是语文教学改革争论的热点,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教学经验的描述上,没有涉及到语文教学结构的内部分析,往往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当作教学结构来研究,一线的语文教师也只是盲目照搬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都要求语文教学结构作出变革。本文从从语文教学结构的本体入手,分析内部构成要素关系与功能,结合我国语文教学结构的发展历程中的成果,进一步的阐释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结构的新认识,提出了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结构模式。本论文分为四章,采用文献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完成论文。第一章语文教学结构及相关概念的概说。本章节厘清了教学结构概念以及和相关概念的区别。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是有区别和密切联系的一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往往混淆不清,本章界定了它的概念。对教学结构的构成要素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的横纵面的分析,认识它的构成,在教学中将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结构决定功能的效果。第二章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成果。本章节重点研究了20世纪初到90年代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各时期的教学结构进行了归纳。80年代前的教学结构以“传授——接受”和“示范——模仿”为主,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以传授知识为主,突出了教师与知识的核心要素。80——90年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技能为主,教学统一,教学要素有机的组合,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教学结构。通过教学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学结构的类型都是主要要素决定的,其它要素的科学合理组合是关键。第叁章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论探索。该章节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结构的特点与走向,解构传统教学结构的同时,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活动结构、信息结构系统进行重新认识。第四章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要素优化。该章节是建立在课堂教学本体论、教学结构研究成果、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学结构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的要素优化策略提出建议,提出了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结构模式及“情境·探究·建构”的有效的教学结构模式。
夏霰芳[8]2007年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随之改变的则是语文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而转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转变使得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显得相对滞后,为了适应新课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教学策略是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之间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本文阐述了新课标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意义、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内涵,八种较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指导策略、合作学习指导策略、认知能力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自我效能激发教学策略、民主情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网络化教学策略,并对相关的教学策略作了案例的分析。
李慧玲[9]2003年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适应存在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变迁十分迅速。社会对教育寄予厚望,必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课堂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否意识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能否主动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其教学行为并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将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新课程中的生存空间,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教师对新课程教师角色的适应问题,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二、叁部分从语文教师角色适应问题提出的背景、新课程教师角色适应的含义及推进教师对新课程角色适应教育的必要性等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师角色适应的意义。第四部分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针对重庆市实验区部分初中的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和非结构性访谈法相结合,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化叁个纬度对教师进行调查,从对语文新教材的认识、对语文新课程教学的认识、学生学习方式转化、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四个纬度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重庆市实验区部分初中的语文教师,以及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本文运用SPSS11.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论文最后提出了促进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师角色适应的建议: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由知识灌输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由课程单纯的执行者向研究者和建构者转变;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促进教师由终结性和唯一性裁判者向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者转变。
张彤[10]2016年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但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项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以下简称《方案》),以一个普通高中L中学为研究个案,考察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状况,分析课程实施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探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实施高中课程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L中学的课程实施状况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探索学校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制定的《方案》,L中学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以《方案》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现有条件和现状为基础,力争创造性地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实施。L中学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多年形成的学校理念与文化特征,以“构建唤醒心灵课程体系”为主线开展的。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方案》的要求,将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灵魂,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唤醒心灵课程体系落实体现在叁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的自觉落实,力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力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性,尤其是真正落实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才能真正达到全面的唤醒心灵;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通过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用以体现课程选择性,力求让每个学生追求自由,放飞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叁是以自主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支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的课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正确,也保障了过程中的调控和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方案》的要求,要构建符合自身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有灵魂的课程规划,保障学校发展特色的持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层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将《方案》调试成一种适切的选择来构建课程体系,能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并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由于高中发展的限制因素众多而复杂,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方案》自身存在缺陷,如描述的清晰度不足等;行政部门在行动的引领、政策的给予、自主权的赋予等方面的力度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理念、自我规划意识淡薄等。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发展性教学探索[D]. 石晶.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D]. 张崇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 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建构[D]. 李文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叁维目标”的整合研究[D]. 彭亚. 西南大学. 2008
[5].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实践研究[D]. 王代光. 西南大学. 2014
[6]. 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探索[D]. 刘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7]. 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D]. 刘唐军.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8].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夏霰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9].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适应存在的问题研究[D]. 李慧玲.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10].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D].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