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圆管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圆管,流体,粘度计,两相,关系式,流速,工况。
圆管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朱维耀,王亚震,岳明,邓庆军[1](2019)在《考虑空间位形力作用的微米软颗粒溶液微圆管流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米级软颗粒溶液在微小孔道流动不符合泊肃叶流动规律问题,考虑受固体管壁影响软颗粒形变产生的空间位形力作用,基于Navier-Stokes理论,推导软颗粒溶液在圆管中的流速分布及流量表达式,引入颗粒形变因子以表征空间位形力作用的影响;建立考虑空间位形力作用的圆管流动数学模型.由微尺度流动特征实验,得到软颗粒溶液微圆管流动规律,与泊肃叶流动对比,结果显示当管径小于颗粒直径时,相同压力梯度下考虑空间位形力作用的流速比泊肃叶流动拟合结果更接近于实验数据.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发现,与泊肃叶流动下的速度分布和平均流量相比,当微圆管尺寸减小时,空间位形力作用随之增大,其更大程度上影响流体在微圆管内的流动规律;当颗粒呈非球形且最小投影面积相同时,偏离球形颗粒程度越大,空间位形力作用越大,因此空间位形力作用在微小孔道流动中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明建,田茂诚,张冠敏,范凌灏[2](2019)在《基于欧拉—拉格朗日观点的圆管内纳米流体流动换热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单相流模型和DPM模型(欧拉—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分别模拟了Cu—水纳米流体在水平圆管内流动换热的特性。模拟结果得出DPM模型相对于单相流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并从纳米流体热物性以及纳米粒子微运动两种角度分析了纳米粒子强化流动换热的原因:纳米流体强化换热不仅仅是热物性的提高,同时也是纳米粒子微运动强化了动量和能量的交换,增强换热。(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8-16)
王宇迪,刘益才,莫双林,龙杰[3](2019)在《圆管等壁温振荡流动对流换热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等壁温边界条件下圆管内层流振荡流动对流换热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在随时间做正弦变化的速度入口条件下,经求解圆管内流体振荡时的能量方程,得到振荡流动圆管内温度场分布的解析解表达式,并利用Matlab对表达式进行直观表示。计算结果表明:等壁温边界条件下速度入口脉冲流动可引起温度随时间波动,波动随无量纲振荡频率和速度振荡幅度增加,换热效果加强,且速度振荡幅度和无量纲振荡频率存在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6期)
吴新明[4](2019)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竖直圆管内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CO2(简称S-CO2)做为循环工质的燃煤火力发电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以CO2取代水,利用CO2化学性质不活泼及密度大等优点,降低对材料的苛刻要求,有效提高蒸汽温压参数和发电效率,大幅减小机组尺寸。利用CO2为工质实现制冷、供热或低温余热发电的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工程热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CO2传热实验台的搭建和可靠运行对于各类跨临界C32系统及关键部件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通过实验台的搭建,来获取超临界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通过实验台的搭建采集大量的数据,应用于以CO2为工质的单相、两相及超临界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对其他传热实验台的搭建也起借鉴的作用。在压力 P=8.2-20.2 MPa,质量流速G=512.7-1524.4 kg/(m2s),热流密度qw=49.7-200kW/m2时对二氧化碳在内径为10mm,长度为2000mm的1Cr18Ni9Ti不锈钢管中进行了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压力,质量流速,主流焓值和热流密度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壁温随着主流焓值,热流密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壁温减小,传热系数的变化正好和壁温的变化趋势相反。在大热流,低质量流速的时候入口段壁温飞升,出现了传热恶化,在大热流,高压力和质量流速较高时其传热系数较大,则认为发生了强化传热。针对实验工况分别用Dittus-Boelter,Jackson和Bishop经验关联式进行了预测,其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Nu数较大的时候预测值相对实验值普遍偏小,在叁个经验关联式中Bishop经验关联式预测的误差最小。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圆管内流动时的压降和摩擦系数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压力P=8-16 MPa,质量流速 G=1000-1525 kg/(m2.s),内壁热流密度qw=96.5-283.2 kW/m2。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竖直圆管内流动阻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压力、质量流速、主流焓值和热流密度对圆管内摩擦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摩擦压降随着质量流量和压力的增加而显着增加,特别是当主流焓值超过拟临界焓值后,其增加的速度变得更加剧烈,同时发现热流密度对摩擦压降的影响不是太大。对于预测常物性摩擦因子的经验关联式并不能预测超临界CO2的摩擦因子。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经验关联式,其实验数据在±20%误差带范围内占83.31%。(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刘伟,彭诗念,江光明,刘余,沈才芬[5](2019)在《高压工况下圆管内垂直向上流动沸腾CHF关系式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5 MPa至临界压力的圆管内垂直向上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CHF)实验数据,筛选出Katto、Bowring、Hall-Mudawar、Alekseev关系式以及CHF查询表(LUT-2006)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分析,评价了各个关系式的适用性,得到了15 MPa至临界压力区间内CHF随压力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高压工况(≥15 MPa),尤其是接近临界区域的CHF预测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杨旭,梁英杰,孙洪广,陈文[6](2018)在《空间分数阶非Newton流体本构及圆管流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非Newton流体的本构及流动规律进行研究是分析、预测和控制非Newton流体在管道中流动的关键.实验表明非Newton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具有历史记忆性,基于空间分数阶微积分方法,建立了分数阶非Newton流体本构模型;并推导了该模型在圆管中的流速分布、流量、平均流速、压降、平均Reynolds数等管道流动参数;提出了分数阶非Newton流体圆管流态判别准则.研究表明非Newton流体的圆管流层间的切应力可以通过流速的轴向分布大小来描述.对于不含屈服切应力的分数阶非Newton流体,分数阶的阶数越大,断面流速分布越均匀,记忆能力越强.分数阶的阶数大小反映了流体对全域空间的记忆性强弱;而对于含有屈服切应力的分数阶非Newton流体,分数阶的阶数越大,速梯区流速分布越均匀,流核区速度越小.分数阶的阶数大小反映了局部空间记忆性强弱.该研究为非Newton流体的记忆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方法.(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8年11期)
徐杭东,麦云飞[7](2018)在《人造革Foam层非牛顿流体在圆管中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非牛顿流体的研究背景,提出了非牛顿流体的一般性流动模型,介绍了数字式旋转粘度计的测试原理,并且针对某公司人造革Foam层的材料,进行试验测试,得到该流体的流变参数特性曲线,确定了该非牛顿流体的类型。总结得出该非牛顿流体管道流动的平均速度与出入口压力差、管壁处的流体剪切应力以及流体本身的粘度的关系,对之后的设计管道运输工艺设计、管道运输管壁残留控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马有福,彭杰伟,吕俊复,袁益超,郭雪岩[8](2018)在《水平圆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特性的管径尺度效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过程与水下舰船动力系统及核能发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工作密切相关。利用水下排气可视化实验系统,以空气和水为两相介质,对4个不同管径水平圆管进行气液两相逆向流动实验。研究管径变化对水平管内气液逆流特性及无量纲模型适用性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管径对水平管内气液逆流流量关系具有显着影响,减小管径能有效防止水下排气柴油机发生水倒灌事故,增大管径则有利于强化核堆热段内冷凝水回流。2)Wallis模型在较大管径时对水平管气液逆流特性的关联性较好,但管径小于100mm时关联性能变差,表现出特殊的管径尺度效应。3)探讨Wallis模型在小管径范围关联性变差的原因,并提出预测大管径水平管内气液逆流特性的实验关联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熊正,张法星,陆欣[9](2018)在《基于LES-DPM方法的竖直圆管泡状流流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泡在泡状流中的运动与分布情况对液相的流态、压强和传热特性有着显着影响,且数值模拟已成为研究气液两相流流动规律的重要手段。采用大涡模拟(LES)和离散相模型(DPM)模拟竖直圆管泡状流,计算中考虑了水流和气泡的相互作用,气泡受力包括浮力、阻力、虚拟质量力和压强梯度力。主要结论:验证网格尺寸表明,主流向网格尺寸是气泡平均直径的1.25倍时,流速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最好;当圆管直径小于100mm,壁面效应明显时,需重视亚格子模型的选取和边界层的处理;气泡群运动是造成两相间强烈湍动及速度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计算还获得了不同表观液速与气体体积流量下,竖直圆管内气泡群运动规律、液相时均速度和气相瞬时速度分布情况,验证了大涡模拟结合离散相模型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泡状流模拟方法。LES-DPM可以用来计算稀疏泡状流的速度、湍动强度、气泡运动规律等,但需谨慎划分网格大小、选取亚格子模型、添加附加作用力。(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8-08-25)
杨兵,赵民富,毕可明,张东旭,杜开文[10](2017)在《竖直圆管内欠热和含汽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直径为8.2mm、加热长度为2.4m的均匀加热圆管上对欠热和含汽强迫流动沸腾工况下的临界热流密度(CHF)进行了实验,覆盖的参数范围为:压力为3~21MPa,质量流速为963~3 883kg/(m~2·s),出口含汽率为-0.87~0.78。系统参数研究表明:CHF随进口欠热度和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随进口含汽率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在次临界压力区域,CHF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欠热度对CHF的影响减弱。不同含汽量的工况下,CHF(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17年00期)
圆管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单相流模型和DPM模型(欧拉—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分别模拟了Cu—水纳米流体在水平圆管内流动换热的特性。模拟结果得出DPM模型相对于单相流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并从纳米流体热物性以及纳米粒子微运动两种角度分析了纳米粒子强化流动换热的原因:纳米流体强化换热不仅仅是热物性的提高,同时也是纳米粒子微运动强化了动量和能量的交换,增强换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圆管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朱维耀,王亚震,岳明,邓庆军.考虑空间位形力作用的微米软颗粒溶液微圆管流动规律[J].工程科学学报.2019
[2].张明建,田茂诚,张冠敏,范凌灏.基于欧拉—拉格朗日观点的圆管内纳米流体流动换热的数值研究[C].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19
[3].王宇迪,刘益才,莫双林,龙杰.圆管等壁温振荡流动对流换热理论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4].吴新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竖直圆管内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5].刘伟,彭诗念,江光明,刘余,沈才芬.高压工况下圆管内垂直向上流动沸腾CHF关系式比较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9
[6].杨旭,梁英杰,孙洪广,陈文.空间分数阶非Newton流体本构及圆管流动规律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8
[7].徐杭东,麦云飞.人造革Foam层非牛顿流体在圆管中流动特性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8
[8].马有福,彭杰伟,吕俊复,袁益超,郭雪岩.水平圆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特性的管径尺度效应实验[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9].熊正,张法星,陆欣.基于LES-DPM方法的竖直圆管泡状流流动模拟[C].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8
[10].杨兵,赵民富,毕可明,张东旭,杜开文.竖直圆管内欠热和含汽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