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并吡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探针,半胱氨酸,离子,亚铁,活性,抑菌。
苯并吡喃论文文献综述
张尚玺,王振希,曹锰,柳阳,徐胜[1](2019)在《双苯并吡喃型农药中间体的合成、光解及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硼酸为催化剂,对苯二酚和α,β-不饱和醛在质子酸作用下一步合成新化合物BBPR。质子酸的酸性和反应时间对化合物产率都有很大影响。在一定条件下,酸性较强的质子酸可以提高反应产率和速率并使BBPR的收率达到了96%。此外,该化合物具有在自然光照下自降解的能力,这种独特的性质也是有机绿色农药应用的关键性质。(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杜海堂[2](2019)在《3-[(5-取代硫基)-4H-1,2,4-叁唑-3-基]苯并吡喃-2-酮的合成与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找具有杀菌活性的叁唑类先导化合物,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将香豆素环和硫醚结构单元引入到叁唑类化合物分子中,合成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香豆素环和硫醚结构的叁唑类衍生物。经~1H NMR、~(13)C NMR、IR、MS和元素分析对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试验浓度下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胡亮,邵子慧,王祖银,陈玉珍,李中燕[3](2019)在《苯并吡喃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了4种新型的苯并吡喃类衍生物(2a~2d),并通过~1H NMR、~(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我们还选择我国农田发生的9种代表性病原真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性测试。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在50 mg·L~(-1)剂量下,目标化合物2a~2d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较好的广谱抑菌活性。而且化合物2a~2d对黄瓜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率,与嘧菌酯的抑菌率相当甚至更高。(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黄登明[4](2019)在《苯并吡喃类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先导化合物一直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新药研发随着耐药性的不断产生变得愈加困难。研究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独特的天然产物作为先导化合物,能够极大的推动新型药物的研发。原花青素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在保健食品、化妆品及医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通过对此类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研究,可以为后续的药理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选取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bisflavanol类、procyanidin B类和procyanidin A类苯并吡喃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研究,同时在全合成的基础上,对其母核苯并吡喃骨架的合成方法学进行研究。采用黄烷-3-醇单体偶联的汇聚式合成策略实现了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talienbisflavan A、bis-8,8′-catechinylmethane和bis-8,8′-epicatechinylmethane的全合成。以便宜易得的商品化咖啡酸为原料,发展了一种关键中间体四苄基儿茶素的高效合成方法。黄烷-3-醇单体采用新发展的区域选择性亚甲基化反应作为关键的偶联反应,一步构建天然产物的亚甲基骨架结构。采用“氧化-还原”策略同步实现两个羟基构型的翻转,随后经过侧链酯化反应、苄基脱保护反应,实现了天然产物talienbisflavan A、bis-8,8′-epicatechinylmethane的首次全合成和天然产物bis-8,8′-catechinylmethane的简洁合成。在完成部分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全合成基础上,采用基于酸催化的自身偶联反应作为关键偶联反应,实现了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高效、绿色合成。黄烷-3-醇单体经过区域选择性的Vilsmeier-Haack反应、硼氢化锂还原,合成得到C8-羟甲基黄烷-3-醇,接着在叁氟甲磺酸催化下,自身偶联生成二聚化合物,合成得到20个苄基、烷基取代的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衍生物。同时,部分衍生物脱去保护基,合成得到4个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经过上述bisflavanol类天然产物合成方法和经验的积累,紧接着对结构相对复杂的天然产物procyanidin B_1和A_1进行合成研究。尝试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环氧化和儿茶素直接环氧开环等合成策略,经环氧区域选择性开环得到的烷氧基化合物与四苄基儿茶素在叁氟甲磺酸镱催化下的偶联反应构建共同的关环前体骨架,利用此共同中间体同步实现两个天然产物procyanidin B_1、A_1及其非对映异构体的多样性合成,为该类天然产物后续的立体选择性全合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基础上,对其母核苯并吡喃骨架的合成方法学进行研究,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吡喃类天然产物类似物。以2H-苯并吡喃半缩醛和α-异腈乙酰胺为原料,在叁氟甲磺酸锡作用下发生串联反应得到2-(2H-苯并吡喃)-恶唑化合物。在对该方法进行条件优化后进一步验证反应的普适性,合成得到20个代表性的2-(2H-苯并吡喃)-恶唑,最后推断出反应可能性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吴碧柳[5](2019)在《苯并吡喃嗡类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苯基-苯并吡喃嗡类化合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染料。该染料结构中可修饰的位点多,研究者用不同的官能团对其母体进行修饰,就可得到大量光物理化学性能优异的荧光染料及荧光探针,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环境检测、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由于苯并吡喃嗡结构中包含氧嗡离子,基于氧嗡离子可发生Baeyer-Villiger(BV)反应,本文以苯并吡喃嗡为骨架构建了两种荧光探针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苯并吡喃嗡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化学性质和相关染料的研究进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检测羟基自由基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构建及成像分析。本章开发了一个新型长波长荧光探针(BCN),其在652 nm处发射近红外荧光;在BCN中加入·OH后,·OH可氧化BCN的二氰基乙烯基生成具有氧嗡离子的环氧化物,其可进一步与·OH发生BV反应,生成7-二乙氨基香豆素衍生物(7),从而导致检测体系在492 nm处的荧光增强。实验结果表明,体系荧光强度比值(I_(492)/I_(652))与Fenton试剂浓度(0.2-3.5μM)呈线性相关,该方法测定·OH的检出限为30.8 nM;同时BCN对·OH的识别具有高选择性,且不受其他活性氧和活性氮的干扰;本文也成功实现了BCN在活细胞中对·OH的比率型荧光成像。第叁章一种基于“Baeyer-Villiger”反应检测Cu~(2+)的荧光探针。本章制备了一个苯并吡喃嗡类荧光探针BP。探针BP自身并无荧光;但在体系中加入Cu~(2+)后,Cu~(2+)催化溶解氧使BP中的氧嗡离子发生BV反应生成内酯3;同时Cu~(2+)也能催化BP的氧嗡离子α位先发生C-H羟基化反应生成中间体4,4再通过BV反应生成内酯5。随后内酯3和5分别转化为7-二乙氨基香豆素衍生物C1和C2,从而导致体系在492 nm处的荧光增强。实验结果表明,溶液荧光强度与Cu~(2+)浓度在0-1μM内呈线性关系,该方法测定Cu~(2+)的检出限为16 nM。BP对Cu~(2+)有较好的选择性,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该方法已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检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伟岸[6](2019)在《离子液体中固定化酶催化多组分反应合成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可以催化多种类型的有机反应,我们将这种特性称为酶催化非专一性。这种特性使酶在一个多组分反应中促进多步反应成为可能。脂肪酶可以催化多组分串联反应合成一系列活性骨架小分子,反应条件温和并且有较高的产率。本论文主要探究了脂肪酶的固定化材料与条件,利用酶的催化非专一性设计出在离子液体中多组分串联反应,为绿色化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研究脂肪酶在离子液体中催化多组分串联反应合成吲哚基4H-苯并吡喃衍生物。对一系列反应条件,包括酶源、酶量、离子液体等进行筛选,从而确定离子液体作为溶剂时的最适体系。我们发现:在温度是60 ~oC时,60 mg毛霉脂肪酶(MML)在5 mL离子液体[EMIM][BF_4]中催化1 mmol底物的体系中具有最佳产率。离子液体在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还发现具有供电子基团的水杨醛或吲哚比具有吸电子基团的底物产率更高。研究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酶催化多组分反应合成4H-苯并吡喃衍生物。为了增加酶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将毛霉脂肪酶(MML)共价固定在叁聚氯氰(TCT)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上。然后利用固定化MML,通过多组分串联反应合成官能化的4H-苯并吡喃。确定了该反应的最佳体系,固定化MML有着较高的催化活性、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和底物适用性。离子液体充当溶剂时,反应的速度和产率都有所提高,进一步说明了离子液体的工业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毕克英[7](2019)在《基于苯并吡喃腈的Fe~(2+)和ONOO~-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Fe)是人体中含量丰富的金属元素,在生物学和病理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铁元素在生物体中主要以亚铁(Fe~(2+))和铁(Fe~(3+))离子的形式存在,由于生物体内的Fe~(3+)容易被还原成Fe~(2+)及在偏碱性的生理条件下溶解性不好;另一方面,生物体内的Fe~(2+)会催化芬顿反应(Fenton reaction)产生自由基,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因此,设计一个快速、准确检测生物体内亚铁离子的探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 anion,ONOO~-)作为生物体内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分子之一,它是由超氧自由基(O_2~(?-))和一氧化氮(NO)反应生成。ONOO~-作为很强的生物氧化剂,具有不稳定性和较高的反应活性,是一些生物体内循环途径的信号传导分子。但这种传导分子也可能对一些生物靶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比如引发癌症、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因此,设计一个合适的探针对ONOO~-检测显得至关重要。(一)设计合成探针K1检测Fe~(2+)。在苯并吡喃腈衍生物中引入氮氧化物(N-Oxide)合成荧光探针K1,探究探针K1与Fe~(2+)发生反应可能的机理,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本文通过光物理性质研究发现,该探针在PBS/DMF=1:9(0.01M,pH 7.4)缓冲溶液中几乎没有荧光,加入Fe~(2+)后,N-Oxide被还原,荧光恢复,在波长685 nm处有最大发射。该探针具有选择性好和灵敏度高(检测极限为2.96×10~(-6)?M)等特点,被试用于秀丽隐杆线虫和活体细胞中的Fe~(2+)荧光成像。(二)设计合成探针K2检测ONOO~-。以苯并吡喃腈和香豆素合成荧光探针K2,探究探针K2与ONOO~-发生反应可能的机理,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HEPES/DMF=1:9(0.01 M,pH 7.4)缓冲体系下进行光物理性质测试,当加入饱和当量ONOO~-时,该探针荧光光谱发生明显蓝移,并且能够实现对ONOO~-的专一性识别,检测极限低至6×10~(-7)?M。更重要的是,该探针可用于活体细胞中的ONOO~-荧光成像。(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7)
罗文峰[8](2019)在《基于苯并吡喃腈的荧光探针的构建及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吡喃腈类衍生物的荧光发射波长通常大于600 nm,其在非线性光学材料以及电致发光等领域应用颇多,属于典型的“推拉电子”结构,一般识别机理是ICT过程。苯并吡喃腈作为荧光团的多种衍生物已被应用于细胞,组织及小鼠等生物体内多种化学物质的研究。本论文主要设计合成了5个荧光探针F1-F5,其中4个是基于苯并吡喃腈的探针,1个为基于苯并吡喃酮的探针,并研究和讨论了各个探针的光谱性能。1、探针F1可用于接力识别Cu~(2+)和Cys(半胱氨酸)、GSH(谷胱甘肽)。其能在CH_3CN与水(50 mM Tris-HCl缓冲液,pH=7.4,v:v,8:2)混合溶液中检测Cu~(2+)和Cys、GSH,属于“ON-OFF-ON”的探针分子,而且应用于细胞内Cu~(2+)和Cys、GSH的检测。2、探针F2,F3和F4在乙醇溶液中,通过与Zn~(2+)进行络合而实现了对Zn~(2+)的快速识别。探针F2识别Zn~(2+)前后,荧光由黄色变为绿色;探针F3和探针F4识别Zn~(2+)前后均由弱荧光而变为强红色荧光。3、探针F5可用于Cys的检测,能在DMSO与水(10 mM PBS缓冲液,pH=7.4,v:v,8:2)识别Cys。识别速度较快,Cys通过与氯乙酸酯发生取代和环化反应后,产生荧光物质而实现了对Cys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钱敏[9](2019)在《有机催化合成咪唑并吡啶和苯并吡喃并吡啶的串联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新型原子经济反应已成为绿色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催化剂是化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理论研究可以为实验化学实现催化剂的筛选和设计,从而减少人力和物力消耗。反应机理是连接理论和实验的桥梁,其可为实验上难以解释的实验现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与直观图像。本论文中,我们使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两类典型的绿色催化反应机理,揭示了催化剂、底物、及溶剂对机理影响的本质根源,为进一步开发更高效的催化剂和新的化学反应类型提供设计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水相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促进咪唑并[1,2-a]吡啶的形成机制及NBS的有效活化模式。基于底物不同反应顺序主要探究了两种机理:底物苯乙烯先与NBS反应,再与2-氨基吡啶反应(M1),或其同时与NBS和2-氨基吡啶反应(M2)。计算发现水协助的机理M2最优,且2-氨基吡啶的加入顺序对该反应有很大影响。此外,水和NBS共催化的机理M2包含叁个过程:亲核加成,分步氢迁移和分子内环化,叁步去质子化,而不是经历经典的溴鎓离子中间体。特别是NBS和水的共催化在该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水不仅作为溶剂,还作为反应物、锚定剂、稳定剂和催化剂。NBS以Br~+/Br~-、HBrO、琥珀亚酰胺及其异构体的有效形式活化底物的反应位点,并促进上述叁个过程的发生。M1与M2反应活性的差异的根源归因于底物与催化剂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因此,我们的计算结果为取代的咪唑并吡啶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原子经济性合成策略。2.在M06-2X/6-31+G**水平下我们研究了4-氟苯胺自催化的5-羟基-苯并吡喃并[2,3-b]吡啶的合成机理。基于底物不同的反应顺序探索了叁种机理:3-甲酰色酮先与丙二腈加成(M1),或先与4-氟苯胺加成(M2),然后再与4-氟苯胺反应,或是丙二腈先与4-氟苯胺加成,再与3-甲酰色酮反应(M3)。计算结果表明4-氟苯胺自催化的M1最有利,经历叁个过程:分步亲核加成和去质子化,亲核加成,分步环化和质子迁移。我们发现4-氟苯胺不仅作反应物还作催化剂,可与水有效地促进质子迁移过程,其主要以–NH_3~+形式促进上述过程。我们的计算有助于进一步开发伯胺类催化剂进而实现高效的绿色化学反应。(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祁羽[10](2019)在《苯并吡喃腈类增强型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成像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半胱氨酸(Cys)作为一种在人体中重要的生物硫醇,在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含量的异常变化与许多疾病紧密相关。开发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对半胱氨酸进行有效地检测、成像和实时监控变得尤为重要。有机小分子近红外荧光探针具有高选择性灵敏性、强抗干扰性、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强组织渗透能力,目前在生物检测成像领域中展现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以氧杂蒽改性的苯并吡喃腈衍生物的增强型近红外荧光探针(CP-NIR),基于Michael加成反应用于生物体内半胱氨酸检测。通过Knoevenagel反应制得了探针分子。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质谱(MS)表征了探针CP-NIR的化学结构。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考察了探针CP-NIR的光谱学性质、对半胱氨酸的选择性及探针CP-NIR对半胱氨酸的识别机理。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考察了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并利用荧光成像实验探讨了探针对半胱氨酸的检测与成像性能。此探针表现出近红外荧光增强响应信号、大斯托克斯位移(160nm)、快速响应时间和低检测限(48 nM),从而可实现快速选择性地对半胱氨酸的增强型荧光检测。低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细胞通透性,可用于对活细胞中半胱氨酸的荧光成像。此外,此近红外荧光探针被成功应用于对小鼠模型中异常浓度内源性半胱氨酸的实时监测及荧光成像。(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苯并吡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寻找具有杀菌活性的叁唑类先导化合物,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将香豆素环和硫醚结构单元引入到叁唑类化合物分子中,合成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香豆素环和硫醚结构的叁唑类衍生物。经~1H NMR、~(13)C NMR、IR、MS和元素分析对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试验浓度下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并吡喃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尚玺,王振希,曹锰,柳阳,徐胜.双苯并吡喃型农药中间体的合成、光解及工艺优化[J].当代化工研究.2019
[2].杜海堂.3-[(5-取代硫基)-4H-1,2,4-叁唑-3-基]苯并吡喃-2-酮的合成与抑菌活性[J].化学通报.2019
[3].胡亮,邵子慧,王祖银,陈玉珍,李中燕.苯并吡喃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广州化工.2019
[4].黄登明.苯并吡喃类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吴碧柳.苯并吡喃嗡类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张伟岸.离子液体中固定化酶催化多组分反应合成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毕克英.基于苯并吡喃腈的Fe~(2+)和ONOO~-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罗文峰.基于苯并吡喃腈的荧光探针的构建及识别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
[9].钱敏.有机催化合成咪唑并吡啶和苯并吡喃并吡啶的串联反应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祁羽.苯并吡喃腈类增强型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成像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