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沙冬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系,叶面积,基因,免疫,复壮,微结构,种子。
沙冬青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君,薛敏,任美艳,唐宽刚,张宇[1](2019)在《沙冬青AmFAD2-1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膜脂的不饱和度主要由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决定,二者与植物抵抗低温和高盐等逆境胁迫密切相关。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是中亚荒漠区唯一的常绿旱生阔叶植物,具有很强的耐寒、耐旱和耐盐碱等特性。该研究利用RT-PCR方法克隆到沙冬青油酸去饱和酶基因AmFAD2-1的cDNA和gDNA,其中后者不含内含子。在AmFAD2-1蛋白(含382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中含有FAD家族必须的保守组氨酸簇和内质网定位信号及跨膜结构域。进化分析表明,AmFAD2-1与大豆(Glycine max)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等豆科植物的FAD2距离较近,而与玉米(Zea mays)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其他植物的FAD2距离较远。qRT-PCR分析表明,在室内培养的沙冬青幼苗中,AmFAD2-1的表达量在低温处理2~24h和干旱处理6~13d期间显着上调,在盐胁迫处理期间则呈现升高、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在野外生长的沙冬青成株嫩叶中,其表达量在秋季和冬季总体上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成功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3300-35S-AmFAD2-1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获得16株转AmFAD2-1基因植株。耐逆性鉴定表明,转基因株系的耐冻性较野生型拟南芥显着提高,其耐旱性和耐盐性也比后者有较明显的改善。(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董雪,郝玉光,辛智鸣,李新乐,段瑞兵[2](2019)在《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及灌丛下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采用方差及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沙冬青被平茬后更新恢复生长的机理和策略,探讨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沙冬青种群生长及恢复的指示意义,从而更好地解释平茬复壮后植物补偿性生长机理与持续年限,以期在理论与技术上解决孑遗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修复,为天然沙冬青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演变特征进行预测和评估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沙冬青经平茬处理后,叶片面积显着增大(P<0.05)。平茬恢复生长1年的沙冬青比叶面积、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随平茬年限和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叶片干物质含量变化趋势与比叶面积相反,叶片碳含量在不同平茬年限和林龄下无显着差异(P>0.05)。叶片N含量与叶片P含量、比叶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叶片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呈极显着负相关,且与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2)叶片与土壤中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对平茬年限和林龄变化的响应不完全一致。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灌丛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但对土壤P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仅林龄对土壤全N含量影响显着(P<0.05)。随着平茬年限和林龄的增加,土壤C、N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含量呈下降趋势。3)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中,叶片P与C∶P对平茬年限和林龄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对于沙冬青更新恢复生长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具有指示意义。平茬恢复1、3和8年的沙冬青叶片N∶P平均值分别为14.79、15.77、17.81,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沙冬青叶片N∶P平均值分别为15.32、18.23、21.76,可见随着平茬年限和林龄的增加,沙冬青生长由N、P共同限制逐渐转向更受P的限制。(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升,张嘉男,贾宁,方梅,邓康[3](2019)在《沙冬青种子总黄酮活性成分分析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及含量测定,并探索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LC-MS分析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在HPLC优化条件下用标准品对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MTT法和ELISA试剂盒检测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2、IL-4生成的影响,以及总黄酮对肝脏KCs细胞的增殖和NO、NOS含量的影响;运用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和血清溶血素HC_(50)测定法检测不同浓度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抗体生成细胞和血清溶血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柄花素、7,3’-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黄豆黄素和穗花杉双黄酮,其中,芒柄花素含量高达52.48%,其次为7,3’-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含量为11.20%。在2.5~100μg/mL总黄酮作用下,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在20μg/mL时脾淋巴细胞增殖率和IL-2的分泌量分别高达217.62%和159.661 p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在40μg/mL时,脾淋巴细胞IL-4的分泌量高达149.274 pg/mL,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KCs细胞的增殖及NO和NOS分泌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60μg/mL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KCs细胞增殖率达67.77%,NO和NOS的分泌量分别达180.106和29.942μmol/L(P<0.01)。此外,沙冬青种子总黄酮能明显促进小鼠体内抗体生成细胞和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增加。综上表明,沙冬青种子总黄酮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柄花素和7,3’-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相关免疫细胞因子和抗体的产生与释放等都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9期)
董雪,辛智鸣,张冉浩,段瑞兵,郝玉光[4](2019)在《沙冬青种子形态和比叶面积沿降水梯度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形态学性状对种子植物繁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比叶面积反映植物截获光能的能力,这二大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及自身调控机制。以天然沙冬青种群为研究对象,沿270-50mm年降水梯度,测量分析了6个分布区内的标准株的种子和叶片。结果表明:6个自然分布区的沙冬青种子长度、宽度、体积、表面积及千粒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种子长宽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种子体积变异程度最大,且种子多项形态指标的协同作用显着,说明种子通过调节大小和性状间的最优组合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同区域的环境因子中仅年平均降雨量对沙冬青比叶面积的影响显着,且随着雨量的增加,比叶面积呈增大趋势,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沙冬青种子各性状与比叶面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仅种子长度与比叶面积的相关性显着,说明植物的资源营养生长和种子繁殖生长的时期本身不完全同步,两者间的权衡关系体现了沙冬青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2期)
贺倩,张伟[5](2019)在《沙冬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痹症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沙冬青和珍珠透骨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予以珍珠透骨草水煎液每次150 m L,早晚饭后1 h各口服1次;试验组予以沙冬青水煎液每次150 m L,早晚饭后1 h各口服1次。2组患者均治疗30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 00(57例/60例)和91. 67%(55例/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RP分别为(9. 93±4. 34)和(11. 57±3. 98) mg·L~(-1),ESR分别为(23. 98±6. 87)和(28. 97±15. 22) mm·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分别为5. 00%和6. 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沙冬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CRP和ESR水平,且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黄伟宽,贾宁[6](2019)在《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及胸腺、脾脏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及胸腺、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测定脏器指数和淋巴细胞凋亡等,判定免疫抑制模型复制的情况。石蜡切片技术和苏木精染色技术及光学显微镜学观察,检测不同剂量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小鼠重要免疫器官显微结构的影响。免疫组化法(CD3、CD20分析法)分析不同剂量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动态影响。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剂量沙冬青种子总(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马志芳,张大治,贺泽帅,张圣昕[7](2019)在《沙冬青种子害虫-天敌空间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分布格局是昆虫种群的重要属性。沙冬青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豆荚螟是危害沙冬青种子的主要害虫,研究种子害虫及其天敌的区域性空间分布格局是害虫宏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地统计学是深入研究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有效手段之一。2018年5-6月,选择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冬青分布片区,样地面积300m×400m,对样地内的沙冬青进行逐株系统调查并编号,记录其地理坐标,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沙冬青种子害虫豆荚螟幼虫及其天敌的空间分布格局。本试验共剥检沙冬青豆荚23755枚,结果显示沙冬青有虫株率为100%,荚内豆粒最多8粒/荚,最少1粒/荚,平均2.5385粒/荚;豆荚受害率23.02%,豆粒受害率14.11%。沙冬青豆荚螟幼虫的数量为0.2969±0.0020个/荚,寄生性天敌数量为0.0120±0.0002个/荚。在受害的豆荚中,绝大多数荚内只有1个豆荚螟幼虫(分别占剥检豆荚总数的18.71%和受害豆荚数的81.28%),有时有2个幼虫(分别占3.37%、14.63%)或3个幼虫(分别占0.74%、3.22%),个别豆荚有4个(分别占0.16%、0.69%)或5个(分别占0.03%、0.15%)幼虫,极少数豆荚可达6个豆荚螟幼虫(分别占0.01%、0.04%%)。根据建模误差最小原则,优选出豆荚螟幼虫的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天敌的最优模型为球面模型。采用最优模型来拟合豆荚螟幼虫及其天敌的半方差函数值,其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害虫和天敌存在一定空间相关性,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88.61m-434.05m和159.05m-426.88m,说明沙冬青种子害虫豆荚螟的幼虫及其天敌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其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当间隔距离超过最大变程(分别为434.05m和426.88m)时,空间相关性变差,甚至没有相互作用。从空间结构比率看,豆荚螟幼虫的为30.5768%,寄生性天敌的为49.3601%,介于25%-75%之间,表明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性程度主要是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在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最优模型应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害虫和天敌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害虫和天敌的空间异质性较强,空间分布呈斑块状,存在空间依赖性和互补性。豆荚螟幼虫在样地中东部至东北部密度相对较大,由样地西南侧向北侧和东侧逐渐增多,东北侧的异质性大于西南侧,而豆荚螟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情况则刚好相反,可以看出天敌对害虫有一定的空间跟随效应和控制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齐凯,辛智鸣,张景波,朱雅娟[8](2019)在《乌兰布和沙漠沙冬青群落的根系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全挖法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a)与6种伴生植物不同土壤深度各径级根系的干重和根长,分析了7种植物根系分布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该群落内7种植物的根系可以分为4类,其中,灌木沙冬青根系最深,主要分布在120cm土层以内;其次是两种半灌木旱蒿(Artemisia xerophytica)和黑沙蒿(A. ordosica),根系分别主要分布在80和70 cm土层内;多年生草本植物内蒙古棘豆(Oxytropis neimonggolica)主要分布在50 cm土层内;两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蒙疆苓菊(Jurinea mongolica)、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和一年生草本植物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根系较浅,分别主要分布在30、20和10 cm土层内。根系最大深度排序为沙冬青(160 cm)>旱蒿(130 cm)>黑沙蒿(100 cm)>内蒙古棘豆(80 cm)>蒙疆苓菊(30 cm)>蒙古韭(20 cm)和蒙古虫实(20 cm)。因此,沙冬青群落的7种植物通过不同径级根系分布的空间差异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从而促进物种共存,提高了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任美艳,唐宽刚,薛敏,郭慧琴,王茅雁[9](2019)在《沙冬青AmNAC3转录因子基因在抗旱性和抗寒性中的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强抗逆植物沙冬青Am NAC3转录因子基因在抗旱性和抗寒性中的功能,首先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的沙冬青幼苗中,Am NAC3有一定量的基础表达,在干旱胁迫下其转录水平明显上调,而在低温胁迫下其表达上调较弱。然后利用5'RACE技术获得该基因的5'端序列及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RT-PCR方法克隆到其全长编码区(846bp)。将编码区片段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上,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拟南芥。进一步分析表明,转基因拟南芥对于干旱和低温胁迫的抗性表型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但其离体叶片的失水率和气孔开度均大于野生型。此外,转基因幼苗中气孔开闭相关基因ABI1和ABI2的表达量降低。这些结果表明,Am NAC3可能主要在响应干旱胁迫和调节气孔开闭及叶片保水性中发挥功能,而在抵抗低温胁迫中无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任美艳[10](2019)在《沙冬青叁个抗逆相关NAC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AC(NAM、ATAF和CUC)蛋白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逆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沙冬青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唯一的常绿阔叶植物,在研究植物抗逆机理和挖掘抗逆基因中具有独特用途。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从沙冬青转录组中筛选到8个受干旱和低温诱导的NAC转录因子基因。本研究对其中3个基因,即AmNAC3、AmNAC4和AmNAC5进行了克隆,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在响应和抵抗多种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PCR方法扩增到AmN4C3、AmNAC3、和AmN4C5的编码区cDNA和gDNA片段。其编码区cDNA长度分别为846、879和891bp,推测蛋白产物分别由281、292和2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对应的编码区gDNA长度分别为1213、1231和1729 bp,其中均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2)经过多序列比对和保守域分析,发现在AmNAC3、AmNAC4和AmNAC5蛋白序列的N端均含有一个典型的NAC结构域,其中又包含A~E 5个亚结构域,且在C、D亚结构域中均含有一个核定位信号。利用GFP融合蛋白和酵母自激活体系,检测到3种AmNAC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内、均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并且其转录激活区域均位于蛋白的C端。(3)利用RT-qPCR技术分析了 3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在室内人工培养的沙冬青幼苗地上部和/或根中,3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受干旱、盐、低温和高温胁迫及外源ABA的诱导而上调,但总体上AmN C3受干旱.和盐胁迫及ABA诱导较为迅速而且明显,AmNAC4受四种胁迫诱导较快或幅度较大,而AmNAC5主要受干旱、盐和高温胁迫及ABA诱导。在野外自然生长植株的嫩叶中,AmNAC3和AmNAC5在11和12月份表达量为全年最高,而在其他月份表达量较低;AmNAC4在1、11和12月表达量远高于其他月份。在春季野外生长植株中,AmNAC3在侧根和嫩枝中高表达,在嫩叶、花蕾和未成熟果荚中低表达;AmNAC4在嫩叶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AmN4C5主要在侧根和嫩叶中表达。(4)将3个基因分别在拟南芥中进行组成型表达,根据转基因株系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和外源ABA处理下的表型和生理指标变化,对其抗逆功能进行评价。AmNAC3可提高耐盐性,降低耐热性和叶片保水性;AmNAC4可提高抗旱性、耐盐性和抗冻性;AmNAC5可以提高抗旱性和耐盐性,降低对外源ABA的敏感性。叁个基因还可以提高转基因株系在胁迫处理下对氧化胁迫的抗性和细胞膜及叶绿素的稳定性。(5)3个基因可以诱导其转基因株系中多个胁迫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上调。AmNAC3可诱导RD29A、RD29B、POD和NHX1表达量上调;AmNAC4可诱导RD29A、RD29B、POD、ALDH7B4、P5CS1 COR15a表达量上调,而 AmNAC5的上调基因包括 RD29B、POD、CAT、ALDH7B4 和 RD29A。(6)在AmNAC4的启动子中含有响应低温、干旱、光和ABA等因素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还有MYB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在转基因拟南芥中,该启动子主要在幼苗的地上部分和成株的花中起作用,此外其在幼苗中的启动活性主要受低温、高盐和热胁迫所诱导。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3个AmNA基因的抗逆功能和解析沙冬青的抗逆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沙冬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阐明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及灌丛下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采用方差及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沙冬青被平茬后更新恢复生长的机理和策略,探讨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沙冬青种群生长及恢复的指示意义,从而更好地解释平茬复壮后植物补偿性生长机理与持续年限,以期在理论与技术上解决孑遗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修复,为天然沙冬青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演变特征进行预测和评估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沙冬青经平茬处理后,叶片面积显着增大(P<0.05)。平茬恢复生长1年的沙冬青比叶面积、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随平茬年限和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叶片干物质含量变化趋势与比叶面积相反,叶片碳含量在不同平茬年限和林龄下无显着差异(P>0.05)。叶片N含量与叶片P含量、比叶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叶片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呈极显着负相关,且与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2)叶片与土壤中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对平茬年限和林龄变化的响应不完全一致。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灌丛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但对土壤P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仅林龄对土壤全N含量影响显着(P<0.05)。随着平茬年限和林龄的增加,土壤C、N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含量呈下降趋势。3)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中,叶片P与C∶P对平茬年限和林龄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对于沙冬青更新恢复生长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具有指示意义。平茬恢复1、3和8年的沙冬青叶片N∶P平均值分别为14.79、15.77、17.81,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沙冬青叶片N∶P平均值分别为15.32、18.23、21.76,可见随着平茬年限和林龄的增加,沙冬青生长由N、P共同限制逐渐转向更受P的限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冬青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君,薛敏,任美艳,唐宽刚,张宇.沙冬青AmFAD2-1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董雪,郝玉光,辛智鸣,李新乐,段瑞兵.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3].刘升,张嘉男,贾宁,方梅,邓康.沙冬青种子总黄酮活性成分分析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9
[4].董雪,辛智鸣,张冉浩,段瑞兵,郝玉光.沙冬青种子形态和比叶面积沿降水梯度的变化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5].贺倩,张伟.沙冬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痹症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6].黄伟宽,贾宁.沙冬青种子总黄酮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及胸腺、脾脏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7].马志芳,张大治,贺泽帅,张圣昕.沙冬青种子害虫-天敌空间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8].齐凯,辛智鸣,张景波,朱雅娟.乌兰布和沙漠沙冬青群落的根系分布特征[J].草业科学.2019
[9].任美艳,唐宽刚,薛敏,郭慧琴,王茅雁.沙冬青AmNAC3转录因子基因在抗旱性和抗寒性中的功能鉴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10].任美艳.沙冬青叁个抗逆相关NAC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