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试析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临澧县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200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究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和CT检测,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作为实验组数据,CT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组数据。比较两组临床诊断数据的符合率,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检测出51例,检出率高达91.1%,远远高于对照组采用CT检测数据,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64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检测出59例,检出率高达92.2%,远远高于对照组采用CT检测数据,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诊断符合率高,并且能够判断梗死区域,节省时间,具有广泛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符合率

出血性脑梗死(HI)[1]是一种由于患者脑梗死引起的出血疾病,患者脑组织缺血组织血管重新获得血液,再灌注引起的出血症状,出血性脑梗死早期与原发性脑出血相似,如果不提供出血前CT数据无法精确判断。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渐变高,发病群体也日益趋于年轻化。以往临床上主要通过CT扫面诊断,但是有着较高的漏诊率。近来,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用途,有报道[2]显示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特别是急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本文选择医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现将具体实验报道如下;

1.实验资料和一般实验方法

1.1实验资料

本文择医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33-67岁,平均(37.1±1.3)岁,其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6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64例。

1.2一般实验方法

首先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CT扫描诊断:患者呈仰卧式,按照能够清晰观察脑组织病变部位以及回声检测为准。先给患者静脉注射含碘的水溶性造影剂,扫描患者头部横断面(以外耳道和眼外眦中心连线作为基础基线),按照从下往上依次扫描8-10个对象,约10mm,层面与基线呈平行。观察的造影增强程度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准。该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组数据。

核磁共振检测[3]:对患者进行头部断层扫描,冠状位SE序列,横轴位SE序列。一般扫描17-18层,每层厚度为5-6mm,间距为0.6mm。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改变扫面时间和强度。所得数据作为实验组数据。

1.3统计学分析

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18.0软件分析,用()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如果P<0.05,则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结果比较

5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通过CT成像诊断出38例,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出51例,实验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CT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结果比较(例数/比例)

3.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临床疾病,病情复杂,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出血性脑梗死发病诱因主要有[4]:类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当患者病变血管再次疏通,容易引起再灌注充血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面积越大,充血梗死概率越高;老年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展成出血性脑梗死。

以往主要通过CT检测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检出率,但是对于一些早期出血性脑梗死诊断敏感度较低,容易产生漏诊。核磁共振成像具有检出率高的优势,在一些脑部缺血性损伤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克服CT诊断早期出血性脑梗死的漏诊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检测随着时间推移改变场强度,会引起患者心室震颤,因而不适合一些具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5]。

本文择医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6例,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出56例,检出率高达91.1%,远远高于对照组采用CT诊断,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脑出血患者64例,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出59例,检出率高达92.2%,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检出率高,最大程度降低误诊率,节省诊断时间,具有广泛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思坚.分析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4,3(14):54-54.

[2]宋春梅,刘蓉.22例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6):107-107.

[3]王嗣华.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4,33(33):191-192.

[4]贺宇平,姚晓辉,鄂凤梅.30例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1):1901-1902.

[5]边生丽.30例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3):125-125

标签:;  ;  ;  

试析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