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培养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蘑菇,通量,草菇,挥发性,黑木耳,群落。
培养料论文文献综述
秦瑞芳,刘鸿鹄,秦瑞珍[1](2019)在《天水地区不同培养料种植姬菇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水地区生产姬菇气候适宜,因近年来原材料成本增加而效益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针对不同配料生产姬菇展开试验分析,为农民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李艳春,叶菁,王义祥[2](2019)在《蘑菇培养料发酵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稻草和牛粪堆制发酵是生产双孢蘑菇的重要环节,分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有助于揭示培养料发酵的机理以及探讨其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以稻草和牛粪为原料,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不同碳氮比(C/N=28、33、38、43)条件下发酵料在不同发酵阶段(第1次高温期、第2次高温期、一次发酵结束、二次发酵结束)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共分离到24种碳链长度在12~24的PLFA;随发酵进程加深,不同C/N处理的微生物PLFA种类和丰度都有变化,但丰度最高的9个生物标记均为i16∶0和a17∶0[革兰氏阳性菌,Gram(+)],15∶0和18∶0(细菌),18∶2ω6t,9t和18∶1ω9c(真菌),16∶1ω7c、16∶1ω9c和cy19∶0[革兰氏阴性菌,Gram(-)]。不同C/N处理的特征脂肪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均呈现出细菌>Gram(+)>真菌、Gram(-)>放线菌,并且总PLFA、细菌和Gram(+)PLFA含量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然而Gram(-)和放线菌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第1次和第2次高温期,随着C/N增加,总PLFA、细菌和Gram(+)PLFA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二次发酵结束时,C/N=33处理的总PLFA、细菌、Gram(-)、放线菌PLF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C/N=38处理次之。相关性分析表明,放线菌与发酵温度、N_2O排放速率均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贺国强,吴尚军,胡晓艳,赵海康,邓德江[3](2019)在《代料栽培黑木耳培养料添加豆粕和活性肽的比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肽部分或全部取代黑木耳培养料中豆粕栽培黑木耳。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形态、产量等,并测定黑木耳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添加0.3%活性肽可以促进黑木耳菌丝生长和耳芽形成,提高产量,但作用不及添加2%豆粕。添加活性肽可明显改善耳片性状和耳片营养成分,并且活性肽与豆粕混合使用增产效果优于单独添加活性肽。因此,活性肽可以部分替代豆粕作为栽培黑木耳培养料中辅料。(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9年05期)
赵妍,刘顺杰,张亚茹,孙育红,黄建春[4](2019)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应用于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分析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用菌培养料的腐熟是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营养成分降解程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期的生产过程及产量。物种多样性差异反映了生态群落的功能和动态变化,因此分析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生产优质的培养料,使食用菌获得高产量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简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并综述了其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研究及开发复合菌制剂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凌云,黄在兴,邢世和,翁伯琦,罗旭辉[5](2019)在《灵芝生长过程中培养料中的碳转化及CO2排放》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灵芝生长过程中培养料中碳素转化和子实体CO_2的排放,来揭示灵芝生长过程中碳素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灵芝生长过程中碳的利用率为48.3%,其中12.5%的碳转化到了子实体中,35.8%的碳以CO_2形式排放;CO_2的排放量共出现3次高峰,分别在菌丝长满菌袋、子实体原基出现和子实体成熟阶段,在原基形成时达到最高峰;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主要在菌丝满袋到原基形成阶段,而木质素降解主要在子实体生长阶段。(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余昌霞,赵妍,陈明杰,汪虹,李正鹏[6](2019)在《利用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分析5种不同培养料(稻草、废棉、棉籽壳、金针菇菌渣、刺芹侧耳菌渣)栽培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评价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草菇子实体总体风味的贡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香气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香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数(general evaluation indexes,GEI)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进行评价,采用感官评定法验证分析草菇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中共检测到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有的化合物为26种,主要是芳香族和烯烃类、醛类化合物,其次是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异戊醛、己醛、1-辛烯-3-醇、甲硫醇、2-戊基呋喃、二甲基硫醚对草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差别显着,以刺芹侧耳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优,金针菇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最差,感官评定结果与构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李娟,彭学文,吴志会,周廷斌,解文强[7](2019)在《平菇培养料诱导灭菌工艺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平菇菌棒生产流程更加顺畅,提高生产效率,对培养料处理流程进行调整试验,结果 A(拌料→装袋→诱导→灭菌→接种)、B(拌料→诱导→灭菌→装袋→接种)、CK(拌料→诱导→装袋→灭菌→接种,为对照)叁种处理工艺的单袋产量及生物学效率均没有显着差异,处理A适宜大规模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处理B可用于秋冬季节生产;对照的设备设施要求简单,技术难度小,适宜小规模生产。(本文来源于《食药用菌》期刊2019年04期)
翁祖强[8](2019)在《一种蘑菇培养料菇床连续铺料设备的升降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一种蘑菇培养料菇床连续铺料设备的升降装置,能实现升降过程前后、左右两个相互垂直方向同时导向,保证培养料布料压实设备和拉网驱动装置平稳升降、准确定位、顺畅运行,实现菇床逐层上料铺床作业。(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机》期刊2019年02期)
郑珍[9](2019)在《双孢蘑菇培养料压实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双孢蘑菇培养料铺床要求,着重介绍压实装置方案选择、结构设计及培养料压实厚度调整方法,提出通过测定调节螺杆端部长度计算压实厚度的公式。(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机》期刊2019年02期)
张火亮[10](2019)在《双孢蘑菇培养料布料装置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孢蘑菇培养料布料装置是双孢蘑菇培养料布料压实成套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双孢蘑菇培养料布料装置的结构原理及方案设计。(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机》期刊2019年02期)
培养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稻草和牛粪堆制发酵是生产双孢蘑菇的重要环节,分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有助于揭示培养料发酵的机理以及探讨其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以稻草和牛粪为原料,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不同碳氮比(C/N=28、33、38、43)条件下发酵料在不同发酵阶段(第1次高温期、第2次高温期、一次发酵结束、二次发酵结束)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共分离到24种碳链长度在12~24的PLFA;随发酵进程加深,不同C/N处理的微生物PLFA种类和丰度都有变化,但丰度最高的9个生物标记均为i16∶0和a17∶0[革兰氏阳性菌,Gram(+)],15∶0和18∶0(细菌),18∶2ω6t,9t和18∶1ω9c(真菌),16∶1ω7c、16∶1ω9c和cy19∶0[革兰氏阴性菌,Gram(-)]。不同C/N处理的特征脂肪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均呈现出细菌>Gram(+)>真菌、Gram(-)>放线菌,并且总PLFA、细菌和Gram(+)PLFA含量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然而Gram(-)和放线菌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第1次和第2次高温期,随着C/N增加,总PLFA、细菌和Gram(+)PLFA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二次发酵结束时,C/N=33处理的总PLFA、细菌、Gram(-)、放线菌PLF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C/N=38处理次之。相关性分析表明,放线菌与发酵温度、N_2O排放速率均呈显着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培养料论文参考文献
[1].秦瑞芳,刘鸿鹄,秦瑞珍.天水地区不同培养料种植姬菇对比试验[J].种子科技.2019
[2].李艳春,叶菁,王义祥.蘑菇培养料发酵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贺国强,吴尚军,胡晓艳,赵海康,邓德江.代料栽培黑木耳培养料添加豆粕和活性肽的比较试验[J].食用菌.2019
[4].赵妍,刘顺杰,张亚茹,孙育红,黄建春.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应用于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分析的进展[J].食用菌学报.2019
[5].刘凌云,黄在兴,邢世和,翁伯琦,罗旭辉.灵芝生长过程中培养料中的碳转化及CO2排放[J].园艺学报.2019
[6].余昌霞,赵妍,陈明杰,汪虹,李正鹏.利用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7].李娟,彭学文,吴志会,周廷斌,解文强.平菇培养料诱导灭菌工艺比较[J].食药用菌.2019
[8].翁祖强.一种蘑菇培养料菇床连续铺料设备的升降装置[J].福建农机.2019
[9].郑珍.双孢蘑菇培养料压实装置设计[J].福建农机.2019
[10].张火亮.双孢蘑菇培养料布料装置的设计[J].福建农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