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黄枯萎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芽孢杆菌,施药方式,地黄枯萎病,防治效果
地黄枯萎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明,王艳,王文刚[1](2017)在《枯草芽孢杆菌不同施药方式防治地黄枯萎病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施药方式,进行芽孢杆菌防治地黄枯萎病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灌根施药二次效果最佳,药后60d和90d防治效果分别为70.9%和85.9%,穴施效果次之,药后60d和90d防治效果分别为67.3%和82.4%,两者防治效果无明显差异,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7年05期)
王正明,谢玉凤,陈天平[2](2016)在《木霉菌应用不同载体防治地黄枯萎病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硅藻土、木屑末、玉米芯末等为载体,对地黄进行灌根施药防治地黄枯萎病。试验结果表明,以玉米芯末为载体时,处理防治效果最佳,药后60d和90d防治效果分别为65.2%和80.2%;以木屑末为载体的处理防治较好,药后60d和90d防治效果分别为63.6%和76.8%。两者均为木霉菌防治地黄枯萎病的优良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6年02期)
张艳丽,高玉红,李洪连[3](2012)在《地黄枯萎病拮抗菌S15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黄田土壤中筛选到1株对地黄枯萎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S15,并对S15进行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生防菌S15发酵最合适的条件为:28℃、pH 7.5的黄豆饼粉浸出液1%,葡萄糖10g,NaCl 2.5g,CaCO32g,蛋白胨3g,蒸馏水1 000mL的培养液中以170r/min的速度振荡培养4d。(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2年17期)
张艳丽,高玉红,李洪连[4](2012)在《地黄枯萎病拮抗菌生防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地黄枯萎病拮抗菌的生防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9株生防菌株的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和对地黄土壤和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木霉T4、T3的生防机制较为复杂,具有拮抗作用和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作用;放线菌S72、S15、S52和细菌B21、B6主要是对枯萎病病菌有拮抗作用;不同生防菌处理均对地黄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的数量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试验为地黄枯萎病防治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8期)
闫敏,李磊,霍晓兰,卢朝东[5](2009)在《利用木霉防治地黄枯萎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3株对地黄枯萎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木霉菌株,PDA平板拮抗试验表明,T88菌株抑菌率最大,为76.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木霉对地黄枯萎病具有一定防效,以T19固体培养处理防效最好,可达48.97%。(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张艳丽[6](2005)在《地黄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对从地黄根际中分离到的22株真菌、58株细菌和128株放线菌进行了室内平板对峙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测的22株真菌中,具有拮抗作用的有13株,占所测菌株的59.09%;所测的58株细菌中,具有拮抗作用的有34株,占所测菌株的58.62%:而在所测的128株放线菌中,有65株具有拮抗作用,占所测菌株的50.78%。 2.对从中筛选到的对地黄枯萎病菌生长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2株真菌、2株细菌和5株放线菌进行了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防效最好的是S15和S72,分别达到67.80%和62.00%,其次为S52、B6和T4,其防效也达到了50.00%以上;田间小区试验中,以S15的防效最好达到76.60%,其次为S72和B6,分别为67.60%和65.10%;其防效都明显高于多菌灵。 不同生防菌株对地黄的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大多数生防菌株均对地黄具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其中浸种法对地黄促生作用最强的是S72和S95,土壤处理法中S52和B21对地黄地上鲜重和地下鲜重的促生作用与清水和药剂对照有着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田间试验中,S52对地黄地下鲜重增产作用最强,其增产率达到了80.70%;其次为S95和S15,其平均地下鲜重与多菌灵对照之间有着显着差异。 3.生防菌对地黄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7株菌株发酵滤液对孢子萌发和地黄枯萎病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原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以S72和B21的相对抑制率最高,均达到80%以上;原液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中,T4、S72、B21、B6的平均抑菌率都在50%以上,其中T4平均抑菌率达到61.90%,随着稀释度的增加平均抑菌率减小。 在S72、S15、S52产生的代谢物对病原菌拮抗作用实验中发现病原菌菌丝体严重扭曲畸形,菌丝体中部和顶端泡囊状膨大,且菌丝体有断裂现象;B6、B21产生的代谢物使病原菌菌丝体顶部膨大,且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 T4除了发酵产生的代谢物质对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外,还主要有对空间和营养的竞争作用,T4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地黄枯萎病菌,从而抑制和局限了地黄枯萎病菌的生长;本实验没有发现明显的重寄生作用,只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木霉T4与病原菌交接处术霉菌丝缠绕于病原菌菌丝体上。 对土壤和根际微生物区系分析发现,S15使根围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都有所增加,T4和S72对土壤真菌和细菌影响较大,B6、S52对土壤放线菌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一般来说,防效好的处理其根际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多,微生物区系组成也相对复杂,其中S52、S72均使根际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增加,S15使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增加,并发现防效较好的S15、S72和对照及防效较差的S92其优势种(属)明显不同,从优势种(属)与枯萎病菌对峙培养中发现,其根际微生物的优势类群中大多数都对地黄枯萎病菌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张艳丽,刘春元,袁虹霞,邢小萍,孙炳剑[7](2005)在《生防菌株对地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促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对地黄枯萎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B6、B2 1、S15、S5 2、S72、S92、S95、T3和T4等9株生防菌。经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S15、S72、S5 2、B6和T4对地黄枯萎病的防效都达到了5 0 %以上,且S5 2、S15和S95对地黄具有明显的促生增产作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04期)
张艳丽,李洪连,刘春元,袁虹霞[8](2004)在《地黄枯萎病生防菌株的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黄健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到208 株菌株,包括58 株细菌、128 株放线菌和22 株真菌。通过平板对峙测定和发酵液孢子萌发抑制试验,从中筛选出了9 株抑菌效果好的菌株B6、B21、S15、S52、S72、S92、S95、T3 和T4。对上述9 个菌株进一步进行了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S15、S72、S52、B6 和T4 对地黄枯萎病的防效都达到了50%以上,而且S72、S15、S92、S95 和B21 对地黄具有明显的促生增产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11-01)
王天亮,张宝华,赵正伟,刘红彦[9](2002)在《地黄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黄枯萎病又名根腐病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由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镰孢菌属尖镰孢菌 (Fusariumoxyspo rumSchl.)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和土壤中的病残体及块茎上越冬。每年 5月中下旬幼苗出土后病菌开始侵染 ,6月中下旬田间出现病株(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02年11期)
地黄枯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硅藻土、木屑末、玉米芯末等为载体,对地黄进行灌根施药防治地黄枯萎病。试验结果表明,以玉米芯末为载体时,处理防治效果最佳,药后60d和90d防治效果分别为65.2%和80.2%;以木屑末为载体的处理防治较好,药后60d和90d防治效果分别为63.6%和76.8%。两者均为木霉菌防治地黄枯萎病的优良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黄枯萎病论文参考文献
[1].王正明,王艳,王文刚.枯草芽孢杆菌不同施药方式防治地黄枯萎病的效果[J].湖北植保.2017
[2].王正明,谢玉凤,陈天平.木霉菌应用不同载体防治地黄枯萎病的效果[J].湖北植保.2016
[3].张艳丽,高玉红,李洪连.地黄枯萎病拮抗菌S15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J].北方园艺.2012
[4].张艳丽,高玉红,李洪连.地黄枯萎病拮抗菌生防机制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5].闫敏,李磊,霍晓兰,卢朝东.利用木霉防治地黄枯萎病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9
[6].张艳丽.地黄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
[7].张艳丽,刘春元,袁虹霞,邢小萍,孙炳剑.生防菌株对地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促生作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5
[8].张艳丽,李洪连,刘春元,袁虹霞.地黄枯萎病生防菌株的筛选研究[C].第叁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2004
[9].王天亮,张宝华,赵正伟,刘红彦.地黄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