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习得之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习得之研究

朱武汉[1]2007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习得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发展的研究方法,就高叁、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及英语专业四年级的各叁十名学生习得含有兼语的存在句的情况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并对其中6名学生进行访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母语处于超集时,子集原则不能像在母语习得中那样起作用,但到一定阶段学习者会正确地习得目的语,可一些语法形式仍很难习得,甚而僵化;在母语处于子集的状况时,学习者借助于充分的正面证据由子集向超集过渡。研究证明了White所认为的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起部分作用并由此产生部分迁移的理论。

易红[2]2014年在《汉英存在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以“有”字句和"There be"句为例,对汉英存在句进行了对比研究。文中大量、详实的例证主要来自汉语经典着作中“有”字句的部分语料、英语国家语料库的部分语料、汉英语存在句的部分经典语料,以及部分自己造的汉英语“有/there be"存在句等,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句法和语义角度验证了Huang (1987)关于汉语“有”字句是英语"there be"句的对应句型的观点,说明了汉语中不仅仅“是”字句和英语"there be"存在句具有对应关系(李莹、徐杰2009),“有”字句和英语"there be"存在句也具有对应关系。我们认为“有”字的意义在引申扩展、功能凸显的过程中,其核心意义是表“存在”:从古代汉语“引介”、“记异”不常现或不曾现的实物的初次出现(李佐丰2003、杨伯峻、何乐士1992),到魏晋至唐宋时期表“列举”(吕叔湘1942),直到现代汉语作“无定标记”(王勇、周迎芳2012),起提示话题作用,这是“有”字功能凸现的第一个方面;其次,由表实在的“存在”、“拥有/领有”,到两者之间相互转换,再到构成完成体标志,并可用于疑问句、否定句和肯定句,这是“有”字功能凸显得第二个方面;由元明清时期出现表“估量”、“比较”(王勇、周迎芳2012),到现代汉语“有意思”、“有学问”等固定短语表程度深的意思;以及由表“存在”、“出现”、“发生”等引申到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敬词等不再有具体意义而只有强调功能,这是其功能凸显的第叁、四个方面。“有”的功能是对包括存在物以及存在动作在内的一切存在的肯定、判断和具体说明。“有”字句是汉语表示存在范畴的基本句式之一。“有/there be"存在句的基本构件有四个,分别是“句首成分”、“存在谓语(有/be)”、“核心成分”、“后续成分”。在有虚位词的语言中,存在句句首成分就是虚位词,在无虚位词的语言中,句首成分为空或为时空名词短语。存在谓语动词和后续成分在语言的存在句格式中是可以省略的。在各个组件成分完整的情况下,存在句的句法结构是这样的:存在谓语是PredEXP,由非宾格动词“有/be”充当,带一个复杂名词短语的DP结构作其补足语;汉语“有”字存在句的[S pec, PredEXP]位置上为空,英语There be存在句的[Spec, PredEXP]位置上是there;后续成分为存在句中存在物的存在提供时空参数,在句法结构上是附加语成分。存在句的四个基本构件在语义上是叁个基本对象:“处所”、“存在谓语”、“存在客体”。其中存在谓语是整个存在句语义的核心,与其它各个构件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语言中有虚位成分的:虚位成分在主语位置,与存在谓语之间是主谓关系,存在谓语与核心名词短语之间是动宾关系,后续成分与存在谓语和核心名词短语都具有限制关系。语言中无虚位成分的:后续成分会抢占空主语位置,如后续成分是表时空名词,与存在谓语之间是限制关系,如后续成分是表人的名词,与存在谓语之间是主谓关系,存在谓语与核心名词短语之间是动宾关系。因此我们认为语言中某个句型结构中各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树形关系,而是复杂的网络关系(Quillian 1968、Simon1972)。存在句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如存在句的定指效应问题,我们认为“定指效应”不是从语言形式,而是从存在句“导入新信息”的句法功能角度对其动词后名词短语的限定:当不定指的名词短语出现时,其所指称的存在物被导入交际话语之中,是新信息;当定指的名词短语出现时,将其嵌入合适的语境,其所指称的存在物在新语境中也具备了“新信息”性质。这是语义和句法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定指效应”问题本身是个语用概念。再如对存在句的"there"一词,我们认为这个主语不具有独立性,它只是存在句时空参数的代形词,是没有格的。存在句习得的已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语言背景的语言习得者对存在句都基本能够成功习得(如White 2003、Lardiere 2005、White2008等)。表面上看这与二语习得领域的相关预测结果相悖,如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语言习得的可及性原则等,但实际上一方面验证了普遍语法原则的存在;另一方面说明了普遍语法原则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基于本文对汉英语“有/there be"存在句的研究,和Zeng (2008)的语言结构图表法一“递归对象模型(Recursive Object Mode1,简称为ROM) ",我们抽象出了人类语言存在句的共同、基本句法语义模型。这个模型包括叁个部分:1)叁个基本对象:处所、存在动词、存在客体,分别用L、V、E表示;2)叁种语义关系:主谓关系、动宾/介宾关系、限制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3)基本对象的不同位置,用虚线表示在不同语言类型中的可能位置。其中处所有两种方式:具体处所本身,还是处所的空替代形式(empty proform,用ep表示),如英语用there、法语用il等。如图所示:(注:ep代表空替代形式, L代表处所,V代表存在动词、E代表存在物、尖括号代表省略、—一代表主谓关系、—一代表动宾/介宾关系、→代表限制关系、虚线代表可能形式。)

孙丹[3]2013年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THERE-存在句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There-存在句因为其特有的意义一直被英语学习者广泛使用,而其本身结构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的持久关注。但是他们对于该结构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性的,相比较而言,关于该结构的习得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二语习得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及中介语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选用初级和中级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的there-存在句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的there-存在句习得呈现出哪些特点?2.不同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there-存在句使用错误反映了他们在该句型习得中的何种规律性?3.中国英语学习者的there-存在句习得情况显示了中介语的哪些重要特征?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选用的语料库为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中的两个子库ST2与ST5。ST2为高中生作文,共208088词次。ST5为英语专业1~2年级作文,共214510词次。并选用一个参照语料库NESSIE (Native English Speakers'Similarly-and Identically-promoted Essays),其中文本主要是英美本族语者依照中国英语四六级、四八级考试作文题所撰写的英语作文,也有部分取自BAWE. MICSUP等英美大学生语料库中话题近似的文本,共193844词次。运用计算机软件Antconc3.2.2.1分别对ST2、 ST5中there-存在句结构使用的频率及出现错误的频率进行检索,并利用多语种在线语料库检索系统BFSU CQPweb对NESSIE中there-存在句句型出现的各种频率进行检索,最后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英语学习者倾向于过度使用there-存在句句型,且在there-存在句结构的使用中偏爱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等基本时态形式、简单的不及物动词(如come, live, stand和exist)及常见的表达方式(如there is going to be, there seems to be和there used to be),而回避使用完成时和较难的there-存在句结构。本族语者却能够灵活运用该句型,做到词汇丰富、形式多样。此外,可以看出,随着对英语掌握的熟练程度不断提升,中国学习者使用的there-存在句在减少。2)从ST2的there-存在句使用中出现的大量时态、主谓一致及与have混用的基础性错误到ST5使用该句式时出现的一些关于分词的难度性错误,反映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there-存在句习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符合人类认知发展过程的一般的规律性。但这种规律性并非始终保持着,会受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的干扰,即在ST2与ST5中都存在的石化了的there-存在句句式结构。3)由于there-存在句是一种典型的中介语,对低级和中级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该句式习得情况的研究显示了中介语是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具有开放性和渗透性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在其任何一个习得阶段都会受到来自母语和目标语的共同影响,只是在不同阶段,二者的影响程度不一。本研究描述了初、中级中国英语学习者的there-存在句的习得情况,是对现有文献的补充,为中介语的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二语习得中教学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谢菲菲[4]2016年在《高中生英语存在句的习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叁十年来,英语存在句一直是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理论层面,而目前国内有关英语存在句的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或港台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在普遍语法和子集原则的理论下,对母语为汉语的惠州市第一中学的90名高中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英语存在句的习得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叁个问题:问题1.学习者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含有关系代词或分词的存在结构?问题2.学习者能否放松主语是泛指词的限制?问题3.学习者是否能够使用“be”以外的存在动词?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9.0中,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从数据的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受试者习得英语存在句的情况不同,年级越高,习得得情况越好,但不能完全习得。说明只有在正面证据足够充分的情况下,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才会从子集过渡到超集。就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作用而言,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只能起部分作用,由此产生了迁移问题,这验证了White所提出的关于普遍语法作用的第五种理论,即:部分可及/部分迁移。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子集原则和普遍语法的理论,教师应该通过专题讲解及练习,让学生大量接触正面数据,以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子集状态过渡到超集状态。

武丽娜, 季翊[5]2016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中Be的习得研究》文中指出存在句的习得研究历来是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英语存在句中的be,因使用频率最高,屈折变化形式最多,一直是国内外存在句研究及其习得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为此设计了一份由叁份试卷组成的测试,包含改错、中译英和作文等题型。根据分层抽样法随机挑选了两个等级的某高校在校生进行了测试,从中各抽取25份,共计50份测试卷用于数据分析和比对检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对英语存在句中动词be的习得过程中存在较多习得偏误,其中对其的一致性、时态和冗用错误特别突出。这些偏误与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和习得不足有直接的联系。此研究的成果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层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王欢[6]2017年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There be和Have习得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语料库,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There be和Have的习得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1)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没有超用和少用There be句型,而超用Have;(2)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误用There be句型和Have的现象,如There be句型中主谓不一致,误用There be句型存现主体之后的动词和There be与Have混用等。Have的超用以及There be句型与Have的误用现象可能主要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徐亮[7]2018年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使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普遍句式,英语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的典型结构“there be”一直是语言学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对此进行过深入探讨。随着大规模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的建成,如“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中国学生万篇英语作文语料库”(TECCL)等,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使用特点、习得规律的研究也成为可能。免费的网络在线英语本族语语料库如“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以及“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为中介语与本族语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便利。通过语料对比,考察和了解我国中学英语学习者的存在句典型结构“there be”的使用情况,发现并总结其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我国中学英语的教与学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以CLEC和TECCL为基础,用语料库检索工具软件BFSU Power Conc1.0对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存在句典型结构“there be”进行实证调查。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BNC和COCA中的“there be”存在句结构进行对比,全面考察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的使用情况,探究他们该结构使用的特点、变化趋势以及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的异同。为了满足研究需求,研究者选取CLEC和TECCL中的中学生语料,建了两个子语料库:“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学篇)”(CLEC_MSS)和“中国学生万篇英语作文语料库(中学篇)”(TECCL_MSS),并对这两个子语料库中“there be”结构五大类句型进行了检索,同时也对这两个中学生英语写作子语料库中的“there be”结构进行了历时对比。接着将检索结果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BNC和COCA中的“there be”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然后根据对比结果发现并总结了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使用的特点,最后采用语言迁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他们不当使用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结合语言迁移和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讨,本研究有以下四点研究发现:(1)在使用情况方面,从CLEC_MSS和TECCL_MSS的统计分析数据以及与BNC和COCA的统计分析数据的比较来看,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的使用呈不均匀分布态势,与英语本族语者的使用分布情况有较大的不同。(2)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使用有自身的特点,在表达最基本存在、出现等意义的“there+be”句型方面与英语本族语者基本一致,但较为复杂的句型结构方面则远没有英语本族语者丰富。比如“there+semi-auxiliary+be”和“there+marginal modal+be”句型的各种形式在CLEC_MSS和TECCL_MSS中没有任何使用实例。(3)受汉语“有”字句的负迁移影响,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there be”结构使用不当的较为典型错误结构是there+have/has+NP。这种错误的使用实例在CLEC_MSS和TECCL_MSS中均有少量存在。(4)尽管年代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学生与近年来中学生在英语写作“there be”结构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在TECCL_MSS子语料库中的使用略显丰富。由此可得出结论:存在这一概念是所有语言都需要表达的,中国中学生的英语中介语与英语本族语者一样,都可以表达最基本的存在意义,但还是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中介语的存在意义表达的丰富程度远不如英语本族语者。了解清楚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使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于该结构与情态动词和半情态动词的结合,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同时需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较为复杂的there be结构的某些具体形式,并运用于他们的英语写作当中。

廖慧冰[8]2016年在《英语语言水平与存在句习得的关系》文中认为SPSS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初二、高二、大二3种不同英语语言水平的中国学生,对英语存在句6类典型语言点的习得水平,基本上是随着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但在习得存在句的一般将来时形式与there+V+NP结构时,由于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其习得水平呈现U型。教学双方在授习存在句的这两种语言点时,都应该重视母语的负面迁移作用,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张会平[9]2013年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文中认为长久以来,语言与思维之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客观主义忽视语言及其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差异性,假想了一种并不存在的客观性,错误地认为只要客观存在相同,人们的语言所表达的核心概念便不会有差异。语言相对论对客观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人类的思维并非对客观世界真真切切的反映,语言能影响人类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及其世界观的形成。这一理论历经二叁百年几代学者的努力,从海曼到沃尔夫,最终发展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因涉及语言、文化、思维等复杂的关系而受到褒贬,甚至被边缘化达二叁十年,但随着近年来新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而得以复兴。一批“新沃尔夫主义者”继承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继续在更广阔的领域验证并发展该假说(详见第二章)。使该假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受该假说影响,近年来有些学者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建构了概念迁移理论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详见第叁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学者对我国学习者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详见第四章)。因此本研究以语言相对论作为语言哲学基础,采用二语习得概念迁移理论,对我国英语初学者的英语学习与概念迁移规律进行探索性研究。该研究一方面基于语言相对论和概念迁移理论建构适合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概念迁移理论框架,并对其进行验证,一方面探索我国学习者英语学习与概念迁移的规律,以期为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论文在第一章简要描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及其意义、目的后,在第二章首先回顾了语言相对论假说的思想传承,为该假说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为语言相对论思想的澄清提供理论背景。具体而言,语言相对论假说自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褒贬不一。本研究(第二章)着重分析了该理论受到批判与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新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及新沃尔夫主义者的实证研究,说明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假说的合理性,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澄清对沃尔夫语言假说的某些误解,从而说明二语概念迁移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时期待学界正确认识与理解该理论,从而继续拓展该理论。二语迁移研究已有六十多年历史,而以语言相对论为语言哲学基础进行的二语概念迁移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详见第叁章)。本研究的第叁章首先介绍了二语“迁移”术语的演变及其定义,从“迁移”的十个维度总结了二语迁移的类型,并回顾了二语迁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其最新观点。简言之,二语迁移研究经历了从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比分析假设”,到基于普遍语法的“可及性假设”,再到基于“中介语”理论的“偏误分析”,发展到目前以语言相对论为语言哲学基础,在认知框架内建构二语概念迁移理论,并进行验证性的研究。在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二语概念迁移研究对我国英语教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对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和二语概念迁移理论充分综述与论证的基础上,第叁章从叁个维度(“语言文化概念”维度、“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与“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建构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框架。在“语言文化概念”维度中,首先描述和论证了汉族文化与汉语语言范畴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反映的关系,同时讨论这一语言范畴系统与汉语者概念范畴系统之间影响与反映的关系。然后,分别描述意合与形合语言组织方式影响下的汉、英语言范畴系统的特征。之后描述汉语整体型思维方式影响下的概念范畴系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维度中,分别讨论并定义本研究所涉及的词汇概念范畴迁移、语法概念范畴迁移与语法隐喻概念范畴迁移,并论证意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关系。在“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维度,我们以词汇与句法为例,论证词汇概念迁移与语法概念迁移、语法隐喻概念迁移在中介语形式层面的表征。在本研究理论框架明晰后,便涉及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问题。所以,第四章首先讨论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概括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所能回答的研究问题。然后,对我国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进行较系统的综述。文献综述发现,我国基于语料库的二语研究已成为国内实证研究的主流,所研究的领域涉及词汇、语法(句法)与语篇,科研成果也逐渐增多,但目前尚未见有人从二语概念迁移理论的视角研究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概念迁移问题。该综述为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二语概念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背景,同时,也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选择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在论证了二语习得语料库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之后,第五章详细描述了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即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检索方法、统计方法、语料库软件,以及本研究的研究步骤。这为其他学者对本研究的发现进行重复性验证性研究(replicative study)提供了可能,而重复性验证性研究是任何理论验证研究不可或缺的。通过基于语料库的量化和质化分析(见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本研究发现:1)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汇概念范畴的正/负迁移源于英汉词汇概念意义/概念属性的同中有异,语法概念范畴的负迁移源于英汉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本质区别。(1)在动词、介词学习上,我国英语初学者概念迁移偏误频率很高,涉及词汇概念范畴迁移和语法概念范畴迁移两个方面。(2)在副词学习上,我国英语初学者语法概念范畴迁移偏误频率较高,主要在[位置]、[肯定性]、[主系表结构]这叁个语法概念范畴/概念表征上发生迁移偏误。(3)在冠词学习上,我国初学者时常忽略单数可数名词前的定冠词或不定冠词。该偏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母语“缺乏[冠词]语法概念范畴系统”这一概念表征的负迁移。(4)表现在动词、介词、副词与冠词上的概念迁移偏误均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特征。2)在句法学习过程中,我国英语初学者在七类句法上出现偏误较多:如连缀句、时态偏误、语序偏误、数的偏误、“Be sentence”中“be”的缺失、主谓不一致、主/谓/宾缺失。根据每类英语句法偏误与学习者母语(汉语)在相应句法形式、意义上的相似性,可以推断学习者句法偏误的原因为母语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负迁移,而从认知层面上看,避免或减少这七类偏误均涉及学习者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调整或重构,因此,这七类偏误的认知根源在于母语语法概念范畴系统的负迁移。这七类偏误是初学者最常犯的偏误,已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特征。3)在语法隐喻学习过程中,概念迁移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1)学习者高中时隐喻使用水平较低,使用高级隐喻的类型较少,频次较低,偏误较多;心理过程内部隐喻没有使用,外在经验向内在经验映射的隐喻少有使用,表征方式内的隐喻使用更少,双重隐喻或多重隐喻也未使用,更未出现名词化隐喻。(2)英语专业一、二年级与高中时的隐喻使用相比没有显着提高;但叁、四年级较前两个时期已有显着提高。在报告这些发现的同时,我们还在部分研究中(第六章)以母语为德语的奥地利英语初学者语料和新加坡双语者语料为参照系,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误用与概念迁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学习者的很多语言误用属于我国学习者所独有的习得特征,母语为德语的奥地利英语初学者未见出现同样迁移问题,其英语学习产出更接近英语本族语特征。所以,本研究有理由认为我国学习者的很多语言误用均受母语(汉语)的概念系统影响,具有系统性、阶段性与独特性特征,从而揭示了该学习者群体的认知规律与发展历程。本研究的发现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并验证了“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框架”,为二语概念迁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词汇、语法、语法隐喻的教与学,以及二语概念迁移的研究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常辉[10]2009年在《冠词习得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普遍语法可及性研究的最新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是对普遍语法可及性的最新探讨,而今对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的重心已由不自由词素屈折词缀的习得转移到自由词素冠词的习得。本文首先介绍了冠词选择参数和名词匹配参数理论,然后综述了有关冠词缺失和冠词替代与中介语句法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接着评述了对冠词缺失的句法学、形态学、音系学解释和冠词替代的语义学、句法学解释,最后指出本领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习得之研究[J]. 朱武汉. 国外外语教学. 2007

[2]. 汉英存在句比较研究[D]. 易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THERE-存在句习得研究[D]. 孙丹. 安徽大学. 2013

[4]. 高中生英语存在句的习得研究[D]. 谢菲菲.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5]. 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中Be的习得研究[J]. 武丽娜, 季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

[6].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There be和Have习得对比研究[J]. 王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7]. 基于语料库的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使用研究[D]. 徐亮. 延安大学. 2018

[8]. 英语语言水平与存在句习得的关系[J]. 廖慧冰.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6

[9].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D]. 张会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10]. 冠词习得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普遍语法可及性研究的最新发展[J]. 常辉.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标签:;  ;  ;  ;  ;  ;  ;  ;  ;  

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习得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