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与中国建筑业(论文文献综述)
师华[1](2011)在《WTO对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TO将建筑服务贸易分为"建设及相关的工程服务(Construction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Services)"和"建筑与工程设计服务(Architectural and Engineering Services)"两类,我国加入WTO时在这两类服务贸易方面做了承诺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它们对促进我国建筑服务贸易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结合"服务贸易"与"建筑产业"进行交叉研究后提出我国建筑服务贸易的法律对策:借鉴WTO成员方建筑市场准入技术性壁垒经验,学会利用WTO规则的弹性空间,完善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李瑾[2](2011)在《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2年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实施国际招标,这标志着中国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的开始。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在五年的过渡期内,我国建筑业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大量地进入我国承揽工程和承包项目。我国按照入世时在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通过废止、修订与入世承诺不符的法律法规,努力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积极开放建筑业市场。尽管如此,现行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在研究建筑服务贸易和市场准入的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入世时在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并与其他国家的入世承诺进行了比较,逐步探寻我国在入世承诺方面的差距。同时,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具体内容及承诺的履行情况,着重剖析了我国为履行入世承诺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做出的改进。本文以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论述了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在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三个问题:(1)外国承包商直接承揽项目建设的主体资格缺少法律法规支撑;(2)外国承包商承接建设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方面存在法律障碍;(3)外国承包商建筑设计资质准入机制与入世承诺不符。最后,文章通过分析其它国家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规定,提出了完善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建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定义及内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入世时在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入世承诺,并与其它国家的入世承诺进行对比;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具体内容及承诺履行情况,并以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存在的三大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分析其它国家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规定,具体提出了完善我国建筑工程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建议。
李震[3](2008)在《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在WTO“后过渡期”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的过渡期已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包括建筑设计服务、工程服务、集中工程服务和城市规划服务(城市总体规划服务除外)在内的专业服务过渡期也于2006年12月11日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建筑市场最终必将全部开放,进入“后过渡期”。建筑行业竞争将日益加剧,中国企业将按照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来参与竞争。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解决建筑业面对的问题,这对我国建筑业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扩大与发展自己的实力都很有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WTO"后过渡期”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在WTO"后过渡期”,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行业所具备的优势包括: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劳动力价格优势,地缘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所表现出的劣势可以归纳为:工程技术上的劣势,工程管理上的劣势,人力资源的劣势;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在该行业所面临的机遇有:我国建筑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改革步伐不断加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与此并存的挑战则突出表现为:对国内建筑市场和现行建筑业管理制度产生冲击,国内建筑企业的政策优势减弱,人才竞争和流失加剧。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提出:政府方面要健全建筑业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实施灵活策略,构筑人才优势;企业方面要加快战略调整,强化科技创新,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注重品牌战略,提高融资能力。
温海成[4](2007)在《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和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每一家中国承包商必须面对的问题。不仅大型综合承包商需要同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谋划自己的发展策略,中小型专业承包商也必然要在国际化的承包链条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在现实中,多数中国建筑企业对于国际化经营还还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战略准备。鉴于此,本文选择“中国建筑业企业的国际化”这一主题,旨在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参考。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企业国际化双钻石模型(Double-Diamond for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D2fICC),以指导建筑企业如何分析和进入国际市场。该模型由三部分组成:(1)本国和东道国建筑市场的双钻石模型;(2)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的SWOT分析;(3)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国际化竞争战略。基于D2fICC模型,论文系统地分析了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涉及其竞争规则、市场风险、能力要求以及一般竞争战略;同时,论文也总结分析了国内建筑市场的竞争状况和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历程。随后,通过全面的SWOT分析,论文提出了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总体战略和措施。这些战略和措施包括个两方面:一是改革中国建筑业体制,建设能够孕育优秀承包商的市场环境;二是改造中国建筑企业自身,使建筑企业能够尽快成长为有竞争力的国际竞主体。进而,论文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为案例,研究以其为代表的典型国际化战略和国际化道路,这既可以反映中国建筑行业的国际化状况,又能够给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理论贡献在于:论文拓展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竞争理论,加入了建筑行业尤其是中国建筑市场这一特殊的环境,验证了这些理论在中国建筑市场的适用性,所提出的理论模型既综合了前人理论中的优点,又摒弃了某些不适合中国建筑市场的部分,丰富了这些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其现实意义是:论文对国际国内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做了系统详细的分析,是了解国际国内建筑业不可多得的系统资料。本文提出的战略措施,可以为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提供有益指导,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国际化战略。
张雪芹[5](2007)在《基于市场主导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历史性地成为大趋势。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是否显着,关系到能否维护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以及建筑业能否顺利开拓国际建筑市场、应对WTO的挑战。与某些传统产业不同,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业具有相似性,关于中国建筑业的研究成果对地区建筑业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基于此,论文以建筑业为研究对象。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提出了基于市场主导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研究课题。论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建筑业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而不涉及建筑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动,使其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阐述了产业结构优化理论,重点分析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体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制包括市场调整机制和政府调整机制两大类型。对“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绩效的主要因素,决定市场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以企业数目和规模分布为特征的市场集中、产品差异和市场壁垒,而进入壁垒在决定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市场集中度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对绝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和赫芬达指数等三个市场集中度测定指标进行了讨论。对市场壁垒进行了分析,重点对进入壁垒、移动壁垒和退出壁垒的概念内涵和形成因素进行了探析。对产品差异化进行了阐述,对产品差异化与细分市场进行了分析。产品差异化是企业提供异质服务的能力和潜力,是企业在经营上对抗竞争的一种主要手段,是一种非价格壁垒。第二,对建筑业产业结构及调整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展望,分析了建筑业产业结构的现状,重点对建筑业所有制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市场布局结构、人才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价值取向不同,经营状况有差异;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要做好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的分布,大、中、小企业的结合,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的搭配;建筑业布局结构是行业布局、区域布局、全球化布局的科学优化与合理配置。论述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剖析了推动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主导特征。认为当前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新一轮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提升建筑业产业发展与竞争能力为核心内容,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结构调整。第三,对建筑业市场壁垒和产品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对建筑业进入壁垒、移动壁垒、退出壁垒以及建筑业产品差异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中国建筑市场各类主体的准入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筑市场的准入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形成建筑业进入壁垒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技术壁垒、人力资源壁垒、必要资本壁垒、绝对费用壁垒、政策法规壁垒等6种,得出建筑业进入壁垒低的结论。建筑业的移动壁垒,被视作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后再进入细分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包括纵向阻碍和横向阻碍。分析研究了建筑业移动壁垒,认为建筑业的移动壁垒相对较低。对发达国家建筑业的退出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建筑业沉淀成本大难以转产,企业职工难以安置和转行,负债过高阻碍企业退出,企业办社会,政策法规限制形成的退出壁垒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筑业退出壁垒过高。阐述了建筑业整体而言是一个高度差异化的产业,剖析了建筑业产品差异的要素构成,并对住宅建筑市场、公共建筑市场和大型专业性项目市场等三个建筑市场子市场的产品差异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建筑业应建立差异化竞争的理念。建筑业的进入壁垒和移动壁垒较低,但退出壁垒又相对较高,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建筑产品的同质化,大多数企业以相似的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竞争,形成了建筑业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第四,应用“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对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重点对SCP范式下建筑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讨论。对“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筑业的产业结构影响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关键因素。对建筑企业市场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筑企业市场行为主要包括建筑企业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两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建筑业的产业绩效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筑业的产业绩效很大程度上受产业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市场关系或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综合体现了市场运行的效益和效率。讨论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重点就建筑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建筑业生产能力利用率等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的指标进行了分析。第五,从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产业结构模式和调整经验入手,提出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方向。研究表明,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产业发展与竞争能力,其目标包括从任务型发展向资本型发展提升;从分散型发展向集中型发展提升;遵循竞争发展轨迹塑造生产力内涵。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表现为:建立完整、高效、科学的建筑业市场管理体系;推进建筑业资产重组;推进形成金字塔范式的全新的市场组成格局。通过对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研究表明,兼并重组是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形式,虚拟企业是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最后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和建筑业组织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阐述了市场壁垒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市场集中度与建筑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关系。第六,对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从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放松政府监管规制、促进建筑企业自强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分析认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的主要策略是适应市场需求变革建设模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差异化的竞争理念、加快建筑业企业兼并重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放松政府监管规制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改行政准入壁垒为自然准入壁垒、降低建筑业的退出壁垒、重构建筑市场监管机构、创新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可以通过依靠技术创新构造独特优势、增强融资能力拓展国际市场、优化竞争要素重组价值链、融入人本文化实现企业再造、创新管理模式实现虚拟经营等方式来促进建筑企业自强。
师华[6](2007)在《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方,在这五年的过渡期内,我国建筑业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大量地进入我国承揽工程和承包项目。我国按照入世时在建筑业领域的承诺以及WTO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等规则的精神,在政府、企业、行业等各个层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建筑业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尽管如此,在建筑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WTO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规则和我国入世以来建筑业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以及借鉴WTO成员方建筑市场准入技术性壁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的法律对策。 我国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是伴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对外开放而产生和建立的。在建筑业对外开放中,政府的管理体现为从政府主导型到政府主导与其他利益相关者驱动型相结合的方式;企业改制逐渐规范化法制化,建筑企业的管理正在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通行的模式转变;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在这种多层次的管理中,法制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建筑业对外开放主要是通过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加以规范的。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了WTO主要成员方在建筑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特别是其实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技术性壁垒的经验,为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论述了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制度经济学理论、法理学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及其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 3、在研究服务贸易、建筑服务贸易的内涵、特征、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入世时在建筑服务贸易方面的承诺和过渡期建筑服务贸易领域的主要法律规范,指出在建筑服务贸易法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过渡期后健全、完善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指明了方向。4、分析了WTO规则——这一国际社会成员国政府共同规范国际贸易行为的规则,特别是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为过渡期后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法律依据 5、探讨了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以WTO规则为依据,既要对我国建筑产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要促进建筑业的对外开放,这也是我国建筑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 6、结合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外双方共同建设场馆的特点,分析了世博会场馆建设中的建筑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着重研究了世博会建设中外国承包商市场准入中的主体资格法律问题。 7、在对本文研究内容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陈金池[7](2005)在《论WTO诸边协定中之政府采购协定》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 绪论: 引言: 随着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关贸总协定在国际经济作用发挥的加强,“政府采购协定”,经一九九四年讨论就成为最终的法律档也是现在WTO“政府采购协定”简称为(GPA)。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江泽民前主席在日本大板召开亚太经合会组织部长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承诺中国将于二0二0向亚太经合会组织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由于WTO中多边协定所涉及的范围太广,因此,本文所集中的主要焦点,将从所谓“诸边协定”的政府采购协定论之。而诸边协定的4个协定是:民用航空器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国际乳制品协定:国际牛肉协定。兹以政府采购协定为主要议题加以探讨,其余三个协定则稍为略述、仅做参考: 本文共分五章: WTO中政府采购协定之重要性,做基本的阐述,因它可促使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公共市场在国际中走向成熟,因此要抓住时机,运用国内政府采购壁垒提高和培养本国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目前中国尚缺乏进入政府采购自由化全球性安排的条件,因中国产品缺乏国际经济竞争力,采取不立即加入政府采购的主要原因,也是政府在采购中采取对外国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现阶段不开放,以利运用政府的公共支出造成一个扶持国内供货商发展的经济市场。 研究之动机: 政府有关人员办理政府采购风气的好坏更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于此之际,国内各公务机关所依循之采购法令逢此重大变革,新采购制度对公务机关采购绩效所引发之影响如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研究之目的: 由于国际化之潮流,使中国面临国际间强大的竞争力,为求立足世界舞台,需要塑造一个以效能为导向的廉能政府,经由组织、人力、法制等三方面等着手改造,并藉由改革而强化行政绩效,以提升国家竞争力、施政效率及为民服务质量。 研究范围 本研究之范围计划先探讨《政府采购协定》规则及介绍中国之法制体系,及针对中国及中国台北法令体系沿革以及其政府采购制度之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同时
刘洁美[8](2004)在《建设领域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主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重大战略步骤。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关税逐渐降低,进出口数量配额、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等非关税措施日益受到约束和限制。相反,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突出出来,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对建筑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在对WTO关于建筑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中国建筑业的现状和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加入WTO后建设领域贸易保护的切入点,研究中国建设领域贸易保护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本文通过对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和发展的现状以及建筑服务领域贸易壁垒进行分析,认清我国对外贸易中遇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和运用技术性手段,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帮助国内企业积极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和内容的了解,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建设领域技术性贸易保护体系,充分利用WTO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待遇和优惠待遇,采取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建立建设领域技术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技术壁垒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而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中形成的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就是技术法规,而标准规范本身就是技术标准,合格评定即对是否符合标准规范的认定。因此技术贸易壁垒的三个方面,工程建设规范中都涉及了。为此,建立建设领域技术壁垒必须从完善我国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开始,进一步健全我国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建筑业加入WTO属于服务贸易领域,为了更好地建立我国建筑业的贸易保护体系,除了加强技术性措施的研究以外,加强对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也必不可少。本文针对如何完善我国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和健全我国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对服务贸易壁垒的建立作了初步的探讨。
肖俊涛[9](2004)在《国际土木工程投标报价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香港、澳门的回归,加入WTO的机遇,我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业的交往日益扩大,我们参与的国际土木工程日益增多。如何按照国际惯例,开展我国建筑业的经济活动,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越加显得重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建筑市场国际招投标的现状、存在问题及WTO模式对建筑企业的要求分析,提出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建筑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土木工程投标,以及提出了注意事项、投标策略技巧和建立了投标报价模型。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第一、简要分析了目前国际工程招投标现状及趋势,提出我国建筑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二、对WTO基本规则、FIDIC条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建筑业与WTO的关系。 第三、提出并分析了国际土木工程投标报价的定义、特点、存在的问题、注意事项以及解决的对策。 第四、提出了国际土木工程投标策略、方法以及报价模型。 第五、总结了本论文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该课题的应用前景。 本文结合Federal共和国Capital市新港口工程项目实例,说明上述有关问题,并提出了国际土木工程投标的策略。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操作性强,适用于国际土木工程的投标及相关工程的投标等。
汤凯惠[10](2004)在《基于WTO环境的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加入WTO,建筑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建筑企业应对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并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席位,首先需要制度保障。构建新的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从形成行业管理模式的三个主体――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作为中介主体的行业协会、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行业管理的基础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结合国内建筑业的实际情况,比较国外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应用系统和集成的思想,提出建立适于WTO规则的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的总体思路。本论文主要内容:(1)加入WTO对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的影响。(2)从行业管理和行业协会基础理论引出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的两种模式。(3)分析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的现存模式。(4)对WTO成员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进行分析,重点研究这些国家的政府和行业协会如何管理建筑业,为我国的建筑业行业管理提供借鉴。(5)从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改革的必然性入手,分析直接引用国外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的不可行性,提出构建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的总体思路。
二、加入WTO与中国建筑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与中国建筑业(论文提纲范文)
(1)WTO对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WTO对建筑服务贸易的分类与分析 |
二、我国入世后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 |
(一) 我国入世时在建筑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 |
1. 建设及相关工程服务承诺 |
2. 建筑与工程设计服务承诺 |
3. 我国对有关国家的承诺 |
(二) 入世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
1. 建设及相关工程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
2. 建筑与工程设计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
(三) 现行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评析 |
三、学会运用WTO规则, 完善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
(2)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问题概述 |
一、建筑服务贸易的定义与内涵 |
(一) GATS 关于建筑服务贸易的定义及分类 |
(二) 建筑服务贸易的特点 |
(三) 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现状 |
二、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含义及体现形式 |
(一) 市场准入原则的定义与内涵 |
(二) 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含义及形式 |
第二部分 我国关于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入世承诺 |
一、GATS 对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规定 |
(一) GATS 适用于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原则性规定 |
(二) GATS 框架下市场准入与具体承诺的关系 |
二、我国入世时在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 |
(一) 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主要是建筑施工) 市场准入的承诺 |
(二) 我国建筑工程设计市场准入的承诺 |
(三) 我国对有关国家的承诺 |
三、我国在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入世承诺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
(一) 其他国家在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主要是建筑施工) 市场准入的承诺 |
(二) 我国在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入世承诺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
第三部分 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具体内容及承诺履行情况 |
一、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具体内容 |
(一) 现行建筑施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 |
(二) 现行建筑设计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 |
二、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承诺的履行情况 |
(一) 逐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
(二) 入世前政策与现行规定的差异 |
(三) 现行规定与WTO 的相符性 |
三、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问题 |
(一) 外国承包商直接承揽项目建设的主体资格缺少法律法规支撑 |
(二) 外国承包商承接建设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方面存在法律障碍 |
(三) 外国承包商建筑设计资质准入机制与入世承诺不符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法律建议 |
一、世界主要国家关于建筑服务市场准入的规定 |
(一) 发达经济体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规定 |
(二) 发展中经济体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规定 |
二、我国建筑服务市场准入法律体系的完善 |
(一) 制定外国企业准入方面的单项法律或法规 |
(二)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
(三) 完善现有执业资格法规,区分现有执业资格的立法级别 |
(四) 加强关于市场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在WTO“后过渡期”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主要结构框架 |
1.5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可能的不足 |
2 WTO"后过渡期"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的优势分析 |
2.1 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的现状 |
2.1.1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
2.1.2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2.1.3 我国建筑业企业境外工程承包的现状 |
2.2 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
2.2.1 有利的国内发展环境 |
2.2.2 劳动力价格优势 |
2.2.3 地缘优势 |
2.2.4 技术优势 |
2.2.5 资本优势 |
3 WTO"后过渡期"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的劣势分析 |
3.1 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国内建筑市场还处于无序状态 |
3.1.2 国内建筑企业自身发展依然缓慢 |
3.1.3 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
3.2 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的劣势分析 |
3.2.1 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差距 |
3.2.2 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差距 |
3.2.3 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 |
4 WTO"后过渡期"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面临的机遇 |
4.1 中国建筑业的对外开放 |
4.1.1 中国建筑业对外开放的成效 |
4.1.2 对外开放对建筑业的积极影响 |
4.1.3 建筑业加入WTO后的对外开放政策 |
4.2 加入WTO"后过渡期"给我国建筑业带来的机遇 |
4.2.1 加速我国建筑业的市场化进程 |
4.2.2 促进我国建筑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
4.2.3 加快我国建筑业改革步伐 |
4.2.4 我国建筑业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放大 |
5 WTO"后过渡期"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
5.1 国外建筑企业对国内建筑业的冲击 |
5.1.1 国内建筑企业与国外大承包商的比较 |
5.1.2 其它制约建筑业发展的问题 |
5.2 加入WTO"后过渡期"对我国建筑业的挑战 |
5.2.1 对国内建筑业及其市场产生冲击 |
5.2.2 我国建筑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政策优势减弱 |
5.2.3 对现行建筑业管理制度产生冲击 |
5.2.4 人才的竞争和流失加剧 |
6 发展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
6.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监督作用 |
6.1.1 建立健全建筑法律法规体系 |
6.1.2 建立良好建筑市场环境,保障市场秩序 |
6.1.3 合理保护国内建筑市场 |
6.1.4 实施灵活策略,加速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
6.1.5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体制 |
6.2 国内建筑企业的应对策略 |
6.2.1 抓大放小,推动企业战略调整 |
6.2.2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
6.2.3 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
6.2.4 注重品牌战略,提高国际建筑市场占有率 |
6.2.5 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业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
1.1.2 中国建筑业国际化的现状 |
1.2 本研究的范围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1.6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际化及相关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 |
2.1.1 国际化:概念和内涵 |
2.1.2 跨国公司:概念及内涵和对外直接投资 |
2.1.3 国际化的演进和过程 |
2.2 国际生产与跨国公司理论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2 内部化理论 |
2.2.3 国际生产的折衷范式 |
2.2.4 国际化经营理论的新进展 |
2.3 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公司:理论研究回顾 |
2.3.1 服务业与典型制造业的差异 |
2.3.2 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研究 |
2.3.3 服务业跨国公司理论 |
2.4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竞争战略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1 竞争优势 ( competitive advantage ) 和竞争战略 (competitive strategy) |
2.4.2 资源学派(Resource-based view, RBV) 和核心竞争力理论(core-competence theory) |
2.5 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学说 |
2.5.1 战略管理学说及战略管理通用模型 |
2.5.2 战略管理的优缺点 |
2.6 国家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和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 |
2.6.1 波特的钻石模型 |
2.6.2 钻石理论模型的扩展 |
2.6.3 小结 |
2.7 跨国公司理论及竞争力理论在建筑业中的实证研究 |
2.8 小结 |
3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运作模型 |
3.1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分析 |
3.1.1 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理论 |
3.1.2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前提 |
3.1.3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建筑业成长模式的转变 |
3.1.4 建筑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态性和长期性 |
3.2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的运作模型 |
3.2.1 本国和东道国建筑市场的双钻石模型 |
3.2.2 对本国和东道国建筑市场进行SWOT 分析 |
3.2.3 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国际化竞争战略 |
3.2.4 本国和东道国建筑市场的双钻石模型包含的子因素 |
3.3 小结 |
4 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分析 |
4.1 国际建筑市场概览 |
4.2 WTO 与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 |
4.2.1 WTO 与国际建筑市场 |
4.2.2 国际建筑市场的壁垒 |
4.3 国际建筑市场的风险 |
4.3.1 国际建筑市场风险的类别 |
4.3.2 国际建筑市场风险的管理 |
4.4 国际建筑市场的能力要求 |
4.4.1 融资能力 |
4.4.2 满足多种形式需求的能力 |
4.4.3 组织和协调能力 |
4.4.4 创新能力 |
4.5 2007 年度225 家最大国际承包商分析 |
4.5.1 国际工程承包商概况 |
4.5.2 国际着名工程承包商排名简析 |
4.6 国际承包商的竞争策略 |
4.6.1 改善治理结构 |
4.6.2 占据价值链高端 |
4.6.3 通过企业兼并增强实力 |
4.6.4 利用外部资源 |
4.6.5 争取政府支持 |
4.6.6 国际承包商的竞争策略新趋势 |
4.7 小结 |
5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业企业 |
5.1 中国建筑市场概览 |
5.2 中国建筑业的改革 |
5.3 中国建筑业的国际化之路 |
5.3.1 中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 |
5.3.2 中国建筑业的对外开放 |
5.4 中国建筑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现状 |
5.4.1 国外营业额逐年增加但仍占较小份额 |
5.4.2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升,但相比于欧美国家大企业仍属落后 |
5.4.3 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市场多元化程度不高,市场分布不均衡 |
5.4.4 工程承包项目结构逐步优化,但结构仍不够合理 |
5.4.5 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但和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
5.4.6 生产成本较低但优势逐渐减弱 |
5.5 小结 |
6 中国建筑业企业的SWOT 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
6.1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的SWOT 分析 |
6.1.1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经营具备的优势(Strengths) |
6.1.2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弱点(Weaknesses) |
6.1.3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的机遇(Opportunities) |
6.1.4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威胁(Threats) |
6.2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的SWOT 矩阵 |
6.3 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和措施 |
6.3.1 调整建筑业企业的竞争策略 |
6.3.2 推进建筑业的体制改革 |
6.4 小结 |
7 我国大型建筑业企业国际化案例分析-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
7.1 中建总公司基本情况 |
7.2 中建总公司国际化的现状及优势 |
7.2.1 国际化的现状 |
7.2.2 国际化的比较优势 |
7.3 中建总公司国际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7.4 中建总公司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
7.4.1 总公司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
7.4.2 总公司与目标企业差距不大 |
7.4.3 提前四年挺进全球500 强 |
7.4.4 2007ENR 排名给中建总公司的启示 |
7.5 中建总公司国际化的战略措施 |
7.5.1 统一思想观念、优化集团文化氛围 |
7.5.2 开展集团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加速推进一体化经营 |
7.5.3 抓好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工作,强化总公司的融资能力 |
7.5.4 强化集团管理中心的科学管理,推进集团的有效运行 |
7.5.5 重构总公司的人力资源 |
7.5.6 增强总公司的行业影响力 |
7.5.7 提高总公司的信息化程度 |
7.5.8 建立敏捷的国际化伙伴选择机制 |
7.5.9 建立国际化战略的保障体系 |
7.6 小结 |
8 结论 |
8.1 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市场主导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外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
2.1.2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 |
2.2 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理论 |
2.3 市场集中度 |
2.4 市场壁垒 |
2.4.1 进入壁垒 |
2.4.2 移动壁垒 |
2.4.3 退出壁垒 |
2.5 产品差异化 |
2.6 本章小结 |
3 建筑业产业结构及调整特征分析 |
3.1 建筑市场发展形势的展望分析 |
3.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分析 |
3.3 新一轮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分析 |
3.3.1 推动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
3.3.2 结构调整的市场主导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业市场壁垒和产品差异分析 |
4.1 建筑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 |
4.1.1 中国建筑业的市场准入 |
4.1.2 境外建筑业的市场准入 |
4.1.3 建筑业的市场进入壁垒 |
4.2 建筑业市场移动壁垒分析 |
4.3 建筑业市场退出壁垒分析 |
4.3.1 发达国家建筑业退出情况 |
4.3.2 我国建筑业退出壁垒分析 |
4.4 建筑业产品差异分析 |
4.4.1 建筑业产品差异的要素构成 |
4.4.2 建筑业产品差异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建筑业市场行为与产业绩效分析 |
5.1 建筑业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分析 |
5.2 建筑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
5.2.1 建筑企业价格行为分析 |
5.2.2 建筑企业非价格行为分析 |
5.2.3 建筑企业市场竞争手段比较分析 |
5.3 建筑业产业绩效分析 |
5.3.1 建筑业资源配置效率 |
5.3.2 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
5.4 本章小结 |
6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与方向 |
6.1 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产业结构模式与调整经验 |
6.1.1 建筑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6.1.2 发达国家(地区)的建筑业产业结构 |
6.1.3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 |
6.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
6.2.1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
6.2.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
6.3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6.3.1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
6.3.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6.4 本章小结 |
7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
7.1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
7.1.1 适应市场需求变革建设模式 |
7.1.2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7.1.3 建立差异化的竞争理念 |
7.1.4 加快建筑业企业兼并重组 |
7.1.5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
7.2 放松政府监管规制 |
7.2.1 加强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 |
7.2.2 改行政准入壁垒为自然准入壁垒 |
7.2.3 降低建筑业的退出壁垒 |
7.2.4 重构建筑市场监管机构 |
7.2.5 创新建筑市场监管方式 |
7.3 促进建筑企业自强 |
7.3.1 依靠技术创新构造独特优势 |
7.3.2 增强融资能力拓展国际市场 |
7.3.3 优化竞争要素重组价值链 |
7.3.4 融入人本文化实现企业再造 |
7.3.5 创新管理模式实现虚拟经营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国内外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 |
2.1 国外研究状况 |
2.1.1 关于“承诺” |
2.1.2 关于建筑市场准入的“技术性壁垒”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服务贸易法律的理论基础 |
3.1 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理论 |
3.1.1 制度的内涵 |
3.1.2 制度的构成 |
3.1.3 制度的变迁 |
3.1.4 法律制度在制度变迁中的地位、需求和供给 |
3.2 法理学关于法的理论 |
3.2.1 法的功能 |
3.2.2 法的作用 |
3.2.3 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的关系 |
3.3 政府规制理论 |
3.3.1 政府规制的概念、产生原因 |
3.3.2 政府规制失效及优化 |
3.3.3 入世与政府规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入世过渡期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现状分析 |
4.1 服务贸易与建筑服务贸易 |
4.1.1 服务贸易—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 |
4.1.2 建筑服务贸易 |
4.2 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现状分析 |
4.2.1 我国入世时在建筑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 |
4.2.2 我国入世承诺的履行 |
4.2.3 入世过渡期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评析 |
4.2.4 现行法律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WTO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规则分析 |
5.1 WTO法律框架及规则 |
5.2 WTO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规则 |
5.2.1 《货物贸易多边协定》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原则 |
5.2.2 《服务贸易总协定》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原则 |
5.2.3 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规则 |
5.2.4 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政府采购规则 |
5.2.5 与建筑服务贸易相关的争端解决规则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 |
6.1 坚持 WTO规则的前提下,完善建筑服务贸易法律 |
6.1.1 加强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技术性壁垒的研究 |
6.1.2 学会利用WTO规则的弹性空间和例外条款 |
6.1.3 以《政府采购协定》引导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的制定 |
6.2 实施建筑业担保、保险制度,防范建筑工程风险 |
6.2.1 工程保证担保与建筑工程领域风险的防范 |
6.2.2 工程保险和建筑工程领域风险的防范 |
6.2.3 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在防范建筑工程风险方面的区别 |
6.2.4 运用国际工程保证担保和国际工程保险化解建筑工程风险的对策 |
6.3 建立建筑行业国际执业资格制度,促进建筑业的对外开放 |
6.3.1 国外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比较分析 |
6.3.2 我国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建立的进展情况及特点 |
6.3.3 我国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案例分析—世博会建设中建筑服务贸易法律问题 |
7.1 世博会场馆建设中承包主体资格的法律问题 |
7.1.1 我国建筑企业承揽世博场馆项目工程的主体资格条件 |
7.1.2 外商投资建筑企业承揽世博场馆项目工程的主体资格条件 |
7.1.3 外国承包商承揽世博场馆项目建设的主体资格条件 |
7.2 外国承包商承接世博场馆建设项目的工程总承包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已发表论文: |
研究项目: |
(7)论WTO诸边协定中之政府采购协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WTO诸边协定之政府采购协定 |
第一节 《政府采购协定》的产生背景 |
第二节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之产生 |
第三节 中国台北“政府采购法”之产生 |
第四节 《政府采购协定》的主要内容 |
第五节 《政府采购协定》的适用分析 |
一、《政府采购协定》的适用 |
二、WTO政府采购协定之适用案件、门坎金额之计算 |
第六节 政府采购协定所确认的采购方式与程序 |
一、公开招标及其程序 |
二、选择性招标及其程序 |
三、限制性招标及其适用程序 |
第七节 政府采购协定成员应履行的基本义务 |
一、非歧视原则 |
二、透明度原则 |
三、公平竞争原则 |
第八节 两岸政府采购法令体系之发展 |
一、中国采购法令体系之发展 |
二、中国台北政府采购法令之发展 |
第九节 中国政府采购法与经济法规之关连性 |
一、采购法与相关法规之关系 |
二、中国台北政府采购法与政府采购协定之关系 |
三、中国台北政府采购法之主要内容 |
第三章 两岸政府采购法适用范围之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台北政府采购法之相关规定 |
一、政府采购法施行前(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前) |
二、政府采购法施行后(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后) |
第二节 中国政府采购法之相关规定 |
第三节 两岸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相关之规定 |
一、现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体系: |
二、中国对“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 |
三、中国对“商投资建筑业企业之监督管理” |
四、中国“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 |
第四节 两岸政府采购法规招标决标程序之适用分析 |
一、招标之程序及方式 |
二、有关选择性招标之招标方式, |
三、决标方式及程序 |
第五节 两岸政府采购争议处理相关规定之适用分析 |
一、中国台北政府采购双方异议诉讼案件之处理 |
二、采购稽核与异议申诉之关系 |
三、行政体系稽核监督 |
四、中国台北政府采购争议处理规定及程序: |
五、中国政府采购法争议处理程序 |
六、采购法有关争议处理机制 |
第六节 从政府采购法看新旧采购问题评估 |
一、旧采购制度的问题 |
二、新采购制度之特色 |
第七节 WTO政府采购规则适用范围分析 |
一、适用主体范围的比较 |
二、依据采购关系确定适用主体范围——《世行指南》的特色 |
三、以贷款关系确定适用主体范围 |
四、适用客体范围比较 |
第四章 入世后政府采购协定对中国政府采购机制之影响 |
第一节 政府采购协定对中国政府采购立法之影响 |
第二节 政府采购协定对中国经贸发展之影响 |
一、促进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世界经贸的发展 |
二、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
三、加快政府采购服务业内部的国际分工 |
第三节 政府采购协定对国内政府采购制度之影响 |
一、政府采购制度健全化 |
二、政府采购程序公开化 |
三、政府采购信息透明化 |
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国际化 |
五、决标评选明确化 |
六、厂商申诉制度化 |
七、不法行为处罚明确化 |
八、订定防弊条款 |
九、纳入社会经济措施 |
十、适度除外规定 |
第四节 政府采购协定对国内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之影响 |
一、政府采购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
二、政府采购范围、规模进一步扩大 |
三、管理职能与操作职能分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
四、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
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领导 |
第五章 结论 |
附件 |
参考文献 |
(8)建设领域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1.1.2 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技术性贸易措施文献综述 |
2.1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涵义与技术壁垒的形成 |
2.1.1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涵义及特点 |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 |
2.1.3 技术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
2.2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本质与对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
2.2.1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本质 |
2.2.2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 |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
2.3.1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产生 |
2.3.2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主要内容 |
2.3.3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原则 |
2.4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及分类 |
2.4.1 国际服务贸易及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含义 |
2.4.2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主要种类 |
2.4.3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 |
2.4.4 各国实施服务贸易保护的主要原因 |
2.4.5 工程建筑领域贸易壁垒 |
第3章 国内外技术壁垒的现状 |
3.1 我国与WTO/TBT相关工作的现状 |
3.1.1 主要成绩 |
3.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3 己采取的措施 |
3.2 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现状 |
3.2.1 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本情况 |
3.2.2 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趋势 |
第4章 我国建设领域技术壁垒 |
4.1 建设领域加入WTO涉及的主要内容 |
4.1.1 WTO涉及建设领域的主要内容 |
4.1.2 建设领域的对外承诺 |
4.2 建筑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主要措施 |
4.2.1 我国建筑企业比较有利的条件 |
4.2.2 建筑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措施 |
4.3 我国建设领域技术壁垒的建立 |
4.3.1 设计建设领域技术性贸易保护体系的思路 |
4.3.2 建立技术贸易壁垒过程中必须做好的工作 |
第5章 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 |
5.1 世界各国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 |
5.1.1 英国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 |
5.1.2 德国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 |
5.1.3 美国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 |
5.2 我国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
5.2.1 建立我国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的思考 |
5.2.2 健全我国建筑业管理法规体系 |
第6章 前景与展望 |
6.1 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前景 |
6.2 对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际土木工程投标报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国际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
1.2 国际工程招标投标的国际惯例 |
1.3 中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业的对接 |
第2章 WTO、FIDIC条款与中国建筑业 |
2.1 WTO关于建筑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则 |
2.2 WTO与中国建筑业 |
2.3 FIDIC合同条件简介 |
第3章 国际土木工程投标报价 |
3.1 国际土木工程招标与投标的定义和特点 |
3.2 国际土木工程投标报价 |
3.3 我国国际工程投标报价实际分析 |
第4章 国际土木工程投标项目策略分析 |
4.1 国际土木工程投标项目选择的定量分析 |
4.2 投标的定性策略 |
4.3 国际土木工程的投标报价模型 |
4.4 投标报价实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WTO环境的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目 录 |
第1章 绪 论 |
1.1 研究的问题和课题来源 |
1.2 研究的范围和重点 |
1.2.1 研究的范围 |
1.2.2 研究的重点 |
1.3 我国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加入WTO对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的影响 |
2.1 WTO的法律文件 |
2.1.1 WTO简介 |
2.1.2 WTO贸易规则的基本框架 |
2.1.3 WTO的主要原则 |
2.1.4 WTO服务贸易制度的框架和基本原则 |
2.2 我国加入WTO的协议书 |
2.2.1 我国加入WTO的法律文件 |
2.2.2 我国的建筑市场和建筑服务领域的对外承诺 |
2.3 加入WTO对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的影响 |
2.3.1 部门管理体制向行业管理体制的转变历史 |
2.3.2 入世对建筑业行业管理的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行业管理理论研究 |
3.1 行业管理制度 |
3.1.1 行业管理的基本定义 |
3.1.2 行业管理的两个层次 |
3.1.3 行业管理的主体 |
3.1.4 行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
3.2 行业协会基础理论 |
3.2.1 非盈利社团理论 |
3.2.2 制度动力学理论 |
3.2.3 交易成本理论 |
3.2.4 公共选择理论 |
3.2.5 自治组织理论 |
3.3 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的两种模式 |
3.3.1 行业协会的两种生成方式 |
3.3.2 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的两种模式 |
3.3.3 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 |
3.3.4 企业加入行业协会的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现状 |
4.1 行业管理的第一个层次-政府宏观管理 |
4.1.1 建筑业政府宏观管理的基本情况 |
4.1.2 政府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行业管理的第二个层次-行业自律管理 |
4.2.1 行业协会的基本情况 |
4.2.2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 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的特点 |
4.3.1 行业管理以政府管理为主导 |
4.3.2 直接管理为主、间接管理为辅 |
4.3.3 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 |
4.3.4 行业协会介入行业管理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
4.4 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的现存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外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 |
5.1 美国建筑业行业管理 |
5.1.1 美国建筑业概况 |
5.1.2 行业管理的第一个层次-政府宏观管理 |
5.1.3 行业管理的第二个层次-行业自律管理 |
5.1.4 美国建筑业行业管理特点 |
5.1.5 美国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 |
5.2 德国建筑业行业管理 |
5.2.1 德国建筑业概况 |
5.2.2 行业管理的第一个层次-政府宏观管理 |
5.2.3 行业管理的第二个层次-行业自律管理 |
5.2.4 德国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 |
5.3 日、韩建筑业行业管理 |
5.3.1 建筑业概况 |
5.3.2 行业管理的第一个层次-政府宏观管理 |
5.3.3 行业管理的第二个层次-行业自律管理 |
5.3.4 日、韩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 |
5.4 对比分析 |
5.4.1 美国、德国、日韩模式的总体分析 |
5.4.2 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市场化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的优势 |
5.4.3 以日韩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的优势 |
5.4.4 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的比较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的设想 |
6.1 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改革的必然性 |
6.1.1 建筑业企业改制是行业管理改革的根本动因 |
6.1.2 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为行业管理改革创造条件 |
6.1.3 加入WTO是行业管理改革的外部推动因素 |
6.2 国外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在我国的不可行性 |
6.2.1 不存在建立相同模式的基础要素 |
6.2.2 建筑业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国外模式 |
6.3 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的设想 |
6.3.1 我国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的总体思路 |
6.3.2 行业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设想 |
6.3.3 建筑业行业管理职能在不同阶段的分配 |
6.3.4 过渡期建筑业行业管理探索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读研期间参与的专业实践和发表论文 |
四、加入WTO与中国建筑业(论文参考文献)
- [1]WTO对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师华.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1(06)
- [2]我国建筑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D]. 李瑾. 中国政法大学, 2011(10)
- [3]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在WTO“后过渡期”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 李震.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5)
- [4]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D]. 温海成. 重庆大学, 2007(06)
- [5]基于市场主导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张雪芹. 重庆大学, 2007(06)
- [6]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对策研究[D]. 师华. 同济大学, 2007(02)
- [7]论WTO诸边协定中之政府采购协定[D]. 陈金池. 中国政法大学, 2005(01)
- [8]建设领域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研究[D]. 刘洁美.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 [9]国际土木工程投标报价策略研究[D]. 肖俊涛. 武汉大学, 2004(04)
- [10]基于WTO环境的建筑业行业管理模式研究[D]. 汤凯惠. 东南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