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剪纸的特性与意义

浅谈剪纸的特性与意义

〔摘要〕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象征

1剪纸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2剪纸基本特性

2.1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民间剪纸是附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

2.2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艺术创造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纯属个人的产物。人的社会属性,使之必然地反映着一定阶层的艺术趣味。而个性,只是在集体,或传统基础上的发挥。民间剪纸的集体性特征,明显表现在其作品的最后归属上。作品不再是作者个人的私有,而属于整个社会和集体。因而它的最终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千百人艺术才能和审美喜好的产物。特别是一些已流传千古状态凝固的作品,是经过许多代人的反复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认、流传和保存。那么,形成集体性的一个重要成因,则应该是民间剪纸的匿名现象。民间艺术与专业艺术家的创作不同,作品既不标明作者的名字,也没有个人的著作权。好的作品流传于世间,一经传播便成大批临摹、变体作品的滥觞,作者就被融入“劳动者”这一群体概念之中了。

2.3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毕竟不是每个用纸剪刻的劳动妇女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一个村,一条山沟,出那么一个或几个被社会公认的巧人,她们的作品就自然会四处流传。其传播方式一种是烟熏替样的方法,一种是靠记忆模拟的方法。民间剪纸传承的变异性与稳定性,与其赖以生存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发生,必将会导致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的波动和调整。从而形成新的态势,

3剪纸的象征意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化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剪纸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着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希望,剪纸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民间剪纸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在民间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J].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标签:;  ;  ;  

浅谈剪纸的特性与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