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论文-刘顺

中古文学论文-刘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古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古,经国之大业,文学与政治,张说

中古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顺[1](2019)在《经国之大业:中古文学与政治分析初步兼及张说的政治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时期士人对文学政治功能的揄扬,可能提示着文学与政治间更为内在的结构性关系。文学是政治形式化、合法化、荣耀化以及维持公共度的基础元素,是"政治之为政治"的可能条件;同时,文学书写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行动,展现于政治行动的意图传递、策略选择以及效应营造。文学对于政治的影响,也提示着"在政治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一种没有语言维度的关键行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孙少华[2](2019)在《试论中古文学的“文体流动”现象——以萧统、刘勰“吊文”分类认识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体形式上看,《昭明文选》"吊文"所录贾谊《吊屈原文》、陆机《吊魏武帝文》,其实皆可称其为"赋"。陆机《吊魏武帝文》的"主客问答"体,《文选》列入"设论",《文心雕龙》列入"杂文",说明文体具有"双重性"特征。"吊文"从"赋"中析出,而刘勰又认为"华过韵缓,则化而为赋",说明文体又具有"流动性"特征。就"吊文"分类而言,《文选》从作品内容进行分类,《文心雕龙》从作品的具体形式(辞、韵、情、理)上进行分类,后者显得更为具体而理论化。中古文学中的"文体流动"现象,对深入开展中古文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商海玲[3](2019)在《《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国文学理论的英译工作既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又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深度交流。本文是在《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第一章第五节汉译英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主要阐释了文学本质的理论范畴,其中包含了诸多信息丰富的文化专有项,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通过总结翻译过程,分析翻译案例,本篇实践报告重点探讨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化专有项英译时,如何进行充分的译前准备,如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处理文化专有项,进而确保译文质量等问题。本篇实践报告共包括五章。前叁章分别阐述了项目具体情况,译前准备工作和整个翻译过程。第四章概述目的论和文化专有项的概念及其翻译策略后,依据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和目的原则,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探讨了文化专有项的音译、直译、意译、同化、删除、文内释义、绝对泛化、定译等具体翻译策略。实践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强调充分的译前准备是顺利完成中国文学理论英译的前提,目的论指导下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对中国文学理论翻译具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学理论翻译实践有助于西方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理论,也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学,构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孙佳宁[4](2019)在《《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第叁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本为詹福瑞先生所着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第叁章的第一、二小节。《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以中古时期文学理论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四章,主要阐述了文德、文术、文体、文变四大理论范畴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翻译作为跨文化活动,其难点不在两种语言形式上的差异,而在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是一部专门研究文学理论范畴的专着,其中涵盖了大量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专有项。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着大量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在翻译时往往很难从目的语中找到其对等词,因此,英译过程中会出现文化信息缺省、认知理解差异、隐含意义不明等问题,从而造成理解与翻译上的困难。本文简要介绍文化专有项相关理论后,依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探讨了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旨在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本报告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简要介绍了翻译任务来源、内容、意义和要求;第二章为译前准备,涉及原文本分析、平行文本阅读及翻译工具的确定;第叁章为过程描述,主要介绍了译中译后两个阶段;第四章案例分析是本报告的核心,笔者首先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翻译评价标准、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及翻译策略,随后阐释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文化专有项翻译的可行性,最后,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运用音译、直译、同化、绝对泛化、文内解释、文外解释、删除等七种翻译策略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专有项的英译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上述翻译策略的适用条件,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双语对等。第五章总结了译前准备的重要性、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的指导意义以及译无止境但有道可循等心得体会。(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唐梦[5](2019)在《论王瑶对中古文学中希企隐逸之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瑶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中古文学研究,他在继承了清华恩师一脉严谨学风的基础上,综合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等诸师治学所长,学习鲁迅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将前辈们对文学史研究的态度、精神和方法融会贯通并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史史论的书写中,有所传承更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史研究范式。本文根据王瑶这一研究思路对其在中古文学中希企隐逸之风的研究进行分析。1汉魏隐逸之风的兴起(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07期)

饶骁[6](2018)在《佛教视域下的文学书写——评《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演进阶段,在从汉末到唐代的这几百年间,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术研究着作《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以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视角,展现了在中古时期宗教、文学和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通过详实的文学和宗教材料,提供了一个关于"地狱"这一重要主题的文学作品和与之相关的文献材料的考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5期)

米晓燕[7](2018)在《“文笔之辨”与中古文学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时期,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创作繁荣,文学创作个性化突出,文学理论初具规模。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对文学体裁有了较为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这些为"文笔之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文笔之辨"涉及到文学的独立和文体的辨析、文体的意义界定、文体的演进过程等许多重要问题。中古文学生态中的声韵自觉、"公私对举"、文采演进等问题与此密切相关。"文笔之辨"产生在中古文学这个大环境里,并在这个大环境下表现出独特的理论个性,又影响着中古文学的文学生态。(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于溯[8](2018)在《中古文学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安以后,文学参与着开创鸿业,这个新角色的获得,也让文学有了新面貌。文学作为一种宣传符号,在战争时代飞速成熟,这个事实不应因“文学自觉”的基调而被忽视。从“文学的自觉”说起从1927年鲁迅在广州发表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9-28)

杨颖[9](2018)在《日本中古文学理念「をかし」》一文中研究指出「をかし」是日本中古时期的文学理念,其词义丰富,所描述的对象具有多元性,理清「をかし」的词义和描述对象,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其所代表的文学理念。本文通过对『枕草子』现代日语译本的统计分析,发现「をかし」主要是针对人事、自然和姿容而言的,除了赞扬之外,还包含了讽刺的意味。(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8年08期)

胡大雷[10](2018)在《中古家训的“文学”教育经验及其启示——兼论中古“文学”家风的构筑》一文中研究指出门阀社会以家谱保证世家大族的血统延续,家训重视文学教育以保证世家大族的文化延续。中古家训的文学教育,面对过时的繁琐经学,倡导读书"贵要""贵博",指导社会时尚的诗赋创作;中古家训以自诩文学创作的经验来引导后辈创新,以创新作为"文学"家风的标志,称只有"立言"创新才能"争雄"当前、后世"不朽";中古家训的文学教育以建立"文学"家风为宗旨;中古家训具有别样化的教育理念,提倡文学创作要看天分兴趣、顺其自然,实施知音化的传授,把文学教育与为人处世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中古家训独特的文学教育经验,也显示各个家族的"文学"家风各有独特之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中古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文体形式上看,《昭明文选》"吊文"所录贾谊《吊屈原文》、陆机《吊魏武帝文》,其实皆可称其为"赋"。陆机《吊魏武帝文》的"主客问答"体,《文选》列入"设论",《文心雕龙》列入"杂文",说明文体具有"双重性"特征。"吊文"从"赋"中析出,而刘勰又认为"华过韵缓,则化而为赋",说明文体又具有"流动性"特征。就"吊文"分类而言,《文选》从作品内容进行分类,《文心雕龙》从作品的具体形式(辞、韵、情、理)上进行分类,后者显得更为具体而理论化。中古文学中的"文体流动"现象,对深入开展中古文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古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顺.经国之大业:中古文学与政治分析初步兼及张说的政治观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孙少华.试论中古文学的“文体流动”现象——以萧统、刘勰“吊文”分类认识为中心[J].铜仁学院学报.2019

[3].商海玲.《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河北大学.2019

[4].孙佳宁.《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第叁章)翻译实践报告[D].河北大学.2019

[5].唐梦.论王瑶对中古文学中希企隐逸之风的研究[J].知识文库.2019

[6].饶骁.佛教视域下的文学书写——评《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J].青年文学家.2018

[7].米晓燕.“文笔之辨”与中古文学生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于溯.中古文学的另一种打开方式[N].文汇报.2018

[9].杨颖.日本中古文学理念「をかし」[J].文化学刊.2018

[10].胡大雷.中古家训的“文学”教育经验及其启示——兼论中古“文学”家风的构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  

中古文学论文-刘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