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异常凝血酶原的临床应用

探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异常凝血酶原的临床应用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41

【摘要】目的探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20例正常成人选取为观察对比的对象,并将其分别命名为对照组(肝癌组)与观察组(正常组),均检测、观察两组对象的血清甲胎蛋白(AFP)以及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FP(2.60±0.10)ng/mL、PIVKA-Ⅱ(140.55±20.35)mAU/mL指标小于对照组的AFP(7.95±1.13)ng/mL、PIVKA-Ⅱ(460.10±20.15)mAU/mL指标,且比较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PIVKA-Ⅱ指标大于正常人群,可作为诊断该疾病的标志物,具有临床做相关检测的依据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异常凝血酶原;临床应用

前言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临床恶性疾病,具有发展迅速、威胁性大等特点,以出现腹水、呕血、肢体水肿等症状为主要的临床特病象,早期的症状(5cm以下小肝癌)并不明显,但严重者可引发癌结节破裂出血、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且具有较大的致死率[1]。据相关的数据表明,该疾病是世界位居前列的癌症之一,其患病率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于目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的生命质量带来严重的威胁[2]。异常凝血酶原是肝癌的象征性肿瘤指标,近年来广被临床作为检测的对象,因此本研究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究其在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20例正常成人选取为观察对比的对象,并将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为男性,有10例为女性,年龄在21-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5±1.21)岁,其中有5例患者为慢性肝病,有5例患者为消化系统肿瘤,有5例患者为继发性肝癌,有5例患者为其他肝病病变类型;观察组中有9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年龄在2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5±1.11)岁。分别将两组对象的性别、年龄等资料进行比较,其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仪器:两组观察对象采用ModularE601自动免疫分析仪及LumipulseG1200进行检测,同时运用电化学发光法以及酶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两组对象的AFP、PIVKA-Ⅱ指标,其中AFP的参考范围为小于20ng/mL;PIVKA-Ⅱ的参考范围为小于40mAU/mL。

标本采集:于清晨时收取研究对象的空腹外周静脉血,然后将存在明显的溶血、黄疸、脂血或其他伴有微生物污染的标本排除,接着将采集后的室内温度控制在2-8℃之间,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以7d为限,而其采集的标本将置于温度为-20℃之间的存冻箱内,其存冻的时间亦不易过长,以1个月为限。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对象的AFP、PIVKA-Ⅱ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的数据进行梳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检验,结果为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对象的AFP、PIVKA-Ⅱ指标均经过比较分析,具体比较结果如表一所示,若结果显示为P<0.05,则表示其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原发性肝癌的诱导因素较多,但临床上主要以病毒性肝炎作为其特定的影响因素,据其病症病变的类型以及患者的年龄异同,可将其化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肝硬化、肝脓肿、肝肿瘤、癌转移,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病症,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质量造成威胁[3]。

想要对其病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首先要完整、全面地了解、掌握该疾病的呈现状态以及演变情况,然后方可对其拟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以肝穿刺、影像学检查为主,虽然均可以有效的检测到患者的肿瘤基本情况,但是仍未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4]。而血清AFP是肝癌的肿瘤标志物,若以此为检测的对象,想必相对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据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其设想完全成立[5],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本研究中采用血清AFP检测的方法作为诊断的依据,可得到完整、全面地把握病症的实际情况,其得到的结果显示为:观察组患者的AFP(2.60±0.10)ng/mL、PIVKA-Ⅱ(140.55±20.35)mAU/mL指标小于对照组的AFP(7.95±1.13)ng/mL、PIVKA-Ⅱ(460.10±20.15)mAU/mL指标,且比较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虽然我国医疗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空前的提升,但是在对病症的检查上还需依据病症的标志象征作参照,方能促使检测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例如原发性肝癌患者的PIVKA-Ⅱ指标大于正常人群,可作为诊断该疾病的标志物,同时具有临床做相关检测的依据价值。

参考文献:

[1]濮珏彪,王学锋,彭奕冰.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4,29(03):270-273.

[2]杨贵敏,杨运强,赵运胜.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3):783-785.

[3]周晓华,司徒坚墉,陈艳玲.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5,36(14):3036-3037.

[4]赵婷婷.异常凝血酶原(DCP)对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A02):187-190.

[5]傅美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5,34(28):116-118.

标签:;  ;  ;  

探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异常凝血酶原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