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镇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镇,形态,城市,城镇化,江南地区,伊犁,长白山。
城镇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韦承君[1](2019)在《清代伊犁河谷城镇分布与形态规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是我国的西陲重地,因其占据着控制天山南北羁縻中亚各部的重要地理位置,于清代中期成为治理新疆的中心。伊犁河谷是本区域内城镇分布的集中区,肩负着稳固西北边疆的重要作用。以往研究集中于讨论城镇的政治、经济功能,而对城镇分布、形态规模研究较少,缺乏对伊犁河谷城镇体系的直观展现。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的自然条件和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这些城镇的基本组成与分布、形态特征与范围、尺度规模与功能等内容,挖掘其所承载与传达的重要历史信息,为本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基础研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的遗产活化展示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建筑史》期刊2019年02期)
杨利春[2](2019)在《城市群:新时代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城镇模式还是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群模式?过去几十年,我国城镇化模式长期存在争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为新时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近日,中国主要城市(群)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9-11-27)
清风[3](2019)在《砥砺前行70年 四川助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赵雷《成都》)如果要在2300年的时间维度上选取故事起点,那从历史深处走来,千年不改名的城市正是成都。九月,正是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展示它梦幻之美的时候。清晨,在鹤鸣山上寻道,(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9-24)
何李,陈萌[4](2019)在《中西部城镇格局的方向选择与结构优化——基于行政区划关系形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层区划圈"是对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行政空间特点的一个理论概括。依托于行政区域界线,中心城市可以分为核心城区(含近郊区)、远郊区、依附型城市(镇)叁个圈层。根据这一框架,中心城市应结合各自条件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两个方向之间作出选择。中西部地区因受到行政的强干预,其城镇格局呈现出两个特点:省会城市举足轻重且发展潜力依然很大,中等城市断档且发育困难。这表明中西部地区现阶段更适合优先发展都市圈。鉴于此,行政区划改革应作为优化其城镇格局的先行举措,重点是适度推进第一圈层内较小市辖区的合并,借助市政府驻地迁移来实现权力中心的自我分割以进行圈层间破局。(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9年09期)
杨昔,杨静,何灵聪[5](2019)在《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逻辑:规模、形态与治理——兼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技术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即将全面推进。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文章从规模逻辑、形态逻辑、治理逻辑叁方面出发,探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边界规模方面,通过采用"叁线型"的划线体系,预留差异化的弹性规模;在边界形态方面,以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刚性约束城市形态;在政策管控方面,在明晰事权主体的前提下,边界内外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机制,辅以定期与不定期的调整模式,确保边界的可持续性。(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17期)
王晓伟,苏敏,程辉[6](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形态演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农业旅游独特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使其成为当前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一个涵盖领域和行业面较广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系统论的思维与方法集中研究了都市农业旅游的嬗变过程:单极核结构、圈层结构、组团结构、复合圈层结构,探究促进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农、旅、文叁位一体化,叁大产业融合,高新技术开源节流。(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麻学锋,杨雪,李志龙[7](2019)在《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分析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特征及演化过程;选取紧凑度指标,结合城镇空间均衡分布椭圆,分析张家界城镇空间形态演化过程;通过比较不同阶段旅游企业椭圆和城镇空间椭圆的重合面积,剖析旅游企业空间成长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①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过程和特征为:由出现期的"一核多极点"逐渐演变为生成期的"核心-边缘",最后在发展期形成一个高集聚中心和叁个次中心联动的"组团扩展型"格局;②张家界建成区面积呈现增长态势,城镇空间不断扩展,建成区用地紧凑度逐渐下降;③不同阶段,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性,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研究结论对于重新认识旅游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孟祥宁[8](2019)在《新型城镇化要注重优化城市布局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也把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作为四个重点任务之一,可见,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是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当代广西》期刊2019年16期)
钟翀[9](2019)在《江南地区聚落-城镇历史形态演化的发生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在我国江南地区制作的大比例尺实测地图,虽然反映了该区域近代聚落与城镇在某一时间断面静态面相,但如果立足于聚落形态发生学理论,选取适量样本并通过类型化与进化阶序分析,则可在相当程度上洞悉该区域聚落-城镇历史形态学特质与演化的历程。通过运用现存的此类地图,系统探讨该区域聚落-城镇内部形态的成长历程,并深入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长期演进史。考察可知,江南地区的聚落形态演化有着较为稳定的进化方向与演变规律,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该区域的聚落进化可归纳为"列状水路村落-列状水路市镇-交叉状水路市镇-复合型水路城镇"这样的典型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宋俊良[10](2019)在《基于空间句法的长白山脉小城镇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亦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下,进一步研究长白山脉小城镇的空间形态,对于东北地区的空间规划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吉林省长白山脉小城镇空间形态的量化研究,分析长白次区域各类城镇形态差异化发展特点,并选取典型小城镇以点带面进行着重分析,不断深化,同时运用传统数理统计方法精准计量该区域各城镇的外部空间形态,又结合用地布局、人口经济、产业发展等因素,作为空间形态影响因子进行普遍分析,再利用空间句法手段对内部功能用地具体展开空间量化分析,针对空间问题最后提出可持续建设模式构建原则,用更少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支撑新的空间增长。明确高效利用区、低效利用区、闲置土地的建设用地规划要求,闲置土地尽快使用,低效用地要集聚高效发展。结合长白山脉地区生态特色,注重生态规划的引导作用,打造可持续安全生态格局,控制小城镇内部各项用地开发强度,研究制定遵循生态空间、保护空间、发展空间联动管控的优化策略,进而提出对于延边州乃至长白山脉小城镇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导则。长白山脉小城镇在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由于空间句法在城镇空间量化研究方面,相较于传统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优势,本研究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小城镇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深入挖掘小城镇空间特征等问题,营造可持续的小城镇发展建设模式,提高安图、龙井、图们小城镇空间规划中的各项用地使用效率,通过空间管控动态调整小城镇未来发展形态,优化空间结构。对吉林省东部地区以及整个东北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城镇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城镇模式还是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群模式?过去几十年,我国城镇化模式长期存在争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为新时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近日,中国主要城市(群)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镇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李江,韦承君.清代伊犁河谷城镇分布与形态规模研究[J].建筑史.2019
[2].杨利春.城市群:新时代城镇化的主体形态[N].中国人口报.2019
[3].清风.砥砺前行70年四川助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N].四川日报.2019
[4].何李,陈萌.中西部城镇格局的方向选择与结构优化——基于行政区划关系形态的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9
[5].杨昔,杨静,何灵聪.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逻辑:规模、形态与治理——兼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技术基础[J].规划师.2019
[6].王晓伟,苏敏,程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形态演变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麻学锋,杨雪,李志龙.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9
[8].孟祥宁.新型城镇化要注重优化城市布局形态[J].当代广西.2019
[9].钟翀.江南地区聚落-城镇历史形态演化的发生学考察[J].上海城市管理.2019
[10].宋俊良.基于空间句法的长白山脉小城镇空间形态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