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拟南芥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拟南芥,霉菌,花粉管,脱落酸,基因,表型,特征值。
拟南芥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乐军,马铭赛,陈梓洛,黄嘉玲,布梁灏[1](2019)在《一种拟南芥基因高效编辑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操作简单易行,无需引入外源基因,生物安全性高。但怎样快速筛选获得不含外源转化元件的基因编辑后代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研究创造性的将拟南芥种皮特异性启动子At2S3与荧光筛选标记基因m Cherry组装进植物基因组定点编辑CRISPR载体p HDE中,以拟南芥as1为靶基因,构建一种通过荧光标记筛选、实现转化后代中Cas9 Free的基因高效编辑体系。结果表明,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的带有筛选标记的CRISPR载体与设计相符,外源插入片段正确。挑选转化后种皮上带有红色荧光标记的阳性种子培育得到T_1代植株,经PCR验证,成功获得as1定点敲除的纯合突变植株,纯合子比率达到40%;挑选T_1代纯合突变上不带荧光的种子,培育得到的T_2代植株中,PCR检测不到Cas9片段,实现了编辑后代的Cas9 Free。本研究构建的一种带有可视化筛选标记的基因高效编辑体系,成功实现编辑后代中无外源插入的Cas9等转化元件,生物安全性高,为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在植物遗传资源改良中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蓝星杰,曹华,单卫星[2](2019)在《拟南芥基因VQ28负调控植物对疫霉菌抗性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寄生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和大豆疫霉菌(P.sojae)均为重要作物病原菌,能够分别与模式植物拟南芥亲和互作与非亲和互作。VQ28属于拟南芥VQ motif-containing proteins家族,研究发现,VQ28基因在感大豆疫霉菌拟南芥突变体esp1(enhanced susceptiblity to Phytophthora)中特异上调。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VQ28受疫霉菌和MeJA诱导表达。拟南芥接菌结果表明,过表达VQ28可促进寄生疫霉菌侵染,并解除植物对大豆疫霉菌的非寄主抗性。烟草瞬时表达结果表明,VQ28-GFP可促进寄生疫霉菌侵染。与此一致,敲除VQ28可抑制寄生疫霉菌侵染。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VQ28在细胞核和质膜上均有分布。此外,荧光素酶互补试验表明VQ28与植物防卫相关的转录因子WRKY51和WRKY33互作。综上所述,VQ28作为一个感病因子,其可能通过与植物防卫相关的转录因子互作从而负调控植物对疫霉菌的抗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薛思鸣[3](2016)在《拟南芥基因甲基化多样性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观遗传(epigenetics)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却可以使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DNA甲基化是植物最重要和最基础的表观遗传方式,参与完成生命周期以及适应环境变化。但是,DNA甲基化的诸如可变性、稳定性以及发生规律等一些基础性科学问题尚没有完全清楚。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分析北半球不同拟南芥地理种群甲基化组差异信息,研究不同甲基化状态下基因功能特点、基因甲基化水平和表达关系、基因甲基化水平和数量性状关系和代谢及信号通路中基因甲基化变异特点等,以期阐明基因甲基化多样性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为DNA甲基化研究提供数据和信息。各甲基化特征基因筛选和功能聚类分析基因甲基化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刺激的感受和应答,影响自然种群的生物多样性,但是,基因甲基化的规律和分布特点尚没有完全明了。本研究比较分析哥伦比亚型拟南芥及75个其他生态型种群的全基因组甲基化组信息,统计基因启动子和基因体(gene body)甲基化程度、甲基化变异度,并对筛选到的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明确基因甲基化规律。结果表明,哥伦比亚型基因体和启动子区域分别有37%和47%基因完全未被甲基化,随种群数量增加到76个时未被甲基化基因下降到4%和2%。但是,基因体甲基化程度达到1%以上的基因数比例,无论哥伦比亚型单种群或76个种群均占31%,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达到1%以上的基因数比例分别占33%(哥伦比亚型)和32%(76个种群),合并区域甲基化程度达到1%以上的基因数比例分别占36%和34%。考虑到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对基因调节的影响,只有达到1%以上时被认为高潜受甲基化调节,显然,仅有大约叁分之一的拟南芥基因可能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甲基化。对筛选到的高潜受甲基化调节的约5000个高甲基化变异的基因进行了相应的聚类分析,其潜在对多种群性状及环境应激差异的贡献大,可以作为候选基因集合做进一步研究。甲基化水平与表达量水平相关分析为了揭示基因甲基化和基因表达的关系以及拟受甲基化调控基因比例,首先获得全体基因甲基化信息和表达量信息,然后利用线性相关模型,分析基因表达量和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将具有显着相关性的基因筛选出来,并对此类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以探索拟受甲基化调控基因在功能上的偏好性。结果表明基因体甲基化水平和表达量水平相关的基因有1926个,正负相关基因分别为1299和627个。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和表达量水平存在相关性的基因有1679个,正负相关基因分别为961和718个。这些拟受基因体甲基化调控基因和拟受启动子区甲基化调控基因在数量上包含438个共有基因,而如果对基因体和启动子区合并后做相关分析,正负相关基因分别是1547和871个。不同甲基化调控模式基因的功能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拟受基因体甲基化调控基因具有显着性的基因功能聚类结果,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死亡和蛋白质氨基酸脂化,在功能上是一些抗病性蛋白。拟受启动子区甲基化调控基因没有显着的功能聚类结果。合并区拟受甲基化调控基因聚类词条包括信号转导、免疫反应、和细胞死亡及凋亡。甲基化水平与数量性状相关分析相信基因甲基化与植物性状的可塑性具有密切关系,但其作用的方式尚缺乏深入的了解。为了解基因甲基化变异在植物性状可塑性中扮演的角色,研究以线性相关模型分析甲基化组数据和收集的拟南芥多种群的表皮毛密度、钠元素含量、幼苗生长速率和角果长度等45个数量性状数据,筛选甲基化水平和数量性状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基因。并对这些筛选到的基因结果进行了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对具有显着功能聚类结果且功能与相应性状相符的功能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每个性状都筛选到一定数量的相关基因,聚类结果显着与否在不同数量性状之间有所不同。进一步,以角果长度、钠离子含量及表皮毛为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分析了表皮毛密度和基因表达量相关性,筛选到的相关的基因功能十分符合前人对表皮毛的功能研究结果并且包含直接与表皮毛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由此,可以根据多种群数量性状差异、基因表达差异和基因甲基化相关性筛选功能基因。生物代谢及信号通路基因甲基化变异研究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数据库中拟南芥的 120 条代谢通路,分析各通路中参与基因的甲基化变异及甲基化程度情况,明确各通路中高甲基化变异度基因、不被甲基化基因、较高甲基化程度基因和高甲基化程度基因,并根据甲基化高变异基因含有比例的大小分析通路的组成基因,结合通路的功能从新的角度来评估甲基化起到调节基因表达的可能性。对120条代谢通路中基因启动子及基因体合并区域甲基化情况研究表明:除2条通路之外,所有118条通路均含有较高甲基化程度(>1%)基因;32条通路含有1至4个高甲基化程度(>5%)的基因;除7条通路外,113条通路都或多或少含有高甲基化变异度基因,其中,有20条含有高比例的高变异度基因,达到了每条通路总基因的30%以上。因此,通过此研究可以推论出上述代谢通路普遍受到差异甲基化的调控,可能对种群间代谢及信号通路调节有所贡献;而各通路中高甲基化变异度基因比例不同而且差异很大,说明不同代谢功能受甲基化调节是具有偏好性的,与通路参与的生物过程可能有关;通路中含有极个别高甲基化程度的基因可能在某一代谢步骤中,由甲基化行使基因开关功能,进行关键步骤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潘巧娜[4](2015)在《拟南芥基因RTP1和RTP2负调控植物对寄生疫霉菌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卵菌(Oomycetes)尤其是疫霉菌(Phytophthora),可引起许多作物灾难性病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世界范围内,卵菌作物病害每年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卵菌在进化上与真菌相距甚远,分属不同的生物界,可能存在独特的遗传变异机制,其克服作物品种抗病性的能力非常强,尤为突出的造成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疫霉菌(P.infestans),克服了几乎所有已知的抗病基因,导致晚疫病的防控高度依赖化学农药。植物与病菌的互作根据其结果,可分为亲和(compatible)和非亲和(incompatible)互作。非亲和互作是植物的抗病反应,尤其是指植物通过其抗病蛋白识别病菌的效应蛋白、激活主动的防卫反应,是多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研究较多,获得了许多抗病基因和病菌的无毒基因;亲和互作是未发生识别的植物的感病反应,相对于植物与病菌特异的非亲和互作,对亲和互作的认识十分有限。对植物与病原菌的亲和互作进行研究可以为解析病原菌的侵染机制提供重要的分子机制,并为农作物的病害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鉴定植物-疫霉菌亲和互作过程必需的植物因子显得尤为重要。寄生疫霉菌(P. parasitica)具有土传性、寄主范围广等大部分疫霉菌共有的特点,逐渐发展成为卵菌的模式种。基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寄生疫霉菌亲和互作系统,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了一系列候选拟南芥抗病突变体。这些突变体为T-DNA插入失活突变体,其失活的基因有可能参与拟南芥-寄生疫霉菌亲和互作过程。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针对候选突变体rtpl(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1)和rtp2进行了分析,并将突变体中功能失活基因命名为RTP1(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1)和RTP2。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分析手段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RTP1负调控寄生疫霉菌的抗病性。RTP1突变体rtp1-1不仅呈现了对寄生疫霉菌的叶部抗性,还呈现了根部抗性;利用稳定转基因拟南芥进行接菌实验,结果表明RTP1负调控寄生疫霉菌的抗病性,即RTP1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对寄生疫霉菌表现感病,而RTP1基因沉默植物表现抗性。进一步分析发现,rtp1-1可能通过快速产生局部的细胞坏死、活性氧进发及PR1基因表达来抑制寄生疫霉菌的侵染。2.RTP1属于MtN21家族,且编码一个内质网定位的蛋白。MtN21家族成员大多编码膜系统定位的蛋白。通过基因枪介导的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技术,初步分析RTP1-GFP定位于内质网系统,随后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和Western-blot技术,进一步确认了RTP1-GFP定位于内质网系统。3. rtp1-1具有对活体寄生型病原菌的广谱抗性。通过接菌测试分析发现,rtp1-1表现对兼性活体寄生细菌病丁香假单胞菌(毒性及无毒性菌株)和活体寄生型病原真菌拟南芥白粉菌呈现抗性。其中接种丁香假单胞菌后,rtp1-1也呈现了更快地细胞坏死及活性氧迸发反应。此外,rtp1-1并没有表现出对死体营养型病原菌番茄灰霉菌的抗性。4.鉴定了rtp2中插入失活基因RTP2。结合Southern blot、TAIL-PCR和测序技术分析获得rtp2中失活基因RTP2,RTP2属于硝酸盐或短肽转运体家族(NRT1/PTR, NPF),并且编码一个细胞膜定位的蛋白。通过在rtp2中过表达RTP2可以互补rtp2对寄生疫霉菌的抗性表型,进一步确认了rtp2的抗性是由于RTP2的失活导致的。5.rtp2对不同病原菌呈现了不同的抗感表型。rtp2对兼性活体寄生型细菌丁香假单胞菌(毒性菌株及无毒菌株)表现抗性,而对死体营养型真菌番茄灰霉表现感病性,可能在不同的病原菌侵染植物时RTP2发挥不同的功能。6.RTP2的表达氮源的缺乏及供给信号的调控,并且一氧化氮可能参与拟南芥与寄生疫霉菌亲和互作过程。通过对植物进行缺氮处理,发现在植物缺乏氮源时RTP2表达上调,而当恢复氮源供给后RTP2表达迅速升高。通过活体染色的方法,我们发现对寄生疫霉菌表现感病的生态型Col-0及Ler在受到寄生疫霉菌侵染后体内一氧化氮的水平均发生变化,表示一氧化氮可能参与植物与寄生疫霉菌的互作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10-01)
代晓琳,马学强,王甜甜[5](2015)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拟南芥基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拟南芥的幼苗进行不同盐浓度的处理,然后提取株系的RNA进行RNA-SEQ分析。为了能够对这些基因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将对拟南芥幼苗的基因数据进行两步处理,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估,包括对这些数据进行极差归一化,做直方图,使得对这些数据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提出了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的基因分析算法。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不仅包含了原始基因数据的全部信息,而且弥补了传统主成分分析法的缺陷,可以处理数据的非线性特征,还反映了数据间的变异信息,使得数据的处理更加简明、准确。结果表明,盐胁迫对拟南芥DNA到RNA(即转录)的后期对RNA前体的加工方式没有太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微型机与应用》期刊2015年14期)
崔红慧[6](2015)在《拟南芥基因AtAOG1和MBD3在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雌雄配子体的形成是显花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雌配子体(胚囊)形成于雌性器官胚珠中,而雄配子体(花粉)则形成于雄性器官花药中。配子体的形成受到复杂的遗传网络调控,目前对这一过程的遗传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筛选拟南芥Ds插入突变体,分离鉴定到了两个影响拟南芥配子体发育的突变体,ataogl和mbd3,并分析了相关基因在配子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遗传分析表明,ataog1雌雄配子体的遗传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AtAOG1基因的突变使得雄配子体的发育停滞在了单核小孢子阶段,同时伴随着小孢子的降解;而雌配子体的发育停滞于单核胚囊阶段,胚囊发生了严重缺陷,因此雌雄配子体的育性发生了严重降低,最终影响了植株的结实率。对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AtAOG1主要在生殖器官中有相对较高的表达,包括小孢子、花粉粒和胚珠,而在营养器官中的表达相对较低。由于AtAOG1编码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因此对其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tAOG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同时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时发现,在该蛋白序列中并没有找到可以暗示其功能的结构域。此外,分别以野生型和ataog1突变体的花序为实验材料,对一些影响配子体发育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AtAOG1基因的突变严重影响了一些配子体发育所需要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AtAOG1对配子体的发育是重要的,而且很可能是通过与其它配子体相关基因的协同合作来调控拟南芥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mbd3突变体对雌配子体的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严重影响雄配子体的发育和花粉管的生长。很多雄配子体的发育停滞在单核花粉时期,只有部分小孢子能发育成叁核花粉。苯胺蓝染色显示,这些形态正常的突变体花粉在体内萌发或体外萌发时,其花粉管生长较短,导致植株的结实率明显降低。MBD3基因编码一个预测为甲基化DNA的结合蛋白(Methylated DNA-binding protein,MBD),即其所属蛋白家族为一类假定的能够与甲基化的DNA相结合的蛋白。该蛋白家族包含12个成员,即MBD1-12。MBD3蛋白的MBD结构域与该家族中的其它成员有着较高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但其它部分的序列相似性则较低。MBD3的表达模式相似于其它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在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花序和角果中的表达高于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中的表达。MBD3蛋白主要定位于整个细胞中。LCI系统分析显示,MBD3不但自身能形成聚合体,而且也能与家族的一些成员形成聚合体。对mbd3纯合体花序和野生型花序转录组的比较分析发现,mbd3突变体会影响一些花粉发育和花粉管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显示,MBD3可能通过调节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在花粉发育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高亚虎[7](2015)在《TCP1直接结合启动子区域GGNCCC序列调控DWF4及其他拟南芥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素内酯(BRs)是一大类内源性植物激素,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BR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分裂、分化、伸长以及植物体对多种环境刺激的正确响应,完整的BR生物合成及信号途径都是必须的。由于BR不能长距离运输,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中活性BR的水平必须得到有效调控,使得组织或者细胞可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在对BR突变体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调控BR代谢相关的多个蛋白或者酶,比如BAS1、SOB7和BEN1等。同时,也发现了调节BR合成的一些转录因子,比如BZR1/BES1和CESTA.通过基因功能增加(gain-of-function)的策略,我们实验室此前发现一个BR合成的正向调节子TCP1。它可以正向调控编码BR生物合成关键酶之一的基因DWF4的表达,在TCP1超表达突变体中DWF4明显上升,而在TCP1显性负突变融合基因转基因植物中,其表达明显下调;对BR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也表明,TCP1的确通过调控DWF4的表达来调控体内活性BR的水平。然而,以前的研究并没有证明TCP1是通过直接与DWF4的启动子相互作用来调控DWF4的表达的。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TCP1是否能与DWF4的启动子直接互作,并通过对其互作序列的阐明,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来研究拟南芥全基因组中所有其他可能受TCP1调控的基因。TCP1属于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称为TCP家族,其家族成员蛋白都包括一段保守的包括59个氨基酸残基的特殊bHLH结构域,叫做TCP功能域,这段序列与DNA结合或者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TCP1属于亚家族Ⅱ,GTGGNCCC序列是这个家族成员偏好的结合序列,但是在DWF4的启动子中并没有发现与此完全相同的序列,只发现两个GGNCCC核心序列。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这两个序列可以与TCP1存在相互作用,凝胶迁移速率分析进一步证明这两个序列可以与TCP1直接结合,利用点突变技术证明了此核心序列两侧的其它序列对TCP1的结合并不重要。同时,利用启动子-GUS转基因技术,我们对DWF4启动子中两个GGNCCC核心序列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与相同长度的野生型启动子相比,当两个核心序列被替换后,启动子的转录效率大大降低了。因为tcpl-1D及TCP1-SRDX植株还表现出一些与BR生物合成及信号途径无关的表型,说明TCP1应该还调控别的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基因,我们于是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了野生型、TCP1-SsRDx及tcp1-1D中全基因组表达图谱的差异,找到了520个能被TCP1-SRDX或tcp1-1D显着调控且在它们的启动子中含有至少一个GGNCCC序列的基因(与野生型比较,这520个基因至少有2倍以上的表达差异),我们挑选了部分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进行了PCR验证,证明了芯片结果的可靠性。除了调控DWF4的表达外,TCP1还通过调控其他启动子中含有GGNCCC的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总体调控。这些实验数据说明TCP1是通过直接结合到GGNCCC序列来发挥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欢[8](2015)在《基于信息整合方法系统分析拟南芥基因与表型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基因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十分复杂的作用机理,通过基因的突变使基因功能发生改变或失去相应功能,从而产生相应的可见表型变化,是鉴定基因功能的一种直接有效方法。本文通过检索各大拟南芥突变资源库,收集文献挖掘信息,整合得到了5,665个具明显表型变化的拟南芥突变株系,继而借鉴植物本体(Plant Ontology)分类标准,并联合己有的表型注释资源,对收集的表型资源进行系统的分类注释,最终获得8,119对基因-表型关系对,其中包含3,874个基因和176个表型。针对以上研究数据,本文整合拟南芥中已构建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探索了有明显表型的突变基因在PPI网络中的属性。同时,对具有相同表型的基因集进行功能分析,证明相同表型的基因群在功能模块上具有一致性。另外,通过构建并注释整体基因(Gene)与表型(Phenotype)关系网络、表型关联网络和基因关联网络,建立研究基因与表型间关系的方法,探索拟南芥生命活动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对分子网络进行生物和拓扑结构等信息的分析,可以识别基因功能模块,了解重要表型相关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还可以鉴定到重要的生化反应上,发现表型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与享有相同的生物通路和代谢过程相关。本文最后构建了一种朴素贝叶斯模型,通过整合蛋白PPI信息、基因共表达网络和基因本体注释信息来预测基因的潜在表型。对模型的评估表明,综合多种数据资源提炼出的特征得分是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模型具有精确的预测性能,能显着地识别基因的表型。此外,通过与其他拟南芥表型资源比对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朴素贝叶斯模型的预测结果具高可信度。我们关于拟南芥突变体的数据的系统整合,对基因功能进行预测,对基因-表型网络、基因关联网络以及表型关联网络的构建并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更系统全面的理解基因的内在组织形式和功能关联、在生物分子水平了解表型的发生规律,这些研究可以为植物的育种等重要的生物学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于晓庆[9](2015)在《拟南芥基因转录调控关系的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南芥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物学研究.基于基因表达谱和序列信息构建了预测拟南芥基因调控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支持向量机和夹克刀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拟南芥基因调控关系的预测工作中有很好的表现.利用计算方法预测拟南芥基因转录调控关系可为实验室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东添[10](2014)在《拟南芥基因At1g18740与At5g52250调控脱落酸信号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例如种子休眠、萌发、根的生长等过程。植物受到环境胁迫时,体内ABA含量上升,进而诱导胁迫基因表达、气孔闭合、叶片衰老等反应,使植物产生对逆境胁迫的应答。本研究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编码未知功能蛋白基因Atlg18740和与之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编码基因At5g52250在ABA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Atlg18740 T-DNA插入突变体993表现出了干旱耐受能力提高、对ABA更敏感以及在暗诱导的条件下叶片衰老加快性状;而At5g52250的T-DNA插入突变体638则未显着表现这些性状。2.将638和993杂交获得其双突变体,双突变体638/993在种子萌发、主根伸长和气孔闭合的过程中对ABA表现出高敏感性,即种子萌发推迟,对层积处理不敏感,以及暗诱导下叶片衰老速率加快等症状。此外,双突变体还表现了显着的成花推迟现象。3.使用荧光定量PCR分析野生型中Atlg18740和At5g52250的表达模式发现:外源ABA可显着诱导这两个基因表达。层积处理后,这两种基因在种子中的表达被抑制。4.使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正常生长与ABA处理后的突变体植株中ABA信号通路和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在正常生长和外源添加ABA的条件下,叁种突变体中AB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ABF和ABI的表达量较野生型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双突变体638/993中,ABI家族四个基因表达显着提高。ABA降解基因家族CYP707A中除CYP707A4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外,其余叁个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上调。5.拟南芥野生型和突变体种子在层积处理前后,对比其ABA信号、合成与降解基因表达变化发现:野生型和993、638单突变体中ABF、ABI、NCED9基因在层积处理后表达量下调;双突变体638/993中ABFl、ABF3、ABI1、ABI3、 ABI5、NCED6基因表达在层积处理前后基本没有变化。以上结果说明拟南芥基因Atlg18740和At5g52250编码的蛋白可能是ABA信号路径中的负调控因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ABA信号通路中的ABI和ABF家族的基因表达来实现。(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6-01)
拟南芥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寄生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和大豆疫霉菌(P.sojae)均为重要作物病原菌,能够分别与模式植物拟南芥亲和互作与非亲和互作。VQ28属于拟南芥VQ motif-containing proteins家族,研究发现,VQ28基因在感大豆疫霉菌拟南芥突变体esp1(enhanced susceptiblity to Phytophthora)中特异上调。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VQ28受疫霉菌和MeJA诱导表达。拟南芥接菌结果表明,过表达VQ28可促进寄生疫霉菌侵染,并解除植物对大豆疫霉菌的非寄主抗性。烟草瞬时表达结果表明,VQ28-GFP可促进寄生疫霉菌侵染。与此一致,敲除VQ28可抑制寄生疫霉菌侵染。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VQ28在细胞核和质膜上均有分布。此外,荧光素酶互补试验表明VQ28与植物防卫相关的转录因子WRKY51和WRKY33互作。综上所述,VQ28作为一个感病因子,其可能通过与植物防卫相关的转录因子互作从而负调控植物对疫霉菌的抗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南芥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乐军,马铭赛,陈梓洛,黄嘉玲,布梁灏.一种拟南芥基因高效编辑体系研究[J].植物研究.2019
[2].蓝星杰,曹华,单卫星.拟南芥基因VQ28负调控植物对疫霉菌抗性的机制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薛思鸣.拟南芥基因甲基化多样性的生物信息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4].潘巧娜.拟南芥基因RTP1和RTP2负调控植物对寄生疫霉菌的抗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5].代晓琳,马学强,王甜甜.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拟南芥基因的分析[J].微型机与应用.2015
[6].崔红慧.拟南芥基因AtAOG1和MBD3在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
[7].高亚虎.TCP1直接结合启动子区域GGNCCC序列调控DWF4及其他拟南芥基因的表达[D].兰州大学.2015
[8].王欢.基于信息整合方法系统分析拟南芥基因与表型的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5
[9].于晓庆.拟南芥基因转录调控关系的计算方法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东添.拟南芥基因At1g18740与At5g52250调控脱落酸信号的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4